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笔记解读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306197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1.93KB
人格心理学笔记解读文档格式.docx
《人格心理学笔记解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笔记解读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人格界定:
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
潜意识是某些被排斥于意识之下的心理内容和过程。
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决定人的大部分行为,在早期,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潜意识。
3)人格结构:
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间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1,地形学模型1)意识2)前意识3)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
他强调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
2,结构模型1)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2)自我3)超我
4)人格动力:
1,动力的性质,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2,动力的分类1)生的本能,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2)死的本能,代表破坏成分。
5)人格发展:
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他的理论是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过程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身体快感作为五阶段划分的指标,1,发展阶段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两性期2,发展障碍1)停滞现象2)退化现象
6)研究方法:
临床观察法,心理治疗技术
7)研究主题:
1梦心理学,梦改装欲望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四种:
凝缩,置换,象征,润饰。
2焦虑:
焦虑的唯一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信号,三种焦虑:
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对应的根源是现实本我和超我。
3自我防御机制:
首次系统的整合防御机制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概括防御机制有五个重要特征:
1,具有控制冲突及情感的作用。
2,在潜意识层面进行。
3,在各种机制之间互有差别。
4,尽管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状的特点,但它是可逆的。
5,既是适应性的也是病理性的。
主要防御机制类型:
压抑、投射、反向形成、转移代替、合理化、否认、升华。
8)理论评价: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1他将潜意识作为其研究的核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他强调本能的作用。
3他对性的研究,也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
4他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
5,注意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个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理论缺陷:
首先对于人性消极负面的看法;
其次,不少学者批评他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过分夸张性在人格形成发展中的决定行动力作用,忽视社会以及文化冲击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后,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严谨性受到质疑。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
1人性观:
人性观比较积极,认为潜意识也具有积极的力量,包括智慧。
对人类的前途并不悲观,相信人是成长的,人类能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和谐宁静的心理状态,他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
2.人格界定:
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原有完整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谐性,而避免分散性和相互冲突,在荣格的著作里,他将心灵作为人格的专用语。
3.人格动力:
他认为,人的整个人格和精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
