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资深初中老师写给准初中的家长们讲解.docx
- 文档编号:20322178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4.26KB
一位资深初中老师写给准初中的家长们讲解.docx
《一位资深初中老师写给准初中的家长们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位资深初中老师写给准初中的家长们讲解.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位资深初中老师写给准初中的家长们讲解
一位资深初中老师写给准初中的家长们
反思学生的问题,很多都可以归因到家庭教育方面,其中一个核心问题:
孩子不听话。
细细分析“听话”。
我们所谓的听话,其实就是接受老师及家长的教育。
很多问题就是出在孩子不接受家长及老师的教育。
我们并不是说要培养乖乖听话的孩子,但孩子不再听从家庭及学校的管教,教育又怎能产生作用呢?
一个朋友的孩子上了华师一,去开家长会时,班主任说,要么你是极具权威的家长,孩子不敢不听家长的,要么你用你的柔情感化孩子,让他(她)被你感动的不能不听你的话。
这是方法论的问题了,核心还是如何让孩子听从父母的管教。
有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让孩子听从教导,从小让孩子懂得尊重父母及师长、遵守规则是多么得重要,到了青春期才发现,孩子太叛逆,无法管教,胆子很大,无法无天。
小时候,对孩子疼爱有加,很多家长一路辛苦、艰苦打拼过来,饱尝生活的艰难,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尽量少吃苦。
还有家长,因为自己受过教育,懂得一些教育的理论,受到当代思潮的影响,给孩子提供很宽松的环境,觉得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不愿过多的束缚孩子,也把很多自己的言论加给孩子,以为是有个性。
当我们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所想所做离我们所期待的愈行愈远时,我们才发现,很多东西已来不及纠正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若干年前读到的一句话:
没有养育过孩子,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家。
当时看到这句话时,感到很纳闷,不得其解。
但养育了孩子之后,陪着孩子走到现在,我越来越强烈的感到这句话的正确性。
在这个帖子中,我的一些感受也来源于身为母亲的身份,但我更多的是教训,而不是经验。
然而,正是母亲这个身份,让我更理解了每一位为人父母的心情和巴心巴肝的做法。
二 建议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了好的成长环境。
夫妻双方的和谐相处,无疑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生活的幸福。
进入初中的孩子会更敏感,对情感的需求会更强烈。
如果父母总是在家里争争吵吵,令孩子感到家里不温暖,那么,孩子挣脱家庭的愿望会更强烈,早恋的发生几率就会更高。
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便会在朋友中尤其是异性中寻求,异性偶尔给予的一点温情便会让孩子感动不已。
由此,我想到我的一位同学。
她家境很好,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氛围相当不错,温暖、和谐、民主,她一直很恋家,对谈恋爱没有想法、没有感觉,谁知晃到现在还是单身一人。
这是个反面的例子,但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家庭的温暖使她对爱情相对的麻木、晚熟。
再回头看那些早恋或有早恋倾向的孩子,大多数家庭没有让孩子感受到充分的温暖,有的是父母表达感情方式传统、含蓄,不在孩子面前流露夫妻恩爱;有的是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的表达,很少对孩子说:
妈妈(爸爸)爱你,妈妈(爸爸)相信你,妈妈(爸爸)支持你,更不用说身体方面的亲密接触了;更甚的,单亲家庭,爸爸或妈妈一人带孩子;再甚的,单亲家庭,还经常不在家陪伴孩子;再再甚的,单亲家庭,经常不在家陪伴孩子,不是因为工作的辛劳,而是情绪不好发泄到孩子头上,或是外出玩耍,打牌、打麻将。
。
。
。
。
。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出问题才怪呢!
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不方便多说。
然而,家长会感到委屈:
单亲,又不是我们愿意的,我们的苦恼又有谁理解呢?
是啊,这些不是我们的过错,但既然让这个生命诞生了,便就应该为他(她)负责,尽最大的可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付出,让孩子感受到他(她)并不孤单。
用轻松的情绪对待孩子,不要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
让孩子为我们骄傲!
良好的家庭氛围,必然有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外出,公益性的活动,聚会,购物,运动。
。
。
。
。
。
哪怕是一起在家里看书、看电视。
家庭,应给予孩子强烈的归属感而不是挣脱感。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当孩子受到老师的批评,当孩子跟同学闹了矛盾,当孩子在学校辛苦了一天,当孩子考试受挫,回到家里,我们应该让他(她)感受到什么呢?
