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易错点专题点睛 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289178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89.76KB
高中语文易错点专题点睛 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Word格式.docx
《高中语文易错点专题点睛 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易错点专题点睛 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凄凉悲怆。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此种环境中的人应是愁肠百结、乡思无限,应是孤独、寂寞、伤感。
诗歌开篇便如愁云乍起,“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物,阵阵捣衣声是触发起无线的愁肠。
尚未入睡的鸥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正是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诗人的自况。
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
【专题测试】2: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答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例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
评析“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实际就是表明,这两个字用得好,所以表明好与不好的看法这一步实际可以不谈。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二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穿”字是穿梭行走。
“数”是细数。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二字所描述的景象。
“穿”字描写了诗人肚子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的情形。
“数”形象地道出了诗人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的神态。
第四步,说说这两个字营造了怎样的已经,或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寂、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第五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诗人于清秋日暮迈上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就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寂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专题测试】3:
阅读的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赏析。
第一步。
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绪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名“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
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第三步,从该字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乱”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向,使诗歌内容虽多而集中。
第四步,紧扣要点,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本诗以“乱”字为诗眼,情景交融,书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专题测试】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安禅:
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
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例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
停舟赞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略加分析。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本诗的语言特色是:
朴素率真。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明白道出;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过程红心理展露无疑。
感情朴实,流露自然。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朴素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蕴涵了作者欣赏、赞许的感情。
第四步。
接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犹如民歌。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专题测试】5: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例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在这首小令的上阙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作者在上阕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了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相对;
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
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
景中见情,情寓景中。
第三步,梳理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女湖人孤寂清冷的心境和对离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外面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黄昏的雨点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一景一物,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
【专题测试】6: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例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两题。
看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的最后一句“绿影扶疏意味长”中“意味长”包含哪两层意思?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明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一是指,这种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
一是指绿叶不像鲜花那样生命短暂,它给人的美感是长久的。
第二步,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
他欣赏的叶,是扶疏的绿影,是绿叶的生活活力,是叶的本质美。
“看叶”,绿影扶疏永茂,叶虽平淡,却活力长存,生生不息。
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
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一是说,这张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
一是指绿叶不像鲜花那样生命短暂。
通过这一包含哲理的诗句,表达了走着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趋众人的审美趣味。
【专题测试】7:
阅读下面一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例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本词是“咏梅之作”/本词是“怀人之作”。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是咏梅之作。
词题是“梅”,词的内容句句或直接或间接写梅。
上阕第一句是交代梅开之“时”,第二句写梅雨“天淡”、“云来去”相融相洽。
下阕岁写情也是因见梅而生情。
是怀人之作。
上阕写梅。
写得极美,即下片中说的“胜绝”,这“胜绝”之景是为写人情而设,写“胜绝”是为了写“愁绝”,起反衬作用,获得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见上文)。
【专题测试】8: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那一句更妙,为什么?
例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古人写诗,经常运用对比手法。
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对比的?
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这首诗题为“裴给事宅白牡丹”,但四句诗中没有直接出现“白牡丹”一语,只是在第二句写“争赏街西紫牡丹”,那么就要好好想一想,第三句中的“玉盘”是否就是“白牡丹”的喻体。
回答是肯定的。
这样,解答本题也就不是很难了。
诗题中特别点出“裴给事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赏识的人生感叹。
【专题测试】9: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在本诗歌中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例10: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这首诗通过在谢朓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苦闷,也流露出了的思想。
诗歌开头采用的是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
2、“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
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易错点点睛】看作者。
孟子说过“知人论世”,意思就是要通过了解作者来推测印证其创作。
还有人说过“诗如其人”,说的就是诗歌就其特点来看,它就是诗人的内心情感的外露。
因此作者的身世、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其诗作,与诗作发生必然的联系。
所以看作者,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对解读诗歌很有帮助。
李白对现实不满,但是有豪放的性格,把握了这点,诗歌的主旨就很好理解了。
对现实不满,自然郁闷,豪放,自然就有发泄,借酒浇愁。
1.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
消极避世;
直抒胸臆。
2.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却一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
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
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
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专题测试】10: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
例子11:
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
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师周瑜的夫人。
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凯非常反感。
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
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
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
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
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易错点点睛】看注释,破解难点。
高考试卷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往往有意识地在诗歌后面给出一些注释。
一方面是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解释,一方面对诗歌所涉及的历史环境进行必要的说明。
对这些内容,学生们在做题时,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往往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须充分利用诗下的“注”,并借助许凯的“评论”来读懂诗意。
许凯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
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
连他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
如果按照许凯那种意见,我们可以改诗句为“国破家亡在此朝”,但诗味全无了。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错,反而以小见大,富有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答案答题意思对即可)
【专题测试】11:
鉴赏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完成诗后各题。
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
指秋天。
③南冠:
指囚徒。
④玄鬓:
指蝉。
①请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技巧。
②试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
例子12:
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
秋江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
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易错点点睛】看题干,参透诗歌提示。
有些试题,命题者为了使学生在鉴赏时不至于误入歧途,往往有意识的要在问题前面加以必要的引导,所以学生在阅读时应该仔细阅读,这样才会势如破竹,破解诗歌主旨。
对于这首诗在鉴赏时,题干上一句“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已经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交代得非常清楚了。
顺着提示细心阅读,加以提炼很容易就能找到试题的答案:
“水影明如练”属于静景描写,“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属于动景描写,两者和谐统一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一句中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点缀得异常绮丽。
【专题测试】12:
阅读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完成诗后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
古人写送别,常表露出一种愁苦、无奈,或凄凉伤感的感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从“景”与“情”两方面给予简要赏析。
例子1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易错点点睛】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可以作为第一层次;
后四句,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为第二层次。
【专题测试】13: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长歌行》鉴赏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可以划分成几个层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例14: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
第二问要求分写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问:
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西北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北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步骤二)
【专题测试】14:
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3题。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
李白。
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例15: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易错点点睛】看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能够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为答题提供参
考。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意思是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
明确了这一点,诗歌的主旨就明确。
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
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专题测试】1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专题测试】4、【答案解析】“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第一步)。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第二步)
【专题测试】5、【答案解析】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第一步)“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第二步)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第三步)
雄不再的感慨,感情高亢壮阔,侧重怀古。
“大江东去水悠悠”象征南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了,表达的是词人作为俘虏的亡国之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易错点专题点睛 古诗鉴赏易错题解析 高中语文 易错点 专题 点睛 古诗 鉴赏 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