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301420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9.08KB
第3章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文档格式.docx
《第3章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是组织创新理论,主要以组织变革和组织形成为研究对象。
技术创新理论发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但又不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一般分解,也不是简单地将创新理论的理论框架套于技术创新的范畴之上;
而是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微观经济理论)合二为一用于技术创新研究的产物,更多地应用了经济理论、经济史、经济统计三者合一的研究方法。
技术创新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爱德温·
曼斯菲尔德、莫尔顿·
卡曼、南赛·
施瓦茨、理查德·
列文、海莱纳、克莱夫·
特比尔科克、维尔金斯等人。
在分解研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引出了技术创新理论;
分类研究熊彼特的创新的基础上界定了技术创新的概念、内容和主要类型;
初步探讨、描述了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和理论命题。
(2)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到70年代初,是技术创新理论的系统开发阶段。
这一阶段理论研究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研究的问题主要涉及技术创新过程和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适宜于技术创新的市场体制,技术创新的扩散模式,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增长的关系,技术创新对于企业、行业、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方法。
第二,研究的重点涉及两个函数关系:
技术创新=F1(企业组织结构、管理策略、高层决策行为);
技术创新=F2(企业内部因素、企业外部因素、企业内外因素的交换能力)。
前者探讨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决策行为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结论为,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性能低劣”,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
后者主要探讨企业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以及内外因素的交换能力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
结论为,企业内外因素(尤其是信息)交换能力的“低劣化”,是抑制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
第三,研究问题的视角,侧重于从管理科学范畴出发讨论创新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与管理实践及管理科学有着不解之缘,研究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于个别案例的实证分析,总结经验,概括规律。
这一时期创新研究的主要局限,一是对于技术创新过程的内部机制探讨不多,有限的研究失之浅表;
二开始涉及到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与创新环境,但较多的研究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整体变量,来探讨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是研究工作过于分散,对热点专题集中争论不多。
因此,这一阶段的系统开发,只是初步搭起了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而不可能给出多层次的理论结构。
(3)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持续兴旺,导致了对技术创新理论体系的初步深化以及部分专题的分解研究。
这一阶段创新研究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研究范围有了明显的突破,形成了从不同方向对技术创新的不同侧面与内容进行多视角、多层次探讨的局面。
包括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创新定义、分类、起源、特征、过程机制与决策,经济与组织效应,R&
D系统、技术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等。
第二,研究方法有较大进展,运用各种管理科学理论,分别研究技术创新的不同方面。
如运用组织管理行为理论研究创新主体状态运用信息理论研究创新过程中信息流的发生、传递和作用,运用决策,理论研究创新初期的风险决策激励等。
第三,具体研究手段趋于多元化,主要是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第二手数据的实证分析以及理论推导与概括。
这一时期,由于对相关问题的分解研究,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繁荣局面,研究内容过于繁杂与分解,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重复性的粗浅研究,文字整理浅简,许多具体问题刚刚引入研究,在尚未充分展开之前,研究工作又匆忙转向其他方面。
第二,研究对象范围过宽。
对一般创新,包括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多有涉及;
相对于社会实际需求而言,对于工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显得份量不够。
第三,对于创新研究的关键问题探讨不够。
(4)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进入了综合、重点、实用、回归性探索阶段。
a)研究方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
一是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描述性总结和归纳,即针对某些专题,将以往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做出总结。
二是对以往研究成果予以协调和提高,即将以往创新研究中某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旧事重提,结合生产的情况对各种观点加以分析,进而概括出新的结论。
三是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化更新,即在以往多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散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的层次上,形成系统化的统一研究模式,但这类研究工作难度较大,实施数量不多。
b)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已有范围内选出或新提出重点专题深入研究,如NSF在80年代中期报告列出了以下热点问题:
