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摄影师资格证考试理论教材1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282585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4.51KB
中级摄影师资格证考试理论教材1Word格式.docx
《中级摄影师资格证考试理论教材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摄影师资格证考试理论教材1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透镜的片组:
单透镜成像质量差,照相机上通常用组合透镜,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像差等不利因素。
一般有3片3组、4片3组、10片8组等。
8、光线的传播规律:
1、在均匀透明介质中按直线传播。
2、光线在两种介质面上的传播遵守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反射定律: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属法线两侧,且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折射定律:
入射线、反射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等于第二种介质的折射率(n’)与第一种介质的折射率(n)之比。
即sinI/sinI’=n’/n。
9、小孔成像:
在全黑的暗室中,给被摄体布置照明,并用一张描图纸对着它,在描图纸和被摄体之间布置一个带有针孔的不透明的屏障,结果在针孔另一侧的描图纸上可以看到一个被摄体的暗淡的倒立影像。
很显然,小孔成像的现象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而进行的。
第二节摄影化学知识
1、感光材料:
是摄影中所使用的胶片胶卷和相纸的总称,可分为黑白感光材料和彩色感光材料两大类。
黑白感光材料按对各种色光的敏感程度可分为X光片、紫外片、色盲片、分色片、全色片、红外片等。
色盲片只感紫、蓝色光,对于其他色光几乎不起作用,反差极大、层次很少,多用于翻拍、拷贝;
分色片感受除红光外的大部分可见光,反差大、层次少,一般只用于翻拍复制和印刷行业中;
全色片能感受的色光范围基本上包括了全部的可见光,表现景物明暗层次丰富,在普通摄影中用的几乎全是全色片。
彩色感光材料按用途可分为彩色正片、彩色负片、彩色反转片、彩色中间片、彩色一次成像片等。
感光材料按用途也可分为负性感光材料、正性感光材料和反转感光材料三类。
负性感光材料经过曝光冲洗加工后,得到的影像其明暗正好与被摄景物相反,彩色负片的色彩则为被摄物体的补色,一般叫做“底片”。
如用彩色负片拍摄的红花绿叶在底片上分别被记录为青色花、品红色叶。
正性感光材料经过曝光冲洗加工后,得到的影像其明暗和色彩与被摄景物一致,如照片、幻灯片等。
反转感光材料经过曝光反转工艺冲洗加工后,得到的影像其明暗和色彩与被摄景物一致的正像,一般叫做“反转片”。
如红、绿、蓝色的景物在彩色反转片上分别被记录为红、绿、蓝色。
2、像纸:
分黑白相纸和彩色相纸两大类。
黑白相纸按用途分印相纸和放大纸两类,按反差分为:
特软性、软性、中性、硬性、特硬性五类。
按号排列为0、1、2、3、4号相纸,纸号小反差小,纸号大反差大。
3、胶片:
分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两大类。
黑白胶卷有全色片、色盲片和分色片等,还有染料型黑白胶卷。
彩色胶卷中分负片和反转片、灯光片和日光片、业余片和专业片。
ISO、ASA、DIN、GB为胶卷感光度的四种标注方法,感光度和曝光量的关系是:
感光度越低,需要的曝光量越多。
感光度为ASA50的胶片相当于DIN标准的DIN18。
按ISO标准规定的感光度标记,ASA200的胶片应标注为ISO200/24o。
一般地说,卤化银晶体的直径越大,接受光照捕获光子的机会越多,就越容易变成可显影状态,感光能力也越强。
