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028143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5.43KB
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答案.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考试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答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答: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表现。
生态文明与生态自然观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是生态自然观的应有之义,生态自然观对现今世界生态文明发展及实践有着广泛的指导意义。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仍应包括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生态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
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
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2.科学与技术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与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事业。
该定义包括四层含义:
第一.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第二.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第三.科学是一种探求真理推进知识的活动。
科学的上述含义表明,科学正在从一个简单的知识单元和求知活动变成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全人类事业。
技术通常被认为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
构成技术的四要素:
1.目的性;2.规则性;3.“工具”性;4.“体系”性。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科学和技术的差别:
第一,任务和形态不同。
第二,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不同。
第三,社会功能和价值标准不同。
2.科学和技术的联系:
第一,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科学和技术互为前提。
第三,科学和技术相互渗透。
3.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科学研究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答:
(1)思维与想像的有机统一;
(2)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3)常用“灵感”出现;(4)分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5)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其基本特征为敏感性、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精确性、变通性。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一)整合思维的培养。
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
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想象思维的培养。
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答:
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有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
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
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5.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
答: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6.怎样认识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答:
发散性思维的特点1.全方位性。
2.流畅性。
3.变通性。
4.独创性。
收敛性思维的特点1.目的性。
2.聚合性。
3.客观性。
4.选择性。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而收敛性思维是理性思维的一种类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以辐射、扩散、求异为特征,后者则以集聚、合围、求同为特点。
发散与收敛思维是辩证统一的,发散是收敛的基础,收敛是发散的目的。
不能光强调一种而忽视另一种。
发散思维中想象和联想力自由驰骋,收敛思维使想象和联想回到现实。
没有发散思维,就很难达到新颖、独特,而没有收敛思维,任何新颖独特的设想也难以具有现实性的品格。
因此,为了达到一种平衡,创造性解决问题应训练发散与收敛思维并举。
论述题
1.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谈谈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答: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模式。
我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一个经济强国。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更新教育观念。
第一,传统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现在我们谈教育目标主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教育不再是简单知识的传递,而是使当代学生获得发展的能力。
第三,现代教育反映的是知识经济对人的需求,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强调个体化、个性化。
第四,现代教育应该突出问题取向的方式,让学生提高面对现代问题的解决能力。
第五,现代教育更加强调机会平等、过程平等,是尊重个人发展性的教育。
第六,传统教育过程是传授和读书,现代教育强调实践性的过程和创新。
如果我们能够把上述思想渗透到创新教育实践中,创新型人才培养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是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21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不只是在征服自然和物质生产方面的科学发展,而应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自我发展。
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给学生第一次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奠定终身教育、自我发展的牢固基础,后一种功能在当代社会显得愈来愈重要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证是创新人格。
塑造学生创新人格,首先要确立社会责任感。
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
要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把责任感转化为学习知识、增长本领的实际行动。
第二,要培养创新毅力。
一个人事业要成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需要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精神,甚至还要面对失败的风险。
第三,要培养创新激情。
创新型人才要有干事业的激情。
第四,要培养团队精神。
现在重要的创新活动已经很少靠个人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
个人只有融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个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要培养诚信品德。
诚信是关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创造个性。
创新未必是全能冠军,往往是单向冠军。
我们教育制度的设计,应该为学生创造个性留出足够的空间。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没有人才。
何谓个性,简单说是人的天赋,一般表现为兴趣、爱好、特长。
天赋并不是少数人具有,而是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
只要充分发挥这种潜能,人便能成为不平凡的人。
但由于教育问题,人们这种潜能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今天天才极少的原因所在。
个性发展就使一个人独特天赋的充分发挥,就是独特潜能的发挥。
教育的真谛就是发现学生天赋,加以培养,使其获得成功感。
可以讲,你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正是你的天赋所在,你的事业所在。
塑造学生创造个性的目的在健康成才。
成才,需要明确方向定位。
第一,要适应社会需要。
一个人只有具有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把个人成才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其自身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第二,要发挥自身优势。
对自己要有客观的把握,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找寻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专长和兴趣的方面作为自己的成才定位。
第三,要利用现实条件,全面分析现实条件提供了哪些有利因素、哪些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哪些可以直接利用、哪些能够改善和转化、哪些需要暂时等待、哪些无法克服,在此基础上明确成才定位。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导向。
现行的评价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录取学生的标准单一,就是看分数,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分分学生的命根。
对学生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健康、道德、兴趣、爱好。
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就是改变分数这个指挥棒,跳出分数决定一切的怪圈。
2.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政治领域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谈谈怎样合理应用科学技术做到可持续发展?
答: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稳步上升,特别是最近几年。
在稳步的良好经济的基础上,当前的经济形势保持较好的势头。
然而我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我国的人口数目大,资源、能源、环境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重要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至少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如何确保经济合理的持续的能源供应和高效使用能源,同时解决和能源过程有关的环境问题。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博鳌亚洲论坛中发表讲题为《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强调高度重视科技,支撑实现创新发展,,坚持扩大开放,不断实现和谐发展。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走向新文明的问题。
传统的自然科学观,把自然界视为僵化的物质,自然界成了一部任人装拆的机器;传统的工程技术观,把自然界视为资源,自然界只是人类改造、征服和利用的原料;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私有制,自然界成了私人所有的财产;传统的社会主义社会,固有公有制,自然界成了大家所有的公共财富。
这种传统的科学技术观和传统的社会政治观,已经暴露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本质。
实质上,自然界并不是一台任人宰割的机器,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无限生机的有机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辩证法 复习 考试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