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耕文库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288014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73KB
常耕文库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
《常耕文库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耕文库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军机处
D.枢密院
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然而明朝多位皇帝长期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
这现象出现的原因
A.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B.内阁取代了六部
C.中枢体制日益完善
D.宦官掌握决策权
7.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
A.颁布“推恩令”B.实行行省制度C.废除宰相制度
D.派文官任知州
8.在雅典,一个案件就像是一部有三个角色的戏剧,这三个角色都是业余的,他们是提出诉讼的公民、准备案件和主持法庭的法官以及听取案情并做出裁决的陪审员。
”由此可知,古代雅典
A.法庭审理案件灵活多变
B.依法判案得到有效的贯彻
C.司法程序完善而且严密
D.直接民主具有一定的局限
9.有学者指出,拿破仑的民法典“可以大致被看作罗马法规则的概要……这些规则在所有情况下都被扩大使用了”。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罗马法
A.确立了近代法国行为规范
B.维护的民主制度影响深远
C.成为近代西方法律的基础
D.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10.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对宪法的批准程序进行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所有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
这一变革体现了
A.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B.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C.州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D.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
11.英国的宪政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民族国家政府建构问题——现在是“议会中的国王”。
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时“单独的国王”。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国王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
B.议会与国王组成新政府
C.议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D.国王仅保留了形式权力
12.1852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路易拿破仑宣布恢复帝制,建立第二帝国。
五六十年代的法国逐渐走向强大,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广阔殖民地。
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共和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B.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
C.帝制更加符合时代潮流
D.经济发展有助于帝制巩固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
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这一规定体现了德意志帝国
A.对立法权的警惕
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政治近代化的趋势
D.首相权力受到制约
14.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海关征税标准是4%,但外国商人在广州卸货必须打点红包,费用占进出口货物的10%—40%。
《南京条约》规定进出口“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最后确定为值百抽五原则。
据此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
A.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C.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5.1841年12月,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亚当斯发表演说指出:
“(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磕头”认为中英外交礼仪的争执导致了战争。
该看法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夸大了文化观念的影响
C.说明了英国侵略的真正目的
D.强调了中英冲突的偶然因素
16.《南京条约》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该条款
A.体现了打开中国市场的战争意图B.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C.反映了对华资本输出的强烈愿望D.便利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17.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
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
”这种现象反映出
A.中国人的封闭愚昧
B.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C.对英作战指挥失误
D.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18.中美《天津条约》规定:
“华民与大合众国人有争斗、词讼等案,华民归中国官按律治罪;
大合众国……应归领事等官按本国例惩办”该条款损害了我国的
A.贸易主权
B.领土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
19.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废除买卖婚姻。
(太平天国)提倡“一夫一妇”,禁止娼妓、缠足、买卖奴婢等封建陋习。
还建立了女军,设立了女官,妇女享有参加考试的权利。
这体现了太平天国
A.形成了自由民主的风尚
B.实现了男女平等的政策
C.实行了尊重妇女的政策
D.奉行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20.天京事变前后,原先的天兄代言人萧朝贵在长沙牺牲,天父代言人杨秀清又在事变中被韦昌辉所杀。
天父、天兄人格化本来就是个骗局。
杨秀清被杀更是骗局的暴露。
材料意在表明太平天国
A.高层内斗统治力量削弱
B.军事实力由盛转衰
C.出现了空前的信仰危机
D.朝中无将国中无人
21.某一学者评论甲午中日战争说:
“起初中国完全有打败日本的实力,在当时,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日本的军粮和子弹根本没有跟中国抗衡的能力。
”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实力超过中国B.中国洋务运动失败
C.清政府的腐败无能D.中国军事实力落后
22.“……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
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粵,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此材料认为该条款对中国的危害是
A.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困难B.刺激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C.导致侵略势力深入内地D.加速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23.义和团采用刀枪不入的理念和简单易行的降神附体仪式,借以吸引民众以推动其广泛传播。
这说明义和团
A.盲目排斥近代科技
B.缺乏科学革命理论
C.忽视政权组织建设
D.没有形成统一领导
24.《辛丑条约》附件规定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
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
