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293422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75KB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Word文档格式.docx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然,小说对于这一切的反映,说到底是以人物形象、性格来实现的。
鲁迅小说数目不多,却有不少是以农民为题材的,如《故乡》《药》《祝福》《离婚》《狂人日记》等等。
这些小说描写了鲁迅年代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以及他们精神上的痛苦际遇和内心挣扎。
这些农民形象中,不仅有看客环绕、欣喜而来恐惧而去的祥林嫂,还有以精神胜利法扬名于世的阿Q,还有活泼又倔强的爱姑,更有少年英雄中年垂暮的闰土。
本文拟从鲁迅小说中农民的共性着手,对这一阶层进行形象分析。
一、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集中表现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千年的农业文明,因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天然的对农民群体的性格特质存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刀耕火种需要人的辛勤劳作,精耕细作需要人的辛勤付出,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自是极为鲜明的体现在了我们这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国度的农民身上。
在一脉相承的农民性格品质上,任劳任怨,早已不是哪一个朝代或哪一个历史时期的独有象征,而是与历史的流驶相随,哪怕是在鲁迅笔下的那一群。
我们这里选择少年闰土来阐述鲁迅笔下农民的优秀品质,似是不太常理,但我们所强调的也许并不仅仅是少年闰土本身的特点,还在于他背后的家庭背景因素。
在鲁迅笔下,少年闰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一个十足的小英雄形象。
他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便是鲁迅对于农民生活环境一个原生态印象,同时也是时下农民真实的劳动环境,画面多有诗意,却是农民辛勤劳作使然。
并且结合历史考证,闰土是有其原型的,鲁迅先生正是基于对原型的深刻了解,不仅仅是对闰土的了解,还在于对闰土家庭环境的熟识。
闰土家世世代代以农为生。
闰土的父亲有很好的竹编手艺,过年过节或农忙时,经常给人做“忙月”,以此来补贴家用,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闰土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贫苦的家庭。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看瓜地,网鱼,晒稻谷,并向父亲学会了竹编手艺。
父亲在鲁迅家做忙月时,常常把他带了去。
闰土和鲁迅年龄差不多,二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常在一块儿玩耍,并以“兄弟”相称。
闰土成了鲁迅最要好的少年朋友,还给鲁迅讲了很多关于农村的新鲜故事。
比如在雪地里捉鸟,下河去捞鱼,晚上在瓜地里看西瓜,这使少年的鲁迅对他产生了很深的敬意。
二人情同手足,关系十分亲密,以至于新年过后做完忙月,父亲要带着闰水回乡下时,鲁迅急得大哭,闰土也躲在厨房里不肯出门。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尽是传统农民淳朴善良的表现。
祥林嫂屡遭不幸,走投无路,最后在“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如此”的地主阶级欢天喜地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
命途多舛,时运不济,但不能不说她却是旧中国农民中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
在《祝福》中,青年的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在鲁四老爷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劳动强度极大,“竟没有添短工”。
此处,祥林嫂所做的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农民行当,因为她大多数时间并没有直接从事农业劳作,而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和不懈怠的工作毅力,为地主阶级提供长期的封建家庭事务料理。
祥林嫂劳动了半辈子,为她的两个丈夫,为她的阿毛,也为了自己能活下去,任劳任怨,受尽了生活的折磨。
但一个“年年如此”的农民身份是祥林嫂所不能改变的,同时农民所具有的的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也是中年以前的祥林嫂所具有的显著特征。
命运与祥林嫂同样悲惨的单四嫂子成了寡妇之后,为了生存,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只能在深更半夜就开始张罗明天的生活。
艰难与困苦并未让在饿死边缘挣扎的单四嫂子对生活失去信心,她反而觉得“寸都有点意思”。
在单四嫂子的意念里,只要还有“宝儿”,就有明天,只要有明天,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就能有好的生活,就能改变当下窘迫的生活状态。
但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单四嫂子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形象,从命运一开始,便展现了极为任劳任怨的典型农民形象特征。
她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一个农民身份,而是骨子里头从农民安身立命的角度,认为只要通过辛勤的劳作、不懈的付出,就一定能摆脱穷苦的农民生活(虽然我们从单四嫂子的处境来看,也许她所认为的摆脱现状,并不是摆脱天生的农民身份和固有的农民生活,而是从物质生活角度对现有的贫乏的物质生活进行应有的改善)的平凡大众。
因此,我们认为,面对生活困境的单四嫂子还是典型的任劳任怨的传统农民形象,具有典型的农民人物代表性。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的动荡以及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礼教的荼毒,让这一时代的农民成为时代的不幸
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千百部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深刻的描绘。
我们从四大名著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民族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不仅仅是克服险难直达目标的进取精神,还有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发展的痕迹,还有导致特定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的原因展示。
提及农民命运,包括我们国人也往往首先以“苦”字来加以概况,不幸,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时代要素。
对于这一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或穷困潦倒,或短暂光明,甚至命运生死,总是与千年的封建礼教以及时下社会环境不无关系。
我们跟鲁迅一样,对于中年闰土的改变似乎有一种“难以接受”的感喟。
那个曾经活泼好动、能言善辩、“无所不能”的少年,竟跟时间一般,一去不复返。
换回来的是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中年闰土。
生活的阅历,早已抹去了少年时代的天真活泼,生活的“苦”早已压得他难以喘息。
“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
”这是一种压抑的难以抒发的,并且已然放弃了抗争的麻木状态。
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到了中年却形容不出了呢?