故胶卷感光度越高,颗粒越粗,反差也越低。
4、感光材料乳剂层和附加层:
感光乳剂层是感光材料的核心,由明胶、银盐和补加剂等组成,明胶一般是大型动物骨骼和皮中提炼出的高级动物胶,银盐可以是溴化银、氯化银、碘化银,也可以是它们的混合物。
在乳剂中添加增感剂可以扩大胶片的感色范围。
感光乳剂层和它的载体是感光材料的主体结构。
附加层有表面的保护层、中间的粘合层和背面的假漆层。
假漆层作用是防止片基产生静电,防止产生光晕,防止胶片卷曲。
5、感光材料的保存:
一般中速黑白负片保存温度在13°
C以下,高速黑白负片保存温度在0~8°
C之间,黑白正片和相纸保存温度在20°
C以下,各类彩色感光材料一般均应在0~8°
C或更底的温度下保存,专业型彩色负片、彩色反转片等则应保存在0°
C以下。
保存环境的相对湿度均应不超过65%。
6、显影:
是指感光材料曝光产生潜影后,在显影液中进行处理,产生出可见影像的过程。
现以黑白感光材料冲洗为例说明显影液的组成。
显影剂作用:
使已曝光的卤化银还原产生金属银,是显影液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主要成分米吐尔和对苯二酚应用的最广。
促进剂作用:
使显影速度加快,缩短显影时间,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硼砂等碱性物质,若忘了添加促进剂按正常显影条件冲洗出的胶卷将密度偏小。
保护剂作用:
显影液在保存过程中与空气接触,显影剂很容易被氧化,保护剂将减缓这一过程的进行,使用最普遍的是亚硫酸钠。
抑制剂作用:
又称防灰雾剂,可以抑制显影中灰雾的产生,使底片通透,照片明亮,常用的有溴化钾、溴化钠等。
在显影的过程中要搅拌,使药膜面和药水充分接触,否则会产生感光材料高光部位显影不足,反差过小等质量问题。
7、定影:
显影之后,感光材料上既有感过光,显过影的金属银颗粒,又有既未感光也未显影的卤化银晶体。
这些卤化银晶体如果在光照作用下,即使不进行显影也会产生可见的银密度,从而引起画面质量的变化。
因此,必须把感光材料上未感光多余的卤化银除去,才能使影像质量稳定不变,这个处理过程称作“定影”。
定影剂的主要成分是硫代硫酸钠,为了减缓定影剂的氧化,定影液中的保护剂一般也使用亚硫酸钠。
8、水洗:
定影之后,必须用清水将感光材料上的硫代硫酸钠洗去,而且要漂洗干净。
因为如有残存的硫代硫酸钠日后析出,会使胶片或像纸的质量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照片变黄,反差降低,而且这种质量的变化一般要经过若干时间才能看到,所以水洗程序的重要性往往被人们忽略。
9、胶卷和照片制作:
黑白负片和照片的冲洗工艺流程是:
显影→停显→定影→水洗→清洁→干燥等,彩色负片C—41的(罐冲)冲洗工艺流程是:
彩显→漂白→水洗→定影→水洗→稳定→干燥。
彩色照片RA-4的冲洗工艺流程是:
彩显→漂定→水洗→稳定→干燥。
放大照片的曝光量取决于底片的密度、光源的亮度、相纸的光感度、洗相药液的能力和镜头光圈的系数等要素。
彩色照片制作可分为扩印和放大两种,彩色扩印照片与彩色放大照片制作工艺的区别在于前者无法剪裁,后者可以任意剪裁。
10、化学整修法:
黑白底片和照片中,除去金属银的方法通常是先使用氧化剂(如铁氰化钾等)使金属银被氧化,再使用定影液,将被氧化的银离子变为可溶的物质,溶于水溶液中,这种方法通常称“减薄”。
黑白底片和照片中可以在组成影像的金属银周围使用重铬酸钾、汞等物质,使金属阻光能力加大,也被称作“加厚”。
11、物理整修法:
包括三种情况,增加密度:
一般是使用毛笔沾上墨或颜料进行填补,对底片也经常使用铅笔,笔尖削得细而尖,并配以修相油。
减少密度:
主要工具是刮刀,刀具小,非常锋利,使用时要稳、准、轻,多用于黑白影像。
增加色彩:
选用柔软的毛笔和照相专用的透明色颜料。
第二章照相机
第一节照相机的结构
1、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有主体、镜头、快门、取景器、输片机构、计数器,而性能比较完善的照相机还有调焦装置、测距器、连闪装置、自拍机等,性能更完善的照相机还有测光装置和小型闪光灯装置等。
禄莱(Roueiflex)、哈苏(Hasseblad)、玛米亚(Mamiya)等是120照相机的常见品牌。
