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学科考试《学前卫生学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261134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55
- 大小:82.27KB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学科考试《学前卫生学文档格式.docx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学科考试《学前卫生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学科考试《学前卫生学文档格式.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岁时身长平均增至75厘米。
在幼儿期身长增长的速度减慢,12岁全年增加约10厘米,23岁平均增加约5厘米,在整个幼儿期共增长25厘米,因此,3岁时身长约为100厘米,为出生时身长的2倍。
头围、胸围、上臂围:
新生儿的头围平均为34厘米,1岁时增至46厘米,而第二年头围只增长2厘米,5岁时达50厘米。
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1岁时与头围基本相等,并开始超过头围,反映出胸廓和胸背肌肉的发育。
上臂围在出生后第1年内由11厘米增至16厘米,随后维持到5岁左右。
由此可见婴幼儿体格变迁的速度很大,而营养素是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基础,每个细胞的增大和数目的增多,都需要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等作为细胞构成的最基本成分。
与成人相比,婴幼儿摄入的营养物质不仅要供给能量及细胞组织更新的原料,而且要供给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婴幼儿的营养需要量不同于成人,按每公斤体重计算,其营养素的需要量比成人要多,而且质量要好。
婴儿期,尤其是出生后头6个月生长更快,这个时期营养素的需要量更大,要特别注意婴儿的合理喂养,预防营养不良。
2脑发育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机构,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完成的。
而大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起着控制和调节全身各系统机能活动的作用。
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尤其是脑的发育最为迅速,出生时脑重量约370克,占体重的1/8左右,而成人脑重约1500克,占体重1/40。
6个月时脑重约600700克,2岁时达9001000克,7岁时已接近成人的脑重。
大脑的发育,尤其是大脑皮层细胞的增长、长大和分化主要是在妊娠后期和生后的第1年内,尤其孕25周至头6个月时为激增期。
6个月后增殖速度减慢,而细胞体积增大。
可见怀孕后期3个月至出生后头6个月(主要是哺乳期)是大脑发育的最关键时期,也是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
脑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各种营养素,营养缺乏将对正常的脑发育过程,尤其是脑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功能网络形成的关键时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为脑细胞的增殖、分化特点是“一次性完成”,故妊娠后期及产后头6个月期间的营养就显得特别重要,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再也无法补偿,从而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至终身
3消化系统发育
口腔:
婴幼儿口腔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易受损伤,故应特别注意婴儿口腔清洁,不宜吃过烫或过硬的食物,以免损伤口腔粘膜;
婴儿双颊部有发育良好的脂肪垫,有助于吮吸活动,出生时小儿已具有良好的吮吸能力;
新生儿的吞咽功能已十分成熟。
新生儿舌短而宽,齿槽发育较差,但咀嚼肌发育较好,有各种食物反射,到79个月,有的婴儿虽仍未有牙齿萌出,但已能做有节奏的咀嚼运动,咀嚼效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强,6岁时达到成人的40%,10岁时达75%。
