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273458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0.60KB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Word文档格式.docx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2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毖�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重点字词的读音及书写。
戳:
读音chuō,注意“羽”字头的变化。
踉跄:
读音lià
n��qià
n�馈� 2�毕胂肟挝牡闹饕�内容,并在自己感受深的地方作上批注。
3�奔觳樽匝�效果,指名说感受。
三、感受雪山环境的险恶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倍量挝牡�1、2段,勾画出写雪山特点的语句。
2�币�导学生概括大雪山的特点。
(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天气变幻莫测)抓住“白雪皑皑”、“终年不化”体会气候的寒冷,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天气的变幻莫测。
引导学生思考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3、4段。
1�焙炀�从江西出发,已经整整八个月了,他们现在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自由读课文第3段,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被惚ü
椿�的内容。
3�闭庋�的队伍翻越这样的雪山,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4�泵娑韵斩竦幕肪常�面对重重困难,红军将士的态度是――齐读第4段。
你从感叹号中悟出了什么?
(态度坚决、毫不犹豫)该怎样读?
引导学生读3、4段。
四、感受红军的无畏精神
(一)学习第5段。
1�焙炀�在翻越大雪山过程中首先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默读课文第5段,在相应的句子下作上记号。
2�被惚�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句子“一到山脚……到处都是雪,雪,雪。
”“这里的地形……摔下雪壁。
”体会环境的险恶。
作者不惜笔墨着力进行环境描写用意何在?
面对险恶的环境,红军战士怎么做的?
这些险恶的环境与“被救出来的人,拍拍身上的雪块,系好鞋带,又归队继续前进。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币�导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二)学习第6段 1�焙炀�战士越往上爬面临的困难越大,“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艰难地前进,“拼尽”可换成哪些词?
为何用“拼尽”?
默读第6段,并在相应的词句下作上记号。
2�比�班交流。
从“像被无数把尖刀割着”、“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体会天气冷到极点;
从“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要是……就……”这些句子中体会红军将士迈步前进极端困难,并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所以大家都“拼尽”全身力气,挑战极限,翻越雪山。
3�币�导朗读,并通过引读、结合插图或浮现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感受红军的革命情深 过渡:
雪山无情,人有情;
气候恶劣,但“人定胜天”!
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用顽强的意志,人间的真情去战胜那坚实的冰山的!
1�倍�7~12段,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作上批注。
2�毙∽榻涣髟亩粮惺堋� 3�比�班交流。
从“一摸他的身子,已经冰凉了”可看出,战士江良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忍受着怎样的痛苦折磨在风雪里前进。
从“指导员望着……心想……也要挪过山去。
”可看出他们患难与共,唇齿相依;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4�钡�11段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
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5�倍�12段中写景的句子,与前面写景的句子作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感情色彩不同,烘托出红军战士战胜自然,越过雪山的喜悦心情。
) 六、感受胜利的喜悦 红军胜利会师,想象战士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七、作业练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15:
《黄河大合唱》
2�倍炼�课文内容,积累优美词句,感受乐曲《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和抗日军民的昂扬斗志。
3�蹦苷�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六、七、八段。
搜集《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相关资料,以及《黄河大合唱》的CD。
搜集了解《黄河大合唱》和当时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卑迨榭翁猓�15.黄河大合唱。
2�笔ι�交流课前搜集的《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以及有关作者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作品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3�毕旅嫖颐窍壤葱郎鸵欢巍痘坪哟蠛铣�》的CD,听了以后说说你的感受。
这篇文章的作者于1941年在太行山的一座核桃林中,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看到了抗日军民在紧张而沉着地准备投入战斗,心潮澎湃,无比振奋,于是,把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写了下来。
二、整体感知 1�苯柚�拼音,扫除生字词障碍。
2�鼻氪蠹铱焖黉�览课文,看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痹俣量挝模�看看哪些写的是演出的情景,哪些写的是抗日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
三、欣赏演出 1�倍量挝牡�4段,说说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合唱队。
2�倍量挝牡�5段,为什么说这个乐队很奇特?