当然是家庭的温暖。
听孩子倾诉,让他(她)感到你是他(她)的同盟,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孩子就会欣然接受了。
三建议二爸爸更多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
小学阶段,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庭会以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为主。
孩子的生活、学习都是妈妈管得较多。
进入中学后,爸爸们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
由于大多数母亲在家里承担家务及孩子日常的生活,与孩子的接触更多一些,再加上女性的特点——啰嗦一些,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于经常的啰嗦会比较反感,母亲的一番好心反而不接受。
这个阶段,较为理性的爸爸们来管教孩子效果会更好些——当然不排除有的爸爸比较啰嗦,而有的妈妈比较耐心、理性。
通常,爸爸们会比较理性一些,考虑问题思路会更开阔些,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一般爸爸威信也更高些。
我校一位资深班主任,会在初中每届学生的第一次家长会上跟家长说,以后尽量请爸爸们来参加家长会。
到了中学阶段,父母的分工可以为:
妈妈管生活,爸爸管教育。
有女孩儿的家庭,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与孩子关系亲密,会很好的预防女孩儿的早恋倾向。
另外,父母尽可能地减少出差,起码保证有一方在家陪伴孩子。
来自网络的文章学习:
父母对子女成长的作用
父母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抚养,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着重要作用。
父母与孩子之间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
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
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父母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父母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
父母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
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想孩子在成长中最需要的是爱。
父母向孩子传递爱的信息,是孩子的需要,许多孩子对爱的需要远胜于一两件玩具礼物。
但父母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呢?
轻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与孩子道别时跟他挥挥手,在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
这些都是在向孩子表达“我爱你”。
同时,也让孩子传递这种爱,让他们爱父母,爱他人,把爱具体化。
在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同样需要你提供一些做人处世的规矩,以便让他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使其懂得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父母应当做遵守纪律的表率,并把遵守纪律的行为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共同遵守,养成习惯后做到自觉遵守。
你传递给孩子最重要的信息往往不是用语言方式来达到的。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他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此为楷模。
因而身为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孩子正在观察自己。
尤其是3~6岁正是孩子的好奇期,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便会像“录像机”那样,将其他人的一言一行完全拷贝下来,存档处理,并在适当时机表达出来。
在这段时期,孩子相处最多、接受最多信息的,是来自于父母的言行。
因此,家长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要想为你的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父母必须做到以身作则。
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他的尊重培养出来的。
体罚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冷嘲热讽或试图改变他的个性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
尊重孩子,就必须将孩子视为独立人格的人,允许他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追求。
即使孩子的发展与家长为他设计的目标并不一样,或者他的有些表现家长很难理解,但也应该尊重他的个性。
关心孩子,并不是什么都替他做主,应鼓励他独立思考并勇于探索,让他知道家长随时都在关注着他。
尽早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健康习惯。
要达到这一点,父母的行为是很重要的。
父母坚持刷牙、健身或注重饮食健康,都是在给孩子无意中灌输一种观念,要照料好自己的身体。
懂得健康的重要性。
所有那些肯学习的父母都在无形中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但也应该注意不要拔苗助长,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对孩子来说,压力过大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
与孩子一起欢笑,能让他看到事物轻松和愉快的一面。
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笑声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孩子需要同龄玩伴,通过与自己年龄相仿或略大的孩子玩耍,孩子能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的技巧、兴趣、责任心等等。
不要限制孩子与同龄人的接触,家长所要做的是适时地给他们一些指导。
父母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影响到家庭对子女的知识和能力的传递。
这种传递对于孩子将来的成才,可能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其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同样在生活中,父母亲对孩子成长所起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
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其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
母亲在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承担与孩子进行最初的情感沟通,孩子通过母亲的一系列行为使其基本的感觉能力得到锻炼,孩子的情感得以发展,对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起着直接的诱导作用。