企业组织结构与创新行为、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实现问题、技术创新上的大学——工业界关系、技术创新激励、R&
D系统、创新风险决策、企业规模与创新强度的相关性,创新学习和市场竞争策略等。
c)注重研究内容对社会经济技术活动的指导作用。
如技术创新的预测和创新活动的评价,创新组织建立的策略和规律、政府创新推动政策的跟踪分析等。
3、技术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技术创新发展过程中,沿着熊彼特技术创新方向探索发展的创新企业理论:
a、技术创新模访论: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温·
曼斯菲尔德在新技术推广问题上,提出了技术创新与模仿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变动的速度,从而填补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研究上的空白。
对同一部门内技术推广的各个经济因素的作用,首先提出了四个假定:
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
专利权的影响很小;
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新技术本身不变化;
企业规模大小差别不至于影响采用新技术。
从以上假设可以推断出在一定时期内一定部门采用某项新技术的企业增加程度应有以下因素决定:
一是模仿的比例,一定时期内某一部门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数与总企业数之比。
比例越大表明采用新技术的情报和经验越多,模仿的风险就越小,从而对其它未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的推动力就越大。
二是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的相对盈利率,也就是指相对于其他投资机会而言的利润率,这个指标只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绝对利润率,通过这个指标说明,数值越高,模仿的可能性就越大,企业就愿意采用新技术。
三是采用新技术所要求的投资额,在相对盈利率相同的条件下,投资额越小,资本供给与筹集就越容易,模仿的可能性就越大。
b、技术扩散模式论:
美国学者萨哈尔在熊彼特等“创新→模仿扩散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学习→理解”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其含义:
通过学习进行导入性的扩散,通过理解进行规模性的扩散。
这种技术扩散包含了新技术在企业内的扩散,新技术在企业间的扩散;
新技术在国际间的扩散。
扩散是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传播的过程,它是特殊类型的传播,所含信息与新观念有关。
传播是参与者之间互相发布并分享信息以促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在两个或多个个体变换信息以使彼此接近对特定事件的理解更接近(或相距更远时),这一定义意味着传播是趋同(或分歧)的过程。
实际上我们把传播视作双向的趋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个个体设法将某一信息传达给另一个个体以达到某种效果的单向的、线性行为。
所以,扩散是一个特殊类型的传播,传播的信息是有关一个新的观念,即企业没有“传染”的越容易接受新技术,这种扩散的速度取决于其财务特性(利润和成本),另一表现形式就是通过经验的学习。
c、市场结构论:
美国经济学家莫尔顿、卡曼和南赛·
施瓦茨从垄断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决定技术创新的有“一是竞争程度它导致了技术创新的必然,通过创新,创新者可以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利润。
二是企业规模,它影响技术创新的市场前景,如果企业规模越大,其技术创新所开辟的市场就会越大。
三是垄断力量,它决定技术创新的持久性,企业的垄断程度越高,对市场的控制力就越强,其创新就越不易被对手在短期内模仿,技术创新就越持久。
市场结构论的主要内容在于,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所谓“中等程度的竞争”的市场结构。
因为,在完全垄断统治条件下,由于缺乏竞争的威胁,很难引起重大的技术创新,只可能出现小的技术创新;
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缺少保障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的垄断力量,也不利于引起重大的技术创新。
对于这种市场结构,技术创新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即企业预计自己所进行的技术创新能够获得具有垄断利润前景而主动采取的技术创新措施,另一类是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即企业担心自己目前的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或创新的条件下丧失利润而被迫采取的技术创新措施。
d、企业规模论:
对于企业规模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戴维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一个企业若要采用某种新技术至少要达到某种规模,若达不到企业规模的“起始点”,该企业在采用新技术上不合算的,并且分析了决定企业规模“起始点”的若干因素,指出降低规模的“起始点”是推广新技术的关键。
遵照这样的思路,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根据技术创新和推广之间的时间间隔日益缩短的这种趋势,提出了具有知识密集性的中小企业最有利技术创新的的观点,这种观点与传统的观念正好相反,从传统的思想来看,总认为规模越大,在竞争中就易占居有利地位。
实际上,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对于知识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来看,他们常常从事产品生命周期中第一阶段的产品开发,而且一到成熟期就将产品或技术转让,也就是说创新可以不断的从事技术创新,而不必担心被别人模仿,从而使这种类型的企业易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使员工和企业的整体利益保持一致,有利于由大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即使在生产和竞争中失败,也不会长期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e、源泉论:
美国学者德鲁克为代表,系统地阐明了技术创新机会的七种源泉的内在规律,他认为:
系统的创新就在于对变化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寻找,德鲁克认为的七种创新源泉:
意外事件,如意料之外的成功与失败及外部事件;
不一致性,包括各种经济现实情况之间、实际情况与人们假设之间、企业努力与顾客的价值观和期望之间、某个过程的节奏或逻辑上的内部等不一致性;
过程的需要,工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化;
观念的变化;
新知识。
对这些源泉不做进一步的阐述,但就创新源泉它说明了技术创新的最基本的原理:
有目的的,系统的创新始于机会的分析,创新既是概念性的又是感觉性的,为使创新有效,就必须是简单的,而且是高度有针对性的,高效的创新往往是从小事开始对于创新应具备基本的条件,有知识、创新者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创新涉及到一切人的行为上的改变。
