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学 全口义齿部分 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319380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61.27KB
口腔修复学 全口义齿部分 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口腔修复学 全口义齿部分 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修复学 全口义齿部分 大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0%3·
骨致密度:
骨致密度不同,吸收程度和速度不同,骨松质比骨密质吸收速度快。
所以不同部位吸收情况不同。
上颌骨外侧骨板较内侧骨板疏松,而下颌骨内侧骨板疏松。
因此上颌牙槽骨吸收向上向内,外形逐渐缩小,下颌骨向下向外吸收,外形相对变大。
4·
全身情况:
质与营养,特别是钙、磷、维生素A、C、D的代谢与骨吸收有关。
5·
修复情况:
牙列缺失后,未作修复者其牙槽嵴萎缩程度较大。
不良修复体也会加速牙槽骨吸收。
软组织的改变:
唇颊舌系带附丽过低,唇颊舌沟变浅。
面部外形改变舌体变大、功能异常口腔粘膜变薄,失去正常的湿润、光泽,敏感性增强易感到疼痛和压伤。
肌肉失去正常的张力和弹性。
涎腺退变,唾液的质与量改变。
颞颌关节的改变:
髁状突向后移位,撞击鼓板,压迫神经、血管,导致颞颌关节紊乱症状。
全口义齿修复的受限因素及修复时机全口义齿修复的受限因素:
咀嚼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味觉、品尝能力面容社交和心理因素咀嚼功能:
天然牙咀嚼负荷平均约为20kg,全口义齿最大咬合力为6-8kg,平均力量远比记录小,所以说天然牙的平均咀嚼负荷是全口义齿的四倍。
原因:
支持、稳定固位力感受器忍耐度1·
支持、稳定:
天然牙靠牙周膜起支持稳定作用,全口义齿靠无牙颌剩余牙槽嵴来承担。
上、下颌天然牙列牙周膜所提供的支持面积各约45cm2。
上无牙颌支持面积为:
22.96cm2。
下无牙颌支持面积为:
12.25cm2。
天然牙列的下颌为无牙下颌支持面积的3倍多。
固位力:
天然牙列不存在固位问题,可摘局部义齿靠固位体固位,全口义齿靠义齿基托组织面与口腔组织之间的吸附力、表面张力和大气压力来维持,固位力相当有限。
3·
感受器:
牙周膜内的本体感受器,具有提供方向感觉、对负荷的触觉及区别体积大小等功能。
粘膜、骨膜内的表面感受器无法替代。
忍耐度:
粘膜组织对义齿负荷的忍耐度和适应度非常差,尤其是当身体有系统性疾病时,使本来微小的忍耐度和适应度更为降低。
吞咽功能:
天然牙列吞咽时所保持的颌骨及牙齿的生理位置,是全口义齿无法再现的。
语言功能:
天然牙列行使语言功能时,唇、颊、舌的动力平衡以及牙齿的生理位置很难由全口义齿完美无缺的达到。
味觉:
全口义齿基托覆盖,严重影响了味觉的辨别力与品尝能力。
面容:
牙列缺失伴牙槽骨吸收,颜面部肌张力和正常弹性减弱,出现皮肤皱折和衰老面容,全口义齿修复后,亦不能完全使其消失。
社交和心理因素:
年轻患者常怕被发现假牙而减少社交或公关活动。
凡可摘义齿均需要及时清洗及恢复粘膜血运而暂时取下,如无私人自理的机会,佩带义齿则成为心理负担。
全口义齿修复的时机:
拔牙后三个月取模的传统方法沿袭至今。
第二章全口义齿修复的生理基础无牙颌的解剖结构与标志牙槽嵴、口腔前庭、本部牙槽嵴(alveolarridge)上、下牙槽嵴:
是自然牙列赖以生存的基础。
由牙列缺失后牙槽突逐渐吸收形成。
呈弓形,其上覆盖的黏膜表层高度角质化,和骨膜紧密相连,能承受较大咀嚼力。
