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概论docx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282102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6.38KB
电视艺术概论docx文档格式.docx
《电视艺术概论docx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艺术概论docx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具有浓厚的世俗精神和平民意识。
世俗精神和平民意识并非一个概念,但二者紧密相连,世俗精神是一种人世关怀,大众文化从平民意识出发,从平民角度去体验,大众文化的世俗精神就是把大众自己融入世俗社会,并热爱它。
通俗剧反映是大体是世俗的生活,世俗的情感,世俗的需求和世俗的梦幻。
其目的是使大众在社会生活中难以得到的东西,他们的欲望和期盼,在世俗的故事中得到精神的补偿和情感的慰藉。
②强烈的戏剧性。
通俗电视剧与戏剧的关系更紧密些,几十集甚至上百上千集的电视剧,完全靠层出不穷的戏剧冲突,一个接一个的矛盾来支撑,如《渴望》、《阿信》、《黑洞》等等。
戏剧性的实质是超越日常性,超越平淡的生活,这是人们永远的心理需要。
③情节、人物类型化、模式化。
好莱坞、香港影片长盛不衰的另一法宝就是类型片生产,大获成功的《泰坦尼克号》不过是灾难片、爱情片、悬念片等类型片的集大成而已。
类型化、模式化既是电影、电视作为现代商业生产的必然,也是广大观众的需要。
就拿影视剧的结局来看,大团圆几乎成为一种模式和千篇一律的类型。
大团圆结局是广大观众希望看到的,是人类普遍的心理。
大团圆结尾为大众以信心,给大众的梦抹上甜美色彩。
④消费性。
影视文化产品既然作为一项文化工业来生产,也就理所当然地进入社会消费行列。
消费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为大众文化的主体,影视作品更是被消费对象。
实际上,影视文化的消费性更表现在经济因素以外,比如时间消费和精神消费。
比较有代表性的我国大片《秦颂》、《刺秦》、《还珠格格》等,历史和文化本身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消费,人物形象、音乐、故事都不过是消费材料。
此外,惊险、离奇、刺激的场面,也是影视文化重要的消费因素,即视觉消费和心理消费。
⑤娱乐化。
通俗剧既然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娱乐性也就构成了它的天然属性。
娱乐,本是一种主观性的生命体验,是生命主体的一种内在的情感感受,甚至是一种生理的自然需求。
通俗剧恰恰是为了满足生命和生理的娱乐本能而构制的。
由于作为大众文化文本的通俗剧,往往以愉悦大众为原则,通俗剧的消遣性和娱乐性也就成了一个敏感的话题、争议的焦点。
⑥商业化。
通俗剧的批量生产,主要是为了纳入流通市场。
由于这种商品属性,使它不得不服从市场的规律,在这种商品的运作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它的消费者——大众对通俗剧的特殊口味和消费需求。
通俗剧与商业的强有力的联姻,使得它能够迅速地弥漫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大众的心目中卷起波澜,甚至成为街头巷尾饶有兴趣的日常话题,从而建立起大众文化的强大霸权,主宰着世俗生活的节奏和色彩,左右着大众的消费取向和审美情趣。
⑦制作标准化、技术化。
通俗剧天然地具备了技术化特征。
这不仅表现在它的制作手段先进,更表现在它的制作方式已经完全纳入了大工业程序化的生产流程。
这样就保证了通俗剧生产的迅捷,使它能像工业产品那样纳入程序化、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阶段,进入市场的竞争机制。
⑧形式的通俗和幽默。
这是必然的,既是大众文化,当然应该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不管是《渴望》里生活化的语言,还是《编辑部的故事》里调侃的语言,都是生动活泼、大众易懂且喜欢的形式。
这种平民化的影视语言、形式,有一种轻松感和亲近感。
4、通俗剧的类型
①伦理剧。
这是一种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为其主要内容的通俗剧,它构成了通俗剧创作的主要形态。
伦理剧主要以家庭伦理道德为其中心内容,因而具有较强的世俗性和大众性。
如《渴望》,可以成为我国第一部大型家庭伦理剧,该剧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塑造了是非分明、善恶昭彰的人物形象。
从故事本身来看,并没有新鲜东西。
但是,它反映了市民生活、世俗情绪和大众心理,所以仍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②言情剧。
这是一种以反映爱情、婚姻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通俗剧。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一种看似世俗实为崇高的情感,特别是那种崇高的“大奉献、大牺牲、大隐忍“的爱情,更能激发大众的情感波动和灵魂的震撼,从而使大众情感世界得到慰藉、净化和升华。