人格动力的源泉来自心理能,荣格称其为力比多,他将力比多解释为普遍生命力,包括生殖、生长、其他活动,认为力比多是一种能,是所有精神方面的能,能被用于满足更重要。
关于心里能,他提出1)等值原则2)平衡原则3)反相原则
4.人格结构:
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构成,意识处于最底层,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过程,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适应环境,中间层是由一些被遗忘或压抑个体经验构成,主要是一些情节构成,最深层是物种进化和文明发展所形成的心理积淀物。
1)意识和自我,认为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晓的部分。
意识自我由意识的直觉、记忆、回想和感觉所组成。
2)个体潜意识和情结3)集体潜意识和原型,原型最重要的有四种1)人格面具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3)阴影4)自性
人格结构的相互作用:
1)补偿作用,起到一种平衡作用,不会产生不协调特征2)对抗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会产生冲突,由此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成为生命的本质3)联合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不仅对抗,同时也会相互吸引、联合。
5.人格发展:
荣格认为人格发展过程是一个人心灵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心理独立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个体个性化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或达到一种自我意识,把人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童年、青年、中年。
童年阶段(出生到青春期):
是在人生的早期,力比多指向于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青年阶段(由青春期到四十岁左右):
必须努力开拓他们在生活中的位置。
中年阶段(大约四十岁以后)个体更关心智慧和人生意义。
6.人格成因:
1,父母的作用2,教育的作用3,社会影响。
7.研究方法:
荣格理论依赖的是临床观察法1,语词联想技术2.释梦技术(放大法、绘画疗法)
8.研究主题:
1,心理分析,在荣格看来,神经症症状是个体的心灵尝试自我调节的一种努力,是来访者在潜意识深处先后获得更完整人格的一种外部表现,而症状往往表现为情结是人格得以发展把情节和人格整合起来。
荣格将心理学治疗分为四阶段:
宣泄、阐释、教育、个性化。
围绕荣格心理学治疗四阶段则有许多具体技术包括:
释梦、移情、反移情分析、主动想象,象征放大技术等。
2,梦心理学:
1,建立在集体潜意识基础上指出梦的理论取决于其潜意识假设2,认为梦是集体潜意识表现形式,梦是潜意识心灵的真实描述。
3梦结构:
展示、发展、高潮、结束4,自己释梦方法:
综合建构法3,人格类型:
两种人格倾向:
内倾外倾;
四中心理机能:
思维、情感、感觉、直觉;
八种人格类型:
2乘4
9理论评价:
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超越,是近现代新伦理学的先锋;
将力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或生命力,摆脱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倾向。
对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人类一切文化精神现象,完全超越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民族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的发展。
荣格学说浓重的神秘与宗教色彩、晦涩难懂的行为招致了很多批评。
思想陷入了假哲学漩涡中。
原型理论是形而上学的,无法验证概念种族遗传观点错误,心灵发展的概念不清。
三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他所持有的自由意志人性观,强调个人的行为能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人的意识并非受制于本我潜意识内盲目的本能冲动。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具有目的。
2人格界定:
他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突出强调人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3人格动力:
早/后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心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做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想上永恒的原动力,追求卓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主导动机,也是人的天性。
4人格结构:
没有完整人格模型,提出基本概念1)生活风格,划分为四种:
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2)创造性自我,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3)社会兴趣三阶段:
习性,能力,简洁动力。
3问题:
职业选择,社会活动,婚姻爱情。
4)追求卓越5)自卑与补偿。
5人格发展与成因1)父母教养方式2)出生顺序
