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经方治疗皮肤病纵横 各种皮肤病的治疗案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312087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59.75KB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经方治疗皮肤病纵横 各种皮肤病的治疗案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经方治疗皮肤病纵横 各种皮肤病的治疗案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经方治疗皮肤病纵横 各种皮肤病的治疗案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用健脾渗湿汤加减(党参、茯苓、泽泻各12克,白术、大枣各9克,扁豆,苡仁各15克,淮山药24克、陈皮、桔梗各5克)煎服。
养血润燥法:
适用于由血虚生风化燥的皮肤病,如干燥性瘙痒性皮肤病(皮肤瘙痒症等),病人常有阴虚症状。
可用如地黄饮加减(熟地30克,生地、首乌各15克,当归、丹皮、玄参、蒺藜各10克,僵蚕、甘草各5克,红花3克)煎服。
祛瘀法:
凉血祛瘀法适用于血热壅滞、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肤病,多表现有红斑、结节等,如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性、组织肥厚的皮肤病(酒渣鼻、进行期银屑病等)。
可用凉血四物汤加减(生地25克,当归、赤芍,黄芩,茯苓、红花各10克,川[芎、陈皮、甘草、生姜各5克]煎服。
生津润燥法:
适用于津液不足所致的皮肤病,如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可用润肤汤加减(玄参、麦冬、鈎藤、赤芍、丹皮、白藓皮各10克)煎服。
解毒泻火法:
适用于感受火热毒邪所致的皮肤病,如急性化脓性皮肤病(全身症状较重的脓疱疮、疖肿等)。
可用如五味消毒饮(银花30克,野菊、公英、地丁各15克,青天葵10克)煎服。
凉血泻火法:
适用于内脏之火太过所致的皮肤病,常有血热症状,如急性有红肿热痛的皮肤病(漆性皮炎等),多表现为红斑比较广泛,全身症状比较严重。
可用生地银花汤加减(生地30克,银花25克,玄参、地丁、大青叶各15克,当归、竹叶,赤芍各10克,蝉蜕3克)煎服。
中医论引起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皮肤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破坏,就会发生皮肤病。
破坏皮肤正常生理活动的各种致病因素,称为病因。
各种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病变机理,称为病机。
皮肤病是多种多样的,致病因素和病变机理也是异常复杂的。
不同的皮肤病,在致病因素和病变机理上各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在许多不同的致病因素和病变机理中,却存在着共同性即一般规律。
研究和掌握这个一般规律,可以进一步更深刻地理解个别皮肤病的本质,从而更有效地指导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病因导致皮肤病发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六淫、七情、饮食、劳逸、虫毒及外伤等,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使人发生皮肤病。
从整体观出发,病因致病关系到两个方面:
一是人体本身抗病能力以相对减弱,所谓“正虚”;
二是致病因素相对仿盛,所谓“邪实”。
一般来说,六淫、虫毒等常直接浸淫皮肤而发病,七情、饮食等影响脏腑功能后可间接引起皮肤病。
(一)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是自然界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无致病作用,称为六气。
当六气反常,有致病作用,如六气过盛超越机体抵抗力,或机体抵抗力下降,六气侵袭机体,六气均变为不正之气,称为六淫。
此外,由于体内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或从体内产生的诸邪气的性质、致病特点颇多相似,而且主要作用于皮肤.1、风外风为春季的主气,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内风多由肝脏功能失调产生。
风邪所致的皮肤症状主要为风团、鳞屑和瘙痒。
其性质与致病特点如下:
(1)风性善行而数变表现在风团发无定处,时起时消,变化无常;
瘙痒发无定时,速痒速止。
如荨麻疹就具有此特点。
(2)风性升发向上风邪侵袭体表,由于升发特性,使皮损易于扩散增多;
又因期性趋向上,故皮损好发于体表上半部。
如玫瑰糠疹好发于胸背。
皮疹由一个母斑而后扩散增多。
又如面部脂溢性发炎,多与风邪有关。
(3)风为阳邪外风侵袭体表,皮肤易偏干燥,出现细薄鳞屑,如单纯糠疹;
内风外发体表,皮肤干燥失润,易出鳞屑,尤其经反复搔抓,致使皮肤粗糙或肥厚,如皮肤瘙痒症。
风为阳邪,风胜化燥,所以鳞屑多干燥。
(4)风为六淫之首风为六淫的主要致病因素,寒、热、湿、燥等邪易依附风邪而侵犯人体。
所以,许多皮肤病与风邪有关。
2、寒外寒为冬季的主气,寒邪在冬季秋季均可发生;
内寒主要由脾肾阳虚所产生。
寒邪所致的皮肤症状为皮肤温低、皮损色白或青紫、结节、结块及疼痛。
其性质与致特点如下:
(1)寒性收引外寒侵袭,腠理毛窍闭,寒则肝胆凉少汗,络脉收引、气血不充则皮疹色白,其症为表实,如荨麻疹风寒症。
内寒外发,四肢不温,手足青紫或紫绀,其症为里虚,如硬皮病。
