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人的审美观观念应用日语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320409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97KB
浅谈日本人的审美观观念应用日语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Word下载.docx
《浅谈日本人的审美观观念应用日语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日本人的审美观观念应用日语商务日语本科学位论文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18
答辩过程记录表…………………………………………………19
课题浅谈日本人的审美观
一、课题(论文)提纲
0.引言
1.日本人的审美观在生活中的体现
1.1美食中的美
1.2服饰中的美
1.3庭院中的美
2.日本人的审美观在文学中的体现
2.1追求自然的朴质
2.2孤独残缺的美丽
3.日本人的审美观在电影中的体现
3.1挖掘人性深处的本能
3.2
追求生活的美好
4.总结
二、内容摘要
自然美,是作为人的主体心灵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产物。
日本古代文学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中国儒家文化推崇的真、善、美一直被日本人所崇尚着。
从人生观,生活意识,文学作品中也大有体现。
日本人崇尚自然的生活,从文学作品中也可见一斑。
日本的气候怡人,风景绮丽。
这些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好的东西都是日本人笔下最好的题材。
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的不同,就有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春天是樱花烂漫的季节,夏天是海与阳光的世界,秋天是红叶的惋惜,冬天是雪天地。
在诸多的描写感情的小说里,作家并不故意为故事的结尾做一个完美的结局,一切都好像是自然而然毫无做作之感。
三、参考文献
[1]张爱平.日本人的审美观与和谐观[J].理论前沿.2007.513(24)
[2]林少华.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
[3]多田道太郎(日本).汪丽影译.身边的日本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浅论日本人的审美观
0000
中文摘要:
关键词:
缺憾美;
崇尚自然;
朴质;
人性深处的本能
0.引言: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山多林密,这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民族质朴的性格,孕育了日本追求自然、崇尚自然的民族文化。
由于生物种类与疆土的有限,在自然中,事物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种自然的美总是会有缺憾的。
而这种缺憾美,在日本人看来就是无比的完美了!
从生活、文学、影视等方面中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日本人对美的一些认识。
而在平常生活中,日本人更关注身边的事,对生活的细微的察觉也是日本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审视,一种追求。
1.1美食中的美
周边的海洋与茂密的森林构成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岛国日本特有的民族文化。
这种文化特性不仅反映在日本的建筑和人文景观上,而且渗透到日本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构成这种民族文化的精髓多数源于自然,源自于自然的美,自然的丰盛,自然的纯净。
日本国土狭长,东西窄小,南北纬度的跨越却很大。
因此,四季变化各异而分明。
温暖的南方四季花开不见雪,寒冷的北国冬季冰封大地无绿枝,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各有不同美景令人陶醉其间;
气候湿润,草木繁盛,物产丰盈;
山清水秀,四处泉涌,润物养人。
就是这样的自然环境孕育并产生了品味自然、利用自然的民族精神。
从日本的饮食特色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日本人喜欢将食品做成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形状或用树叶将食品装饰起来,使之赏心悦目,在享受美味佳肴的同时,精神上也平添了许多情趣。
比如用槲树的叶子将年糕覆盖起来之后再端上餐桌,这样既有人工在内又不会失去自然。
又如日式小点心中的樱叶饼,不仅用樱树的叶子来包裹,就连使用的面粉也染成樱花粉红色。
还有取形或取名于动植物的点心,如制成樱花、鸽子等形状或取名牡丹饼、红梅烧、山茶饼等小点心,将自然融入日常生活的现象在日本随处可见,不胜枚举。
与之相对,日本在食品加工中则贯穿着完全不同的理念,不仅尽可能保持材料的原貌,使人一目了然,而且味道也基本不加改变。
比如生鱼片,就是要让人们品味自然界中生物原有的味道。
即使是将鱼做熟食用,也多是采用烤鱼的方式,不添加任何香料,直接烤制或整鱼用盐包裹烤制,使之保持原有的风味。
各种菜肴装盘后还要点缀上几枚菊花,或是些许萝卜丝,或是几片树叶等。
又如“幕内盒饭”的精致与和谐美。
“幕内盒饭”中有米饭与烹调、烧烤的食物及酱菜等,各种食物一点儿,一点儿地摆放在盒内,色彩漂亮。
虽然都没种素材都是极为普通的食物,但整体却构成一种和谐之美。
食物漂亮妥帖地装在狭小的饭盒内,呈现出恬静、闲寂乃至潇洒的情韵。
不仅外观美,而且味道也相当不错。