6研究主题:
心理补偿与自卑,社会兴趣
7理论评价:
贡献:
理论平实易懂,积极乐观,易被人接受;
提出了人本主义的人性观,看懂人类利他本性和行为倾向;
认为意识是中心,充分了解自我实现意义,计划指导个人行为;
人行为受社会激励推动,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
强调人格独特性和整体性;
首创造性自我概念;
对当代治疗实践贡献大。
缺陷:
1原创性基本假说行为难以描述;
某些基本观念定义不明确;
将复杂观念过度简化,其次,补偿作用乃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最后阿德勒虽然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但只论述了家庭环境这一有限的社会环境,过于局限,并未触及社会的本质。
新精神分析学派
一霍妮(创办了自己的美国精神分析研究会,共出版6部著作)
对人的本性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发展自己的独特潜能,但人格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因此,当我们积极成长的内在力量受到外界社会力量的阻碍时,病态的行为就有可能出现。
2人格结构:
把人格看成是一个完整动态的自我,自我,即人本身,自我的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现实自我、真实自我、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指此时此地所拥有和表现的一切存在的总和,真实自我(可能的自我)指个体的潜能,是个体得以生长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
理想自我(不可能的自我)是指个体为了逃避内心的冲突寻求合理统一而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一个不合理的形象,是纯粹虚构的。
理想自我实际上是一种病态自我,他认为它是形成神经症或变态热歌的主要原因。
3研究主题:
基本焦虑和安全感的追求,神经症理论,(神经症需要,神经症人格,人生取向,神经症冲突)心理顺应方式,盲点、间隔区划、合理性、极度的自我控制、外化、武断的正确、犬儒主义。
4理论评价:
1它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开创者,它是精神分析式的思维从纯粹的强调生理、解剖和个体转移出来,转而关注一个温暖的以及社会和文化硬性的重要性,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道路,也使精神分析治疗更加广泛而有效的满足了现代人适应生活的需要。
2他对女性心理的理论的论述更加符合现代的观点,3超越了传统精神分析的窠臼,创立了社会文化学派。
缺陷:
1创造性不够,他的理论和前人相似,人们认为他照搬了经典精神分析和个体心理学的诸多概念。
2过于强调神经症,忽略了正常人格的结构和发展。
3理论在内部一致性存在明显的不完善之处,强调社会文化对于神经症的作用,却没有指出社会文化作用于人格的具体机制是什么,也没有社会改革的要求,只是一味地关心个人如何顺应这种文化,未突破弗洛伊德的局限性
弗洛姆
1.人性观:
弗洛姆坚持从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取向,从人类生从的特殊状况来了解完整的人格,超越了人受本能和生物性支配的论断,他具有积极的人性观,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一种富于创造性能主动发挥潜能与他人关系良好的性格,这些经由社会变革达到。
他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驱力之一是趋乐避苦,还有爱,爱增进喜悦和快乐,也有些人会以病态的方式去体验幸福。
2.人类需要:
关联、归根、超越、认同、方向架构、献身、刺激和被刺激的需要。
3.3,人格类型:
接受型(受虐型)被动凡事依赖;
剥削型(施虐型)通过抢夺欺诈操控手段从外界获取所需事物;
囤积型(机械型)通过囤积和节约获取安全感,通过保护自己领地的秩序和清洁防止外部世界的侵袭;
市场型(破坏型)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
官僚型,个体完全被权力和官僚体系控制,自己也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利,用政治手段宣泄自己的敌意;
建设型,充分发展和发挥自身具有的潜能。
4.研究主题:
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逃避自由、疏离、机器人化)、社会变革论
5.理论评价:
拓宽了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研究的视野,他从个体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关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社干活状况,以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困境作为关注的核心,把心理疾病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广泛用历史文件作为研究论据,释梦、自由、集权主义的理解颇具独到之处,男女平等的观点比佛洛依德进步,对生理驱力的承认更合理,他发出的能源危机、饥荒、核战三大威胁的警告。
社会改革理论陷入了空想主义,提出的改革开放方案空乏,著作缺少定量分析与研究,很难发现结论与治疗之间的对应关系,他的理论相对来说没有衍生出多少质性研究,未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
乐观,强调人格的人际性
2,基本概念:
人种假设,人际需要,紧张降低模型(原因:
生理化学需要和睡眠需要、焦虑、温柔)、动力机制、经验模式(过程:
分离模式的经验、并列模式的经验、综合模式的经验)
3人格结构:
人格化:
个体会以人际经验为基础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性印象,人格化的形象受到自我系统特征的影响。
人格化的不合理方面在刻板印象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自我系统,也叫自我动能,是指以个体的人际经验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自我形象,基本作用方式降低焦虑,满足自身需要,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的产物。
选择性忽视,有害无益,妨碍个体从威胁中学习经验教训的能力。
非我,有焦虑造成,在潜意识里与自我系统分离,他常是无意识的。
4人格发展:
把人格发展分成七个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讲清话)强调的是母亲的温柔和焦虑对婴儿的影响,有哺乳的动作是婴儿与他人最早的交互作用为婴儿提供了第一次人际关系经验。
儿童期(讲清话到寻求玩伴)儿童开始与同性玩伴交往,学习扮演角色,接纳社会文化规范,自我系统结构开始清晰,潜在问题:
孤独。
少年期(小学阶段)综合模式经验为主导,开始发展社会性行为,产深刻板效应,该时期最重要的是社会化过程,建立起能够和他人一起生活的信念标志着该时期结束。
前青春期,强调的是一个特定的同性个体或密友的亲密关系。
青春前期:
生理变化剧烈,性欲动力成熟引发对异性追求。
青春后期,关注的是发展满意的性活动,同时也必须承担日益增长的社会责任。
成人期,代表着成熟和人格发展的完成,理性状态是个体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并具备真爱的能力。
5研究主题;
人格发展及精神分裂症
6评价贡献:
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将精神分析研究中心转移到社会学方向化倾向;
关于精神分裂症的阐述,对精神病领域影响非常深远;
关于焦虑的论述更完整细致;
强调研究可观察行为。
理论缺乏清晰性和朴素性;
紧张降低模型受到批评,动力论被指责为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性舆论和阿德勒的自卑论;
将自我系统的形成归因于重要他人赏罚的结果,忽视了孩子自己的错误认知,造成了歪曲;
理论没有延伸出多少了实证研究。
埃里克森
1人性观认为人们有能力克服人格和社会缺陷的危机,从而获得成长。
2人格动力认为人由生到死是受到生理,心理,社会三因素的影响。
1)生理过程力比多和性欲强调的是自我和社会力量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2)自我过程同一性和掌握感(个体性,整体性和整合感,一致性和连续性,社会团结性)3)社会过程,社会和文化4)身体区域和行为方式
3人格发展1口唇期基本信任和不信任0-1岁2肛门期自主羞愧和怀疑1-3岁3生殖器期主动自发和罪恶3-6岁4潜伏期勤奋和自卑6-12岁5两性期同一性角色混乱12-20岁6青年期亲密和疏离20-25岁7成年期生长和停滞25-658.成熟期自我统整和希望
4研究主题自我和心理历史理论
5评价贡献拓展了精神分析理论范围,首先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和文化影响的作用,其次,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是精神分析拓展到正常个体的研究;
再次,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拓展到整个生命周期。
对了历史人物的心理研究和人类学研究都颇具特色,是第一个对儿童进行游戏治疗的分析师。
缺陷在理论立场上调和矛盾的态度,削弱了自我心理学的影响,提出的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的思辨性多与科学性。
该理论轮没有得到证据的完全支持,对社会因素的重视远远不够,对社会改革和创新提出切实可操作的建议
客体关系理论
一、基本概念:
客体关系理论是从自我心理学中衍生而来的。
强调个体与他人形成关系的方式。
所谓客体是指我们身体以外的人,事物或观念。
二、人格结构:
客体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
客体关系是自我与内在客体或者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
三、人格动力:
1建立关系是发展的动力2内化机制
四、人格发展: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我—客体。
五、研究主题:
客体关系理论非常重视自我心理学。
1关系自我2自我中心人格
一行为主义学评价:
1贡献:
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行为治疗实用性;
行为主义研究领域广泛性;
行为主义简洁明了
2缺陷:
:
错误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行为评估信度、效度质疑;
对人格描述过于窄化;
忽视人格稳定性
3理论特色:
实验研究取向:
可研究许多被试;
可适用于所有的心理机能的普遍规律;
研究者可直接操纵、控制自己感兴趣变量
二行为主义学派产生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需要;
进步主义运动产物
2哲学基础:
实证主义;
实用主义;
新实在论
3自然科学背景:
别赫切列夫思想;
巴甫洛夫学说
4心理学背景:
意识心理学危机;
心理学发展客观化趋势;
动物心理学发展是行为主义产生重要前提;
行为主义的产生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斯金纳
一理论观
认为人性无善恶好坏之分,是中性的。
人以后所获得的善或恶是行为的结果,每个人人格中所谓的意欲、倾向,素质都是习得的。
2人格概念:
认为人格只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种惯性行为方式。