(2)寒性凝滞易使气血凝滞,阻于经脉,不通则痛,如肢端动脉痉挛病;
由于寒凝气血,肌肤失养,以致皮肤板硬,肢端青紫或紫绀,如硬皮病;
寒凝气血,久郁不化,局部则出现结节或结块,如硬红斑。
(3)寒为阴邪若寒邪偏盛,易伤阳气,所以象硬皮病患者,冬季手足症状加重,冷激性荨麻疹触及寒凉易发病。
寒性属阴,遇热寒性减弱,故症状减轻,如硬皮病、肢端动脉痉挛病、冷凝性荨麻疹等,均有得暖病情缓解的现象。
3、暑暑为夏季的主气,暑邪独见于盛夏,而无内暑。
暑邪所致的皮肤症状为丘疹、水疱等。
(1)暑性炎热暑为夏季的火热之气所化,浸淫皮肤后,易出现红斑、红丘疹,多见于夏季皮炎、红痱子。
(2)暑性升散暑为阳邪,性升散,故皮疹方面好发于上半身,如红痱子;
性升散易伤津牦气,故常伴咽干、口渴、倦怠等症。
(3)暑多挟湿表现在皮疹方面,如小水疱,多见于白痱子;
表现在全身症状方面,其口渴但不多饮、身热不扬、纳呆。
4、湿外湿为长夏的主气,湿邪既来源于夏季又可从居住潮湿、接触水湿、涉水淋雨等而来;
内湿多由脾失健运产生。
湿邪所致的皮肤症状有丘疱疹、水疱、大疱、浸渍、糜烂、渗出及水肿性红斑、浸润性风团等。
共性质与致病特点如下:
(1)湿性重浊伤于湿者下选取受之,故有些皮肤病多发于下肢、外阴、双足,如小腿湿疹、急性女阴溃疡、阴囊湿疹、糜烂型足癣等。
当然,有泛发性湿疹、天疱疮、脂溢性皮炎等也发于上半身,这是湿民风、热邪相兼有关。
(2)湿性粘滞湿性粘腻,郁滞难除,故所致皮肤病往往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
如湿疹,易由急性转成亚急性、慢性,此外,油腻性鳞屑多与此有关。
(3)湿为阴邪有二方面特征:
一是由阴转化为阳,即湿邪久郁,可以化热,使内热内蕴,所以湿邪所致皮损不单是水疱、大疱,尚有红斑、红丘疹相随出现,如湿疹、多形红斑等;
另一方面湿易与其他邪气相兼,如风湿、湿毒、寒湿等,因此使皮肤病常出现复杂多变的症喉。
二是湿易阻遏阳气,临床上可出现头晕、肢困乏力、胸腹痞满、纳呆等全身症状。
5、燥外燥为深秋的主气,燥邪多见于秋季,但肥皂、洗衣粉及其他化学物品也可致燥;
内燥每因体内津血亏虚所化生。
燥邪致病的皮肤症状有皮肤干燥、粗燥、鲜屑干燥等。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由于这种性质,常出现上述提到的皮肤症状。
外燥所致者,症状轻,易恢复;
内燥所致者,症状得,不易改善,如手足皲裂症、鱼鳞病。
(2)燥为阳邪有时可从风、热转化而来,此外,由于内燥明显,常使粘膜干燥失养,如干燥综合征,可伴口咽干燥,唾液减少等症。
6、火火与热只是程度不同,火为热之甚,热为火之渐。
外火热,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所致;
内火热,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
此外,风、寒、暑、湿、燥等各种外邪,或精神刺激即所谓“五志过极”,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化火,所以又有“五气化火”、“五志化火”之说。
火热之邪所致的皮肤症状有红斑、红丘疹、紫斑、脓疱等。
(1)火性上表现在二方面:
一是火热上腾,使有些皮肤病好发于身体上半部位及头面、上肢,如面部凡毒、黄水疮、神经性皮炎、痤疮等。
二是火热外发,使红斑、丘疹、脓疮等,出现在皮肤各处。
(2)火性暴列火热所致皮肤病多发病急,病程短,皮疹发生快,消退也快。
(3)火为阳邪比其他阳邪刚烈,火热有燎原之势,因此可外伤皮肤,内伤脏腑,使有些皮肤病出现危笃病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毒热燔营证。
(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
这是中医学对人体精神情志思维活动的高度概括。
在一般情况下,人不能没有正常的精神神志思维活动。
在某些情况下,促使其超越了正常活动范围,就成了致病因素。
七情是以脏哀伤为基础的,七情骤变也会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并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情志变化与五脏的关系。
七情异常变化,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导致皮肤病的发生。
如心绪烦扰,心火内生,促使火热伏于营血外发肌肤,而出现红斑、丘疹、鳞屑等症,多见于银屑病、神经性皮炎;
突然精神刺激,使血热生风,风动发落,常见于斑秃;
暴怒伤肝,肝气郁结,则面部黄褐斑加重。
(三)饮食饮食不节导致皮肤病或加重病情,在临床上是屡见不鲜的。
饮食不节主要是通过损伤脾胃功能而导致皮肤病的发生。
大致有几方面:
过食生冷或暴饮暴食,脾虚运化不周,产生内湿,湿邪外发肌肤,而发生湿疹,亦可见脾虚湿盛证的带状疱疹;
过食或偏嗜鱼虾海味腥发之物,脾运失常,内生湿热,致使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损,常见病如湿疹、过敏性皮炎等;
过食或饮食辛辣油腻肥甘食物,脾运失常,生湿化热,湿热上蒸,熏于颜面,而生痤疮、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等病。
此外,也有脾胃素虚,气血化生不瞳,皮肤失养,而出现皮肤角化增生一类疾病。
(四)疫疠虫毒疫疠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
在皮肤科,疫疠所致疾病就是麻风。
虫毒致病,一方面是指疥虫、虱子直接引起的皮肤病,如疥疮、虱病等;
另一方面是指昆虫类叮咬刺伤皮肤而引起的皮肤病,如各种早咬皮炎。
还有,皮肤科常提到的毒,可由体内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内火内热,郁久化毒,此为内毒;