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等。
这些规定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体现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C.反映了列强的侵华要求D.意在消灭中国反帝运动
二、材料阅读(52分,共两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7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古利强盗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
材料二《申报》在1894年7月11日发表了一篇《战必胜说》的文章,“况今者日人于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我中国则守战和三者俱可操纵自如而又万众同仇,义形于色,虽当政者老成持重似不肯轻启兵端而民间谈及日人辄裂眦咬牙,大有欲得而甘心之意,尚何有所畏忌而让日人以争先战。
”
——摘编自《甲牛中日战争——中日国运之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的最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并说明你的理由。
(9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必胜说》认为中国必胜的原因,并分析中日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光绪帝宣战谕诏为: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汉城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
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倭人渝盟寻衅,无理已极,势难再以姑容。
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6卷
明治帝宣战诏书为:
“……朕兹对清国宣战……苟不违反国际公法,即宜各本权能,尽一切之手段,必期万无遗漏……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
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
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
——宗泽亚《清日战争》
材料二关于甲午战争,日本学者们一致认为:
“以甲午战争为一阶段终点的东亚国际关系史就是以东亚旧秩序和西方近代新秩序间之关系为主线发生并发展的历史。
”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即使甲午战争被认为是“出师无名”抑或“不义之战”,日本也会打着“以欧洲文明来更换东亚旧习”的旗号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进行洗白。
——冈本隆司《属国与自主之间——近代中朝关系与东亚的命运》
而中国学者认为早在1887年,日本就制定了《征讨清国方略》,目标是“攻占北京,擒获清帝”。
1894年7月25日,日军海军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从而发动了侵朝、侵华的战争。
因此,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经过周密准备后发动的,绝不是有的日本学者说的偶然冲动。
——张海鹏《甲午战争与中日关系》
韩国官方出版的《韩国史》认为:
“甲午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的霸主,这是一场在东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
”
——孙科志《韩国人怎么看甲午战争?
》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日两国宣战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日、韩三国史学界对于甲午战争的性质各有哪些看法?
据此说明影响重大历史事件看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3分)
高一月考(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B【解析】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由材料“中书舍人在制作诏令过程中,可互相商量”可知众人商量可避免决策失误,故选B项;
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
分化相权的是门下省和尚书省的设置而非在中书省内部的众人决策,排除C项;
门下省负责监察,材料主要述及中书省,排除D项。
4.【答案】D【解析】宋代宰相处理政务听取皇帝的意见,并按照皇帝的旨意执行,体现了君主权力的增强以及宰相权力的削弱,故选D项;
材料体现了皇帝对宰相权利的制约,分割相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形同虚设说法过于绝对,宰相在宋代仍是百官之首,处理全国政务,排除B项;
决策机制的完善是指通过降低决策失误或提高决策效率的形式,宰相奉行圣旨不属于决策机制的完善,排除C项。
5.【答案】C
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明朝多位皇帝长期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皇帝不上朝的情况下,大明帝国仍然维持运转,这和中枢体系完善有关,皇帝通过控制内阁和身边的亲信太监进而掌握朝廷的走向,故选C项;
皇权的强化是内阁出现的原因,排除A项;
内阁只是咨询及机构,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排除B项;
明朝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的是批红权,无决策权,排除D项。
7.【答案】C
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雅典,一个案件就像是一部有三个角色的戏剧,这三个角色都是业余的”可知作者以业余喜剧演员的比喻来描述雅典公民法庭的构成,突出了当时法庭口头发言的重要性,故选D项;
起诉人需像舞台演员那样当众直接表达,而陪审员对整个案情的了解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陈述,法庭审理案件死板,排除A项;
起诉人需像舞台演员那样当众直接表达,而陪审员对整个案情的了解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陈述,并非依法判案,排除B项;
由于没有律师,法庭内的三种角色直接进行交流,司法程序存在弊端,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该学者强调,拿破仑的民法典是罗马法的规则在所有情况下被扩大使用了,体现了民法典对罗马法基本原则的继承,罗马法为后世西方的法律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材料强调法律原则,与法国的行为规范无关,排除A项;
罗马法维护奴隶制民主,与后世的代议制民主不符,排除B项;
改变历史方向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材料“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反映了人民主权与各州的权力的结合,故C正确;
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故A错误;
材料未涉及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结合,故B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直接民主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C【解析】通过题干“现在是‘议会中的国王’。
而不再是王朝政府时‘单独的国王’”,可知在英国宪政政体之下国家的主权由国王转移到了议会,即议会在国家政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故选C项;
在光荣革命之前,英国国王的权力就受到了限制,而不是宪政体制确立之后,排除A项;
“光荣革命”之后,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议会主权地位得到确认,排除B项;
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后,国王还是有一定行政权的,其权力是逐步被缩小的,1721年,罗伯特·
沃波尔担任第一任首相,国王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统而不治”,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五六十年代的法国逐渐走向强大,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广阔殖民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第二帝国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故选B项;