出生时的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量少;
唾液中消化酶至少到半岁才开始丰富,淀粉酶量更低,至34个月时才达到成人量的1/3,故3个月以下的婴儿不宜喂谷物等富含淀粉的食物。
牙齿:
牙齿的生长对于婴幼儿来说是与咀嚼功能相互作用的一种消化功能,它有一个发育过程。
乳牙在出生后68个月开始萌出,但它的钙化过程早在胎儿5个月时就已经开始,到23岁时乳牙已全部出齐。
恒牙在6岁左右开始萌生,但它的钙化过程早在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以逐次与乳牙替换,13岁左右恒牙全部萌出。
食管、胃:
婴儿的食管较成人细而短,食管、胃壁粘膜和肌层都较薄嫩,弹力组织发育较差,易受损伤。
婴儿胃呈水平位,到会走路时呈垂直位。
由于婴儿时期胃幽门扩约肌良好,而喷门扩约肌控制能力差,加之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差,易引起幽门痉挛而出现溢乳和呕吐。
初生儿胃纳量小,约3035毫升,3个月时约100毫升,6个月时约200毫升,1岁时约300毫升。
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而异,如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水为12小时。
基础胃酸分泌在出生后的几分钟内已经产生,随后几小时内逐渐增高到接近较大儿童的水平。
随着胃酸分泌量的增加,胃蛋白酶的分泌也增高,到18个月时已达到成人水平。
与成人相比,婴儿的胃分泌功能明显不全,但其胃功能完全适宜于消化母乳
肠:
婴幼儿的肠壁粘膜细嫩,发育良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结,透过性强,吸收能力好,易于把已消化的营养物质吸收到血管和淋巴管,并运送至全身被机体利用。
婴儿肠壁肌肉较薄弱,并且肠蠕动比成人差,故食物在肠腔内通过时间较长,有利于消化吸收,但是婴幼儿的肠液分泌和肠蠕动易发生功能性紊乱。
胰酶:
出生时胰腺重34克,1岁时12克,5岁时25克,以后随年龄增加逐渐增重,至成人时达80克。
在出生时及随后的四周内,十二指肠液中胰淀粉酶很低,故很少能检出,而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和脂酶的活性约相当于成人的10%。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这些酶的活性逐渐增强,迅速达到成人的水平,并维持恒定不变。
胰淀粉酶活性在6个月以下的小儿较低,以后增多,1岁后才接近成人水平,故不宜过早地给婴儿喂淀粉类食物。
婴儿因胰腺酶的活性比较低,故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也尚不够完善。
肝脏:
年龄越小,肝脏占体重的比例相对越大,新生儿肝重约为体重的5.5%,婴儿为3%5%,而成人为2.5%。
小儿肝脏血管丰富,但肝细胞分化不全,肝功能较差。
婴儿时期由于胆汁分泌较少,影响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由此可见,婴幼儿期尤其是婴儿期生长旺盛,但是消化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胃容量小,各种消化酶的活性也较低,其消化功能与成人相比明显不全,对乳汁以外的食品不易耐受,如果喂养不当,容易发生腹泻而导致营养素丢失,发生营养不良。
因此,6个月以内应纯母乳喂养,6个月至1岁应以乳类为主要食物,及时科学合理地添加辅助食品。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胃容量的增大和消化能力的增强,对各种食物的耐受性提高,应及时合理给予更丰富的食物,这样既能保证小儿摄入足够并能被充分消化利用的营养物质,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又不致于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总之,婴幼儿处于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与成人相比,婴幼儿需要相对更多的营养素和能量,以保证其生长发育的需要,如果长期营养素供给不足,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停止,还可能由于失去发育的最佳时期,而影响到今后的健康成长。
故婴幼儿时期的营养对人体一生的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根据其生理发育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其每日饮食。
儿童生长发育与评价(10)
小儿年龄组的划分
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
