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向金仁霖先生学太极拳笔记转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314059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88KB
2向金仁霖先生学太极拳笔记转Word下载.docx
《2向金仁霖先生学太极拳笔记转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向金仁霖先生学太极拳笔记转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而我们一摸他的手,他手上的寒毛就跟跟竖起,一举一动皆逃不出老先生的法眼。
6、金老师经常会强调这个倒摆,他讲这个倒摆他搞明白后去问叶老师,叶老一楞问他是谁教的,他说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叶老抚掌而笑说,孙家的宝贝被你给拿到了。
这才教金老师在脚上有三条线的道理。
金老师说当年杨家是教一不教二,孙家是教二不教三。
7、他花了20年总结的心血,也是用了20年才从气沉丹田升华到气沉脚底的境界。
8、在做虎扑这个动作的时候,要求手是如摸球外壁状扑出,要求是自己先要有抱住球的感觉,要有这个感觉,首先还是要把自己的开合,靠贴都要做好。
架子不要低,先练的太低会僵硬,失去松的本钱,练的松了自然就低,低是重心沉下去了,放的低也不是身躯外形的低。
后面所有动作都是围绕把自己身体这个空间做足来进行的,在移动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空间做足,每一式的功用就在其中求得了。
9、反观我所接触的一些或师或友,总是缺乏这样手术刀一样精确的精神。
比如一个棚,金老师会从脚底涌泉(脚如吸盘)讲起,到脚踝(松踝),到膝盖(旋转),到跨(沉开),到虚实脚(虚中有实),胸口(吸提),到手臂(呼啦圈),到手指(杨柳拂风)这样姿势摆下来,如果还出不来劲只有一个原因,太懒。
10、而我接触到的有的师傅会讲周身如弹簧,但是这个弹簧是怎么摆放的,有几个弹簧,没有讲,有的师傅会把学生手臂一摆个角度,说这个就是棚,但一推上去,硬棒棒一块,何棚之有?
还有的是让学生走路和慢练单式找感觉,找力有脚底起的感觉。
力由脚底起是没错,但是这个感觉要是靠这么来找,在我看来不如说是在蒙,运气好,悟性好的会抓住一些东西,反之,终一生数十年苦练,无外是力猛或手滑,摸到的只是大象的尾巴。
11、最常见的是用单鞭做例子,先让你摆好单鞭的架子,然后老先生把胸口送到你手掌上叫你打,没被指点过的,包括很多习拳多年的人物,都不识得其中机巧,一把力闷在身上动弹不得。
然后老先生会换个方向站让人再打,力出来,对方不得其解,金老师就会说了,你的拳方向偏了,所谓方向就是拳势。
然后,老先生会开始搬你的架子,这是真正的搬,几个要点看似简单,无非是抽靠贴要做足,胸口要贴住要横向拉开,跨上要沉开,膝上要有圈,待把后脚的膝方转过来,前脚的膝和跨继续保持沉开姿势,前跨点不丢,后脚膝转过来后重心往前一送,勾手提起,保持抽靠贴不变的前提下向斜上方和前手对拉。
。
突然,感觉似乎身体里面的水银全向前手涌去,你知道劲来了。