政权更迭频繁是阻碍法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
民主共和制是时代的潮流,排除C项;
经济发展是推动政体变革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由材料“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
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可知德国宪法规定的议会拥有立法权,是宪政的体现,表现了政治近代化的趋势,故选C项;
材料强调帝国立法的原则,并非对立法的警惕,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立法权而非行政权,排除B项;
德国宰相具有行政权,没有首相,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前后的关税从“标准是4%”调整为“值百抽五”即5%,清政府的关税收入有所增加故选A项;
根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后,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排除B项;
材料不能得出广州的腐败问题得到了解决,仅能看出关税的变化,排除C项;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非加深,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亚当斯“(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磕头”的看法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这夸大了中西文化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
鸦片战争根源在于英国亟需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排除A项;
英国侵略的真正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排除C项;
由“亚当斯……认为中英外交礼仪的争执导致了战争”可知,他认为鸦片战争是中西文化观念冲突的结果,而不是偶然因素,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中的“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条款体现了英国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的意愿,即打开中国市场的战争意图,故A正确;
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对华商品输出的强烈愿望,故C错误;
《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表明了了列强企图控制中国海关,D项非材料所表达,故D错误。
17.【答案】B【解析】中国人的封闭愚昧是表象,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
材料中英军并无人员伤亡,但是林则徐的报告是“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说明在君主专制体制下,林则徐一类政治清廉的官员也是谎报军情,说明政治制度的腐败,预示着战争失败的必然性,故B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提及战争过程,故C项错误;
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中英军事的差距,故D项错误。
18.【答案】C
1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建立女军,设立女官,妇女享有很多权利,体现当时尊重妇女,故选C项;
自由民主属于近代治国思想,人民享有权利,材料只是说明的妇女权利的扩大,排除A项;
妇女地位提高,不能就此说明实现了男女平等的政策,排除B项;
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仍然拥有后宫嫔妃,可见反封建思想不彻底,排除D项。
20.【答案】C【解析】“天父、天兄人格化本来就是个骗局。
杨秀清被杀更是骗局的暴露”表明天父、天兄人格化的骗局暴露,太平天国出现信仰危机,故选C项;
高层内斗统治力量削弱不是材料的主旨,主旨是骗局暴露出现了信仰危机,排除A项;
军事实力由盛转衰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的主旨反映的是信仰危机,排除B项;
天京事变导致国力衰弱,没有达到朝中无将,国中无人的地步,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中国守军的子弹和粮食堆积如山”说明中国的军事物资储备并不是差,显然中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不是军事问题,故D项错误,应该是清政府政治腐败,故C项正确;
材料中子弹和粮食比较显然不能说中国的实力超越日本,故A项错误;
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故B项错误。
22.【答案】B【解析】由材料“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粵,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可知,这一条款刺激了列强想要瓜分中国的野心,故选B。
材料并未提及清政府的财政问题,排除A;
广东、东北三省为东部沿海地区,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材料并未提及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排除D。
23.【答案】B【解析】“义和团采用……降神附体仪式……推动其广泛传播”可知,义和团运动采用封建迷信来发动群众,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故选B项;
材料没有近代科技的信息点,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政权建设,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的领导权的问题,排除D项。
24.【答案】C【解析】该题考查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影响的认识。
材料中的不合理要求恰恰反映了列强要高于清朝官员一等、地位优越的政治要求,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任何近代化的信息,故A行不合题意,排除;
这种现象肯定不会是中国主动的心态,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
材料涉及到的是中外的政治地位问题,没有涉及到反帝运动,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25.
(1)说明: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各种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6分,每点3分)
(2)此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9分,其中表达自己观点3分,论述原因6分,至少回答出2个原因)
例1:
不可避免,理由: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英国迫切要求寻找更多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这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不可调和,战争不可避免。
例2:
可以避免,理由:
英国并非要占领中国,战争的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中国政府内部战和不定,且并未为战争做好准备。
(3)原因:
日本天时地利、人和一无所得;
清政府守战和操纵自如;
万众同仇。
(6分,每点2分)
影响: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刺激了西方列强竟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26.
(1)理由:
中国:
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受中国保护;
日本强行干涉朝鲜内政,出兵朝鲜,侵犯朝鲜主权。
日本:
遵照国际法条约,维护东亚和平;
朝鲜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朝出兵是干涉朝鲜的内政。
(12分,每点3分)
(2)看法:
中方:
日本蓄谋已久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3分)
日方:
用近代西方条约和国际法为核心的国际关系体系取代亚洲旧习的战争。
韩方:
中日两国为了争夺朝鲜的控制权发动的战争。
原因:
研究者受各自立场、利益、思维方式;
对事件的了解、认识程度等方面的影响。
(4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库 学年 历史 月考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