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3�毕付量挝�6~8段,分别找出写演出和作者的联想与想象的句子,反复品读,说说自己的独特感受。
4�敝傅级梁�6、7、8段,注意朗读力度的把握,气势的渲染,从而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达到熟读成诵。
学习第7段,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个细节描写,“举”、“捏”,凝聚了千钧之力,蓄势待发;
一“劈”,便如洪水“冲出闸门”,气势磅礴,势不可挡。
四、学习“抗日部队奔赴前线”部分 �毖�生自由读第10、11段,说说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子来体会:
“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
”“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
”那轻而急促的脚步声让人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和战士们坚定的信念。
“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
”“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
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
”战士们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沉着刚毅,蓄势待发,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经得起任何巨大的考验,斗志昂扬,英勇无畏。
“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
”这是作者展开的想象,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华儿女英勇无畏,不可战胜。
作者描绘了一幅在田间、地头战斗的热烈场面,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五、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1�痹偬�《黄河大合唱》CD片段,结合课文谈体会。
2�痹俅紊�情并茂地朗读全文,实现情感的升华。
六、学习生字 1�鼻康鞫磷肌伴场薄�“闸”、“蚕”的读音。
2�鄙�字扩词,加以运用。
3�奔乔遄中危�工整地书写。
特别是“炯”字右边与“同”字的区别。
七、选做题 1�闭�抄文中鲜活生动的词句,积累语言。
2�崩识痢痘坪哟蠛铣�》八个乐章的朗诵词或歌词,开展一次朗诵比赛。
16:
《抗日英雄杨靖宇》
教学目标 1�痹亩量挝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迹,能说出故事的梗概。
2�弊远量挝模�能勾画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对其中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大无畏革命精神的歌颂之情。
搜集杨靖宇的图片及生平事迹。
预习课文,搜集英雄的资料,并了解“匣子枪”、“屯”、“拉网”、“篦梳”的意思。
一、创设情景,揭示新课 1�奔蚪椤翱谷照秸�”和“杨靖宇”生平事迹,出示杨靖宇司令的图片。
2�苯沂拘驴危�板书课题。
二、自主阅读,体会感悟 1�备�据课后习题一,说说故事梗概。
(1)复习抓故事梗概的方法。
(2)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理出本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
(3)文章的经过部分,通过自主阅读,勾画、交流等方式按事情发展顺序总结出要点。
(4)自主说故事梗概――组内说――班上说。
2�备�据课后习题二,体会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所表达的效果。
(1)自主读文,勾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句。
(2)体会这些细节描写为什么给自己印象深刻。
(3)组内交流,组员注意补充自己的见解或质疑。
(4)班上交流,鼓励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5)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杨靖宇司令的崇敬,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6)注重情感朗读训练。
三、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你还知道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总结本次学习,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杨靖宇,还从同学们口中了解了古代民族英雄杨家将、岳飞、郑成功,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董存瑞、刘胡兰,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黄继光、邱少云,今日英雄杨利伟等。
在祖国发展的不同时期,英雄们均如雨后春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学习英雄们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息呢?
行动起来,同学们!
板书:
抗日英雄杨靖宇 叛徒告密日寇包围 围如铁桶希望突围 情况危急命令分开 妥善安排只身周旋 威逼利诱壮烈牺牲 英雄顽强可歌可泣:
《积累与运用(四)》
教学目标 1�被�累名言佳句,了解对偶句的特点。
2�蓖ü
�互动平台,了解联想与想象的作用。
3�蓖ü
�口语交际提高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迸嘌�学生的欣赏能力,并能将欣赏的对象真实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 1�毖�生搜集一些感兴趣的对联。
2�彼鸭�抒发爱国豪情的名人名言。
3�闭驹凇靶郎汀钡慕嵌裙鄄焐肀叩娜恕⑹禄蚓拔铩�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弊杂啥辆渥印R�求:
读准字音,边读边想。
2�敝该�读,纠正字音。
3�逼攵粒�你发现些什么?