同样的母亲还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初刺激来源,使母亲在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形成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
同时母亲还是孩子最初的人格行为的影响者。
对孩子人格基调的基本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母亲对于一个孩子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
母亲对孩子的了解是从母胎里就开始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像母亲那样对影响的孩子的外部环境如此清楚,也不可能对孩子的一举一动有深切的把握。
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母子感通、母子情结是母亲和孩子不可分割的纽带,而母子之间无可替代的信赖感,让母亲比谁都能更及时地把握孩子的想法。
父亲对子女成长的也具有关键性及重要性。
因为孩子的成长如果完全由母亲把持,肯定不利于孩子少年时期的健康成长的发展。
不仅会使男孩“女性化”,女孩的性格也会更加的柔弱。
当然如果只是由父亲单独培养教育子女,同样也是不利的。
父亲行为不管是好是坏,都将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
父亲在孩子个性形成和行为塑造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特殊作用。
因为男人一般具有实践丰富、心胸开阔、性格刚强等长处,这对子女是一种优势。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为了孩子的事情常常想与人商量,或者仅仅想向人诉说,在这种情况下,丈夫应与妻子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这就是做父亲的责任。
而作父亲的常常忽略了自己做父亲的责任,他们把辅导孩子作业、参加孩子学校的家长会、以及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等都推给母亲,自己则忙于工作,对孩子的许多情况都不了解。
曾有一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女孩子缺乏父爱则数学不好,而男孩子缺乏父爱会产生情感障碍。
当然这种说法也许有些极端,但是,也从一方面反映了父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父亲对子女的爱并不只是体现在物质上,更重要地是体现在精神上和行动上。
对孩子来说,好父亲能经常和自己一同玩耍。
当然,经常买礼物、给零花钱的爸爸,确实也让孩子喜欢。
但是,这仅仅是在当时喜欢,过后孩子便忘了。
这是因为两者的心灵并没有联系在一起,只不过是靠物质和金钱维系着。
与此相比,那些和孩子一块儿玩耍的爸爸却能够在孩子的心中留下快乐的印象。
这不仅能为父子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孩子今后跨越青春期危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有爱心的父亲很愿意和孩子一起玩耍,这样,孩子便会对父亲产生亲近感和敬慕之情,父亲的良好形象便会深深地铭刻在孩子的心中。
同时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在一些单亲家庭中,母亲一个人带着孩子,她们认为再婚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就为了孩子而不再选择婚姻,或是害怕结婚。
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父亲的影响作用,男孩容易变得女性化,女孩容易依恋年长男性,或惧怕、不信任男性。
还有的离婚母亲会不自主地把对丈夫的埋怨、仇恨灌输给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投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在他们长大后就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择偶观念和婚姻生活。
与单亲家庭的孩子相比,家庭中父亲角色缺位的孩子幸运之处仅在于形式上拥有一个完整的家,但不幸之处却在于仍然有不少人缺失父爱――他们的父亲在家中通常“没有什么功能”,而只是个经济的提供者,并未真正扮演起“父亲”的角色。
有亲子教育学者认为,现代家庭的“男主人缺席”现象日趋普遍。
“父亲”未能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是会对孩子人格的发育造成极大缺陷的,在这种失衡的家庭分工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其日后对两性关系的认知态度势必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作为男性公民来说,我认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较母亲来说更为全方面一些。
所以我对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作了更为深刻的调查。
有研究指出,缺少父爱的孩子性格方面会有一些明显的弱点,如胆孝过于内向、神经质、优柔寡断、自信心及责任心不足等。
心理学家也指出,女孩子缺乏父爱容易数学不好,男孩子缺乏父爱则容易产生情感障碍。
这些结论或结果固然不是绝对的,但父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却不容忽视。
据广东省青少年研究所曾经对700多名有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调查,在问及“你在被管教期间最想念的人是谁”时,父亲名列首位,高居70%;问及“生活中对你产生正面影响最大的人是谁”时,父亲再次夺冠,为31.2%;其次是朋友,占20%,母亲只排在第三位,占15.2%。
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是无可争议的。
父亲对孩子正面影响是最大的。
父亲还是子女的性别坐标。
在孩子眼里,当他进入“性别辨认期”时,最早能分辨的便是自己的母亲和父亲。
孩子将父亲所有行为特征视为一个男人所应具备的特征,以后出现的男性形象都会与最早获得的这一男性范例相比较。
缺乏父爱的男孩较难在男性的自信与自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要他们学习自制和获得满足的技巧是比较困难的,而这些技巧在男孩长大时寻找友谊、获取学业和事业成功十分重要。
父亲存在的积极意义对女孩的学业和职业成就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并且能使她们成年后与男性发展健康的关系。
父亲同样是孩子的EQ导师。
父亲大多是通过游戏来影响孩子,如与孩子扭斗、呵痒、举高旋转等,父亲这种带有粗野风格的玩闹,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情绪的重要途径。
在游戏中孩子获得激烈的积极情绪体验;学习在情绪激昂时如何理解他人的暗示,懂得如何将自己的情绪控制保持在有利游戏开展的最理想状态。
父亲的影响对孩子EQ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既可引发孩子的积极情绪,又可成为孩子出现消极情绪的导火索,因此,父亲对孩子情绪的及时处理、恰当疏导是非常重要的。
父亲是孩子智慧的启蒙者。
女性富于感情,男性长于理智这种男女差别,使父母与孩子的亲子交往过程中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有着一定的差别。
一般来讲,父亲有较丰富的知识面、较强的动手能力、较深刻的理解与判断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些无不对开阔孩子的视野、发展认知能力与创造能力起着独特的作用。
父母的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是开启孩子智慧的最佳条件。