这种“幕内盒饭”的美感,同样体现在受到世界市场欢迎的外形精致、设计精良的家用电器、摩托车、小汽车等产品上,也可以说存在于日本领先世界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微小世界里。
这都体现了日本人对微小世界的细心观察的特点,在生活中尤为体现。
有观点认为,所谓的文化就是人类如何征服自然,虽然将自然作为材料,但却要做出与自然完全不同的东西,越是远离自然才越显示出文化的高度。
然而,日本人则有着相反的看法。
他们认为,用普通的目光去看,自然也许是非常单调乏味的,要在非常平凡的自然当中发现美,则需要具有相当高的欣赏力。
因为日本的自然本身就很美,美的意识进一步被提炼,最终人工与自然两者紧密结合,就会创造出一个文化。
日本文化的理念并不是战胜自然,而是与自然共生。
1.2服饰中的美
日本的和服大多制作精美,色彩搭配典雅、漂亮。
欣赏日本和服,我们也同样可以从中悟出日本人的审美基准和文化理念。
日本和服有许多种类,不同年龄、不同场合都有着程式化的式样与花色。
从大的分类来讲有三种:
盛装、丧服、普通装。
但无论是色彩鲜艳华丽的盛装,还是朴素淡雅的普通装,自然界中的四季花草以及昆虫等都会在这里得到展现。
比如日本人钟爱的樱花、紫藤花、牡丹花、梅花、菊花、松针、枫叶、芒草、桔梗、蝴蝶等都是和服上常见的图案,并且经常是多种植物同时出现在一件和服上。
通过具有特殊审美意识的艺术家精心设计,普通的花草在和服上竟能体现得非常协调与完美,而且件件各异,几乎每件都是一个艺术品。
日本清幽的自然环境使这个民族形成了简朴淡泊的性格,也影响到大众的审美取向。
日本民族一向崇尚自然与朴素的颜色,含蓄、和谐的素色与简洁、恬静的修饰一直受到推崇。
即使在现代生活中,接近自然的素朴色调与简约风格仍是社会审美的主流。
日本人的服饰之美也许更多的是得益于服装颜色相互间的搭配组合。
日本人对色彩搭配很有修养,即便是普通的家庭主妇也有一定的美学意识。
在整体的素色中衬以较少的亮色,会生成鲜明强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3庭院中的美
在日本,很久以前人们就具有了充分利用自然之美来建造庭院景观的智慧,并且在保持与自然共存的同时,不断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
在日本传统的建筑中,最大化保留自然原貌是人们的共识。
比如木本色的运用是最基本的建筑风格,木材的色差与可见的树节都能够充分地展示自然的风貌。
而人工的雕琢与添加,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自然本色。
探索日本人审美意识形成的潜在因素,我们便会发现更多的是源于自然事物。
仅就月亮而言,日本人不仅欣赏赞美明月、满月,也珍惜残月和朦胧的月色。
这种对不完整之物、不圆满之物或即将衰败之物所产生的美感与憧憬,也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日本人对自然十分敏感,从四季的变化中总能够发现各种不同的美,即便对不完美的事物也有着美好的遐想和憧憬。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喜爱事物的圆满和对称之美相对,日本人的这种崇尚残缺美与异型美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应该说是源于对自然景物的感悟与怜爱,充分表现出日本民族对自然的热爱与理解,体现了人类社会追求与自然世界和谐的精神。
但从文学造诣上来讲,日本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
在诸多的文学作品里散发着一种悲情的、无可奈何的味道在里面。
单从结局来讲,皆大欢喜的喜剧大概是很少的,就算是喜剧,中间也穿插着忧郁、苦闷、无聊奈的情感在里面。
这也是日本人与生俱来的悲情与抑郁的一种表现。
下面的这几位作家是日本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的风格的代表。
而像这几位作家,作品里都有些共同点。
在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里我们都可以找到相似的人物,像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中的主人公“我”,夏目漱石的《哥儿》和《心》中主人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的“渡边君”。
还有江国香织的《沉落的黄昏》中的“梨果”。
这些被大师们塑造的活生生的人物,都是在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要么是学生,要么是初涉社会的年轻人,不过也有在社会上打拼成熟的中年人——这正是日本人追求的真实感,和对生活与人性的深层探究——以他们的背景展开的一系列的故事。
这些人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很吸引人眼球的特长与技能,总之就是社会上普普通通的一个“小人物”。
在他们的生活中,孤独是他们的特性。
2.1追求自然的朴质
像《伊豆的舞女》的结局,主人公最后无奈地离开了“小舞女”,这不但是体现了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抨击,也是剧情发展的自然流畅的需要。
《伊豆的舞女》以主人公“我”的旅行为构思的基点,在自然环境中展开故事,渲染主题的。
“我”在旅途上和舞女及其家人邂逅相遇,结伴而行。
于是,我和舞女的物事接触、情感交流,都是在美丽的大自然怀抱中,以自然风物为媒介而生发、升级——我们在各自对风景的赞叹中体味对方的情爱心理,又在旅途的相互照拂中,感觉这种情感的加深。
随着旅程的延伸,我和舞女之间那种朦胧纤细的恋情,也逐步深化和浓化。
这里,自然风景不仅成为爱情的代言人,而且以其纯洁恬美的氛围,很好地衬托了人物情感的纯真美好。
这也体现了日本文学作品追求自然的朴质的风格。
2.2孤独残缺的美丽
人一生下来本身就是孤独的,在不断生长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不同的人。
而仅仅是接触到同类是不够的,作为人类的我们,还要寻求别人的理解与关怀。
而这又不是很能容易做到的。
日本人认识到这一点,知道知音的难寻,并不是所有人都被人理解的,而不被别人理解那又怎么样呢?
