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上课习题整理.doc
- 文档编号:2027615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42KB
自然辩证法上课习题整理.doc
《自然辩证法上课习题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上课习题整理.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周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答:
根据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导言,我们发现其介绍了不少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
其实理论是来自于实践的,是需要用实践来检验的,恩格斯之所以论述了那么多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就是要说明其理论是来自于这些具体实践的,那么其就必然反映了这些实践的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辩证法》之间的关系就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而且从自然辩证法的定义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层关系。
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在科学地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为合理地处理人和自然界的矛盾服务的。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性质: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属于哲学门类。
在科学和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处于一种小间的位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并列,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成果,即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理论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正因为自然辩证法是从科学技术具体学科的科学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的必经环节。
所以,自然辩证法既是马克思卞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自然辩证法也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也由三个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研究范围: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来考察作为这一关系中的客体的自然界,作为这一关系中的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这一关系的中介的科学与技术,便构成了自然辩证法的三部分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所要研究和揭示的就是:
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答: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
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
区别:
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
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
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
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自然辩证法和STS(科学技术研究)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是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
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他们的成果时,必须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答: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既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循的规律,科学和技术无论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或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共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体、生动的表现。
作为一名研究生,经常搞科学研究,辩证法对我本人来讲,是非常有用的,它是我解决问题的一种指导方法,具有一定范围的普遍性,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它,可以让我的科学研究更加有条理,有科学性,不易陷入歪门邪道或者陷入形而上学等等。
第三周
答:
(1)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人类来源于自然也离不开自然,人类的发展需要自然的支持,如果破坏了自然,将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至少是地球表层的生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原生的自然环境了,而是愈来愈深刻地融人了人类活动的意蕴。
现代化的传播和扩展,无论是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层面,还是给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都带来了迄今为止最剧烈、最深远的变化。
而且由于这种变化使得人与自然之间原有的经过长期演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在极短的时期内发生了巨大的扰动和破坏,代之而起的便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愈来愈严重的失调和愈来愈尖锐的矛盾,并对人类社会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其突出表现就是越来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危机。
如今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的巨大的威胁,我们应该减少污染,保护臭氧层,同时也要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如果自然没保护好,那人类生存的环境就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人类的发展了。
(2)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
同时包括: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才有美好、宽广的前途;反之则将遭到可怕的灾难。
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致力于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优势,处理好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提高人的素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不同地区能够持续地、协调地发展。
将跨越式建设物质资本的机会转化为建设绿色固定资产的现实行动。
第四周
1.什么是科学?
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
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
是一种社会建制?
一种文化活动?
一种信念?
还是一种实践方式?
等等。
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答:
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第二是了解科技发展史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
第三是正确理解科学家。
第四是正确理解科学事件。
我认为科学是综合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方面,科学是人类对未知领域进行不断探索、研究、发现、发明所形成的符合当前客观规律的相对正确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但从来不是绝对的,会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认识的提高面临改变。
它应该是一种实践方式,来自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观察的经验总结。
科学是来源于实践的,并可以用来指导实践。
比如说“中医”是否是科学,现在并不能用西方的严格的科学规范来说明中医的合理性。
但是中医确实能治病,这是中国古人几千年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所以有些东西我们现在还不能用科学来解释,只是我们还没完全的认识到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
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
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
答:
科学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可靠的知识,但不一定总是最可靠的知识,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进步,现在所认为“最可靠的科学”有可能在将来成为谬论。
换句话说,科学不是应该免于怀疑与批判。
科学只是反映当时人们对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接近于规律的本质。
只有不断的怀疑和批判科学才能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以不应该有什么认识论上的特权,而应该与时俱进,逐步完善甚至改变,要不我们这个社会将停滞不前,科学将得不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不能指导人类改造自然。
3.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
(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
答:
科学知识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的。
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
科学认识活动由科学家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科学共同体进行,而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是充满社会性和主观性的;科学认识活动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是人制造或创造的,内化着人的智慧、观念和目的;科学认识活动的对象是经过人的选择或加工过的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作为科学认识活动成果的科学知识的表达所运用的语言是社会的、人为的;整个科学认识活动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因此,诸如有关当事人的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经济利益、专业背景、伦理观念、心理状态和价值目标之类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因素必然会对科学知识的内容或表达方式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例如,物理方面的科学,很多时由于人类生活所需而推动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的制造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这样飞机制造的构想就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而飞机又是人类所需,人类需要它运输货物、武器、人等等。
故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时是很大的。
第五周
(1)技术的本质:
技术有两层含义:
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是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
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的活动,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关系,因此,对技术本质的解读必须深入到社会主体的人之中,必须思考技术与人工的物质世界、技术活动的目的性、技术与人类制作过程及其产品、技术与知识、技术与技术拥有者的精神状况以及技术的文化维度等方面。
马克思将技术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点来把握技术的本质。
简言之,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即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2)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技术与人是在矛盾中共同发展的,技术是由人开发的,技术的产生也是人类造成的,技术产生之后,人们会利用技术去生产一些产品以服务社会,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人们肯定会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这也会促使新技术的产生,所以技术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技术。
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
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产生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
(3)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首先,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针对客观世界“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并建立起相应的操作体系;再者,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知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即技术有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类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技术的生产关系式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技术进步还是变革社会的重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辩证法 上课 习题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