口腔前庭(oralvestibule)位于牙槽嵴与唇颊侧黏膜之间,为一潜在的间隙,黏膜下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全口义齿在此区在不防碍唇颊肌活动的情况下应尽量伸展到黏膜反折处,保证边缘封闭唇系带(labialfrenum):
位于口腔前庭内相当于原中切牙附近中交界线的延长线上,为一扇形或线形黏膜皱襞,是口轮匝肌在颌骨上的附着部。
上、下唇系带遥遥相对。
唇系带随唇肌的运动有较大的活动范围。
~为扇形或线性黏膜皱襞,上唇系带较下唇系带大、明显,活动度大,常影响义齿基托边缘的稳定,需做适当的缓冲。
全口义齿的唇侧基托在此处应形成相应的切迹
颊系带(buccalfrenum):
位于双尖牙根部,是提口角肌的附力处,附着在牙槽嵴顶的颊侧,成扇形,数目不定,为2-3束,是类似唇系带的黏膜皱襞,但较唇系带宽而扁。
全口义齿的唇侧基托在此处应形成相应的切迹前弓区(anteriorarcharea):
上、下颌前弓区又称唇侧翼缘区:
位于唇、颊系带之间的区域为疏松结缔组织。
在不影响唇活动的情况下,义齿边缘应尽量伸展到粘膜转折处,达到边缘封闭作用。
颧突(zygomaticprocess):
为上颌第一磨牙根部的骨突,有颊肌附丽,表面粘膜较薄。
义齿基托易在此形成支点,引起翘动及疼痛,故基托在此区应缓冲。
上颌结节(maxillarytuberosity):
是上颌牙槽嵴两侧远端的圆形骨突,深层有颊肌附丽,有时并有颞肌的下部纤维附丽,表面有黏膜覆盖。
颊侧常形成倒凹,与颊粘膜之间形成颊间隙(buccalspace),义齿边缘应伸展至内,以助固位。
基托在上颌结节区应缓冲,倒凹过大影响修复者应作手术修整颊侧翼缘区(buccalflangearea):
为下颌颊系带至嚼肌前缘之间的区域。
当下颌后部牙槽嵴吸收平坦时该区又称颊棚区(buccalshelfarea),外界是下颌骨外缘,内侧是牙槽嵴的颊侧斜坡,前缘是颊系带,后缘是磨牙后垫。
基托边缘在此区尽可能伸展,可承受较大牙合力,形成良好的封闭。
远中颊角区(distobuccalanglesarea):
位于颊棚区的后方磨牙后垫的颊侧,与嚼肌前缘相对应的部位。
基托边缘在此应缓冲避免过长。
否则会引起庝痛,嚼肌活动时义齿上升松动口腔本部(properoral):
也称固有口腔(cavumorisproprium):
在上下牙槽嵴的舌侧,上为腭顶,下为口底。
是食物的通道、气流经过的通道、舌活动的空间。
切牙乳突(incisivepapilla):
切牙乳突是上颌重要的稳定的标志,位于上颌腭中缝的前端,上中切牙之腭侧,为梨形或不则形的软组织突起。
乳突下方为切牙孔,有鼻腭神经和血管经过,义齿基托的组织面须适当缓冲。
~是排列上颌中切牙的参考标志:
上颌中切牙的交界线应以切牙乳突为准;
上颌中切牙唇面置于切牙乳突中点前8-10mm;
上颌两侧尖牙牙尖顶的连线应通过切牙乳突前后1mm范围。
上颌前部缺牙较多的病人两侧尖牙牙尖顶的连线应在切牙乳突后缘腭皱襞(palatalrugae):
位于硬腭前份,由腭中缝向两侧辐射的不规则的波浪形软组织横嵴软组织横嵴,可辅助发音,其高度随年龄增大而降低上颌硬区(hardarea):
又称上颌隆突或腭隆突,位于上腭中部的前份,骨组织呈嵴状隆起。
个体差异大,覆盖粘膜很薄,易产生疼痛和支点,基托在此应作缓冲,影响义齿修复者应手术修整。
腭小凹(palatinefovea):
为粘液腺导管的开口,位于腭中缝后份两旁,软硬腭连接处的稍后方,数目多为2个,左右各一。
是上颌全口义齿后缘中份的界限:
上颌全口义齿后缘应在腭小凹后的2mm处。
颤动线(vibratingline):
当患者发“啊”音时,软腭出现轻微颤动,颤动线是用来标记可动部分前缘的一条假想线,从一侧翼上颌切迹延伸到对侧的侧翼上颌切迹。
“啊”线又可称后颤动线,大致位于软腭腱膜与软腭肌的结合部位。