他的人格概念突出了行为特征,包括:
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
反应泛化(类化或概括化)和分化(辨别)。
3人格结构:
强调情境特殊性,比较重视外部环境中的刺激。
认为个体行为是内外部刺激所引起反应,反应就是行为结构性单位。
认为只要用操作性方法就可以预测和控制可被接受行为。
4人格形成、改变:
认为人格形成与改变的关键成分是强化,强化可以决定行为的形成、改变和消失,只要控制了强化就能达到塑造和改变行为,继而塑造和改变人格目的。
强化类型:
正强化和负强化。
强化物来源:
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强化程序:
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部分强化)间歇强化--分为间隔强化(固定、变动时距强化)比率强化(固定、变化比率强化)
5人格发展:
强调强化程序在行为获得或表现中的重要性;
强调受特殊环境强化物影响的特殊反应形态。
6人格异常:
原因:
不良强化经历导致行为缺失;
有缺陷强化程序造成各种适应不良行为;
线索辨别失败导致各种精神疾病;
人格异常的人习得一套不适宜反应。
二研究主题(强化+行为消退)
处理不期望行为合适方式是消退而不是惩罚。
原因是惩罚不能指引正确行为。
惩罚要有及时性,惩罚具有副作用。
三评价:
强调环境与情境变量对行为影响作用;
注重实验室实验与临床应用相结合;
扩展了理论应用范围。
忽视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探讨;
由动物研究结论简单推广到人类行为治疗局限性。
多拉德和米勒
一基本概念
1学习四要素:
认为人格是习得的,学习有以下4元素组成a内驱力:
促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刺激。
认为原始内驱力是建构人格的主要基石,是所有二级内驱力的基础和条件,二级内驱力是在原始内驱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社会文化决定b线索:
决定有机体何时何地做出反应以及做出何种反应刺激,内驱力驱使行为线索则指导行为采取适当方向。
任何一种刺激是否具有内驱力性能取决于它的强度,而是否具有线索性能却取决于它的特异性。
C反应:
由内驱力和即时线索诱发出来的旨在降低或消除内驱力强度的行为或心理活动。
D奖赏:
是强化,指任何能够使得某一特定刺激或线索所引发的反应频率增加的东西。
2潜意识意义:
强调对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在他们看来,所谓的潜意识或压抑都是习得的,压抑是潜在的痛苦思想在进入意识之前被消退了的习得反应。
反应是人格主要结构性概念,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有联结,并且彼此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物。
他们将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稳定联结成为习惯,认为人格结构大部分是由习惯或刺激-反应联结物构成,如果有机体习得这些习惯间关系就形成人格结构。
4人格发展:
就是习惯的习得,而这些习惯彼此又相互关联形成一种有层次的组织或重要性次序。
5人格适应:
冲突是适应不良的主要特征,用实验方法和严谨的数学推理来深入分析和证实
A冲突类型:
接近-接近冲突(双驱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双避冲突);
接近-回避冲突(趋避冲突);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B冲突原则:
越接近目标趋向正向目标的倾向越强烈;
越接近目标避开负向目标的倾向越强烈;
随着目标的接近避开负向目标的倾向比趋向正向目标的趋向强烈;
驱力强度的增加将加强趋近或避开某一特殊目标的倾向;
任何时候当两种反应竞争时较强的反应都会出现。
二研究主题
1挫折-攻击假说(1939年)基本观点:
攻击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发生总是以挫折存在为先决条件。
挫折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引起攻击行为:
a挫折感强度b受挫折范围c遭受挫折次数d对攻击行为后果预期
2模仿:
是一种社会学习,这一学习过程离不开报酬与强化,但是以强化为基础。
三形式:
相同行为;
仿同-依附行为;
翻版行为
三评价
a用学习原理说明心理动力过程,搭起动物学习实验和临床心理治疗的桥梁b重界定刺激、反应,加入社会文化变量和文化人类学资料,产生一种得以改变人格理论本质融合体c人格是习得的且对人格发展及其适应做详细说明d分析变量及各种因素,推动行为治疗进一步发展
缺点:
过分强调原始驱力在人类行为中的决定作用,相对忽视自我意识对行为的影响;
过分强调受环境刺激所规范习得性行为,轻视遗传因素
认知学派
凯利的个人建构主义
一.理论观点
1.人性观:
凯利的人性假设是,人即科学家。
他对人性的几点看法:
⑴把人看成是朝向未来的。
⑵人对环境有主动形成表征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动的反应。
⑶人是自由的又是被决定的。
⑷在人格的独特性与普遍性方面,凯利采取中立的立场。
2.人格概念:
人格的核心是建构。
建构或构念,是人们用来理解世界、分析世人的观点,是人们用来对事件整理分类的一种概念,也是人们看待并控制事件的思维模式。
3.人格结构:
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凯利对各种建构的分类:
⑴依据建构的作用:
核心建构和外围建构⑵依据建构的通透性:
可渗透建构和非渗透性建构⑶依据建构的可变性:
紧缩建构和松散建构⑷依据建构的表达方式:
言语建构和前言语建构⑸依据建构的层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格 心理学 笔记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