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针灸学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273855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96KB
完整word版针灸学文档格式.docx
《完整word版针灸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针灸学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2.气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布、紧邻脏腑、前后相连的特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
胸、腹、胫是其核心内容。
23.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24.髓海为元神之府,胸部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25.经络的作用:
①联系脏腑,沟通内外②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③抗御病邪,反映症候④传到感应,调整虚实
26.腧穴:
是对穴位的总称
输穴:
指特定穴五输穴中的输穴
俞穴:
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27.腧穴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28.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29.腧穴的主治特点
①近治作用: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如眼区的精明、盛起、四百等穴,均能治疗眼病;
胃脘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
肘关节附近的曲池、曲
泽、小海,均治疗肘部疼痛;
阿是穴均可以治疗所在补位局部的病症等。
②远治作用: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证,而且还能治颈部和
头面部病证等;
足三里不仅能治疗下肢痿痹,还能治疗胃脘疼痛。
③特殊作用:
如合谷、曲池、大椎可治外感发热;
足三里、关元、膏盲俞能补益正气。
30.特定穴:
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
31.五输穴:
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一下,被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
《灵枢·
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32.原穴、络穴:
阴经之输并于原,称作“以输为原”
33.背俞穴、募穴:
五脏六腑(加上心包)各有一相应的背俞穴,共十二个。
34.郗穴:
阴经郗穴治疗血证,阳经郗穴治疗痛证。
35.骨度分寸定位法:
头部:
前后12寸,9寸完骨间
上肢,身侧部:
上肢恰相反,侧部与之同
胸腹部:
985---8
上肢部:
内线:
1813外线:
1916
36.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
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
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穴位:
中府(起始穴)、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合穴)、孔最(郗穴)、列缺(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经渠(经穴)、太渊(输穴;
原穴;
八会穴(脉会))、鱼际(荥穴)、少商(井穴,终止穴)。
主治概要:
1.肺、胸、咽喉部等肺系相关病证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胸痛等。
2.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
37.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骨两骨之间,上入两
经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
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
从缺盆上颈,贯颊,入
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商阳(井穴,起始穴)、二间(荥穴)、三间(输穴)、合谷(原穴)、阳溪(经穴)、偏历(络穴)、温溜(郗穴)、
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合穴)、手五里、臂臑、肩髃(手阳明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
巨骨(手阳明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终止穴)。
1.头面五官病证头痛、鼻衄、齿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
2.肠腑病病证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
3.皮肤病证风疹、湿疹、瘾疹、荨麻疹、痤疮等。
4.神志病证、热病昏迷、癫狂、发热等。
5.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手臂肩部酸痛麻木、上肢不遂等。
38.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
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隔,属胃络脾。
其直着,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如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承泣(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
起始穴)、四白、巨髎(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地仓(手阳明胃经与任脉的交会穴)、
大迎、颊车、下关、头维(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
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
天枢(大肠募穴)、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足阳明胃经与冲脉的交会穴)、髀关、伏兔、阴市、
梁丘(郗穴)、犊鼻、足三里(合穴;
胃下合穴)、上巨虚(大肠下合穴)、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穴)、
丰隆(络穴)、解溪(经穴)、冲阳(原穴)、陷谷(输穴)、内庭(荥穴)、厉兑(井穴;
终止穴)。
1.脾胃病症胃痛、呕吐、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等
2.头面五官病证头痛、眩晕、面痛、口、眼睑瞤动、齿痛、目赤肿痛、
近视等。
3.神志病证癫狂、谵语、吐舌。
4.热病。
5.妇科病证闭经、痛经、月经不调等。
6.经脉循行的其它部位病证下肢痿痹。
中风瘫痪、足背肿痛、乳痈等。
39.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骨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隐白(井穴,起始穴)、大都(荥穴)、太白(输穴)、公孙(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商丘(经穴)、三阴交、
漏谷、地机(郗穴)、阴陵泉(合穴)、血海、箕门、冲门(足太阴脾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
府舍(足太阴脾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腹结、大横(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的交会穴)、腹哀(足太阴脾经与阴维脉的交会穴)、
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终止穴)。
1.脾胃病证腹满、腹胀、食不化、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
2.妇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
3.前阴病证阴挺、遗尿、癃闭、阳痿、疝气等。
4.经脉巡行部位的其它病证胸胁胀痛、下肢痿痹、足踝肿痛等。
40.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
挟咽,系目系。
其直着,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
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
之内,出其端。
极泉(起始穴)、青灵、少海(合穴)、灵道(经穴)、通里(络穴)、阴郄(郗穴)、神门(输穴;