2、快门:
快门作用是配合光圈,控制胶片曝光时间。
快门速度以1秒为中心,一则数字表示实际快门速度的倒数,如1/2秒、1/4秒、1/8秒、1/16秒…1/1000秒、1/2000秒、1/4000秒;
另一则表示实际快门的速度。
第二节摄影镜头
1、焦距:
简单的可以理解为“镜头中心至焦平面的距离”。
焦距的长短决定了被摄物体在焦平面上成像的大小,即镜头焦距长,所成的像大,视场角小;
镜头焦距短,所成的像小,视场角大。
2、调焦:
作用是调节镜头和胶片平面的距离,使胶片得到清晰的影像。
3、光圈:
又称相对口径,由若干金属片组成,可调节进光大小的孔,通常位于镜头内。
光圈的大小用光圈的F值系数表示,一般是的倍数,其F值的系列是这样的: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
F值的计算公式为F=镜头焦距÷
光圈直径,F值和光圈的口径成反比。
光圈的作用:
1、调节进光量,2、调节景深。
相邻两级光圈系数,前一级的通光量是后一级的2倍,后一级的通光量是前一级的1/2。
4、景深:
是照片中主体前至主体后的影像清晰的范围。
光圈大景深短;
光圈小景深长,镜头焦距长,景深短;
镜头焦距短,景深长。
获得大景深方法:
小光圈+长摄距+短焦距镜头+超焦距对焦;
获得小景深方法:
大光圈+短摄距+长焦距镜头。
5、焦深:
是指在保持影像较为清晰的前提下,焦点沿着镜头光轴所允许移动的范围。
获得大焦深方法:
小光圈+长摄距+长焦距镜头。
6、加膜:
镜头内部光线的散射和反射,不能形成正常影像的光,会破坏影像的品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镜头的加膜技术出现了。
加膜也称镀膜,即将某一种色光波长1/4厚度的特殊化学物质覆于镜头表面(在真空中进行),使之形成抗反射层,能显著地减少散射的光量,提高镜头的透光能力。
加膜镜头分为单层加膜和多层加膜两种,单层加膜只能对某一种色光起作用,而多层加膜则能对多种色光起作用,透光能力大大增强。
如一只7片6组的标准镜头,不加膜透光率为59%,单层加膜透光率为为81%,多层加膜透光率为则为97%。
7、镜头种类:
标准镜头指镜头的焦距接近所摄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场,视角为40°
到60°
之间,如135型照相机胶片的画面是24×
36mm,对角线为44mm,则135型照相机标准镜头的焦距为45mm左右,这样拍出照片比较真切、自然,成像质量也好,符合人眼的视角。
广角镜头指镜头的焦距短于相机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如135型照相机焦距为35mm,视场角70°
左右,称为广角镜头;
焦距为21mm,视场角90°
左右,称为超广角镜头,鱼眼镜头的视场角等于180°
。
广角镜头景深大,视场角大,焦距短,近大远小收缩比例强烈,影像畸变较大。
长焦距镜头指镜头的焦距的长于相机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如135型照相机焦距为135mm以上称为长焦距镜头。
长焦距镜头景深短,视角窄,能改善近大远小的视差,减少透视变形,影像畸变较小,适合于人像摄影。
焦距60mm~135mm镜头称为中焦距镜头。
第三章曝光控制
第一节曝光的概念
1、曝光:
按动照相机快门使胶片感光的这以时刻称为曝光。
它涉及光源,景物,光圈,快门速度,及胶片的感光度等诸多因素。
曝光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影像的密度、质感、清晰度以及色彩表现。
由于光源的照度不同以及物体的反射率的不同,物体就形成了不同的亮度。
2、正确曝光:
指底片上所得的密度与拍摄者的要求一致或近似。
它应该涵括两个概念:
(1)正常曝光指曝光影像正常地反映了原景物的亮度关系,是对原景物客观、真实的再现。
(2)控制曝光按照拍摄师的创作意图为目的,改变原景物的亮度与底片密度之间的关系,是摄影师使原景物主观意图的再现。
3、曝光组合参数:
指拍摄时照相机光圈系数和快门时间的组合,可以用EV值(ExposureValue)来表示,当使用ISO100/21°