多愁善感的日本人,知道事事并不会想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这种不完美它也是代表了一种美——事物的自然的面貌(缺憾美)。
孤单的一个人,也有他的美好快乐的世界。
正如林少华讲评村上春树的书:
我仿佛听到村上在这样向我倾诉:
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
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
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
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
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
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既然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在努力就是,这样也可以活得蛮好嘛!
换而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但是日本人也在无时不刻地寻找美好的人生,甚至偏执到宁为瓦全不为玉碎的程度。
追求一切的美好,纵使是转眼即逝的也罢。
为了保持这种持续不长的完美。
当这种美好即将消逝的时候,他们宁愿在这个美好结束的时刻结束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与美好一起消失。
也许他们认为在此之后这种美好的事物会一直萦绕在自己的周围。
也许会是在天堂,也许是在来世。
而这种悲情式的结局正符合日本人的对美好事物追求的认识。
既然人生不会那么地一路完美,那就在美好快要结束的时候与生命一起结束吧!
这种悲情主义的思想深深陷入了日本人的审美观里。
3.1挖掘人性深处的本能
对于人性的思考,是日本人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之一。
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人类由对外界事物的观察研究演变到对人类本身的研究,也算是社会在不断进步的一个体现。
而作为生物中最为灵长的动物,人类有着自己的思想与精神世界。
这也使我们人类变得复杂的一个原因。
而这对人性的思考之探讨似乎是个永远也讨论不完的话题。
在电影诞生以来日本主要的电影学习来自于西方的科学,自然电影里面少不了西方国家的电影风格在里面。
作为日本电影崛起的一大功臣——黑泽明,他把西方电影拍摄的风格和日本本土文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刮起了日本文化在电影界的飓风。
黑泽明的一些电影在同时代称得上是无与伦比的。
像《罗生门》、《乱》、《七武士》等这些电影。
里面有大量的人物激烈活动镜头,通过这些急促的快速跑动,来表达剧情所需要的人物的肢体和心理上所要表达的意旨。
人本身就是个矛盾体,一个人的心中有邪恶的一面却也有善良的一面,有粗暴的一面却也有温柔的一面……电影《罗生门》这是由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改编而成。
片中充满了日本人对人性、道德的反思。
电影通过一起命案,根据命案的线索,从几个人不同的诉述里使得这个命案扑朔迷离。
最后砍樵人道出了实情。
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在言说为自己有利的话”,对案件实情的不同诉述,体现人性深处自私的本能。
最后砍樵人内疚,善良一面最终还是醒悟了,后来在破烂寺庙的后面收养一个被遗弃的婴儿。
刚开始对世态的邪恶而悲愤的僧侣,最后也对将来抱有希望,发出了“亏得你,我还是可以相信人了”的感慨。
我们在为人处世上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趋利避害地去思考问题,影片所暗示的就是这种阴暗的人性。
电影通过多人对这一事件的不同描述表达了人之不可信这一内涵,描写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结尾的人性化转折又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和对客观真理的疑惑,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道主义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
伸张正义,是《七武士》的主题,黑泽明在挖掘人性的自私与邪恶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人性的另一面——正义。
《七武士》就是这样的电影。
《七武士》反应了当时日本农民阶级被残酷压迫的生活,终于农民不能忍受起来反抗,虽然不是和当时封建社会的直接对抗(与一起山贼的战争),也说明日本人们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暴力,可能是大多数人最早、最持久的观影记忆。
暴力也是一种人类最原始的记忆,人类在远古时代暴力是与野兽们斗争生存的本能。
人性的深处一直存在着它,在受到极其的压抑状态,人的情绪就会像喷涌的火山一样爆发。
而这种情绪的爆发多以暴力发泄。
暴力美学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关乎生死的哲学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又是世界电影长廊中的重要景观。
说到日本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一定要提到日本著名的导演北野武,他的电影里面没有太多的激烈的打斗场面。
他的暴力很真实,没有经过任何渲染。
它没有像《黑客帝国》的那样的慢镜头。
他的电影里多的只是一大片的长镜头。
要么抓拍住一张脸,要么是一处的风景。
这也是体现了日本人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细小入微。
做事的认真态度,对小事的不轻视,都值得我们学习。
他自导自演的电影《花火》里是他独特风格的代表。