4技术创新的特征
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的活动,是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与开发或技术组合,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的全过程。
技术创新所依据的技术变动允许有较大的弹性,体现了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概念,是一种以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目的的活动,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创新具有连续性。
由于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不同内容,经过若干阶段的过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因此,从技术创新的发展来看,任何技术创新活动都是以前面的创新成果为基础,呈现出创新的连续。
一旦技术创新的连续性受到阻碍,技术创新的风险就将增大,甚至导致技术创新活动的失败。
技术创新具有跳跃性。
当新技术代替了旧技术,新技术原理相对旧技术原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就会使技术功能及其实现程度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种跳跃性往往导致技术升级,促进技术的发展。
技术创新具有风险性。
技术创新需要相应的投入,投入的大小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程度。
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具有试验性质,其中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包含有不确定性因素,既有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也有来自市场和社会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技术创新呈现出高风险性。
技术创新具有资产性。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科技开发与生产经营活动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实践活动,不管其层次规模如何,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用于添置、更新改造设备和设施、购买原辅材料等,否则,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技术创新具有资产性。
但是,技术创新的资产性不仅表现为在研究开发与商业化生产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而成功的新技术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技术创新具有高收益性。
每一笔成功的技术创新,都伴随着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和投入,都能取得较大数量的物质、信息或货币收益。
一般来说,技术创新的投资与技术创新的收益相比是非常有利可图的。
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研究与开发、技术进步等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技术发明仅指技术活动,只注重技术的变动,而不考虑是否会产生经济效益。
技术创新包含了技术发明,技术发明不一定是技术创新中的内容,如果将发明到应用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技术活动链的话,技术发明侧重于技术链的前端,而技术创新涉及到整个链,并侧重于技术链的后端。
研究与开发构成技术创新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如果研究与开发未涉及到商业化活动时,则它不构成技术创新的内容,实际上研究与开发侧重于技术链的前端。
技术进步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表示社会由于技术经济活动带来的结果,实现技术进步其根本途径是技术创新,即技术创新是手段,技术进步是结
果,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进展综述
石中华
中南大学商学院2003级技术经济研究生
摘要:
技术创新理论是由约瑟夫·
熊彼特首先提出的,但他没有明确界定技术经济,也没有深入研究技术经济理论,之后技术创新理论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本篇综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国内外在技术创新概念界定方面所做的研究和取得的理论成果,并对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历史作了介绍和归纳.
关键字:
技术创新理论界定
第1章技术创新
1.1什么是技术
1.1.1国外对于技术概念的界定
技术的最原始概念是熟练。
所谓熟能生巧,巧就是技术。
技术远比科学古老。
事实上,技术史与人类史一样源远流长。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
广义地讲,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
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社会总体技术力量,包括工艺技巧、劳动经验、信息知识和实体工具装备,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技术人才、技术设备和技术资料。
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技术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
“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技术的这个定义,基本上指出了现代技术的主要特点,即目的性、社会性、多元性。
任何技术从其诞生起就具有目的性。
技术的目的性贯穿于整个技术活动的过程之中。
技术的实现需要通过社会协作,得到社会支持,并受到社会多种条件的制约。
这诸多的社会因素直接影响技术的成败和发展进程。
所谓多元性,是指技术既可表现为有形的工具装备、机器设备、实体物质等硬件;
也可以表现为无形的工艺、方法、规则等知识软件,还可以表现为虽不是实体物质而却又有物质载体的信息资料、设计图纸等。
根据不同的功能,技术可分为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
生产技术是技术中最基本的部分。
非生产技术如科学实验技术、公用技术、军事技术、文化教育技术、医疗技术等,是为满足社会生活的多种需要的技术①.
根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technology一词最早由希腊词techne(艺术,手工艺器)和logos(词,语言)组成,意味着既是好的又是可用的.到20世纪下半叶,关于技术比较一致的定义是人们力求改变和控制起环境的各种手段和技能.
韦氏字典对技术的定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的一个分支,涉及行业技巧,应用科学和工程;
(2)艺术或科学的术语;
(3)一个工艺程序,发明,方法或一个社会团体提供文明所需的物质的方法.