言情剧永远不败的代表是琼瑶,从70年代开始她就一直是影视言情剧的常青树,至今无人能敌,近年的《情深深雨蒙蒙》又曾创下央视收视率的新高。
③喜剧。
所谓电视喜剧,也就是产生笑的效果的通俗剧。
它需要在完成喜剧性构思的基础上,塑造喜剧性的人物,发觉生活中的可笑现象,然后给以夸张的艺术处理。
如《编辑部的故事》,它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系列性的通俗喜剧。
它以富有喜剧特征的表演,极具幽默情趣的台词的主要表现方式,嘲笑了众多不合理的尴尬人生和社会现象,使我国通俗喜剧的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④警匪剧。
警匪剧往往以惊险紧张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善恶昭彰的人物命运来结构故事;
采用案发、推理、侦破、追逐枪战、匪徒惨败身亡、警方大获全胜为逻辑结构,达到引人入胜的审美境界。
今年,警匪剧与反腐反贪的社会大主题联系起来,构筑成荧屏上一道极其耀眼的风景,《刑警本色》、《黑洞》、《黑冰》,等掀起了收视高潮。
⑤怪异剧。
这是一种以“说神论怪“为主要内容的通俗剧,其中的情节都带有某种怪异性,并多以妖魔鬼怪、龙蛇狐仙为主人公,实际上是一种成年人的童话。
如《西游记》,作品营造了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情节生动、曲折、离奇,想象丰富,语言诙谐,充满了浪漫色彩,把大众带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得到一种世俗的审美满足。
⑥武侠剧。
武侠剧又称“功夫片“、”武侠片“,故事只是一个简单的框架,主要还是表现中国功夫的神奇和伟大。
如早期的《海灯法师》,是一部典型的”功夫片“,演员均系我国武术名将,武术功底扎实,在表演中打得逼真动人。
⑦戏说剧。
5、对通俗剧的思辨
①梦幻与现实。
通俗剧的产生根源,在于大众心理深层的欲望或要求。
将其进行改装和伪造,将难于启齿的愿望化作浮华艳美的图像。
因此,如何将通俗剧从平庸的世俗梦幻中解救出来,给大众以清纯的格调、高雅的情趣,则成为批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事实上,作为艺术形态的电视剧,无论是“通俗“还是”高雅“,它所关注的都应该是社会的现实存在,大众的生存状况,人们的心理欲求,只不过是表现的形式和方法不同。
通俗剧应该使大众在世俗梦幻中情感得到宣泄之余,感受到现实中的心灵震撼,情感波涛,生活激浪和人生况味。
②商品与艺术。
既然是商品,就需遵循市场法则,从而具有等价交换的性质。
创作者可以用其盈利。
为了追逐更大的利润,甚至不惜降低和损害作品的艺术质量和品位。
通俗剧是商品,同时更应该是艺术品。
它除去根据商品交换规律运作外,还需要遵循艺术的规律进行创作。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通俗剧,在对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的审视和表现上,都应该有独特的视野、发现和表达。
③娱乐和审美。
通俗剧,当然要给大众提供消遣和娱乐,这本是正当的人性需求。
但是娱乐本身也有高尚、卑俗之分,通俗剧的娱乐性不仅体现在感官和情绪的表层快感,更表现为心理和情的深层美感。
通俗剧的娱乐性,向大众心灵渗透的不只是愉快本身,更多的是与愉快交融在一起的审美情趣。
④俗与雅。
通俗剧,作为大众文化文本,当然要力求通俗,只有通俗易懂,老幼咸宜,才便于一般大众接受。
优秀的通俗剧,在内容上并不回避饮食男女和风花雪月,问题在于不能完全沉醉于这种世俗的梦幻,而应该像高雅电视剧那样,透过这种表层形态,进而去拥抱现实、正视人生,对社会存在给予认真的关照。
正是这种关照,才有可能使得通俗剧的“大俗“,注入某些”大雅“的精髓,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外俗内雅“的作品,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二、1、情感是专题节目的生命线。
①台湾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曾令观众泪洒衣衫,电视剧《渴望》曾令观众牵肠挂肚。
②具体的节目《母亲,别无选择》体现了母子情,《半个世纪的爱》弥漫着深沉的爱情,《重逢的日子》表现了百感交集之情,《壁画后面的故事》中表现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西藏的诱惑》中对理想、对艺术的执着之情。
③电视走向栏目化、固定化、对象化,现场直播、观众采访、热线电话等,这些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情感交流方式。
栏目如《半边天》、《夕阳红》,晚会如《大地深情》、《风雨同舟》等,其寓意性很强的名称本身也已包含着深厚的情感。
2、情感的体验与物化。
①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创作的核心。
对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对情感的发掘,对情感的体验,做到身入、心入、情入。
创作者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要使作品感动别人,首先必须自己被感动。