外毒既包括现代医学所产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又包括接触或服食的某种药物及其他有毒物质。
毒邪致病在皮肤科颇多,不赘。
(五)劳倦外伤由于劳倦直接引起皮肤病少见,然而过度疲劳,或房事过度,可消弱机体的抵抗力,加重皮肤病病性,如红斑狼疮、硬皮病一类皮肤病,应当休息,免于劳累,节制房事。
外伤则可使皮肤直接破损,毒虫可乘隙入侵而发生皮肤病,如丹毒、痈、疖等。
长途跋涉可引起胼胝、鸡眼。
(六)先天禀赋先天禀赋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
它包括禀赋遗传和禀性不耐二种。
禀赋遗传所致的皮肤病,如鱼鳞病。
禀性不耐多指素体湿热内蕴,又受到食物、药物及其他特殊物品的刺激,从而突然发生皮肤病,如药疹、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及湿疹等,均与禀性不耐有关。
二病机《外科启玄》说:
“疮虽生于肌肤之外,而其根本原于脏腑之内。
”又说:
“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络不通而所生焉。
”这段论述,反映了古人对疮疡病变机理的基本观点,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皮肤病变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皮肤的正常生理活动是脏腑产生的营卫气血津液,通过经脉输布来维持的。
在脏腑、气血、经络中,哪一个部分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和破坏皮肤的正常生理活动而发生皮肤病。
(一)脏腑失调皮肤与脏腑的生理关系,在第一章已经详细论述。
在病理上,脏腑对皮肤的影响最大,可以说脏腑功能失调是发生皮肤病的根本。
脏腑功能偏盛偏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般来说,年龄长幼,体质强弱,或患其他疾病,都对脏腑功能有一定影响。
然而六淫、七情、饮食等对脏腑功能影响较大。
在这些病因的异常损伤下使脏腑功能失调,主要表现在二方面。
一方面脏腑阴阳平衡失调,出现阴阳偏盛偏衰各种证候,如心气虚弱、心阳不足、心火炽盛、肺气虚弱、肺阴不足、风邪犯肺、脾虚血弱、脾不统血、脾虚湿盛、湿热蕴脾、肝气郁结、肝血不足、肝经湿热、肾阳不足、肾阴亏虚等。
另一方面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等,
(二)气血失和由于气血在生理上与脏腑息息相关,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气血失和之根源在于脏腑,在前面已经说明。
这里扼要介绍气血失和引起皮肤病的一般机理。
气血失和可以概括虚、实二方面:
气虚、气血两虚、气不摄血等均属虚,虚则经脉空虚,肌肤失养,出现相应的皮肤症状和全身症状;
滞、血瘀、血热、气滞血瘀等均属实,实则络脉阻滞,皮肤失养,也会出现相应的皮损症状和全身症状。
(三)经络失疏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也是皮肤与脏腑保持密切关系的桥梁。
经络疏通与否,既受脏腑功能的调节,又受气血变化的影响,脏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内寒、内湿、内热等对经脉的影响尤为明显。
如内寒偏盛,体表络脉收缩,而使肤温降低、四肢不温、手足发凉甚至发紫绀,见于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病;
内湿通过经脉,外发肌肤,轻则发生水疱、大疱,重则湿邪郁阻经脉而发生结节,多见湿疹、天郊疮、结节性红斑等病;
内热偏盛,体表络脉充盈,而出现红斑,见于湿疹、皮炎及各种红斑性皮肤病。
气血失和也能使经脉失疏。
经络纵横交错,入里出表,其络脉网络分布体表各处。
当外邪侵袭体表,邪毒过重,也可通过经脉内传脏腑,使某些皮肤病聘同重症、危症。
(四)六淫侵肤皮肤病发生的机理主要是脏腑失调、气血失和、经络失疏,但是六淫浸淫皮肤也是不可忽视的机理之一。
皮肤病由于皮肤受损,表现在外,直观可见。
皮肤损害有多多种表现,如红斑、丘疹、丘疱疹、风团、水疱、大疱、糜烂、鳞屑、痂皮等.这些皮损是在六淫作用下产生的。
外六淫(也包括虫毒疫疠)常直接侵淫皮肤而发病;
内六淫来自体内,最终也是外发体表而损伤皮肤。
经方治疗皮肤病纵横王莒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王莒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继承人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北京市人大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体专门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妇联委员。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务理事、医院管理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等职务。
师从著名皮肤科专家张志礼教授、陈美教授以及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关幼波教授、王永炎院士,对多种疑难皮肤病和内科杂病的诊治潜心研究,经验丰富。
将皮肤科名老中医常用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中医内科专家常用的脏腑辨证相结合,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辨证方法,疗效显著。
1经方治疗皮肤病概要经方治疗皮肤病常见方证的条文有:
(1)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伤寒论》第23条: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复下,复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按:
太阳风寒束表,营卫不和,故见痒症,用药微出汗,则痒可除,属于表郁轻症,可用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湿疹等。
(2)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证,《伤寒论》第262条: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发黄、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黄少,外感风热之邪,内有湿浊蕴郁,阻于肌表而发。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散邪、清利湿热并举,既可祛风清热,外邪从表而散,又可清利在里之湿热,使内湿从溲道而出,即有“开鬼门洁净府”之意。
可用于荨麻疹,水痘等。
(3)当归四逆汤方证,《伤寒论》第351条: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脉细欲绝为血少,血少则手足厥寒,本方证为血虚寒凝致厥的证治。
可用于冻疮、多形性红斑、皮肤皲裂等。
(4)桂枝加黄耆汤方证,《金匮要略·
水气病》第27条: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
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痛,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营卫不和,水气乘虚袭入,所以有汗出恶风,身体重痛,皮肤甲错,肌肉瞤动等证,桂枝加黄芪汤,调和营卫,散寒逐湿,乃邪正兼理之法。
可用于顽固性痒疹等。
(5)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金匮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甲错,肌皮干起,如鳞甲之交错;
由营滞于中,故血燥于外也。
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
败酱治暴热、排脓为臣;
附子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
污脓瘀血俱从大便排出,皮表之病则可愈。
(6)甘草泻心汤方证,《金匮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0条: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蚀于上部”提示可用于治疗上焦火热之疾,如痤疮,此乃心胃热毒发于面部所致,恰如《内经》所言: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故用泻心汤治之。
甘草泻心汤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专方。
黄煌先生认为阴盛格阳型只要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酌加附子、肉桂即可。
赵锡武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生地治疗复发性口疮,还有四逆汤加黄连。
胡希恕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石膏治疗口疮。
许多古方都用地黄治疗口疮值得重视。
本方还可用于口糜与面痤、口周疱疹等。
(7)赤小豆当归散方证,《金匮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3条: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
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本方各处内外痈皆可用,赤小豆排脓,其芽得生发之气;
当归可治各种恶疮。
可用于白塞氏综合征。
(8)升麻鳖甲汤方证,《金匮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4条: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阳毒之为病,颜面发斑,类于今之红斑性狼疮,阳毒轻浅,利于速散,故用雄黄、蜀椒辛散之力,以引诸药透邪外出,观方后有云服之“取汗”,就可见本方透解之功,其阴毒去雄黄、蜀椒者,以邪毒不在阳分,不若当归、鳖甲直入阴分之为得也,《本经》记载升麻解毒,且有透发之功,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9)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第2条: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骨弱肌肤盛,疲劳汗出,腠理开,为风邪所侵,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主要以局部肌肉麻木为特征,脉阴阳俱微,营卫气血不足,《内经》云:
“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和营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可用于白癜风,顽固性麻木等神经性病变。
(10)木防己汤方证,《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第15条: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膈间有支饮,发为喘满,心下痞坚;