但是往往自己也累的够戗,这只是一个动作而已,如果在整个架子里面都做到这些,可以想象这个架子对细节要求的严格和对劲路流通上面所做的精确的思考和调节。
这也是我目前不再练其他架子的原因。
12、金老师和膝上有圈一起讲的就是尾闾如舵,但是这个舵更应该项的瞄准器,真的船的舵是和船运行的方向相反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金老师总喜欢拿手在前面后面的形象的比画起来。
单鞭里面膝盖转圈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尾闾调过来对准目标。
13、步子不能太低,太低了稳则稳矣可是东西上不来,轻灵二字是找不到的,脚上的东西也到不了手上,那扎实的底座也没意义了,还容易伤腿。
14、步子也不能太大,经常有人说打拳如走路,实际上这句话打拳如行步,步子大了重心在两个脚之间无法灵活互换,这样也就无从说起轻灵了,还有很多劲也打不出来。
比如我们拳里的跟步,就是孙家的特色,好比半步崩拳的打法,后脚跟上半步后把重心从前脚快速的移到后脚,前手接敌不动,靠自己的重心的反作用力就把对手发放出去。
如果要劲路再猛烈一些,就是在对手发出的瞬间把手随身体回抽,其劲路顿生令人胆寒之意。
打的好的,手上的寒毛全部竖起,好比身上打了冷颤,这个就是“冷劲”,而不是做冷不丁打人一下的解释。
而回手如勾杆的意思也是在这个里面了,这个劲出来了,就可以打擂台了。
老先生讲的时候一边叫我们挨个上前听打,反复实验不同的劲路,果然是凌厉凶悍,若有人再说太极不能打,便请他来挨上一记。
15、若要试手,无论你力大力小,总会被老先生称的均匀,其力入体如针刺如风吹,不知不觉又不可抗。
有一次,我问及太极如何跟拳击和散手较量,答约:
“节奏”,知拍认君斗,如何找节奏呢。
老先生让我出拳,拳出时,彼人已两手粘住我肘,人已在我侧面,我拳出较猛,感觉肘前小臂被金老师的肘拂了一下,甚轻,片刻后小臂对穿处有痛感,结束回家的时候,小臂至无名指处有一线酸痛。
后与一形意拳友言及此事,曰此为打穴功夫,非功利精纯者不可为也。
16、所谓节奏,是贯穿在所有拳架动作里去的,最能体现节奏的就是在跨的迎送之上,这个动作老先生讲的最多,也是最难,最基础。
上次学习,我们干脆把老师按住,大家轮流在老师腿上摸,才发现原来我们远未到极限,很多老师认为平常的动作我们根本做不到,所以学起来很难,这大概就是大学教授教小学生的苦恼吧,不过还好,老师有耐心让我们摸,做迎的时候,后跨要开到极限,膝要有朝过小脚趾以外的意思,然后在膝上有圈裹回去,此为一,膝上回裹的时候,前跨尽力回抽,把跨摆正,同时前膝向后膝有合的意思,两膝一裹,就好比包裹一样。
此为二,做着动作的时候难度在后跨兜回来的时候不能夹跨。
待兜回来后,后脚一撑便可送出,此为三,难处在于不可有起伏,不起伏的关键是跨要开的充分。
一般这样的动作做个两三次,跨臀变酸痛不已。
但是这个做的好了,那所谓的接劲,引化,吞吐便都在里面了,可以说自己有基本功了。
17、说到技击,他总是说打不是主要的目的,打伤人容易,打不伤还打的服才是本事,不要有好胜的心思,但是也不要怕,只有知道了节拍,任何的手段都可以应付。
说到这里,他讲起当年田老师和搞拳击的切磋,也是顺着对方的节奏打进去,拳头的收发之间就是节奏,当你能够接对方的拳头的时候就可以破坏他的节奏。
怎么接?
