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326155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0.30KB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知识点总结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是由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而来的。
13、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借鉴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
14、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住宿。
15、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是社会对人和教育的要求、人的自身发展的规律与最终追求。
因此,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必须依据对学生、社会及教材进行研究,并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16、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施加影响的是根本对象是学生,教学的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17、在研究社会生活的需求而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要坚持贯彻统一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超前性原则。
18、学科知识即学科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探究方式、发展趋势以及该学科的一般功能及其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19、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
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0、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规划、安排与决策。
21、完整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起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学结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
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和学的方式起着决定性和制约作用。
学习者的起点行为是确定教学起点的基本依据之一。
22、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影响达成特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诸多因素,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形成的、以教学程序为其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结构,是由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所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
23、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想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效结合。
24、搜索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其基本过程是: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或指定设想,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发现和总结。
25、探究式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提出的。
26、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
“基本模块”的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是必修内容;
“拓展模块”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所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建议分为七个模块。
第六个模块是“基本模块”。
第七个模块为“拓展模块”是在基本模块的基础上可供选择的模块。
27、被选择用于教学的操作系统和工具软件首先需要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符合目前软件界面的主流。
其次,软件工具最好属于通用软件,便于数据在其他软件中的调用和共享。
28、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9、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板块,每个版块2学分。
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2学分。
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
30、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方法,并加以实施,由此进行评价和修改,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过程。
强调“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分两大类:
整体(宏观)和局部(微观)。
31、教学方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
32、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33、网络技术应用包括网络技术基础、因特网应用、网站设计与评价3个主题的内容。
34、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研究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
35、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研究的内容是包括三个主题: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程序设计语言初步;
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
具体内容有:
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变成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36、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执行是从第一个可执行的语句开始,依次按照一个语句接一个语句的执行,直到程序结束语句为止。
37、选择结构就是在程序运行中对程序的走向进行选择,以便确定执行哪一种操作。
最常用的就是IF(条件)语句和CASE(选择)语句。
38、循环结构也有多种形式,无论是for语句循环,还是while语句循环或者repeat语句循环,都是复合语句的形式,都有自己的控制条件和判别方式。
39、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研究的内容由三个模块组成:
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
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
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
40、数据管理技术教学研究模块主要由三个主题组成:
数据管理基本知识,数据库的建立、使用和维护,数据库应用系统。
41、多媒体数据库处理的信息包括数值、字符串、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等。
42、不可忽视科学性,要研究科学性,要发展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该学科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发展方向,在高等学校是一个独立的科系,在中学教育中具有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学生的作用。
43、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发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
是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以作品考核方式检测学习效果,以协作方式进行创作和应用;
开放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
44、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条件就是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
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的优化程度。
简答论述
1、我国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按其特征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时间上可分为前10年、后10年和未来10年,即重点试验到逐步普及发展的前10年;
更新换代向深层次加速普及发展的后10年;
在全国中小学完成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校校通”和教育初步信息化的未来10年。
2、高中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目的是是:
(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掌握BASIC语言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3)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规定的选修课的核心就是BASIC语言程序设计
31986年5月,原国家教委在福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对四年试验做了讨论和总结,明确一下几个问题:
(1)计算机学科的地位
(2)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方向。
会议对今后中学计算机教育安排了三个层次①在高中已经开设或将要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的学校,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潜力,研究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材,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巩固和扩大已取得的成果②在具备师资条件和设备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外兴趣小组或劳动技术课,适当扩大对初中学生进行初级的计算机教育,要注重趣味性③为适应国际计算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国今后发展的需要,在组织力量开发计算机教育软件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初步展开计算机辅助教育,把计算机作为教学资源和工具,使教师和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它(3)教材的编写采用“一纲多本”的原则。
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原则有利于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
有利于调动各地区和各学校的工作积极性;
有利于探讨普及计算机教育的有效途径(4)发展计算机教育的其他重要途径如:
少年宫、青少年科技站、青少年之家等。
加强计算机教育的研究工作①“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实验中心”更名为“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是具备行政管理职能的研究机构,参与制定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方针、政策‘组织教学软件的研究与开发;
培训计算机教育的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
组织编写教材;
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交流。
“中心”设立在北京和上海两个分部②组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③扩展小学和初中的计算机教育实验,在该阶段开展以上LOGO语言为主的实验④试行计算机学科水平考试制度
4为什么要重视计算机教育?