专题节目应注入创作者的情感,所谓纯客观的“零度情感“是不存在的,纯纪实的纪录片也不例外。
如果孙曾田没有长时间深入到鄂伦春人中,没有理解、体验到老萨满的在新旧交替时代的复杂感情,他将拍摄不出《最后的山神》。
②在发掘并体验到情感之后,创作者必须将情感物化,因为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具有抽象性,应有一个实体承载情感。
情感的物化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渗透在片子的整体。
《最后的山神》中老萨满孟金福、山神雕像都是情感物化对象。
3、情感表达方式
①细节。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具感染力的一种。
12集专题片《毛泽东》成功地运用细节,很出色的塑造了毛泽东形象。
比如毛泽东临时邀请赫鲁晓夫游泳表现他的好胜性格和对苏联提出在中国建联合舰队的不满意,1973年党的十大上毛泽东最后离开会场,表露出他晚年岁月的心境。
②空镜头画面。
几乎所有事物,只要它们与表现的主体密切相连,我们就可以赋予它情感,使主体得以升华,人物情感得以延伸。
如《方荣翔》开篇是一个剧场舞台空镜头,画外是方荣翔的唱腔和观众的掌声、喝彩声,这个镜头既表现了观众对方荣翔的热爱和呼唤,又有深深的怀念之情。
③特写。
特写是“放大“,除了突出表现人和物体的局部特征外,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放大“展示人物的情感世界。
比如《搬家》中一连串教授脚的特写,或走向教室,或漫步校园,或登宿舍楼,或去与人讨价还价……这些脚,既是老教授的一生岁月的浓缩,又传达出一生奔波的艰辛,很感人。
④慢动作与定格。
有人称之为“时间的特写“,以改变时间长度的形式向观众强调,完全打破了物理时间而提纯为心理时间。
《壁画后面的故事》中有较多慢镜头,给人一种让生命永恒的感觉,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留恋之情。
此外,情节、镜头蒙太奇组接、音乐、解说词都是表达情感的有效手段。
情感必须以真实为前提,包括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真情和创作者真实的内心体验。
而在情感表达中,必须注意铺垫和积累,否则太突兀,反而会弄真成假。
我们的电视专题节目显然应该而且已经走向情感的再现,这不仅因为情感可以让观众产生共鸣、易于接受,还因为情感是人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我们必须有情感意识。
情感的发掘、表达过程是一种审美过程。
对电视专题节目创作者来说,我们与作品、与观众、与被表达对象的关系应该彼此信仰、彼此供养,而基础就是情感。
三、1、纪录片在发展过程中的多种风格样式:
格里尔逊式、真实电影、采访谈话式。
2、基本创作风格:
①以纪录客体对象原生形态为主要特征的纪实风格作品;
②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有更强造型表意追求和创作者主观情感的作品。
3、①国际上客观纪实风格的奠基之作:
1916年弗拉哈迪拍摄《北方的纳努克》。
②与中国有关的作者和作品:
50年代荷兰伊文斯和他的《早春》,70年代美国贾维斯的《故宫》,80年代日本牛山纯一及同事的《中国云南的少数民族》、《中国妇女》,英国蒙代诨的《龙的心》
4、美国著名真实电影创作者理查德·
科考科:
“对我来说……社会幻觉。
“
5、《望长城》标志着我国电视纪录片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纪实风格全面建立。
6、望长城之后,长镜头、同期声的运用,如《沙与海》、《藏北人家》、《远在北京的家》、《壁画后面的故事》《龙脊》、《回家》的等。
7、纪实风格电视剧《黑槐树》、《九·
一八大案纪实》;
电影对新闻资料的运用:
美国影片《刺杀肯尼迪》,《阿甘正传》。
8、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
9、纪实风格的叙事特征
纪实风格的理论依据是安德烈·
巴赞提出的”影像本体论“。
巴赞影像本体论的美学主张和美学理想是:
注重表现世界的完整性、时空的真实性、叙事结构的真实性。
以此为依据,纪实风格的电视专题节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叙事特征:
完整记录过程、纪录真实时空、纪录真实细节。
①完整纪录过程。
过程就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包括起因、发展、高潮、结果。
纪实风格要求客观的展示完整的世界,就必定要拍结果,但更要拍过程。
过程纪录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活原貌,展示原汁原味的生活,并且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观众以真实感、亲切感。
电视系列片《望长城》,分4个摄制组,历时两年,纪录了700多个小时的长城素材,拍下了寻长城的全过程。
日本电视纪录片《望子五岁》,从望子2岁起一直拍到5岁。
纪录过程是对一段时间和空间的人和物的纪录,纪录由点变成面、场性纪录,包容量大,信息丰富,“能够还原世界以纯真的原貌“的”透明性“和”多义性“。
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的信息,在这里,过程大于结果,结论蕴含在过程中。