扬家用手,孙家用胸口,我上次吃过老师的苦头,就换了小赵上,也被老师用胸口弹的飞跳。
老先生讲我也不练排打,不练铁布衫,但是你的拳头打不痛我,因为把力已经卸到脚上,再弹回来,就是用你的力打你。
这个吞对方的劲就是靠胸口的吸和贴,不要怕把自己的重心起来,要用自己的重心把对方的重心抬起来。
怎么台,主要是要和呼吸合。
呼吸要细长深沉均匀。
把这个做好了,可以跟10个人车轮战也不会喘,我这么大岁数了,和你们年轻人一起,推手的时候我还可以开口说话,要是用力,早就累坏了。
18、和老先生在一起,对“双重”这个词感受很多,在太极拳里面双重是很大的忌讳,但是很多人无法理解双重的意思,包括我自己,以为把重心放在两腿之间就是双重了。
而实际上,我发现,老先生把一切有凝滞的,重点分配不清晰的,有阻碍的动作都称为双重。
双重则滞,老师说,手上有阴阳,但是你又想做好阴又想做好阳就是双重,你只要集中做好阴,阳自然出来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就是中医的理论,也是太极。
里开外合,又要做里开又要做外合就是双重,里开了,外自然合,只要专著把里面做好就可以了。
练拳的时候不要杂,先深入一样,透彻了再换,同时要弄很多,双重了。
我自己就只研究太极,有心得了再看孙家的东西,发现很多是通的。
比如孙家的换劲,就是实脚往虚脚的转换的打法,崩拳,马型都是这么打。
说着比画了一个动作,果真是招架不得。
19、说到推,老师一般不说发力,而是说站住对方的空间,还有就是拔根,怎么拔,尾闾要有铲的意思,但不能露型,尾闾要从对方的脚下抄进去的感觉,同时虚脚站住位置,再做沉开,把实脚往虚脚上送,对方自然就要出去了。
步子不能大,大了就要双重,不会灵活,没有两脚并一脚的感觉。
20、要打重心低的,就要往斜下方打,借对方的力把自己调正,对方有往上弹起的意思,借其力就可以放出去了。
21、脚踝要松,想象自己穿的是大铁鞋子,脚固定在鞋子里面只有脚踝以上能动,脚踝松动了,神意的东西就可以出来了,否则就没有轻灵。
22、要接对方的力,就要象守门员,身前要是空的,把力往自己空处接,而不是硬挡硬接。
23、金仁霖师摘录的郝少如老师讲课笔记(1978年12月26日于体育宫)
虚实阴阳(属太极)是内形;
拳是外形:
手、身、步(脚)法。
两者结合起来,由外形(拳)带动内形的叫拳太极;
久练后由内形推动外形的叫太极拳。
由路线和方向结合起来的叫上下相随。
方向是直的,路线是曲(弧形)的。
阴是指方向,阳是指路线。
又要分清虚实,否则就成双重。
虚实不能截然分开,虚是多点的,实是少点的。
磨子是虚的转,实的不动。
虚实又要以尾闾中正来调整。
两手靠大椎来调整,两腿靠尾闾(舵)来调整。
以含胸拔背来指挥气沉丹田,用沉肩垂肘来指挥含胸拔背。
松(沉)肩要靠气贴背,以气下沉来指挥气贴背。
一环套一环。
不这样做,练几十年还是徒劳的。
护臀(如内外轮胎的关系)。
阴阳(如皮球里外)。
人不知我(即是对方挨着我阳,摸不着我阴)。
四方:
意思是有方的,不能外形方。
四斜:
斜不离正,是利用斜。
(如左肩和右胯相合)
内部调整身腿稳。
命门移动始终在运动之中。
调方向:
必须精神调回来,外形不来。
精神在内调配,人不知我。
外示安逸,内示精神。
从这个角到那个角不丢。
往左必有右,无中生有。
不可用手法来调配,要用精神来调配。
虚盖实如伞面盖伞骨。
腰以实托虚,不可平行转动。
如向右转,则左腰托由腰,左腰眼靠拢由腰眼,依靠胯的调整,不可丢离。
气沉丹田为什么会气贴背?