胶卷时,快门速度为1秒,光圈F值为1时,曝光组合参数EV值为0。
以EV0为基础,曝光量每减少一档,EV值就增加1;
曝光量每增加一档,EV值就减少1。
如快门速度为1/2秒,光圈F值为1时,曝光组合参数EV值为1。
如快门速度为2秒,光圈F值为1时,曝光组合参数EV值为-1。
4、互易律及互易律失效:
互易律也称“倒易律”“互易效应”,曝光量由光的照度(光圈控制)和曝光时间(快门速度控制)的乘积所构成的。
互易律就是指这种光的照度和曝光时间可以按照正比互易而曝光量不变。
例如在同样的光线条件下,光圈放大一档,快门速度提高一档;
光圈缩小两档,快门速度降低两档,胶卷的感光量不会发生变化。
在摄影曝光组合中,大多数情况都符合这种互易律。
但是在快门速度太快或太慢的情况下,这种互易律就会失效,通常认为曝光时间在1秒~1/1000秒时为互易律的适用范围。
黑白胶卷互易律失效表现形式为影像密度下降,补偿方法是通过增加曝光时间和调整显影时间。
彩色胶卷互易律失效不仅会导致影像密度下降,而且会产生偏色,补偿方法是拍摄时增加曝光时间并使用色补偿滤镜。
5、密度:
指感光材料经曝光和冲洗后变黑的程度,简单的说:
密度即黑度。
通俗称密度大为“厚”,称密度小为“薄”。
6、反差:
指景物或影像的明暗对比的差别,通俗称为反差大为“硬”,反差小为“软”。
6、层次:
指影像对于景物中明暗细微变化的记录,记录的明暗细微变化越多,层次越丰富。
曝光过度或不足都会使影像丧失层次。
7、曝光状况类型:
根据底片密度的情况把底片的曝光状况归结为四种类型:
曝光正常、曝光不足、曝光过度、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同时出现在同一张底片上。
曝光不足底片:
整个底片密度较薄,对于景物暗部的密度往往很小,甚至完全透明,失去层次。
曝光过度底片:
整个底片密度较厚,对应于景物亮度的密度往往很大,影像没有层次,严重时,底片画框中的密度会蔓延到没有感光的区域。
一张底片同时出现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
密度最大和最小的地方都超过了胶片的宽容度,因此失去了层次。
发生这种现象是由于景物的亮度范围比胶片所能记录的亮度范围要大,比如拍摄日落、日出等场景。
第二节曝光基本操作
1、室外自然光摄影:
自然界的光线变化千变万化,多姿多彩,随着季节、时间、气候、地点的变化而产生照度不同的变化,但归根结底,室外光线的性质不外乎直射光和散射光两种。
2、测光:
是为了获得正确曝光,使照片的影像层次和色彩有良好的表现,合乎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感受或摄影师的个人主观感受。
有根据照度测光,根据亮度测光和根据摄影师意图测光三种。
3、订光:
是指确定曝光组合参数,常规有两种定光方法可以使曝光基本正常:
一是以光照度订光,另一种是以中级反光率物体的亮度订光。
形成物体亮度的基本因素:
照度和反光率,反光率表示物体反射光线的能力。
一般是以反光率为18%的灰板订光。
4、曝光宽容度:
指胶片对不恰当的曝光所允许的程度,和胶卷的宽容度有关,也和景物的亮度范围有关。
即曝光宽容度=胶卷的宽容度-景物的曝光范围。
胶卷的宽容度越大,曝光宽容度越大;
景物亮度范围越小,曝光的宽容度越大。
5、光比:
即主光与辅助光之比,其大小是指被摄物体的明亮面和阴影面之间的反差或亮度间距。
6、曝光方法:
括弧式曝光法又称“加减曝光法”,“阶梯曝光法”,“包围式曝光法”,即对同一拍摄对象采用不同的曝光量拍摄。
通常先按估计的曝光量拍摄一张,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半档或一档曝光再减半档或一档曝光,各拍一至两张,确保其中有一张曝光正确,该方法拍摄反转片尤其实用。
平均式曝光法是在照相机的位置上测量全部取景范围内的景物亮度,得到景物的平均亮度值,并以此平均亮度曝光,平均曝光法只有在被摄物体的平均亮度基本等于18%中性灰反光率时,曝光的结果是正常的;
如果被摄物体中有大面积的暗景物或亮景物,按此曝光法会导致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要对曝光参数进行适当的修正。