此线不可被义齿的后部边缘覆盖。
当患者捏住鼻子并努力吸入空气时,可以看出固定黏膜与可动黏膜的界限,这样就产生了鼻颤动线,该线总是位于颤动线的前方。
前颤动线位于不动的硬腭组织和活动的软腭腱膜之间。
在前颤动线和后颤动线之间形成一个弓形的区域,用钝性器械按压此处的黏膜组织,会发现它既不象软腭后部那样活动,又比硬腭黏膜有较大的弹性。
此区为上颌总义齿基托的后缘封闭区后缘封闭区(posteriorpalatalsealarea):
此区宽约为4-12mm,平均8.2mm。
有一定的弹性,能起到边缘封闭的作用。
义齿基托组织面在此区域向黏膜突起成后堤(postdam)。
第一类:
水平型,腭穹窿平坦,软腭长,几乎向水平延伸,后堤封闭区约有5-10mm,有利义齿后缘封闭与固位。
第二类:
软腭与水平面成45°
,后堤封闭区约有3-5mm,有利固位。
第三类:
垂直型,倾角较大,约70。
,后堤封闭区小于3mm,不利于固位。
腭穹窿(palatalvault):
呈拱形,由硬腭和软腭组成,其形状可分为:
1.圆顶型:
固位好,对抗侧向力及向前滑动的力大。
2.平顶型:
因穹窿较浅,对抗力差,固位较差。
3.尖顶型:
固位作用差。
翼上颌切迹(pterygomaxillarynotch):
上颌结节后缘与蝶骨翼突所形成的切迹,表面有黏膜覆盖,形成软组织凹陷,是上颌义齿后缘两侧的界线。
舌系带(lingualfrenum):
位于口底中线部,是连接口底颌舌腹的黏膜皱襞,呈扇形,动度大。
全口义齿应在此处形成切迹舌下腺(sublingualglands):
位于舌系带两侧,左右各一基托边缘在此区不能过度伸展。
下颌隆突(torusmandibularis):
为下颌两侧双尖牙根部的舌侧的隆起,表面粘膜较薄,基托在此应缓冲。
影响修复者,应手术修整。
“P”切迹(passamontinotch):
位于下颌骨内缘,下颌舌骨嵴的前方,是口底上升时的最高点。
基托边缘应有相应的切迹。
下颌舌骨嵴(mylohyoidridges):
位于下颌骨舌侧面从第三磨牙斜向双尖牙区的骨性突起。
表面粘摸薄,易压痛。
基托应越过此区,并缓冲。
舌侧翼缘区(lingualflangearea):
是下颌义齿舌侧基托与组织接触部位的解剖标志,基托在此区应充分伸展。
磨牙后垫(retromolarpad):
位于下颌牙槽嵴两侧远端,是覆盖在磨牙后三角上的软组织。
呈圆形、卵圆形或梨形。
基托后缘应达到其前1/3-1/2处,形成封闭,其不能负担咀嚼压力。
磨牙后垫可作为指导排列人工牙的解剖标志,有三个方向:
垂直向:
可决定下颌牙合平面的位置,下颌第一磨牙的颌面与磨牙后垫1/2处等高。
前后向:
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面应在磨牙后垫前缘之前。
颊舌向:
从磨牙后垫的颊面、舌面向前与下颌尖牙近中面形成三角形,下颌后牙的舌尖应在此内。
无牙颌的功能分区:
主承托区副承托区边缘封闭区缓冲区主承托区(primarystress-bearingarea):
指垂直于颌力受力方向的区域,包括后牙区牙槽嵴,腭部穹隆区,颊棚区等。
此区均为咀嚼粘膜覆盖,即高度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其下有致密的粘膜下层,厚度适中。
受力时不移位,不易受伤,能承受较大牙合力,义齿基托与此区粘膜应紧密贴合副承托区(secondarystress-bearingarea):
指与牙合力受力方向成角度的区域,上下颌牙槽嵴的唇颊和舌腭侧(不包括硬区)。
此区覆盖的软组织较厚,粘膜下层疏松。
支持力较主承托区差,可分担主承托区的部分牙合力。
义齿基托与此区粘膜应紧密贴合。
边缘封闭区(bordersealarea):
是义齿边缘接触的软组织部分,如黏膜皱襞、系带附丽处、上颌后堤区和下颌磨牙后垫。