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懂“事”懂的有是什么呢?
想必如果鲁迅先生这般问他,他倒也一如的会说:
“只是觉得懂事了,却又形容不出。
”因为他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陈腐的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
陈腐的封建礼教,荼毒的不仅仅是闰土的个人生活,还包括他所生活的社会。
曾经的活泼与无所不能,以及人际间和谐的关系,都只是封建礼教之外的一片净土。
作为这一时代的任何一个人,越是融入社会,越是受害至深。
我们不禁感慨,闰土不再是闰土,而与他少年时的父亲并无二致,时间在前进,思想停滞不前,不幸的不仅仅是闰土,还有闰土这个时代中的农民群体。
祥林嫂在鲁镇的一片欢庆的祝福的鞭炮声中,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饥寒交迫,心劳力瘁,叫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惨死在鲁镇野外的雪地里。
北风,吹乱了她全白的头发,雪花,掩埋了她瘦骨伶仃的尸体。
任劳任怨的祥林嫂,纵使多少年后的任何群体,阅读了《祝福》,了解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结局,难免黯然神伤。
但正如著名作家丁伶所言,“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因为在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的羁绊、绞紧下,生存,对于一介无所依靠的女性农民来说,是多么的奢侈。
千年礼教之下,女性地位低下,难有社会基本的尊重。
其中之一便是“三从”的荼毒。
在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礼教奴役下的中国劳动妇女,要是死了丈夫,成了“寡妇”,真是天大的不幸的事。
在祥林嫂身上,鲁四老爷见她“头上扎着白头绳”,又听到卫老婆子说她“死了当家人”,“皱了皱眉”的原因是“讨厌她是个寡妇”。
作为寡妇的祥林嫂,因为没有了丈夫而失去了雇主基本的尊重,出卖自己劳动力在这一事实面前,都显得如此的艰难。
在个人婚姻方面,祥林嫂嫁给了一个只有十六七岁而后又死去了的丈夫,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生是人家的人,死是人家的鬼,所以,她的婆家要把她抓回去,是“天经地义”的事。
这个婆家做事先是鬼鬼祟祟,“远远地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
然后是十分强悍野蛮,他们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躲在白篷船里的两个男人,又是“跳”,又是“抱”,又是“拖”,最后是把祥林嫂“捆了躺在船板上”。
在所谓“三从四德”的封建“夫权”支持下,他们像对待一只牲畜一样对待祥林嫂。
在当时革命历史时期以及封建礼教的深刻影响下,中年的祥林嫂本应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个人形象展示能力,但当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堂前时,她“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着泪痕”,身体和精神是大不如前了。
我们不能不说这不仅仅是岁月的痕迹,而是深具毒害性的封建半封建社会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如影随形的影响的结果。
至于逐步沦落为乞丐,最后惨死雪地,也随着封建礼教的继续荼毒而变得顺理成章,即作家丁玲所言“祥林嫂非死不可”,非死不可的命运结局,不仅仅是祥林嫂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单四嫂子幸福大抵相同,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幸。
祥林嫂的不幸在于族权、神权、夫权的荼毒,而单四嫂子的不幸,则可集中解释为缘起社会的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和周遭社会的冷酷无情。
一个简单的女人,一个简单的梦想,一个平凡的明天,对于单四嫂子来说,却总是那么的遥远。
面对困境,只为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
求神、许愿、吃单方,直到最后一个压轴法子--寄望于所谓的何医生。
不是回天乏术,只是礼教吃人,在吃人的社会,单四嫂子纵使使出百般努力,也难敌社会群体性的冷漠以及封建积久的陈腐制度,导致宝儿终究还是没能摆脱死亡的厄运,单四嫂子也难逃自戕的悲情。
作为年轻寡妇,本可再嫁,但她必须“夫死从子”,忍受守寡的煎熬,将儿子养大,再由儿子养老。
儿子就是自己的希望,是自己的天。
这样一个弱女子,本需得到别人的帮助,然而,人们只是冷漠的袖手旁观,全然不顾一个贫弱者的生死存亡。
宝儿的死,让单四嫂子陷入了强大的生活洪流中,无力挣扎,无力抵抗,近乎绝望。