高光曝光法是以高亮度景物作为曝光依据的一种计算曝光方法。
这种方法是测量画面中高亮度景物的亮度,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曝光量(1~2级),使得这类景物的密度正常还原。
这种曝光方法保证了明亮物体的正常影调关系和层次,适合于以明亮物体为视觉中心画面的曝光控制。
阴影曝光法是以低亮度景物作为曝光依据的一种计算曝光方法,与高光曝光法恰恰相反。
这种方法是测量画面中低亮度景物的亮度,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减少曝光量(1~2级),使得这类景物的密度正常还原。
这种曝光方法保证了暗物体的正常影调关系和层次,适合于以暗物体为视觉中心画面的曝光控制。
7、影响曝光的因素:
胶片感光度、照度、被摄体反光率、光线方向、被摄体周围环境、有无使用滤光镜、曝光互易律、测光的误差等。
第四章摄影构图
第一节构图
1、构图:
来自拉丁语,意为组织、结构、联结等,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和布局。
构图是摄影创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摄影时通过构图的手段在混乱中找出次序,在平凡中发现视觉美感。
2、趣味中心:
是指画面中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可以是被摄的主体或主体所处的位置,也可以是画面中各人物情感交流的汇聚点。
是画面中最具有视觉价值的部位。
用“三分法”的原理将画面分为九等份,线条相交之处就是该画面视觉地位最突出的地方。
3、均衡:
在人们的视觉心理上,画面的四条边框线之间总有一种对立的力量存在,只有当这个力量达到平衡时,画面才能达到稳定。
摄影构图上的均衡,不是数量和形体上的相等对称,而是人们心理和生活经验形成力量和价值上的均衡。
4、静态与动态:
画面以水平线条或垂直线条为主线,会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画面以倾斜线条为主线,会给人产生活动的感觉。
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利用这一原理来处理画面的动静感觉,来增加照片的艺术感染力。
5、透视:
透视是构图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画面的造型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尤其对于增加空间深度感,加强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第五章摄影色彩知识
第一节色彩基本知识
1、三原色:
连续光谱色中的红、绿、蓝三种颜色成分,等比例相加,便得到白光。
我们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称之为“三原色”。
2、三补色:
连续光谱色中的黄、品红、青三种颜色成分,等比例相加,便得到黑。
我们将黄、品红、青三种颜色称之为“三补色”。
因为它们和三原色正好成互补关系。
红+青=白(红青互补)、绿+品红=白(绿品互补)、蓝+黄=白(蓝黄互补)。
3、色彩的三要素:
色别(也称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也称色纯度)。
色别就是颜色的名字、相貌;
明度也就是颜色的明暗程度,其中黄色明度最高,紫色明度最低,胶卷对颜色的明度感觉与人眼大不相同;
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净程度,饱和度最高的颜色是光谱色。
4、色环:
也称“六星图”为了方便的分析研究色彩,我们把三原色和三补色按照光谱波长的顺序排列,并围成一个圈,这就是“色环”。
功能之一表明图中的每一种色光都是由它相邻的两种色光组成,每一种原色光都是由两种补色光组成;
每一种补色光都是由两原种色光组成。
功能之二表明了每一种原色光所对应的补色光。
5、色调:
是指画面的基本色彩基调,也就是画面的主要色彩倾向或给人们总的色彩视觉印象。
6、冷暖色:
在整个光谱色中,青蓝色给人以寒冷收缩的感觉,称为冷色,也叫“后退色”;
而红橙黄色给人以热烈膨胀的感觉,称为暖色,也叫“前进色”。
第二节色彩的运用
1、消色的构成:
消色是指黑、白、灰物体,对照明光线具有非选择性的吸收。
当白光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反光率在75%以上,即呈白色;
反光率在10%以下,即呈黑色;
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呈不同的灰色。
消色构成就是由黑白和灰色来协调画面中各种颜色的构成方法。
由于消色没有颜色(其实消色包含了各种颜色),所以任何一种颜色和消色搭配都能得到强调与和谐。
2、有色的构成:
有色物体是对照明光线有选择性的吸收,即光线照到有色物体上时,入射光中被吸收的各种波长的色光是不等量的,有的多吸收,有的少吸收,这样就会呈现出颜色来。
如白光照到红色的物体上,反射出来的光和红色光的波长是相等的,所以看上去是红色的。
3、对比色的构成:
在色环上处于相对位置的称为对比色,其中处在对角线位置上的互补色为最强烈的对比色。
对比色构成的画面比较热烈,往往不容易达到和谐,消弱一方,加强另一方是较为普遍的手法,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或加入消色成分使其和谐。
4、冷调:
画面基本用蓝与青的色调构成,或偏蓝与偏青的色调构成。
紫色或绿色与蓝青调组合在一起时,也能形成冷调。
冷调构成的画面含蓄宁静,并有神秘的感觉,空间感也较强。
5、暖调:
画面基本用红、橙、黄的色调构成,或偏红橙与偏黄的色调构成。
紫色或绿色与红、橙、黄组合在一起时,也能形成暖调。
暖调构成的画面热烈奔放,但空间感不强。
6、色彩的情感特性:
色彩本身是没有什么感情内容的,但色彩与人的情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而且色彩所对应的情感表达十分显著,不同的色彩会激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反映。
如医院的白色、邮局的绿色、消防车的红色等等都成为专门色。
不同的民族、社会制度、地理环境的人们会对同样色彩产生不同的感觉或感情。
第六章初中级摄影师实拍
第一节室内摄影
1、布光:
按照拍摄要求,灯处在不同的位置,也叫灯位,按水平位置可分:
顺光(0°
)、前侧光(45°
)、侧光(90°
)、侧逆光(135°
)和逆光(180°
)。
按垂直位置可分为:
顶位光(90°
)、高位光(60°
)、中位光(30°
)水平光(0°
)和底位光(-30至-70°
)等。
按用途可分主光灯、辅光灯、背景灯和轮廓灯等。
2、光质:
按照光的特性可将光分为软光、硬光和聚光、散光等。
软光一般是间接光,利用反射板、白纸、白布或天花板等反射回来的光,投影淡,光质柔和圆润;
硬光一般是直接光,不加任何遮挡,直射被摄物体的光,光质硬、反差大、投影浓,光质刚挺硬朗。
3、光照度的平方反比定律:
光照度与距离成平方反比。
如照射距离为1米时的照度为X单位,那么照射距离2米时的照度就是X/4。
为了便于摄影上的运用,可以按照距离翻一番,曝光量翻两番的原则来掌握。
4、影调:
是构成摄影画面明暗的调子,指光线照射下不同亮度的景物,经过拍照、冲洗、印放,在照片上以黑、白、灰等密度形式反映原景物的亮度。
影调在人像摄影中具有表现空间感、人物质感,均衡画面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如用顺光拍摄少女、儿童,用侧逆光拍摄老人、军人,这就是利用影调效果,表现不同人物质感。
5、影响影调的因素:
光线条件因素不同的光线照射,形成了画面中最高密度到最低密度的过渡、反差、各种光效等影调配置,光线的强弱及角度的变化是影响画面影调的决定性因素。
曝光因素取平均曝光值能将亮、暗大部分容纳,层次丰富,影调效果较好。
显影因素在显影时搅动快慢,时间长短,温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级 摄影师 资格证 考试 理论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