父母是孩子最为亲近的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他们最为依赖和信任的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多的心灵的影响。
如果孩子是块塑泥,父母就是模型,而最初掌握刻刀的同样也是父母。
四建议三 家长应遵守的原则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做家长的是否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原则一交流、尊重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应该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
我想这一点任何一位家长都会赞同。
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都会尊重身边的同事和朋友,然而,回到家里,在孩子面前,我们有的只是威严,或是唠叨。
我们很多情况下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噼里啪啦地倒给孩子,或是匆匆忙忙地叮嘱孩子要认真听讲、好好完成作业、在学校抓紧时间。
我们没有去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及渴望,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尊重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地“教育”而已。
其实,这只是简单的说教。
教育无时不在。
水二板块的“你回家后跟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很好的帖子,就是在引导我们思考一下,孩子回到家里,我们该说什么。
如果你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养成一个与孩子交流的习惯,到了青春期就麻烦了,孩子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你,孩子不愿你分享他(她)在学校的生活,孩子觉得你不是一个他(她)可以交心的人。
往往我们的家长抱怨:
孩子什么也不跟我们说。
那么你想过没有,孩子为什么不愿跟你说呢?
试想,如果孩子跟你说了什么,你立刻把孩子指责一番,孩子以后还会跟你心无芥蒂地交流吗?
他(她)会想,我爸(妈)听了肯定会不高兴的,他们会说我尽关心些乱七八糟的事,说我的心思不在学习上。
我又想起社区的帖子“开流水贴,记录初中的点点滴滴”,如果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不顺畅,该家长还能顺利记录班上发生的点点滴滴的事情及孩子点点滴滴的变化和成长吗?
倘若家长不充分的尊重孩子,交流会顺畅吗?
伴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孩子到了初中阶段,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不愿家长和老师仍然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对于他人对自己是否尊重特别敏感。
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及生活小事,谈论的话题仅限于此,让孩子觉得很无趣。
其实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与你交流,“今天心情怎样?
”孩子听了,就会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家长应很有兴趣地听孩子说话,哪怕是你不感兴趣地话题。
在孩子聊的过程中,你可以捕捉到很多东西——孩子今天跟谁在一起,孩子今天做了什么。
或是问问:
今天班上有没有特别的事情啊?
今天老师的心情怎样啊?
等等,来引出孩子谈话的兴趣。
孩子说得越多,我们对孩子就越了解,再加上适当的引导,教育便就蕴含于生活当中而水到渠成了。
家长千万不可说:
你要不好好学习,就会像那些人一样,只能。
。
。
。
。
。
孩子已经开始懂得人格的尊严和平等,在他们纯洁的心灵里,你歧视社会上的靠体力劳动生活的人,当你歧视别人的时候,孩子怎么可能敬佩你,听从你的教育呢?
他(她)会觉得:
你的思想境界很低,不配教育我。
作为一名家长,孩子在成长,而我们也在成长,孩子在学习在进步,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想要你的孩子信任你,请充分地尊重孩子吧,把他们看做是独立的人,具有思想的人,而不是你的附属物。
网络相关文章学习:
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引用)
1、极强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双刃剑。
作为父母,如果还像小学那样,出了问题,对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当着其他人的面,不允许孩子申辩。
这样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会引起他对你的排斥和反感。
孩子听到你披头盖脸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没有面子,今后怎么还能在同学们面前抬起头来,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错了或错在哪里。
2、强烈的独立意识;
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孩子不再愿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单独来做。
这时候,父母要自愿充当孩子的参谋,争当绿叶。
虽然,孩子年龄还小,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
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尽可能的提供给孩子自我展现的平台。
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总是怕孩子做不好,处处代劳。
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3、容易受到坏的影响
13岁—16岁的孩子思维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坏的影响。
所以作为父母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各种情况,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
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单纯的、积极的成长空间。
事实上,我们努力使孩子考入重点中学的实验班,经过初中三年努力使孩子考入重点高中的实验班,以致将来考入名牌大学。
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接受最优秀老师的指导,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竞争环境。
原则二严格要求原则
畅通的交流是防止问题出现的最佳渠道,畅通的交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畅通的交流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保证。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不鼓励过早地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在交流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孩子。
没有严格的要求,难以培养优秀的人才。
严格要求,在有的问题上把握原则,寸步不让。
孩子是最会揣摩家长的心思了,也是最会跟家长讨价还价了。
在这个问题上,家长一定要遵守原则,不可让步:
游戏!