(1)计算机技术越是高度发展,计算机人才就越重要。
只有培养一批又一批掌握现代已经成熟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并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我们才能加速我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历史进程。
(2)计算机的重要性指出“计算机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素质,对促进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促进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发展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巩固现有成绩,积极创造条件,分层次、有步骤、有重点地发展”(4)后十年的特征是:
教学用计算机在机型上淘汰了苹果机和中华学习机,改为PC机,并逐步转化为多媒体计算机,即与社会上的通用机型一样
5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四个方面:
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
信息素养的特征
(1)信息素养的时代特征
(2)信息素养与其他基础文化素养和谐发展的一致性特征(3)信息素养的形成受制于信息环境的差异性特征(4)信息素养的实践性标志特征(5)信息素养个性发展特征
6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1)信息技术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2)信息技术教育对课程改革的作用(3)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对教学的改革的作用
7根据许多学校的建网经验,有以下一些问题特别注意
(1)根据需要与可能的原则
(2)应用是关键
8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1)低成本
(2)高效益(3)可持续性
9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反思
(1)走出“工具论”,以信息素养为核心,构建信息文化
(2)走出“零起点”,建立起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3)走出“单一化”,创造多元化(4)走入“课程融合”,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主要渠道作用(5)走出困惑,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师的努力,政策的支持。
困惑:
①功利主义作怪,信息技术课程实际不受重视②课程改革实践,教师顾此失彼③新《课程标准》,新理念,深入贯彻需消化和磨合的时间④教材众曰难调,一本定乾坤可能行不通⑤教师任务重,水平待提升
10做一名业务上合格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达到如下标准
(1)具有大学本科信息专业毕业的学历
(2)具有在学校信息化教育中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3)具有在本科学科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能力(4)有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5)有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
11课程整合教学的推广与所存在的问题
(1)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的的大环境下,从上到下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都在呼唤和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2)目前看到的许多整合课,距离目标要求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尴尬的现象(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出现了“泛化”与“虚化”倾向
12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本载体,以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懂信息技术等为基本学习过程,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
(1)信息技术应用的广泛性
(2)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异常迅猛,必然导致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与变化(3)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离不开上机实验与操作实践(4)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决定了我国要在初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1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确实学好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2)培养并发展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培养和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A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B信息系统的各种软件的使用能力C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D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E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①对待信息的态度A信息意识B信息情感C信息责任D信息道德②对待社会的态度A积极的参与信息社会B正确对待、处理信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C提高参与信息社会的能力
14根据教育规律和课程标准,选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符合教学目标
(2)符合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的原则①内容遵循具有前瞻性②课程内容的安排具有连续性,保持人的可持续发展③课程内容本身的发展变化性(3)符合基础性原则(4)符合可接受性原则(5)符合可衔接性原则(6)符合适应性原则(7)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主题,实现信息技术学习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8)以活动为主线,突出实践性(9)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5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1)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以及信息技术对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2)研究和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4)能够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开发、发布多媒体作品(5)学会制作动画作品,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成果(6)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16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范围分析——知识技能方面
(1)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①关于信息的知识,即“什么是信息”,也就是信息的概念②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系统的认识③对信息技术的分类及特点的认识
(2)信息技术的技能①信息系统的操作与使用技能②利用现成的信息技术进行各种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作品制作、信息传输等活动的技能③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开发工具,开发一些能够使用的信息资源系统或者信息应用系统的技能
17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依据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②教学过程的规律③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2)初中信息技术具体层次的教学原则①主体性原则。
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为了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A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B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C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②过程性原则。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为了贯彻过程性原则,基本要求如下A强化“过程意识”B变重“面向结果”的教学方式为重“面向过程”的教学方式C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③差异性原则A注重学生间所存在的差异的了解和分析B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C确定弹性教学内容D设计差异性联系和作业④亲身体验与建构相结合原则A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环境B引导学生实现理性建构a学思结合b学以致用⑤A教学内容的开放性B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C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应是动态的、可随机改变的,是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适应的⑥兴趣性原则A要了解学生各自的学习兴趣状况B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不良的兴趣转化到正确恰当的兴趣上C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作用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⑦综合性原则A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学习任务。