此区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活动性大。
不能承担牙合力,但可以紧密地与义齿边缘贴合,防止空气进入组织与基托之间,产生良好的边缘封闭作用,保证义齿固位。
缓冲区(reliefarea):
主要指上颌隆突、颧突、上颌结节颊侧、切牙乳突、下颌隆突、下颌舌骨嵴以及牙槽嵴上的骨突、骨尖等部位,表面粘膜薄,无让性。
不能承受压力,基托组织面在此区应作缓冲处理,以免受力时压痛。
义齿间隙和义齿表面义齿间隙(denturespace):
义齿间隙是天然牙列占据的空间天然牙缺失后,是在口腔内容纳义齿的潜在空间。
因此义齿间的大小在同一个体也会随缺牙时间长短不同,周围的软硬组织也发生吸收和减少而变化。
通过调整义齿基托厚度和范围充满这些空间,以恢复缺牙造成面容的改变,同时又不妨碍肌肉活动。
又称其为中性区,指义齿和周围组织处于平衡的区域。
义齿表面(denturespace):
义齿有三个表面:
组织面、咬合面、磨光面组织面(tissuesurface):
是义齿基托与口腔黏膜组织接触的面,必须紧密贴合,形成负压和吸附力,使义齿固位。
咬合面(occlusalsurface):
是上下牙咬合接触的面。
咬合时咀嚼肌产生的力通过咬合面传递到基托组织面所接触的口腔支持组织上。
咬合力应均匀分布在支持组织上,而使义齿固位良好。
为了使全口义齿稳定,要求基托组织面与支持组织面密合,上下颌牙之间紧密接触,非正中牙合时要有平衡,磨光面(polishingsurface):
指义齿与唇、颊舌肌接触部分,外形有不同的斜面构成。
磨光面的倾斜度、义齿周围边缘宽度和人工牙的颊舌位置正常时,舌和颊才回有助义齿稳定和抵抗脱拉力的作用。
磨光面和水平力量有关,是使义齿保持稳定的表面,应使舌和口外唇颊肌肉力量处于平衡状态。
第三章全口义齿的固位与稳定全口义齿能附着在上、下颌骨上,是由于:
1.吸附力、大气压力等物理作用。
2.神经肌肉控制的生理学因素。
3.咬合平衡等的力学作用。
固位:
是指抵抗义齿向脱位的力量。
稳定:
是指对抗水平向和转动的力量,防止义齿侧向和前后向脱位。
一般牙合情况如固位不良,静止状态时义齿易脱落。
如稳定作用差,行使功能时翘动或脱落,对牙槽嵴有创伤。
全口义齿的固位原理:
全口义齿能附着在上下颌骨上使由于吸附力、表面张力和大气压力等物理作用。
表面张力是抵抗将液体分层的力量。
大气压力两个物体间产生负压而且空气不能进入时,大气压力将两个物体紧压在一起。
吸附力吸附力:
是两种物体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包括:
附着力和内聚力的作用。
附着力(adhesion):
不同分子之间的吸引力。
内聚力(cohesion):
同种分子之间的吸引力。
基托与唾液、唾液与粘摸间有附着力,唾液本身具有粘着力。
吸附力的作用:
基托与粘膜之间的吸附力与二者间的接触面积、接触紧密程度呈正变关系。
吸附力的大小与唾液的质与量有一定关系:
唾液越粘稠、流动性小,吸附力越大。
但过于粘稠、量过小时,唾液不易被压缩成一薄膜,会影响固位。
口腔过于干燥。
粘膜易受刺激,产生疼痛和炎症。
表面张力(surfacetension)表面张力:
是抵抗将液体分层的力量。
要使全口义齿脱落,必须使义齿基托和黏膜间的唾液分开两层,分开两层又必须使空气进入基托和黏膜间。
防止空气进入要靠唾液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外层分子受到内部的吸引,而使表面成半月形(meniscus)的液体表面。
这就是表面张力造成的。
间隙越小,半月形液体表面越完全,表面张力越大。
间隙宽时液体表面受到牵引,表面张力不能维持时空气就会进入。
全口义齿的固位力和基托的覆盖面积、密合程度及唾液黏稠度有直接关系。