饮聚于膈,营卫运行不利,故见面色黧黑。
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气而散结气。
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故以石膏治热,人参益虚,于法可谓密矣。
(11)王不留行散方证,《金匮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第5条:
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由于经脉肌肤断伤,营卫气血不能循经脉循行,治疗必须恢复经脉肌肤的断伤,使营卫通行无阻,金疮自然向愈,用王不留行散主治,方中王不留行主金疮止血。
(12)大黄蟅虫丸方证,《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第18条: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面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血积则不能濡润肌肤,故肌肤甲错,不能营养于目,则两目黯黑,与大黄蟅虫丸以下干血,干血去,则邪除正旺,是以谓之缓中补虚。
(13)苦参汤方证,《金匮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1条: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
(14)雄黄熏方证,《金匮要略·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12条: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15)黄连粉方证,《金匮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第8条: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16)蛇床子散方证,《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第20条:
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
(17)狼牙汤方证,《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第21条: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以上是治疗皮肤病的常见方证,从临床观察来看,皮肤病的症状反应可见于六经病各证及各方证,因此经方的各方证皆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病。
有是证,用是方,用是药,不为“病”所困。
例如,皮肤病中常见有口苦、咽干、舌红、脉弦等症状,为少阳之热上冲外犯,则可用小柴胡汤先解其热,虽没有专治皮肤病,但调理了患者内在机体的环境,也可以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最常见的是寒热错杂的情形,如既有口干苦、渴欲饮水的上热,又有大便偏稀、胃脘部胀满的下寒,上热下寒,可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见寒治寒,见热治热,寒热错杂则寒热并投,寒热之药绝非相互抵消,而是分途治之,各得其所,综合调理其根本,局部的皮肤病,一定要有整体观念,通过调理整体来治疗局部的疾患;
皮肤病常伴有汗出,若怕冷恶风,舌淡润,苔白,脉浮缓等,则可径投桂枝汤调理表虚,调和营卫,常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皮肤病遂随着体质改善而逐渐痊愈;
而临床还有一部分患者形体壮实,常伴有大便干结,若有口干苦,舌尖红,苔薄黄,脉滑等实热象,则可径投承气剂,泄热通腑,排除浊毒,皮肤病则也随之而减轻,等等,不一而足。
2细辛在皮肤病中新用2.1细辛在方剂中的地位仲景使用细辛的方剂共14方,分布于18条原文中,包括:
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大黄附子汤,赤丸,乌梅丸,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其中:
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301条云: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少阴寒化不应发热,今始得即出现发热,乃少阴阳虚复感外邪而兼夹表证,然太阳病发热,其脉当浮,今脉为沉,知非纯为表证,脉沉主里,法当表里双解,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扶阳,细辛有何用?
盖细辛辛温雄烈,通达内外,外助麻黄解表,内合附子温阳,三药共用,方奏温里解表之效。
当归四逆汤:
出自《伤寒论》351条,阳邪陷阴,手足厥冷,实为厥阴表剂。
方中不用姜附,以相火寄于肝经,经虽寒而脏不寒,取桂枝汤,而去生姜倍大枣,重在细车,细辛乃甚于生姜,为何为重?
盖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细辛经通上下,与生姜横散者功用大殊,故与当归同任,为顺接两脉而设。
日本医家主张用此方治冻疮(伤)。
2.2细辛在本草中的论述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经方治疗皮肤病纵横 各种皮肤病的治疗案例 中医 治疗 皮肤病 法经 纵横 各种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