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专题八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学业水平过关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288445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795.56KB
高中地理 专题八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学业水平过关文档格式.docx
《高中地理 专题八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学业水平过关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专题八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学业水平过关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中A选项的划分指标有河流特征和降水量;
B选项的三个区域的划分指标为地形;
C选项的划分指标有纬度和地形;
D选项的划分指标有人为指标和降水量,故选B。
B
3.下图中可以表达出区域的( )
A.整体性B.差异性
C.层次性D.过渡性
本题考查区域的特性,即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
据图可知,可以按降水量的多少,把中国的部分区域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早区,各区的农业生产活动差异较大。
4.下列关于松嫩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条件的比较,叙述错误的是( )
A.松嫩平原黑土土壤肥沃,而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水稻土,不如黑土生产力高
B.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农业生产规模大,粮食的商品率高
C.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水田耕作,粮食商品率高于松嫩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面积广,水产业比松嫩平原发达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条件,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多地少,粮食商品率低于松嫩平原,故选C。
5.我国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三熟耕作制度的形成条件是( )
A.生长期长,雨热同期B.平原广大,适合耕作
C.土壤肥沃D.冬季风不能到达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条件。
熟制与热量条件有关,故选A。
A
6.生产布局与自然资源不匹配的是( )
A.天津的石油化学工业与淡水资源
B.海南岛的橡胶种植与气候资源
C.江南的茶园与土壤资源
D.小兴安岭的木材加工业与森林资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石油化学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工业,天津的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有关,故选A。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7~8题。
7.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大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a、b分别位于南疆和河西走廊,温差大,但草原面积小;
b为河西走廊,地势较平坦、降水少;
e位于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风沙小,即D项正确。
D
8.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
A.cB.d
C.eD.g
e位于青藏高原上,多河流的源头和湖泊,规划为生态功能区,可以起到保护湿地、涵养水源的作用,即选C。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下图,回答9~11题。
9.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由图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增加,说明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10.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A—B—CB.B—C—A
C.C—A—BD.B—A—C
由图可知,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图中C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图中B点)。
C
11.适于中部地带发展的方向是( )
A.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
B.重点开发长江上游地区的能源和矿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C.建设成为我国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农牧渔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D.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金融业
发挥中部地区能源和资源丰富的优势。
广东产业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严重削弱了其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
原有的发展模式已走到了尽头,如何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广东“十二五”期间谋求新发展的一个核心课题。
据此回答第12题。
12.下列各项中,预示着广东进入21世纪后产业高成本时代到来的是( )
①土地、能源、水资源和原料供应日趋紧张
②劳动力成本增加,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
③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加
④人民币对外币的比值被迫下降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③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
劳动力成本增加与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矛盾;
人民币对外币比值下降,会降低生产成本,故选C。
骑楼是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
据此回答13~14题。
13.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体现当地的地形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主要是对建筑的影响,岭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所以骑楼用于避雨和遮阳,故选D。
14.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降雨强度大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形成原因。
岭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所以民居屋顶坡度较陡,便于排水,故选B。
15.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
草原放牧区和农业区反映不出农业发展水平,故A项不正确;
干湿区与农业类型的联系呈现的是生产特点方面的内容,故B项不正确;
干湿条件影响农业的发展,其本身就是农业发展的条件,故D项不正确;
不同的干湿条件对农业向什么类型发展有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
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Ⅱ
读某区域示意图(下图),完成16~17题。
16.(2016·
江门模拟)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A.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有明确的边界
C.地形是四区域划分的主要依据
D.区域内部自然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17.(2016·
江门模拟)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C.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丁区域植被生长茂盛
第16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图中四区域是以单一要素(植被)来划分的,属于均质区;
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
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间差异较大。
选D。