大气压力(atmosphericpressure)根据物理学原理,当两个物体间产生负压,周围空气不能进入时,大气压力将两个物体紧压在一起,只有使用一定力量破坏负压,才能将两个物体分。
全口义齿基托边缘与周围软组织紧密接触,形成良好的边缘封闭,使空气不能进入基托与粘膜之间,在基托粘膜间形成负压,在大气压力作用下,义齿获得固位。
大气压力大气压力的作用的大小与①边缘封闭的好坏②基托与粘膜的密合度③基托面积的大小成正比。
影响义齿固位的有关因素患者方面:
颌骨的解剖形态口腔粘膜的性质唾液的质和量制作方面:
准确的印模和石膏模型基托边缘伸展适度,形成良好封闭。
颌骨的解剖形态:
颌弓形态:
宽大牙槽嵴:
高宽腭穹隆:
高深颤动区:
水平型,后堤区约有5-12mm系带:
附丽距离牙槽嵴顶近口腔粘膜的性质:
粘膜厚度适中,有一定弹性和韧性,基托与粘膜易密合,粘膜转折处含有疏松的粘膜下层,边缘易获得良好封闭,有利义齿固位。
影响义齿固位的有关因素
唾液的质和量:
影响义齿稳定的有关因素患者方面:
颌弓的解剖形态制作方面:
正确的颌位关系良好的咬合关系正确的人工牙位置适当的牙尖高度正确的磨光面外形颌弓的解剖形态:
牙槽嵴高,腭穹隆深,有利于稳定。
正确的颌位关系:
义齿人工牙列必须符合患者上下颌生理位置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固位。
影响义齿稳定的有关因素良好的咬合关系:
在正中颌位时,咬合面要尖窝相对,均匀紧密接触。
在前伸、侧方咬合时应达到平衡。
这样义齿才会受到垂直向力。
有利于义齿的稳定。
正确的人工牙位置:
正确的人工牙位置包括三个方向颊舌向、前后向、上下向颊舌向:
人工牙尽可能排在牙槽嵴顶上,不偏舌侧或颊侧。
上下向:
颌平面尽可能平分颌间间隙,与牙槽嵴基本平行。
颌平面平分颌间间隙前后向:
牙合力尽可能集中在颌弓后份的中段,要求第二磨牙后缘在磨牙后垫之前。
适当的牙尖高度:
牙尖高度大,牙合力大,侧向力大,稳定性小。
正确的磨光面外形:
唇、颊舌肌作用于磨光面时应产生有利于义齿固位和稳定的力。
如果磨光面形态不恰当,受与唇、颊、肌作用时,易使义齿脱位。
第三章全口义齿的制作
(一)——印模(IMPRESSION)与模型(CAST)印模材料藻酸盐类弹性印模材料:
印模膏、硅橡胶、氧化锌丁香油糊剂:
1·
藻酸盐(alginate)类弹性印模材料:
取模清晰、准确、价廉。
印模膏(thermoplasyic):
流动性差、可塑性差。
无弹性、易变形、不清晰、不准确、可反复使用。
氧化锌丁香油糊剂:
流动性大、清晰、准确、无弹性。
硅橡胶:
光滑清晰、准确、不变形、价格较贵。
无牙颌印模的分类1·
初印模(primaryimpression):
印模膏、藻酸盐等终印模(finalimpression):
藻酸盐、硅橡胶、氧化锌等
一次印模:
合适的托盘,将终印模料一次完成。
二次印模(combinedimpression):
通过初印模,制做个别托盘,两次取模获得终印模。
压力印模:
用印模膏或稠藻酸盐、无孔、密合托盘。
无压印模:
流动性好的印模料,有孔、有空间的托盘。
选择性印模:
选择性托盘功能性印模:
用组织调节剂或印模蜡在口内做功能2小时,取得的印模。
黏膜静止式印模(mucostaticimpression):
黏膜运动式印模(mucodynamicimpression):
6·
开口式印模:
闭口式印模:
取印模的步骤方法取模前的准备:
调整体位、选择托盘、印模材料取初印模:
制作个别托盘:
取终印模:
无牙颌印模应具备的条件覆盖面积合适:
边缘要充分伸展,但不能妨碍唇、颊、舌的生理活动。
表面清晰,充分反映无牙颌组织面的细微纹路,准确,无变形。
1·
取模时,要有一个边缘合适的托盘加肌功能修整,形成一个合适的唇、颊舌边缘。
上颌后缘应盖过腭小凹。
下颌后缘要盖过磨牙后垫3/4或全部。
舌侧后缘要越过下颌舌骨嵴。
2·