这种过程含义的透明性和多义性,在《沙与海》中有非常好的体现,那就是著名的小女孩滑沙:
高远的蓝天,广袤的沙漠,小女孩将鞋顺沙滑下,犹如两只小船在航行,小女孩随后自己也划了下来。
这一优美的过程,让不少人遐思翩翩。
过程纪录由于时间的连续性,使人物情绪得以充分酝酿、暴露,从而可以形象地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
《重逢的日子》里,女主人公与前夫近40年后重逢的喜悦,与现在丈夫离婚的一系列苦恼,都在过程中得到充分展露。
过程纪
过程纪录要主要向前取材,向未来取材。
纪录过程要的是人生经历的真实纪录,不管发生什么都是真实生活。
向未来取材,可以构成动态的运动结构,具有开放性。
对观众来说,则有现场、一起跟踪的感觉,并产生强烈的预知事件发展的期待心理。
像《壁画后面的故事》、《重逢的日子》、《潜伏行动》等均属此。
过程开始时,创作者并不能确切知道牵马青年的命运、分别多年的夫妻能否团圆、匪首是否出现。
而人们是不满足于未知的,必将揪揪然以待结果。
纪录过程还要注意把偶发因素完整摄录入镜,偶发因素也应是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不关注意外的偶然因素,我们将不能欣赏到《沙与海》里小女孩在大沙漠游戏那一最富美感的画面。
偶发因素除了组成部分过程本身而外,还是一个极为有用的结构方式。
它打破了平淡无奇的常规,有突兀、新奇之美。
这将非常吸引人的注意力。
②纪录真实时空。
任何事物都存在和运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
也就是说,当时间和空间一定时,事物便确定下来,成为真实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漂浮不定的影像、抽象物、符号。
因此,时空真实的第一个要求是时空的确定性、具体性,即必须有具体的时间、具体的空间、具体的情景。
纪录片大师伊文斯的影片《雨》和《桥》中,当伊文斯在表现一座桥时,即使他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是鹿特丹一座巨大的铁路桥梁,他还是把这座巨大的钢铁建筑化成了千百幅从各个角度拍摄的抽象画面。
我们只通过这样一堆画面来观看这座鹿特丹大桥,而就凭着这一点,桥的真实感也就丧失殆尽了。
它仿佛并不是一项多有价值的工程,而只是一系列离奇的光学效果,一个主题的许多可见的变奏。
《雨》和《桥》画面精美,但由于具体时空的丧失,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也就不存在了,只是一堆不同角度画面的组合,只是作者的一种主观印象、主观感受,没有现实中真实的雨和桥。
但是,仅有时空的确定性、具体性是不够的,至为重要的还有现在进行时的时空依据。
现在进行时的实质应是现实生活的现在进行时,是真实的生活中正在发生、发展的时空。
这样,纪实风格的具体时空才与虚构艺术的具体时空区别开来。
总之,纪实风格的时空真实性首先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是现实生活基础上的时空确定性、具体性和现在进行时。
③纪录真实细节。
一个专题节目,如果只有生活过程的一般展现,那么它只是有了筋骨,只有具备了真实的生活细节,它才有了血肉。
实际上,任何过程,都是生活细节的积累和叠加。
虚构的文艺创作中,整个情节、故事都可以编造,但细节却要求真实。
纪实风格的电视专题节目,就更要讲究细节的真实。
10、叙事手段。
①长镜头。
长镜头是纪实风格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过程的记录,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整体性,只有长镜头能完成。
长镜头作为叙事语言,其内涵比长镜头拍摄技巧要广阔得多。
它不仅体现于长镜头技巧的运用,更重要的,它是与蒙太奇相对立的一种创作观念,它是人对世界观察、思维的一种方式。
它要求再现式地描摹现实生活的自然流程,它是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还原。
长镜头可以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长镜头体现了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更有真实感。
《望长城》中有很多闪光的段落,如果没有长镜头的表现,恐怕难以取得这样的情感效果。
该片中有一个长达5分钟的镜头,描述焦建成找到牧羊人,与牧羊人讨论民歌,请牧羊人唱一段民歌,牧羊人先不唱,在焦建成的坚持下,最后高声唱出富于地方特色的牧歌。
这一纪实镜头将情节发生的环境、人物关系、牧羊人情感的变化都一一展示出来,完整的保留了事件进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长镜头除了能最大限度的捕捉生活原来信息,保持时空真实性外,还能使观众心理、视觉受到感染。
长镜头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潜伏行动》给人心理上的紧张感觉,使观众仿佛也参加了那场战斗,正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②同期声。
同期声是指用电视采录设备在纪录视频信号的同时纪录并在重放时与视频信号保持同步的真实的现场声音。