扩大的讲,单四嫂子倒是和孟母有些相似,都是寡妇,守节,以纺织为生,恪守三从四德。
但她们的结局却有天壤之别。
也许,需要解释的话,只能说是时代迥异造就的时代悲剧。
三、千年封建传统思想的禁锢,使得农民思想陈腐、麻木不仁、不知不觉,纵然不幸,却也不争。
人心齐,泰山移。
思想上的统一总是能制造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奇迹,或是群体成功,或是社会繁荣,或是文明进步。
但当“人心齐”的“人心”是陈腐之心,麻木之心,群体的成功或将变为群体的不幸,社会繁荣或将变为社会的黑暗,文明进步或将变为文明的倒退。
千年的封建传统思想,在鲁迅先生所处的社会,弊端尽显,而集中表现在社会群体的麻木不仁、不知不觉,纵然不幸,却也不争。
祥林嫂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
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
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
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
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
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
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
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
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
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x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仁者,爱人。
”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其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
华老栓作为一位不是农民却具有农民勤劳特质的普通百姓,他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是思想上信奉着“仁义”思想,同时也将其纳入了日常生活中,只是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仁义早已不是博爱意义上含义了,他所奉行的是对自己、对统治阶级,或者说对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的人的仁义。
因而,从鲁迅先生以及鲁迅先生所处当时社会来说,华老栓所践行的正是陈腐的“封建礼教”。
在践行“封建礼教”上,华老栓都可以说是先行者、急先锋、典型代表。
作为一介平民,华老栓始终坚守“家族”的狭隘胸怀,始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
从费尽心思买“药”到对刽子手百般奉承,华老栓心中装的是儿子的生与死以及自己的一己之私,当时革命大环境下的任何先进思想和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在他看来,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在革命者被害之时,华老栓不顾这“药”的来源,只顾当神丹似的期待。
在华老栓的心中,儿子的生命为大,心中装的是买不到“药”的忧虑,不顾革命者安危,不管他人生死,他把自己微小的利益(其实只能是一种利益期待),凌驾于革命者生命之上,可谓冷血、麻木至极。
但同时,华老栓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代表的不是他自己,而是跟他类似的封建社会的一类人。
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感到“幸福”,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
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
他愚昧麻木,极端自私,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可憎,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即为此说。
合篇冥想,其实我们无法用好坏、善恶、正邪来评价他,更不能用阶级的眼光来分析他。
华老栓具有农民天性的淳良,具有最广大百姓的敬业。
在父子情谊关系上,正如前文我们所阐述的,他对待儿子无微不至,视儿子生命重要于自己的生命,作为父亲,他是具有封建社会家长的优秀品质。
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他身上也具有狡诈、贪婪、愚昧等诸多缺点,有着封建传统文化的许多负面特质。
他为了儿子治病,自己的子孙多福,犹如八仙过海,无所不用其极。