4�苯淌�结合句子讲解对偶句的特点。
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水”对“大渡桥”(名词),“拍”对“横”(动词),“云崖”对“铁索”(名词),“暖”对“寒”(形容词)。
5�彼卸了母鍪�句。
二、语海拾贝 1�弊杂啥辆渥印� 2�敝该�读,注意字音。
3�敝该�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教师相机加以补充。
) 4�苯涣餮�生搜集的名人名言,并把它记录下来。
5�逼攵潦樯系暮退鸭�到的名人名言。
三、互动平台 1�弊杂啥琳舛味曰埃�想一想:
这段对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蓖�桌分角色朗读,并同桌交流讨论对联想和想象有什么感受?
3�敝该�全班交流对联想和想象的认识。
4�苯淌ψ芙幔毫�想和想象,都是由事物引发的,都是作者思考活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比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法。
由“指挥棒的舞动”联想到“巨浪”和“浪花”。
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
由“乐声”想象到“冲出闸门的洪水”。
四、口语交际 1�贝瓷枨榫埃�引出话题。
(教师介绍口语交际的内容。
) 2�弊约核伎迹耗愣悦芷跄纱�理这件事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3�毙∽樘致郏憾悦芷跄傻男形�的看法,并找出充分的理由作好发言。
4�比�班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持肯定意见的一组,持否定意见的一组,另请五位同学对辩论双方的理由、言行、态度、倾听等进行评价。
要求辩论者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有条有理,体态大方;
倾听者认真听,认真思考。
评议者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辩论双方,肯定别人优点,提出需要提高的地方。
5�苯涣鳎喝绻�你是密契纳,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说说自己的理由。
6�苯淌π〗幔和�学们,尊重长辈是一种美德,在此,我欣赏密契纳对一位普通小学老师的尊重与怀念,更欣赏同学们出色的表现。
正如同学们刚才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一样,这就是一种尊重。
如果我们每个人时时学会尊重,那我们的集体、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五、习作百花园 1�彼担孩偻�桌相互说自己欣赏到的人、事或景。
②讨论并相互补充。
③指名交流欣赏到的人、事或景。
有条理有重点地说出值得自己欣赏的地方。
(教师相机指点。
) 2�毙矗和ü
�全班交流和教师指点,取长补短,把最值得自己欣赏的人、事或景有序地记叙下来,在字里行间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3�备模孩傩∽槟诟模涸谛∽槟谧约憾磷约旱奈恼拢�同学评议,自己修改。
②小伙伴交叉改:
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改的时候,作好文中修改、旁批、总评。
③自己改:
根据学习伙伴的修改,再读,感悟,然后重写。
④教师改:
教师把学生重写的作文进行修改。
4�鄙停航淌ρ〕鲋猩衔恼赂骷钙�进行全班评议鉴赏。
六、自主阅读园地 1�碧岢鲆�求:
《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细读这首诗:
①勾出自己难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试着理解。
②从这首诗的哪些地方有所体会、有所收获,把体会或悟出的道理批注在诗句的旁边。
2�毖�生自读感悟。
师巡视,给有困难的学生以指点。
3�敝该�全班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
4�敝傅佳�生朗读。
5�毙〗幔赫馐资�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两种不同的人的思想、表现及结局,赞扬了鲁迅为多数人能更好地活而甘愿当牛马的崇高精神。
17:
《暴风雨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能通过一些重点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哲理。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有关暴风雨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一、揭题质疑,激发兴趣 1�碧富耙�入。
你见过暴风雨吗?
说说自己对暴风雨的印象。
2�苯姨庵室伞H醚�生根据课题自主提问。
教师小结归纳:
暴风雨到来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境?
暴风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毖�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笨挝氖前词裁此承蚶葱吹模糠直鹦戳四男┠谌荩� 引导学生知道课文按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3�卑纯挝乃承颍�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碧岢鲎约貉�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独立感悟 1�苯淌μ崾狙�生按自己的意愿再读课文,主要了解这一场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读后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交流要点: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引导、梳理、归纳并板书要点。
2�彼邓悼挝闹心阕钕不兜牟糠帧� 四、入境悟情,情景交融 1�敝傅佳�生学习暴风雨“去之后”的相关段落(第7~10段)。
(1)指名读这几个段。
(2)说说自己从文中看到的景象,并概括特点。
有条件的可以配上有关阿尔卑斯山春天景色的图片或多媒体影像,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3)抓住文中一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并指导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暴风雨之后的绚丽华美春色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小结: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敝室伞�
(1)读句子。
“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2)质疑。
作者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的是暴风雨“去之后”的绚丽华美,是不是对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狂暴”觉得不美,不喜欢呢?