原穴)、
少府(荥穴)、少冲(井穴;
1.心系病证心痛、心悸、怔忡等。
2.神志病证癫狂症、癔症、不寐等。
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肩臂疼痛、胸胁痛、肘臂挛痛、小指疼痛等。
41.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
循咽,下隔,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
中。
其支者,别颊上颔,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与颧。
少泽(井穴;
起始穴)、前谷(荥穴)、后溪(输穴;
八脉交会穴(通与督脉))、腕骨(原穴)、阳谷(经穴)、养老(郗穴)、
支正(络穴)、小海(合穴)、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腧、肩中俞、天窗、
天容、颧髎、听宫(终止穴)。
1.头面五官病证头痛、眩晕、目翳、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等。
2.热病。
3.神志病癫、狂、痫等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肩臂酸痛、肘臂疼痛、颈项强痛、小指麻木疼
痛等。
42.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
着,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
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bo)内左右,别
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睛明(起始穴)、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
大杼(八会穴之骨会)、风门、肺俞(背俞穴)、厥阴俞(背俞穴)、心俞(背俞穴)、督俞、膈俞(八会穴之血会)、
肝俞(背俞穴)、胆俞(背俞穴)、脾俞(脾之背俞穴)、胃俞(背俞穴)、三焦俞(背俞穴)、肾俞(背俞穴)、
气海俞、大肠俞(背俞穴)、关元俞、小肠俞(背俞穴)、膀胱俞(背俞穴)、中膂俞、白环俞、
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三焦下合穴)、
委中(合穴;
膀胱下合穴)、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胃仓、
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络穴)、
跗阳(阳跷脉郗穴;
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昆仑(经穴)、仆参、
申脉(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
足太阳膀胱经经与阳跷脉交会穴)、金门(郗穴;
足太阳膀胱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京骨(原穴)、束骨(输穴)、足通谷(荥穴)、至阴(井穴;
1.脏腑病证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
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2.神志病证癫、狂、痫等。
3.头面五官病症头痛、鼻塞、鼻衄等。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项、背、腰、下肢痹痛等。
43.足少阴肾经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
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着,从
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涌泉(井穴;
起始穴)、然谷(荥穴)、太溪(输穴;
原穴)、大钟(络穴)、水泉(郗穴)、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复溜(经穴)、交信(阴跷脉郗穴)、筑宾(阴维脉郗穴)、阴谷(合穴)、横骨(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大赫(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气穴(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四满(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中注(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肓俞(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商曲(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石关(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阴都(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腹通谷(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幽门(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步廊、神封、灵虚、神藏、彧中、俞府(终止穴)。
1.头及五官病证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
2.妇科病证,前阴病证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
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
44.手厥阴心包经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
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
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天池(手厥阴心包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
起始穴)、天泉、曲泽(合穴)、郄门(郗穴)、间使(经穴)、
内关(络穴;
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大陵(输穴;
原穴)、劳宫(荥穴)、中冲(井穴;
1、心胸、神志病证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痫等。
2、脾胃病证胃痛、呕吐等
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上臂内侧痛、肘臂挛麻、腕痛、掌中热等。
45.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
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
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
上角,以屈下颊上颧骨。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
颊,至目锐眦。
关冲(井穴;
起始穴)、液门(荥穴)、中渚(输穴)、阳池(原穴)、外关(络穴;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支沟(经穴)、会宗(郗穴)、三阳络、四渎、天井(合穴)、清冷渊、消泺、
臑会(手少阳三焦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交会穴)、肩髎、天髎(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天牖、
翳风(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终止穴)。
1.头面五官病证头、目、耳、颊、咽喉病等。
2.热病
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胸胁痛,肩臂外侧痛,上肢挛急、麻木、不遂
等。
46.足少阳胆经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
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
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与颧骨,下加颊车,下颈,
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
其直着,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
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
之端,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
三毛。
瞳子髎(手足少阳经及手太阳经的交会穴;
起始穴)、听会(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上关(手足少阳经及足阳明经的交会穴)、
颔厌(手足少阳经及足阳明经的交会穴)、悬颅(手足少阳经及足阳明经的交会穴)、悬厘(手足少阳经及足阳明经的交会穴)、