在他自己主演的这场买“药”大戏中,充分表现了他的愚昧、无知。
儿子得了病,他想到的不是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治疗,而是对鬼神迷信深信不疑,对人血馒头志在必得。
在当时的情形下,这些都是被认为“正当的、无可非议的”。
在这场戏中,说华老栓是一个阴谋家也不为过。
他的手段和智谋令人叹服。
同时,在这些阴谋伎俩之下,隐藏的更是华老栓群体的麻木不仁与愚昧无知。
华老栓一家的悲剧,与其说是华老栓自己的愚昧,倒不如说是封建沉浮思想影响的结果。
封建统治阶级不仅残酷地镇压新型思潮,而且还用封建的陈腐思想推行愚民政策,愚弄群众以维持其反动统治。
一个没有觉醒的群体是注定了以悲剧命运收场的,一个群体性愚昧却无丝毫抗争的社会,是危险的。
四、生存的艰难与礼教的毒害需要更多先进思想对农民进行灵魂的呐喊,让农民群体真正觉醒,既是拯救农民,也是拯救自己,更是拯救民族。
我们能看到的,也许只是鲁迅先生看到的冰山一角。
从鲁迅的笔端,无论是闰土性格的变更,还是祥林嫂命运的多舛,抑或华老栓的愚昧麻木,我们都能感觉到鲁迅先生对于生命觉醒的呐喊。
这个呐喊,不是为闰土、祥林嫂、华老栓呐喊,而是为如是大多数的群体觉醒呼唤。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灯火辉煌的咸亨酒店,一个灯光昏暗的破落之家,相映相照,凄楚尽显;
一个天真活泼尽显人性美好的少年闰土,一个麻木不仁不知所以的中年闰土,交相对照,物是人非;
一个对“明天”满是憧憬任劳任怨的单四嫂子,一个走投无路身陷冷漠周遭的凄惨寡妇,生死一念,生无所求。
我们可以看到,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食客们,他们更多地愿意把闲钱花在吃喝玩乐上,而对贫弱者的救助却不生一念。
相反,他们还在贫弱者最悲痛欲绝的时候厚颜无耻地大加搜刮,在帮办单四嫂子的儿子丧事时,他们银两照收,全不顾一个贫弱者的生死存亡。
他们的冷眼旁观和不露体恤,似乎纯属理所当然。
似乎那些处于经济基础上层的人们,社会伦理从未赋予过他们向贫弱者施以援手的责任,这不是弱者的不幸,而是时代的悲哀。
鲁迅的时代已然如此,生存的艰难与礼教的毒害需要更多先进思想对农民进行灵魂的呐喊,让农民群体真正觉醒,既是拯救农民,也是拯救自己,更是拯救民族。
经过鲁迅的“呐喊”,会将如何?
参考文献
[1]鲁迅:
《鲁迅小说全集》,长江文艺出版社,20XX年9月第1版。
[2]鲁迅:
《呐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5月版。
[3]孙英娜:
《浅析鲁迅笔下湮灭于封建礼教的三个妇女形象》[J];
新课程(教研);
20XX年06期。
[4]吴宏聪范伯群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5]刘勇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6]武洋:
《<
伤逝>
与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XX年08期
[7]朱继红:
《鲁迅“国民性剖析”的哲学意蕴及其价值》[D];
华东师范大学;
20XX年
[8]杨万兵:
《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J].农一师第四中学,20XX。
[9]吴中杰:
《鲁迅评点系列:
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10]周作人止庵: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情况及评语
指导教师基本信息
姓名
毕道凤
学历
本科
专业
汉文
职称
中高
年龄
56
毕业院校
西南大学
职业
教师
工作单位
重庆电大奉节分校
指导教师评语
选题符合本专业所学内容,论题适中,结构提纲合理,论点明确,阐述条理清晰;
在认真研读原著的基础上,对鲁迅小说中的闰土、祥林嫂、单四嫂子和华老栓等农民形象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概括,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成绩
82
指导教师(签名):
毕道凤
20XX年10月26日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答辩学生:
雷红平学号:
115120XX67781专业:
汉语言文学
序号
主答辩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情况
1
2
3
4
参答辩教师提问
5
6
7
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记录人(签名):
年月日
毕业论文(设计)审查意见
答辩小组组成情况
工作单位
备注
主持人
成员
答辩小组评审结果
答辩小组评语
答辩成绩
综合成绩
答辩小组签名
答辩日期
试点单位
意见
签章:
重庆电大
终审部门
签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鲁迅 小说 中的 农民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