印模的范围决定了基托的大小,基托越大,固位力越大,但基托过大,过小都会影响固位。
基托范围过大,会损伤软组织或基托被推动脱位。
基托过小,固位力小,而且还失去了边缘封闭。
印模准确、清晰:
取模时压力均匀,保持稳定位置,选用适合的印模材料。
工作模型的要求:
表面纹路细微,边缘有肌功能修整痕迹。
边缘宽度为3-5mm。
模型最薄处为10mm。
灌模方法:
围模灌注法:
内包围;
外包围一般灌注法:
模型后堤区的处理:
在石膏模型上,用雕刻刀在颤动线处切一深度1-1.5mm的切迹,沿此切迹向前约5mm的范围内,将石膏模型刮去一层,愈向前愈小,与上腭粘膜面移行。
第八章全口义齿的制作
(二)——颌位关系记录颌位关系记录天然牙列存在时上下颌骨靠天然牙的颌接触而得以保持。
牙列缺失后,上下颌骨失去了牙齿的锁结和支持,会向各种位置移动,因此难于直接确定患者的上下颌骨的正确位置关系。
全口义齿修复时,没有正确的颌位关系,则排列的人工牙列不可能与患者的颞颌关节及肌肉功能相协调。
就无法行使正常的功能。
正中颌位:
当上下牙列接触在一起,前牙呈正常覆颌、覆盖,后牙颌面间呈尖窝交错的接触关系,又称最广泛接触位。
正中关系位:
当下颌髁壮突位于关系凹居中偏后,周围组织不受限的生理后退位。
天然牙列颌正常者,两位一致或协调(即正中颌位位于正中关系位前1mm的范围,又称长正中)。
临床上借助一种能代替患者上下失牙位置的颌托来确定并记录患者面下1/3的适宜高度及两侧髁突在关节凹生理后位时的上下颌位置关系,该步骤称颌位关系记录。
颌位关系包括:
垂直颌位关系和水平颌位关系
垂直颌位关系垂直颌位关系:
即垂直距离(verticaldimension/VD),天然牙正中颌位时,鼻底到颏底的距离,也是面下1/3距离。
颌间距离:
牙列缺失后,上下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
此间隙由全口义齿来占据。
以维持正确的垂直距离,使面部比例和谐,恢复正常肌张力,发挥最大的咀嚼效率,有利于颞颌关节及周围组织的健康。
颌间距离的大小因天然牙长短及牙槽骨吸收程度而异。
在无牙颌患者口内,难于直接测定,只能通过测定垂直距离,间接得到颌间距离。
确定垂直距离的方法:
临床上有机械和生理方法两大类。
机械方法:
拔牙前记录:
面部距离均等法:
生理方法:
息止颌位测定法:
面部外形观察法:
语音法:
吞咽法:
病人主观感觉:
参考旧义齿、旧照片:
用双足规量出病人咬合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记录在病历上,留作参考。
量出正中颌位时上下系带间的距离。
此方法可靠准确。
但大多数病人是拔牙后才来修复的,但有时是医生忽略而放走了这类病人。
面部距离均等法:
面部二等分论认为:
两眼平视前方,瞳孔连线到口裂的距离等于鼻底到颏底的距离。
此方法只适用于部分患者,特别对直面形患者有一定参考价值,而不适用与凹面形或凸面。
适用于初学者。
息止颌位(restjawposition):
下颌处于休息的静止状态,也就是当开口肌、闭口肌处最小张力状态下的下颌姿势位,此时上下牙列间存在的间隙叫做息止颌间隙(restocclusalspace):
2-3mm(平均)。
利用下颌在有牙或无牙时,息止颌位基本相同的特点,测得息止颌位的垂直距离,减息止颌间隙的平均值,即为患者的正常垂直距离。
此方法临床上最常用。
面部外形观察法:
天然牙列正中颌位时,面下1/3垂直距离与面部外形协调自然,表现为:
面部肌张力适度,表情自然,上下唇自然闭合,口角无明显上升或下降,鼻唇沟、頦唇沟深度适宜。
可用作确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口腔修复学 全口义齿部分 大纲 口腔 修复 义齿 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