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题有答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275620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7.98KB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题有答案Word格式.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题有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题有答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全诗意境优美而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的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C.《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安适、宁静的心境。
D.《星星变奏曲》是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运用夸张手法,以情景的变换来丰富“星星”
的意象,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的。
阅读《沁园春雪》,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上阕从表达方式上看,主要是()(2分)
A.叙述B.描写C.说明D.议论
7.下面的诗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A.夸张、对偶、比喻B.对偶、比喻、拟人
C.夸张、对偶、拟人D.对偶、比喻、排比
8.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在词的上阕中,一个“望”字领起以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象,开拓
出一层新的意境。
作者表面上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
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
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
作者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
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
的英雄业绩。
(一)阅读《蝈蝈与蛐蛐》,回答问题。
(10分)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9.《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3分)
10.分析虫鸣的象征意义。
11.诗人以简约的诗句讴歌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
(4分)
(二)欣赏儿童诗歌,回答问题。
第一次的小雨
徐鲁
春天的第一次的小雨
沙沙地落进青青的树林
我独自在林子和林子之间漫步
耳边充满了许多微弱的
神秘而又美丽的声音
翠色的樟叶在轻轻呼吸
一支支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
无数的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
妈妈曾经告诉过我们
它们的名字叫天鹅菌
云雀像音符一样在跳跃
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
它们的歌声甜蜜又迷人
露水闪亮着悄悄滑落
淡淡的雾像轻柔的白纱布
整个大自然像一首乐曲
春天的林子是一架生命的琴
它们奏出美妙的音乐和诗歌
轻轻地轻轻地撞击着
我的充满幻想的十四岁的心
(选自《十四岁的天空》)
12.“翠色的樟叶在轻轻呼吸/一支支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无数的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作者分别抓住了樟叶的、幼笋的、蘑菇的来描写景物,把景物写得富有特色。
13.“云雀像音符一样在跳跃/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它们的歌声甜蜜又迷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14.作者把整首诗设置在春天的第一次的小雨这样的意境中,有什么妙处?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4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
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
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
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
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
”他瞅着那枣树咒骂。
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
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
与我同行的朋友说:
“光瞅有什么用!
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
”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
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
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
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
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bull;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
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
瞭见瞭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
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
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
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5.“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17.文中引用了《诗经bull;
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18.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一)综合性学习。
(6分)
19.九年级
(1)班举行《走进雨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1)雨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描写“雨”的诗句,如: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请你再写出一联带有“雨”字的、上下联完整的古诗词。
(2分)
(2)不同季节的雨有不同的特点,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雨?
请写一段文字来表达你的喜爱之情。
(70字左右)(4分)
(二)名著阅读。
20.阅读下列名著语段,写出每个语段中小主人公的名字,并指出丙段出自哪部名著。
甲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饭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语,讲故事。
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了,另讲猫的故事了
乙他骑着它,在田间的大路上飞驰,见前面有其他孩子,就将车铃按得丁零零一路响。
孩子们回头一看,就闪到一边。
胆小怕轧的,就赶紧跳到地里。
他骑着车,呼啦一声过去了,那几个孩子就会嗷嗷叫着,一路在后面追赶。
丙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
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可曾叫醒你的耳朵,聆听雨点坠落的声音?
你可曾擦亮眼睛,欣赏雨丝飘洒的美丽?
可曾领悟雨的柔情和雨的禅机?
如果没有,你便未曾读懂雨。
雨是上苍的恩赐,温雅而顽皮;
雨是大自然的精灵,空灵而飘逸;
雨是心灵的慰藉,亲密而醇美。
它可爱、美丽、有趣,富有诗意,富有生命,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雨的世界,去品读它,你将会发现它的精彩。
请以“品读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D[A.单于(chan);
B.田圃(pǔ);
C.岑寂(cen)。
]
2.A(这道题考查的是关联词语的选用。
关联词语一般是成套使用的,所以在判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与否时,一要看是不是成套的关联词语,如果是,一般没有错误;
如果不是,就要仔细推敲。
二要反复品读句子,揣摩句子的意思,再来判断关联词语。
三要看所选用的关联词语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试题内容一般是一段关系复杂的复句,因此,我们在解答前要先理清单句之间的关系。
如这道题目,我们首先可以确定“条件变化了”前面是假设关系,因而要用“如果”,由此可以排除C项和D项;
最后一个句子实际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句子,应该用“并非”和“而”,因此排除了B项,所以答案为A项。
)
3.B(此题是对病句考查的最常见的形式,要想做好此类题目,需要熟练掌握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病句的基本类型。
A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应把“通过”或“让”去掉;
C项一面对两面,可去掉“能否”;
D项否定失当,使句子意思发生了变化,应去掉“不”。
4.B(此题是对标点符号实际运用的综合考查,涉及问号、省略号、顿号、引号等标点符号,需要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不同用法。
要注意这些标点符号的一些特殊用法,如表示选择问时,只在最后使用问号;
双引号前后的用法,一句话中有两个双引号,而且中间还有其他内容,标点符号一般都用逗号;
再如完整地引用别人的话,最后的标点符号要在双引号内;
省略号和“等”字不能连用;
表示并列关系的短句之间用逗号,而词语或短语之间则用顿号。
5.D(《星星变奏曲》运用的是象征手法。
6.B(正确解答本题要看清题目中的“主要”一词。
7.B(“欲与天公试比高”不是夸张句,而且这三句不能构成排比句。
8.C(“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说法太武断,与词的主旨不符合,所以错误。
9.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要联系诗歌的主题解答本题。
10.诗人济慈通过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分析虫鸣的象征意义,首先要理解其语境义。
需要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然后思考一下其语境义,将语境义与文意相结合,就能体会出其象征意义。
11.同意。
大自然中,一年四季,不仅虫鸟歌声不绝,还有植物,比如娇嫩的花朵,即使在萧瑟的秋天、寒冷的冬天,依旧有菊花、梅花等给我们带来如诗如画般美的享受。
(同学们首先要回答同意还是不同意。
谈理由,可以结合课本进行多元化思考,答案不唯一。
12.颜色情态神态(樟叶的颜色是“翠色”的。
“无声地爆出地心”写的是“幼笋”的情态。
“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写的是蘑菇的神态。
13.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云雀跳动的欢跃和舞姿的优美,暗示了少年青春的躁动。
[“云雀”是本体,“像”是喻词,“音符”是喻体,是典型的比喻(明喻)句。
诗人本想描写“少年青春的躁动”,但太抽象,不易让读者理解。
所以运用比喻,把“云雀”比喻成“音符”,使抽象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14.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一年的希望,这正如青春是人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样,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春雨涤净人间的尘埃,一切变得清新、有活力,就如这“十四岁的心”将从这里出发。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要联系诗歌的主旨,结合“春天”和“青春”相通的特点回答。
15.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
(可从文中“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
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等句概括答案。
16.