加德纳提出了七种能力B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C考查和评价时要体现综合性
18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
(1)教学设计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它规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大致进程,是学生教学活动的依据,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步骤和环节
(2)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3)教学设计不是一种直觉的冲动,而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4)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
19教学方法的特征
(1)教学方法必须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
(2)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进行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方法,而并非单指教师的工作方法(3)教学方法的种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0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一定要有科学性。
计算机原理中的硬件:
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磁盘驱动器;
软件:
程序、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应用软件、系统软件、视窗软件等基本概念。
科学性体现在①目的性②严谨性③启发性④适应性⑤灵活性⑥整体性
(2)演示法,演示法是运用实物、教具或示教设备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①使用演示法对教师的基本要求②在演示过程中,为了提高演示的教学效果所需注意的问题(3)操作练习法。
操作练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意识地多次重复练习,多方面、创造性地应用已学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掌握技能与技巧的方法。
操作实践方法的运用通常有以下三种形式①课堂练习②上机实践③学生独立练习(4)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
其主要特点①讨论法的种类很多A从时间上分,有整节的课堂讨论,也有几分钟的课堂穿插讨论B从教学组织形式上分,有全班性的讨论,也有小组讨论C从讨论的方式上分,有实时的讨论,也有非实时的讨论D从讨论的方式上分,有导向式讨论、自由式讨论、竞赛式讨论、双向咨询式讨论、随机式讨论等。
②科学地实施讨论法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要求A问题的开放性B所提问题在教材上最好没有现成答案C采用讨论法时,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准备时间,有时甚至需要事前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书、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①包含的几种形式A指导学生预习、复习B指导学生自学教材C指导学生阅读课外参考书②实施步骤A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B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C加强辅导D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6)问题解答发(7)自学指导法
21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显现出来的,具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及教学理论的功能
(2)发展教学理论的功能(3)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师素质的能力。
选择与运用教学模式的依据
(1)依据学生与班级的特点
(2)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3)依据教学目标(4)依据教学特长
22探究型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的探究是在具体活动中展开的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识并培养能力(3)探究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4)重视协作学习(5)探究教学模式重视形成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23探究式教学教师应注意采取以下策略
(1)转换自身的角色
(2)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探究计划(3)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4)做好课前准备和教学组织安排(5)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24教学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对课堂实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教师的参与是课堂实施的必要前提
(2)教师的课程决策(3)教师的态度(4)教师的能力(5)教师间的合作。
25对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施的几个建议
(1)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
(2)技术活动与认识活动相互支持,积累操作经验,探究科技奥秘(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4)活动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5)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6)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26一般在教材中也运用了回避措施,主要由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概念本身难以理解,不应纳入初中阶段的学习范围。
第二种情况是概念本身适合初中学生认知,但对概念存在不同认识
27教学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片面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是一种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的修养和能力。
包含了信息知识与情感、信息理论与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
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①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代替信息素质的培养②以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的学习代替信息技术的学习③重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④脱离技术与应用空谈理论
(2)教学方法简单模式化(3)对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论释过于肤浅(4)对学生主体的误解(5)协作学习流于形式(6)以任务完成代替任务驱动(7)课堂拓展的迷失
28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评价建议
(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除成长记录之外,信息技术活动的评价主要以典型作品评价和项目型实践活动评价为主
(2)实时观察,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3)避免只考查机械记忆的机考和考查死记硬背的纸笔测验
29确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依据
(1)教育方针。
《教育法》教育方针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普通高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大众性、独特性、准定向性的特点。
普通高中教育以人为基本职能,包括了培养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自身等任务(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①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A飞速发展B广泛应用C高度综合D应用与理论几乎同步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A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相似的特点A基础性B发展性C工具性D文化性E综合性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相比的不同点A应用性增强B模块化更明确C人文性更突出(4)学生的年龄特征①动机、兴趣的特点②情感、意志的特点③注意力、记忆力的特点④思维的特点
30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发表观点、交流思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 实践 研究 知识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