沉迷游戏对于学生之危害,恐怕家长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因为孩子还未到沉迷的程度。
但是,一旦到了沉迷的程度,再从中拉出来,就相当困难。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个本来学习优秀的学生,因为陷入了游戏之中,不能自拔,家长没有足够的勇气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来达到我天天打他电话喊他起床也不来上学的程度,为了最后能让孩子拿到毕业证,到孩子家里去补课。
几种极端措施提供给家长:
1.搬家,这样就名正言顺地拆掉电脑;2.把孩子转到远离电脑的县里寄宿学校;3.爸爸与孩子呆一段时间(爸爸不在本省工作,常年在外)。
家长没有下这个决心。
孩子后来的学业发展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近听某位家长说,有成功把孩子从游戏中解救出来的例子,采取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措施。
这是我接触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与孩子家长交流,得知孩子是一步步沉迷进去的,先是要求多玩十分钟的电脑,再逐步发展,时间要求越来越长,最后达到整晚不睡觉玩。
电脑这个东西,并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是个高科技的产品,看到孩子会电脑感到很欣慰。
殊不知,运用不当,电脑会变成十足的恶魔。
告诫家长,一定要在电脑方面把好关,严格遵守你跟孩子提的原则。
另外,最好的防止孩子上瘾的方法,还是多与孩子在一起活动,从小给孩子提供多样的活动,不要因为自己忙把孩子推给电脑。
运动,是最好的活动。
爱运动的孩子是阳光的,乐于与人交流的。
其实,当孩子上小学时,我们都应有意识地预防孩子爱游戏——尤其是男孩子。
到了小升初时,孩子已经喜欢游戏了,你若再不防范,到了初中逆反期,恐怕就难阻止了。
严格要求,体现在生活上,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在生活中尽量简朴。
很多家长因为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不好,饱尝生活的艰辛,对待自己的孩子,疼爱有加,不愿孩子再吃苦受累。
于是,在生活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尽可能代替孩子做本来孩子该做的事,久而久之,孩子麻木了,觉得一切都可以很容易的获得,没有了奋斗的意识,缺乏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的家长工作繁忙或是爱玩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于是给孩子很多零花钱。
我注意了,有的孩子身上带的钱较多,为人豪爽,于是,聚在身边的人也多,无非是冲着他的豪爽,随时可以“沾点光”,在其他的情况下给予补偿,比如作业、考试等等。
由此,想到《所以,北大兄妹》这本书。
该书的作者就有这样一个观点:
决不能给孩子一分零花钱——世界上最容易令人腐败的就是钱。
也许,作者的观点比较偏激,但的确很有道理。
有的家长会让孩子有这样的概念,爸爸妈妈很有本事,什么事情都可以搞定。
一旦孩子有这样的想法,孩子还需要自己奋斗吗?
有的家长不能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条件,于是,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我们不如别人,不要跟别人攀比。
这些都不是健康的心态。
我很欣赏那些有思想的家长。
有个家长跟我谈到,其实家境很富裕,生意做得很大,但不愿孩子了解到这些,跟孩子说,爸爸妈妈都是一般的职员。
他跟我举了个例子,说到一个著名企业的老总,让孩子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工程师,很低调的生活。
这个家长也说道,很多家境很好的孩子比豪车,到处挥霍。
如果家长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金钱观,就没办法来引导孩子了。
你为家境的不富裕而自卑吗?
你为自己能呼风唤雨而自豪吗?
我们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态。
在生活的具体方面的严格要求包括:
1.让孩子不浪费,不挥霍。
尽可能不买水喝,尽可能不喝饮料,尽可能自带杯子,喝开水。
尽可能少带孩子进餐馆。
孩子餐馆进多了,味觉也麻木了,挑食也就很自然了。
2.服装方面,尽可能穿校服。
发型不要追求个性、时尚、成人化。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喜欢模仿成人。
我们可以观察到,凡是问题少年,服装、发型,都会跟一般的学生不一样。
有的家长认为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位 资深 初中 老师 写给 家长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