(1)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
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
(2)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
(1)句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把“结满枣子的枣树”比喻为“一片彩色瀑布”,突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无限的生机);
也可从用词的角度分析,“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从色彩方面写出了枣树的果实累累,“缀满”“垂吊”从形态方面写出了枣树果实的丰硕。
(2)句中“望着”,“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把枣树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枣树在风中的情态,流露出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点拨:
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的题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7.改变了作者的心情,去掉了自身俗气;
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从内容上看,文中所引的《诗经bull;
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创造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让作者“不再悻悻”,心情变得释然,且“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
从结构上看,自然引出对枣树“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的赞美,深化了文章主旨。
要解答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组织语言解答。
内容上,扣紧文本有关文字,联系文章主旨概括作答;
结构上,结合文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文章上下文的关系,概括作答。
18.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
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文章先从悬崖上的枣树的生长环境写起,接着写这棵枣树丰硕的果实带给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诱惑,然后引用民歌创设的情境,自然引出作者结尾段的感悟“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
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本题要求回答“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的感悟,可紧扣结尾段概括作答。
这一类型的题目要求“谈看法”,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如“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19.
(1)示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2)示例:
春雨潇潇地下着,树木干枯的枝条朦朦胧胧有了一层淡绿的色彩,雨水顺着树尖滴下来,变成了一串水灵灵的音符。
地面也湿润了许多,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泥土气息。
20.甲鲁迅乙杜小康丙阿廖沙《童年》
21.思路点拨:
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题目可以自拟。
写作主题为“雨”。
“品读”就是让我们静下心来,敞开心扉,或坐在窗前,或走进雨中,与雨来一次全方位的接触,或聆听或欣赏或感悟,要写好这篇作文,首先,应该抓住雨的特征,可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
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远观或近看;
也可以动静结合、人景结合;
还可以充分展开联想、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
其次,要用心体会,必须把对雨的描写和个人的情感抒发结合起来,可以从中读出雨的调皮、可爱。
最后,要能做到在抒情的基础上深入感悟,睹物思人、观物思理,进行哲理提升。
例文:
听雨
咦,下雨了。
朦胧中嗅到一阵清香,是雨带来的吗?
不一会儿,耳边传来淅淅沥沥的声响,似很轻,但又很有节奏。
我不禁放下手中的书,走出屋,认真品读起来。
突然,一阵阵的雨点从空中洒落,落在池塘,落在小道,落在屋顶,渐渐变密,变大。
雨调皮地跳跃在人们的头上,路人只好奔跑着,用报纸或手上的什么东西举在头上遮挡突然来袭的雨。
他们心里一定在想:
这种折好的“屋子顶”应该能遮住雨吧。
果然,想着想着雨滴就顺着头顶上的东西往下落,“啪嗒”,落在脸上竟还发出清脆的响声。
屋檐下面更有一番景观,雨渐渐大了,细细的雨水柔顺地流了下来,形成了一道道雨帘,雨帘后面都有一座“水帘洞”,“洞”里人的身影时隐时现。
雨渐渐地大起来,把房上的一些树叶冲下来,地上的雨水中漂浮着的树叶像一只小船。
而雨帘是变化不停的,时粗时细,时而左飘飘,时而右飘飘。
落下来的雨声不停,噼里啪啦,叮叮咚咚,像乐音。
雨于是成了演奏家,奏着悠闲的雨之歌,
雨继续下着,但越来越小了,雨中的叶是绿的,是密的,是静的,是等待着的。
隐隐的,谁家门前的桃树枝上湮开一片湿湿的红色。
放眼望去,整个小镇变得格外美丽,仿佛被一层薄纱笼罩着,很湿,也很有诗意。
人们在雨富有诗意的节奏中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很静谧,也很闲适。
在生活中,我愿独望西窗雨。
读雨,是一种享受,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仿佛是在听一曲悠扬的古乐;
读雨,是在一种美的意境中,寻求一份诗意。
我领略着雨之美、雨之趣,品味着生活,
点评本文从近处、小处、大处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描写雨,动静结合,人、物结合,描写细腻生动,读出了春雨的调皮、美丽、蕴涵着生命和诗意的特点。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
第3段品读雨细密的过程,品读雨中的人们,读出了春雨的调皮;
第4段从屋檐的视角读雨,描写细致生动,读出了雨的温柔,像一幅画,像一首歌。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大家一定要认真做,查漏补缺找出自己的不足。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试题(人教版含答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一 单元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