同期声包括画面上出现和未出现的人物语言、动作声响、环境音响。
同期声是时空真实、生活真实不可缺少的因素。
同期声使得电视可以与世界同步,保留了现实生活的环境氛围,最重要的,它恢复人的本来面目。
《沙与海》中记者与纳鞋女子关于恋爱、婚姻谈话的同期声与动作细节的统一,非常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心理。
除了人物声音,动作、环境音响也是同期声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第一课》如实地纪录了学生早起出操的脚步声音等,从而增加了部队氛围。
③人物述说。
作为纪实风格,在长镜头、同期声之外,还必须充分运用人物的述说。
系列片《毛泽东》和《伟人周恩来》是成功运用人物述说的典型。
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已经逝世多年,拍摄他们的带传记性的电视片,历史图片、图像资料自然不能少。
编导们采用述说法,大量采访了当年毛泽东、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服务人员,让他们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出现。
回忆着激动不已,深情地流下眼泪,现实与历史在这里水乳交融。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看到,人物述说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连接起来,让历史在述说中复活。
同时,人物的述说,把观众从现在音响遥远的过去,从而拓展了时空。
人物述说不仅仅限于表现历史类纪录片,今天的生活也同样需要述说。
在这里,人物的心理、内心情感,将得到更好的展示。
可以说,只有长镜头、同期声、人物述说三位一体,才能将一个真实、完整的世界复原。
11、结构。
①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是指专题片的组织方式和内外部构造,编导者根据对生活、对历史的认识,按照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运用电视思维把一系列生活资料、人物、事件等。
分别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使其符合生活规律,达到艺术上的完整和统一。
②结构内容:
开头方法:
开门见山,先声夺人。
结尾:
a、总结全篇,深化主题。
b、饱含哲理,发人深省,委婉含蓄,余味无穷。
c、自然地收尾,按事件发展,该结束或到了一定段落,不做任何评判。
d、过渡和照应也是结构的内容,过渡是指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转换;
照应是指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过渡和照应是使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气血贯通、脉络分明、浑然一体的重要手段。
③结构类型:
从历史沿革来分类,有传统式结构和非传统式结构。
从时间、空间结构入手,有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时空交错结构。
从叙事方式或视点的角度来分类,有主观叙述格局和客观叙述歌剧之别。
从各类艺术的想进关系区分,以其他类艺术被电视专题片借鉴吸收的方式、被渗透融合的程度进行辨析,则可以归纳为散文式、小说式、综合式以及戏剧式等。
④内容与结构的统一:
电视专题片首先应该正确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
结构要服从主题表现的需要。
⑤结构的精神与气韵:
结构的精神是秩序与和谐,结构的气韵是变化与强调。
12、细节。
①所谓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对表现对象的而局部或席细微变化的展示。
电视传播特性决定了它的画面第一性,画面从来就是具体、逼真、生动、感性,细节是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
细节对观众有极强的感染力。
②细节的类别:
动作细节、神态细节、物件细节、环境细节。
(动作细节主要指用身体特别是四肢所表现出来的细节;
神态细节主要是指人物面部、眼睛表现出来的细节;
物件细节因为物件与人的各种关系而有特殊意义;
环境细节是指用某环境所独具的特征来展现交待环境的细节。
)③细节的作用:
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情感、揭示主题、交待环境、推动情节发展。
④细节的表现形式:
画面、解说、叙说、画面与解说结合等形式。
13、节奏。
①节奏是人们对时间与空间的一种知觉,它是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规律性的反映。
②内部节奏:
专题片的内部节奏,主要是指由情节发展的内部联系或人物内心情绪起伏,以及创作者的思绪波澜而产生的节奏。
外部节奏:
外部节奏是指画面上一切主体的运动、摄像机运动、画面剪接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视 艺术 概论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