这样,技术就有很多种意义,所以造成了人们对技术的不同认识,在后面论及的对"
技术创新"
概念的界定中,对技术不同的理解也是造成对"
概念不同理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技术的经济学内涵,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NSF在1983年的技术创新文集评论中引用斯科恩(Schon)的定义,认为技术是指扩展人类能力的任何工具或技能,包括有行的装备和无形的工作方法.此外,费里拉(J.Friar)认为,技术是指一种创造出可再现性方法或手段的能力,这些方法或手段能导致产品,工艺过程和服务的改进.但是也有学者认同狭义的概念,如曼斯费尔德认为创新活动中,只有与新产品直接相关的技术变动才算是技术性的②.
1.1.2我国经济学界对技术概念的界定
傅家骥在《技术创新学》一书中,指出,对于技术创新中的“技术”,我们赞成使用的是技术的广义概念.技术泛指人类在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自然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总和①.
1.2什么是创新②
创新最初在拉丁文总被写成innovare,意思是"
更新,创造或改变"
.有关创新的作品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在早期的法国,英国和殖民地时期的美国都发现了讨论创新的作品.创新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字眼,被广泛用于各种作品之中.对它的定义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差异.第一种差异是创新包括什么,第二种差异是定义的重点不同.一些人认为创新与发明是同义词;
也就是说,创新是指两个或多个现存实体或观念以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产生出参与企业或个人以前从不知道的结构的创造性的过程.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是第一个区分"
发明"
和"
创新"
这两个概念的人.他把“发明”看作是新产品、新工具、新工艺的开端,"
则是结尾,"
(Invention)只停留在“发现”(Discovery)阶段,而“创新”则与“应用”(Implementation)相联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发明是创造的一部分.创新应包括:
对企业和经济环境都是新颖的技术变化;
扩散到经济生活中并被企业所采用的变化.
对于创新这个词的重点是什么,也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定义把创新理解为一个过程,是一种组织变化的特殊形式,只是产出的新颖性不同.在此意义下,创新指个人或组织获得技术解决方法的过程.而另外一种观点则把创新当作一个新颖的观念,行为或物质产品,无论它们是否被采用.在此意义下,创新有三种组成成分:
硬件成分,包括创新的物质或物理层面;
软件成分,包括应用创新所需的信息库;
信息评价成分,包括有助于创新采用决策的信息.可以看出,第一种观点的重点是指过程,第二种则是指产出.
创新具有四大特性:
一是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单纯的技术范畴,其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
二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三是创新的实施者不是发明家,而是能够发现潜在利润、敢于冒险并具备良好组织能力的企业家;
四是创新联结了技术与经济,是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1.3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
1.3.1国外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主要观点③
技术创新的理论观点,首先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的约瑟夫·
熊彼特在其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中提出,此书在1934年译成英文时,使用了"
(innovation)一词.1928年,在《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InstabilitofCapitalism)一文中,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刊》(BusinessCycle)一书中比较全面的提出了创新理论.不过,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的观点,但没有明确界定“技术创新”.自创立技术创新理论开始到现在,人们一直没有取得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统一认识,关于什么是技术创新说法各异。
随着技术创新理论不断的发展,并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教育、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不同的学者,尤其是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科技政策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了技术创新以不同的内涵.至今,对于技术创新概念的表述,依然莫衷一是.在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的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个人,组织及他们的观点如下:
(1)索罗(D.C.Solo).《商业周刊》出版12年后,索罗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
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一"
两步论"
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
(2)伊诺思(J.L.Enos).在索罗之后,不少学者都对技术创新理论做了跟索罗相近的研究,但是
直到1962年,才由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对技术创新下直接明确的定义,他认为,"
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可以看出,伊诺思是从行为集合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的.
(3)林恩(G.Lynn).林恩从创新时序过程角度来定义技术创新,认为技术创新是"
始于对技术的
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
.
(4)曼斯菲尔德(M.Mansfield).他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他认为,产品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开始,以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为终结的探索性活动.对于技术创新,他认为,一项发明,当它被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之为技术创新.
(5)斯通曼(P.Stoneman).他主要通过数理模型分析研究技术创新,与此相应,他对创新的定义是:
"
只有那些首次在经济活动中得到应用的新的生产工艺等才称得上是创新"
.斯通曼认为,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输入生产系统,并通过研究开发努力,形成商业交易的过程.
(6)弗里曼(C.Freeman).他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更多的从经济角度来考察创新;
二是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他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3章 技术创新的内涵源泉及理论 技术创新 内涵 源泉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