曲鬓(足少阳经及太足阳经的交会穴)、率谷(足少阳经及足太阳经的交会穴)、天冲(足少阳经及足太阳经的交会穴)、
浮白(足少阳经及足太阳经的交会穴)、头窍阴(足少阳经及足太阳经的交会穴)、完骨(足少阳经及足太阳经的交会穴)、
本神(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白(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头临泣(足少阳经、足太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目窗(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正营(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承灵(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
脑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风池(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肩井(手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渊腋、
辄筋、日月(胆募穴;
足少阳经、足太阴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京门(肾募穴)、带脉(足少阳经与带脉的交会穴)、
五枢(足少阳经与带脉的交会穴)、维道(足少阳经与带脉的交会穴)、居髎(足少阳经与阳跷脉的交会穴)、
环跳(足少阳经与足太阴经的交会穴)、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合穴;
八会穴之筋会)、
阳交(阳维脉郗穴;
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外丘(郗穴)、光明(络穴)、阳辅(经穴)、悬钟(髓会)、丘墟(原穴)、
足临泣(输穴;
八脉交会穴,通带脉)、地五会、侠溪(荥穴)、足窍阴(井穴;
1.头面五官病证侧头、目、耳、咽喉病等。
2.肝胆病证黄疸、口苦、胁痛等。
3.神志病证、热病癫狂、发热等。
4.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胁肋痛,下肢痹痛、麻木、不遂等。
47.足厥阴肝经
筋脉循行: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
寸,交出太阳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
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于督
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
肺。
穴位:
大敦(井穴;
起始穴)、行间(荥穴)、太冲(输穴;
原穴)、中封(经穴)、蠡沟(络穴)、中都(郗穴)、膝关、
曲泉(合穴)、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八会穴之脏会,脾募穴;
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的交会穴)、
期门(肝募穴;
足厥阴经与足太阳经的交会穴)。
主治概要:
1.肝胆病证黄疸,胸胁胀痛,呕逆;
中风,头痛,眩晕,惊风等。
2.妇科病和前阴病证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尿,小便不利等。
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下肢痹痛,麻木,不遂等。
48.刺法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
古称“砭刺”,又称“针法”。
49.灸法一般可分为艾灸和非艾灸两大类。
50.临床上以艾炷灸和艾条灸最为常用,是灸法的主体部分。
51.刺激强度:
①当捻转角度小于90°
,频率小于60次/分时,刺激量为轻度。
②当捻转角度在90°
-180°
,频率在60-90次/分时,刺激量为中度。
③当捻转角度在大于180°
,频率大于90次/分以上时刺激量为重度。
④当提插的幅度小于0.3cm,频率小于60次/分时,刺激量为轻。
⑤当提插的幅度在0.3-0.5cm,频率在60-90次/分时,刺激量为中度。
⑥当提插的幅度大于0.5cm,频率大于90次/分时,刺激量为重度。
⑦艾柱越大,刺激量就越大;
艾柱越小,刺激量越小。
⑧艾灸状数越多,刺激量越大;
艾灸状数越少,刺激量越小。
52.毫针分为:
针尾、针柄、针根、针体、针尖。
53.进针法:
(一)单手进针
(二)双手进针:
①抓切进针(适用于短针进针)
②夹持进针(适用于长针进针)
③舒张进针(适用于皮肤松弛的部位腧穴进针)
④提捏进针(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54.针刺的角度:
直刺90°
斜刺45°
平刺15°
55.行针的基本手法:
1.提插法:
提插幅度要均匀一致,一般3-5分为宜;
频率快慢要一致,
一般每分钟60-90次;
用力要均匀,勿时重时轻;
要保持针
体垂直。
2.捻转法:
捻转的角度要均匀一致,一般掌握在180°
--360°
左右;
频
率快慢要一致,一般每分钟90次左右;
用力要均匀,勿时重
时轻;
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体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
疼痛和导致滞针。
56.辅助手法:
1.循法2.弹法3.刮法4.摇法5.飞法6.震颤法
57.得气的表现:
患者自觉针刺局部酸、麻、重、胀,有时会出现热、凉、痒、痛、抽搐、
蚁行等。
医者刺手亦能体会到针下沉重、满是、紧而不涩、或针体颤动等感应
58.得气的方法:
①当针下不得气,需留针以侯气至
②当针下不得气时可用动摇、提插、捻转结合的手法催气
③对于正气虚弱的患者可加强补的手法或者温灸得气
④当针下得气时要注意守气
59.针刺补泻:
(一)单式补泻手法
1、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以拇指左转时用力重,捻转的角度小、频率
慢、力度小操作时间短为补法;
以拇指右转时用力重,捻
转的角度大、频率快、力度大,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2、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
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
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
3、徐疾补泻法4、迎随补泻5、呼吸补泻6、开阖补泻
(二)复式补泻手法:
烧山火、透天凉
60.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1.机体的功能状态(最主要的因素)2.腧穴主治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3.针刺手法及针具4.针刺“治神”(医者和患者共同全神贯注)
61.艾灸法的作用
1.防病保健2.温经散寒3.扶阳固脱4.消瘀散结5.引热外行
62.灸法的种类
(一)艾炷灸
(1)直接灸:
1.无瘢痕灸2.瘢痕灸
(2)间接灸:
1.隔姜灸2.隔蒜灸3.隔盐灸4.隔附子饼灸
(二)艾条灸
(1)悬灸:
1.温和灸2.雀啄灸3.回旋灸
(2)实按灸
(三)温针灸(四)温灸器灸
(5)其它灸法:
灯火灸、天灸(白芥子灸、细辛灸、天南星灸、蒜泥灸、斑蝥灸)
63.灸法补泻:
艾灸补法,无序以口吹艾火,让其自然缓缓燃尽为止,以补其虚;
艾灸泻法,应当快速吹艾火至燃尽,使艾火的热力迅速透达穴位深层,以泻邪气。
64.施灸的先后顺序: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先灸少后灸多。
65.古代最早是以兽角作为吸拔的工具称角法
1、井荥输(原)经合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循;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骨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2、十五络脉歌
大肠偏历肺列缺,小肠支正心通里。
督脉长强任尾翳,三焦外观公孙脾。
膀胱飞扬肾大钟,心包内关胃丰隆。
脾之大络为大包,肝为蠡沟胆光明。
3、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4、十二募穴歌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厥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
胸前膻中觅浅深。
5、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
血会膈腧骨大杼,脉太渊气膻中存
6、十六郗穴歌
郗义即孔隙,本属气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
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
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
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
胆郗在外丘,肝经中都是;
阳跷跗阳走,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 word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