向左转,左胸掏空,胸中运气。
尾闾中正,即两胸不可平行的动。
合力法:
手法、步法合在一道。
腾挪:
预动未动之势。
气势腾挪是精神产生出来的(如锅蒸饭)。
实的要想办法藏在虚的里面;
虚的要想办法包围实的。
实的在里面好改变,实的在外面就不好改变。
上下相随有两:
方向指挥路线,方向是实的,路线是虚的。
劲由内换。
外形向左,精神向右。
含胸有如能吸引对方的意思。
金仁霖先生,字慰苍,汉族。
嘉兴人。
1927年10月出生于嘉兴市祖居惟善堂。
幼承庭训,蒙学私塾,喜好篆刻,师从陈澹如、邓散木先生,印风工雅。
1947年考入上海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后改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攻读机织专业时,因体弱多病,由同学林镇浩介绍,从武当太极拳社叶敏之老师,学练太极拳、剑并推手。
1950年10月,参加建国后第一届高校毕业生统一分配,赴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国营第五棉纺织厂见习,时健康近况大有好转。
1951年6月,进入华东纺织工业管理局第一届工干技训班进修。
同年12月结业后,借调至新疆军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支援新疆七一棉纺织厂建厂投产工作。
1952年10月回沪后,益信太极拳有健康却病的功效,业余,遂进而钻研太极拳的历史考证、技击理论等,以求与实践相结合。
1953年与蒋锡荣、曹树伟同投在叶大密老师门下,悉心研习太极拳、武当对剑。
其时,上海的武术界将他们三人与叶大密老师早年的学生、杨澄甫先生的得意女弟子濮冰如老师并称为“叶家的一大三小”。
1958年,奉师命,忝承田兆麟老师身授,金针度与,得以领略个中三昧。
1960年10月,与张玉、傅钟文、濮冰如、蒋锡荣、傅声远六人,同为上海市第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太极拳组裁判。
1987年,由上海纺织局巾被公司退休后,陆续在《武魂》、《中国太极拳》、《太极》、《上海武术》(内刊)、《武林》等刊物上发表过有关太极拳历史考证、技击研究等文章数十篇,2007年1月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出版发行《金仁霖太极拳论文选》一书。
并担任苏州市金阊区杨氏太极拳研究会、河北省太极拳委员会、合肥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聘为顾问、《太极》杂志特约编委、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顾问等。
金仁霖老师兼祧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他以金石鉴赏的眼光与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系统的梳理了太极拳理、太极拳史、太极拳技、太极拳教学法,承上启下,振传统太极拳学于式微之后,传承弘扬传统太极拳文化,其功厥伟,福祉昌延。
叶大密老师师承剑仙李景林,拳术又承田兆麟、杨澄甫、杨少侯、孙禄堂、孙存周诸位名家,他能兼得诸家之长,复从武当对剑中翻出新声,以剑入拳,别具风韵,时人称之为“叶家太极拳”。
金老师为了全面掌握“叶家太极拳”的拳艺,工作之余,每晚必去叶大密老师的拳社,不但向叶敏之老师反复学练了数遍拳架,还反复向叶大密老师学练每一招式的技术含义。
他完整系统的学习、整修拳架,前后不下于七次之多。
金老师曾说,最后一次是打乱了拳架编序,逐一向叶大密老师学练的。
叶大密老师也自然能领悟其用心之专,颔笑佯斥道:
你盗尽我关子了啊!
除此之外,金老师还抓住每次孙存周来沪的机会,乘着叶敏之先生与孙存周先生酒兴正酣,向存周先生求教孙氏三拳合一之理。
乘每年叶大密老师与田兆麟老师相互拜年之际,向田兆麟老师求教杨健侯先生的拳艺特征与教学风格。
通过书信,向徐哲东、徐致一、孙存周、马岳梁等先生求证拳理拳史。
至此,金老师能清晰的将叶大密老师拳艺中,哪些是杨式大、中、小架,哪些是陈、孙、吴式,哪些是形意、八卦、武当对剑等等,条陈缕析。
并且能以传统太极拳五行八法来解释每一招式每一动作的含义。
他如此清清楚楚的学,他也如是清清楚楚的教。
诚如金老师解释“叶家太极拳”:
叶家太极拳“是在原杨家太极拳大架基础上,于原架子极大多数式势之上下衔接处,求其极自然地介入了原杨家中、小架子、并孙家、吴家、陈家等诸家太极拳架中,拳技作用肯定而清彻之动作,以及八卦掌中之斜开掌转身法、武当对剑中之反臂(倒捶)捷用法等等,用以帮助学员对原来杨家大架太极拳之所以姿势洒脱、气势磅礴加深认识,换言之,迺是一种实作注解法。
”经过他的教学实践,真正将“叶家太极拳”演绎成了传统杨式太极拳“经注合一”的文本。
金老师治学严谨,1965年,授叶大密老师之命,为叶老师编撰《医疗保健太极拳十三式》一书之“练习太极拳的基本要点”时,他将稿子分别交由太极拳研究家、原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林镜平院长,以及原上海瑞金(现广慈)医院中医顾问陈道隆医师校订。
唐豪先生《太极拳与内家拳》一书中说:
“内部呼吸器官的运动,是应该扩胸,而不应该含胸的,这也是运动生理学上不可否认的话。
一般太极拳家,却教人含胸呼吸,而不许人挺胸,这种呼吸运动的价值如何?