3�倍量挝�1~6段,勾画重点词句。
(1)通过文中描写暴风雨的词句,尤其是动词,说说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景物的特点。
(2)通过文中“宛如天神”、“激动人心的乐章”、“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等比喻、拟人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
4�毙〗帷T谧髡呖蠢矗�美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
暴风雨去之后的黎明、碧空、朝阳,小鸟、花草、露珠,是一派绚丽多姿的美;
而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的闪电、霹雳、狂风、暴雨,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五、体会哲理,深化认识 1�倍磷詈笠欢巍� 2�苯岷峡挝哪谌菟邓底约旱睦斫狻� 3�绷�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的理解。
六、总结 1�蹦谌莘矫妫嚎匆恢质挛铮�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的和谐的美。
我们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注意。
2�毖Хǚ矫妫鹤プ≈氐愦示洌�入境悟情。
3�毙捶ǚ矫妫呵橛刖巴昝劳骋唬�水乳交融。
参考资料 阿尔卑斯山是瑞士最亮丽的一条风景线。
它位于瑞士的东南部,阿尔卑斯山区占瑞士总面积的69%。
“艾格尔峰”、“明希峰”、“少女峰”三大名山均屹立在阿尔卑斯山脉。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景观:
高山植物和雪绒花,湍急的瀑布,岩洞中的石钟乳,独特的动植物等。
世界著名的滑雪胜地――圣莫里茨高山滑雪场就位于阿尔卑斯山脉的中心地带。
18:
《神奇的丝瓜》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
2.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3.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
搜集有关丝瓜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思 1�币�入。
大家见过丝瓜吗?
说说自己见到过的丝瓜是什么样的?
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见到过的丝瓜。
(平凡、普通等) 2�敝室伞?
稍诩鞠哿窒壬�笔下,丝瓜却是“神奇”的。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季羡林。
学生读了课题可能就会产生疑问,应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丝瓜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弊杂啥廖模�读通读顺。
2�彼邓滴恼轮饕�内容。
三、理清脉络,理解“神奇” 1�痹俣量挝模�说说丝瓜的生长过程。
2�弊プ≈饕�事件,了解丝瓜的神奇。
丝瓜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
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
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3�碧寤崆楦校�体会丝瓜的神奇。
(1)勾画出作者对丝瓜认识变化的词句。
读后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重点指导:
“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
”丝瓜如果真的有思想,它会想些什么,会考虑哪些问题?
四、体会丝瓜品格,领悟人生态度 1�薄罢馐且桓龀聊�的奇迹”是什么意思?
2�薄岸�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
(1)“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的是什么?
“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
(2)你从中悟出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认识。
五、拓展练习 细致地观察你身边的某种植物或动物,发现它的“神奇”之处,然后写出来。
在写出事物特点的同时,写出自己心里的感受,情感的变化,还可写一点你的感想。
19:
《访兰》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
2.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一、引入质疑 1�闭故居泄乩蓟ǖ幕婊�作品和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展示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让学生朗读。
并思考各诗句着重体现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2�碧富埃豪蓟ㄐ翁�绰约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3�苯姨庵室伞H纾何�什么用“访兰”而不用“赏兰”?
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二、初读知意 1�崩识量挝摹� 2�蔽恼掳凑辗美嫉脑涤伞⒐凵屠蓟ā⒎美己蟮母邢敕治�三部分,请分别给这三部分拟上。
然后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痹谧髡弑氏拢�兰花有怎样的引人之处?
请把有关描写兰花的语句勾画出来。
侧面描写――家兰:
“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
”正面描写――野兰:
“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师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