第17题,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光照、热量都比较充足;
乙区域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量少,季节变化也小;
丙区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河流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生长茂盛。
16.D 17.D
18.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民居差异与其原因的连线,正确的是( )
A.北方民居墙体比南方厚实——夏季北方比南方热
B.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光照比南方少
C.从北向南,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从北向南,光照逐渐增强
D.建同样高度的楼房,北方南北向的楼距比南方要宽——北方白昼时间比南方短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北方光照比南方少,因此北方居民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
读图,完成19~21题。
19.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甲地为我国的东北地区,丙地为我国的山东半岛,两地自然景观存在差异主要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丙地为丘陵地区,气温不低。
20.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甲地为我国的东北地区,乙地为我国的宁夏平原,丙地为我国的山东半岛。
三地都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土壤肥沃、黑土广布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特征;
宁夏平原和山东半岛种植冬小麦,东北地区种植春小麦。
21.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线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线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乙区域中的山脉为贺兰山,它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
暖温带和中温带的分界线是长城一线,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
下图为江苏某市1994—2008年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22~23题。
22.该市( )
A.第一产业产值持续减小
B.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
D.第一、二产业比重差距不断扩大
读图可知,该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在降低,第三产业比重在上升;
第一产业比重在降低,但如果GDP总量在不断增大,第一产业产值并不一定会减小;
第三产业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略有起伏;
第一、二产业比重差距的变化较为复杂,并不是同一种趋势。
23.该市2008年人地关系特征可概括为( )
A.低水平协调B.初显不协调
C.严重不协调D.高水平协调
读图可知,2008年该市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于60%,工业比重过高形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因此人地关系呈现严重不协调。
一般说来,区域的发展要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地理要素的影响。
区域自身的发展一般包括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据此完成24~25题。
24.当区域发展处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初期阶段时( )
A.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
B.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C.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
D.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
25.当区域经济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之后,成为区域发展主导力量的是( )
A.先进的科技B.发达的交通
C.丰富的资源D.充足的劳动力
第24题,初期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比重小,处于起步阶段。
第三产业比重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
第25题,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不是走向衰退,而是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
24.C 25.A
三、双项选择题
26.(2016·
潮州模拟)下列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趋势
B.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大范围破坏为代价,谋求地方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
C.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其社会经济通常是开放的
D.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区域,区域是相对封闭的
区域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总体上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趋势。
早期粗放型开发模式,经济发展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AB
列入世界环保史册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目前已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桑基、蔗基鱼塘大量减少,果基鱼塘基本稳定,而花基鱼塘面积明显增加,并且随着盆花的大量外销,花基鱼塘已需要向其他鱼塘取泥。
据此完成27~28题。
27.导致该地农业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
B.农产品市场条件的变化
C.当地进行农业的结构调整
D.技术条件提高
28.在稳定的果基鱼塘系统中,果树对鱼塘的环境价值主要体现在( )
A.果树美观,吸引游客
B.冬季防寒,夏季减弱台风的袭击
C.防止基泥崩塌
D.塘泥使香蕉等果树生长茂盛
第27题,市场因素会影响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第28题,果树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也可降低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
27.BC 28.BC
29.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开发早期,其畜牧业发展较快
B.农业社会,其逐渐成为我国的粮食主要产地
C.现代社会,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其棉花的生产地位已让位于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D.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变化
本题考查区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处季风区,水热充足,自古至今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随着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发展棉花的优势不断丧失,被南疆和华北平原取代,故选BC。
BC
30.下列四个区域与其农业发展方向匹配合理的是( )
A.东北平原——开垦沼泽地
B.东南丘陵——发展茶园果园
C.黄土高原——发展水稻种植
D.横断山区——发展垂直农业
本题考查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的区位条件和面临的问题决定农业的发展方向,东北平原地区由于过度开垦沼泽地(湿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应该退耕还湿地;
东南丘陵由于降水较多,地势起伏较大,发展茶园果园利于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应该发展旱地农业;
横断山区由于海拔高,水热变化大,适宜发展垂直农业,故选BD。
B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专题八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学业水平过关 专题 区域 地理环境 人类 活动 学业 水平 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