吾以为是一个应该精密测试的问题”。
之后唐豪先生还在正文第八章“太极拳之呼吸”中,以“欧美先进之国民,其体格较我为强,此公认之事实也。
彼等由幼而壮,在学校中所受之体育训练,类皆挺胸呼吸”为由,对太极拳呼吸时“胸须内含”提出异议,并“不禁为民族盛衰前途,抱无穷之隐忧焉!
”,把批驳“含胸呼吸”上升到了与“民族盛衰”休戚相关的层面上了。
为了检讨唐豪先生《太极拳与内家拳》一书中,针对太极拳“含胸呼吸”论调,1961年2月16日(年初二)下午,金仁霖老师在张晋良医师的陪同下,到上海纺织第一医院放射科,去测试“腹式顺、逆呼吸的X光透视观察”。
顺式呼吸,采取唐豪所说的“内部呼吸器官的运动,是应该扩胸”的概念,即,吸气时,扩胸,吸气时回复正常。
而逆式呼吸,则是采用吸气时,敛腹含胸,呼气时回复正常的呼吸法。
观察结果是,无论是逆式呼吸还是顺式呼吸,吸气时,胸膈肌呈下降状态,呼气时,胸膈肌呈上升状态。
为此,将胸膈肌上下升降的的距离,称为胸膈肌运动的动程,以测定两种呼吸的数据。
经进一步透视观察,得到的数据为:
在极度呼吸时,顺呼吸膈肌动程7.2厘米,逆呼吸膈肌的动程9.2厘米,两者相差2厘米;
在一般正常呼吸时,顺呼吸膈肌动程4厘米,逆呼吸膈肌动程6.4厘米,两者相差2.4厘米。
不论是极度呼吸还是一般正常状态下的呼吸,就胸膈肌上下升降的动程而言,逆式呼吸,都要比顺式呼吸动程大。
根据生理学常识,胸膈呈钟罩状,静止时原本隆起,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构成胸腔的底。
吸气时,随着吸气肌(膈肌与肋间外肌)收缩,胸膈隆起的中心下移,从而增大胸腔的上下径,使得胸腔和肺容积增大。
胸膈下移的的距离就是金老师测定的动程。
通常膈肌下降1厘米,胸腔和肺容积可以增大250-300毫升。
吸气,因为需要调动胸膈肌与肋间外肌的收缩,所以吸气是主动的。
呼气时,不是由呼吸肌收缩引起的,而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的结果,肺依靠本身的回缩力量,而得以回位,并牵引胸廓缩小,恢复吸气开始的位置。
因此,呼气是被动。
呼吸的吸气时,随着敛腹含胸,伴随着胸软肋骨与胸骨的下陷,促使膈肌与肋间外肌的运动幅度增大,从而使得膈肌下降的动程增大。
胸膈象活塞一样的下行,使得肺在肋条肌神经支配下,带动肺泡,往胸腔横下、腹部纵深向扩张。
而扩胸式的顺式吸气,随着吸气时的鼓腹、扩胸,腹腔扩大了,胸腔无法往纵深扩张,也不能往胸腔横向扩张,因而,膈肌的动程受到了限制。
至此,金老师以一个科技工作者的严谨态度,揭示了太极拳含胸呼吸这种“逆式呼吸法”,能促使胸膈动程增大,以增大肺活量的医学养生涵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仁霖 先生 太极拳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