北野武擅长制造平静美好与强烈冲击力的对比。
这点也是日本文化的特点所在。
在他的电影里有很多被压抑的情感,突然间以一种外表静然内心却歇斯底里的形式爆发。
这就是北野武电影里弥漫的暴力美学。
这种暴力是发自于人性的深处的原始的本能,是征服与被征服之间的对抗。
《花火》,这部感情与暴力交织的电影是北野武的巅峰之作,获得了1997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
这部电影的暴力围绕在情感的周边,但它的感情却是温柔至极。
这种暴力又是独立于情感之外的,但这两者都离不开谁。
就像这暴力是在捍卫感情。
艺术本身就来自于生活,对生活的体察入微也是对艺术的一种追求。
在北野武看来,电影用不着太多的对话,就简单的几个长镜头,几幅画面,其要表达的意旨尽在不言中。
3.2
大自然是日本民族文化和性格形成的源泉,它不仅陶冶了日本人的情操,还贯穿于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由于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各地温度不同,花期会从南向北推移,而这条推移线则被称为“樱花前线”。
更有爱花者,会从南到北,每天驱车追逐“樱花前线”,陶醉于盛开的樱花之中。
夏季人们会去海边或山里避暑纳凉,欣赏自然界中的美景,享受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山珍海味。
秋季红叶似火,银杏如金,吸引众多的游客前往观赏。
日本的冬季并不很冷,不过地处日本内海周边以及北海道地区都会经常下大雪。
于是,这些地方就成了天然的滑雪场,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度假。
日本地处火山带,这样的地质条件使日本各地拥有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温泉,这一大自然的恩赐也给日本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情趣。
如今快节奏的时代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开始逐渐远离自然,少有闲暇去观赏、品味和发现自然界中的美。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正在受到威胁与破坏。
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曾品尝到了污染环境、忽视自然的苦果,被酸雨毁掉的山林、污染的河水对住民的伤害至今仍在警示和提醒着人们。
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要家和,人和,社会和,还需要人与自然和。
如何与自然保持和谐,日本人民对自然的认识与感悟或许对我们能够有所启示。
这在电影等艺术作品中有大量的体现。
宫崎骏是保护大自然生态的代言人。
宫崎骏动漫里的唯美,体现了日本人对生活中大自然中的美的追求。
他的动漫电影里很多是关于自然与人类和谐的主题。
追求美好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日本人共识。
所有的艺术都来皆自生活。
《花火》中的抽象的生活哲学,也阐释了日本人对生活的态度。
一位得绝症的妻子,丈夫为了陪妻子去各地旅行消磨人生最后的时光,丈夫去银行抢劫。
最后丈夫与妻子在过完了这最快乐的时光后,双双自杀!
似乎北野武在强调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美好并不求其长短,仅仅是因为有追求这种美好生活的意念,人才活在了这世上。
在如今高度开放的日本,爱情这个词语似乎是有点奢侈。
岩井俊二对爱情的执着,使我们相信在那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还存在着人们所期盼的那种柏拉图式的爱情。
岩井俊二呼吁着那种柏拉图式的爱情,人们需要这种爱情,不能让生活的困苦烦恼消融。
《情书》等一系列爱情电影就体现了日本人对那种纯情爱情的追求。
对生活中美好爱情的渴望,也对眼下的被各种原因所阻隔的爱情的而叹息和无奈。
在古代,日本一直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在不同方面和中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而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开始向西方国家学习新的科学与文化,从而与中国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
日本人在那时也日益地完善了自己民族独有的文化与审美意识。
作为国土不宽广的岛国,日本人不会像拥有平整宽广国土的蒙古人那样的心襟放达,因而日本人常常沉浸在漫长的思考里,他们对微小世界,内心世界的观察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日本人热衷于思考,多少是致使日本在科技、文学、绘画等各方面上走在世界的最前沿的一个原因,也是日本人非常好学的一个原因。
现在信息的全球化,使各国的不同的艺术文化交汇相融。
而后来人也将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新,从而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也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我相信各国人民之间的隔阂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慢慢消融。
参考文献:
[1]张爱平.日本人的审美观与和谐观[J].理论前沿.2007.513(24).
[2]林少华.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
[3]多田道太郎(日本).汪丽影译.身边的日本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日本人 审美观 观念 应用 日语 商务 本科 学位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