(连续但有阶段性)
生长发育的规律: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一、生长发育的:
连续不断的过程、一定的顺序性、各系统的发育不平衡、个体差异
儿童生长发育常用评价指标:
体重、身长、头围、胸围、上臂围、智商。
是反映营养状况最常用指标:
出生体重:
婴儿出生后裸体用婴儿称,称得的体重。
(我国男婴出生体重约3.4kg,女婴约3.3kg,各正负0.3kg)与胎次、胎龄、性别、孕期营养等因素相关。
新生儿出生后可有生理性体重下降,大都在出生后3—4天降至最低,以后回升,至7—10日可恢复至出生体重。
根据我国1995年统计资料显示:
正常足月儿在出生后头3个月体重增加最迅速,平均为800—1000g/月,即出生后3个月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2倍。
3—6月平均每月增加500—600g,6—9月平均每月增加250—300g,9—12月平均每月增加200—300g,至12个月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1岁内为个体发育第一高峰期。
生后第2年体重增加2.5—3.5kg,,2岁时体重增加约为出生体重的4倍出生时平均为3Kg,前半年平均每月增加0.7Kg,后半年平均每月增加0.25Kg,2岁时平均为12Kg。
各阶段的计算公式为:
前半年=出生体重+月龄x0.7(Kg)后半年=6+月龄x0.25(Kg)2~12岁=年龄x2+8(Kg)
是指头顶至足底的长度,3岁以下儿童应以仰卧位测量,故称身长而不称身高(3岁以下,站位和仰卧位测量数值相差达1—2厘米)出生时身长平均值为50厘米;
生后第一年增长最快,出生前半年平均长2.5厘米/月,后半年平均每月长1.5厘米/月,1周岁时,平均达到75厘米,2周岁时达到85厘米,2岁后至青春期前,平均每年长5—7.5厘米。
计算公式为:
2~12岁=年龄x7+70(cm)正常范围:
小于30%为异常
头围:
头围反映脑和颅骨发育程度。
头部的发育最快在出生后半年,新生儿头围平均值为34厘米,在出生后头半年增加9厘米,后半年增加3厘米,至1岁头围平均值约46厘米;
第二年增长约2厘米,2岁时头围可达48厘米,3岁时达到50厘米。
胸围:
胸围反映胸廓、胸背部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
出生时胸围小于头围,平均值约32厘米,至1岁时,胸围约等于头围。
胸围=头围+年龄-1(cm)
腹围:
婴儿期腹围与胸围接近,以后腹围小于胸围。
上臂围:
是对上臂骨骼、肌肉、皮肤、皮下组织的综合测量。
反映儿童的营养状况。
一般大于13.5厘米为营养良好,12.5—13.5厘米为营养中等,小于12.5为营养不良
囟门:
前囟门由额骨和顶骨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斜径约为1.5—2.0厘米,个体差异较大,范围约为0.6—3.6厘米,后逐渐变小,(少数在生后数月可随头围增大而变大),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个别个延迟至2岁。
后囟门由顶骨和枕骨的间隙构成,呈三角形,在出生后2—3月内闭合、前囟早闭或过小小头畸形等前囟饱满:
颅内高压前囟迟闭或过大佝偻病、先天性甲低脑积水等、前囟凹陷:
极度消瘦或脱水
乳牙(20颗):
6~8月出牙2~2.5岁出齐个数=月龄-(4~6)恒牙(32颗):
6岁左右出第一恒磨牙6-12岁乳牙逐渐被恒牙代替出牙时间延迟:
1周岁乳牙仍未萌出
骨化中心:
共10块、4-6个月始出现,10-12岁出齐。
2-9岁骨化中心的数目=年龄+1甲低、生长激素缺乏症、肾小管酸中毒等可出现骨龄延迟;
中枢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则超前。
1周岁摄膝关节、﹥1周岁摄腕关节、10岁出齐共10个
测量方法:
选择度量准确的磅秤,最好在幼儿空腹、排尽大小便,的情况下称量,并设法扣除衣服重量。
称重时,婴儿可取卧位,6月以上婴儿可取靠坐位,1—3岁取坐位,3岁以上取站位,称量时,身体不与称台以外部分接触。
若婴幼儿无法配合,可采取大人抱小孩称重一次,然后大人称重一次,取两者差值,再设法扣除衣物重量的方法称量。
读数时应估读至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时应以千克为单位,保留小数点以后2位。
(如7.32kg)
头围:
测量者位于被测者的前方或右侧,用软尺从头部右侧眉弓上缘向后经枕骨粗隆,从左侧眉弓上缘回到起点,读出头围数值,以厘米计数,保留小数点后2位。
测量时应保持左右对称,紧贴头皮。
软尺上毫米刻度清楚,每测量100次应校正。
上臂围:
被测者双手自然平放或下垂,取左上臂自肩峰至鹰嘴连线的中点为测量点。
以软尺绕该点水平的上臂一周,进行读数,应精确至0.1厘米。
对边中点的连线
体格发育的评价:
评价标准:
1、2009年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2、WHO标准(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制定)
评价方法:
目前我国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标准差法、百分位法、中位数法、标准离差法、曲线图法、指数法和骨龄评价法。
1、标注差法:
是目前我国基层儿童保健门诊和基层保健人员最常用的方法。
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固定分组,通过个体测量值与其相对应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的“标准”均值做比较。
例如:
体格发育五等级评估
均值加减标准差
X-2s以下
X-(1s--2s)
X±
1S
X+(1s--2s)
X+2s
以上
等级
下
中下
中
中上
上
优点:
简单易操作。
缺点:
只是单项评估,无法动态监控,故意义不大
2、百分位法:
为当今世界常用方法,将个体测量值与参照标准作比较,得出数值。
比标准差法更准确、细致,建议推广使用。
缺点:
无法对生长动态监测。
3、曲线图法:
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方法、可以评价生长水平,还可以看出生长趋势,并能算出生长速度。
评价内容:
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目的是根据儿童体格生长规律来判断其生长状况,包括生长水平、生长速度、匀称度三个方面。
1、生长水平:
2、生长速度:
3、匀称程度:
小儿神经精神系统发育
感知觉的发育:
视、听、嗅、味、触、温度觉及痛觉。
运动的发育:
由上到下,由近端到远端,由粗糙到精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协调到协调。
神经心理发育检查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的水平表现在感知、运动、语言、及心理过程等各种能力及性格方面,对这些能力及性格特点的检查统称为发育测验或发育评价。
又因心理发育是先天因素、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故将心理发育称为社会心理发育;
心理测验又称为社会心理测验。
三个阶段:
发音、理解、表达语言的发育:
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运动形式。
必备条件:
语言中枢、发音器官、听力及语言环境
一哭二笑三认母四翻六坐八会爬十一个月学步伐一岁会说简单化
、新世纪发展对儿童的要求健康+高智商+高情商=需要的人才
(身体健壮+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能力
一、胎儿及婴幼儿脑发育特点
0~6岁是人一生中脑发育最快的关键时期;
大脑潜能开发的基础是脑的结构与功能;
出生时发育良好的脑是后天智力正常及进行潜能开发的物质基础;
脑发育的主要顺序;
神经系统是人体中最复杂的系统
•
•从结构发育
•
•结构完善+功能发展
•功能完善
•大脑发育成熟
营养素和能量是脑发育的物质基础.二、影响脑发育及智力主要因素
0-3岁是人大脑发育的最关键时期3岁时神经细胞已基本分化完成,8岁时接近成人。
智力的提高与大脑的成长平行发展。
韦克斯勒认为人的智力发展规律0~3岁为加速发展时期;
*4岁~13岁为等速发展,以后则负加速前进;
*到25岁达最高峰;
*26岁~36岁保持高峰期水平,随后开始下降。
智力发展速度与停止年龄虽然有个体差异,
人的智力高低有密切的关系。
营养因素是影响婴幼儿
脑发育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婴幼儿
大脑发育最重要的营养因素:
蛋白质。
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纤维素
营养原则:
自然食物,平衡膳食,按需添加,勿要过量。
心理测验应用于:
1、评价小儿社会心理发育是否正常或是否有智能迟迟缓的程度;
2、对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性瘫痪及癫痫等)是否还伴有社会心理发育异常;
3、在治疗疾病或随访过程中进行前后对比。
根据测验的目的可分为:
筛查性测验
筛查性测验:
1、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DST)适用于6岁以下小儿筛查2、绘人试验(国内采用日本常模,适用于5岁半至9岁半儿童)。
3、图画词汇试验(PPVT)国内改进版可用于3岁半至18岁者使用4、瑞文试验可用于个体和集体测试,尤其适用于语言障碍者测试,可以跨文化比较。
适用于5至75岁。
断性测验:
蓓莉婴儿发育量表(BSID)适用于2—30月小儿测试
盖瑟尔发育量表(GESELL)适用于3岁以下幼儿使用。
测得值即为商(DQ)
斯坦福-比奈智能表L—M式适用于2岁半至18岁。
韦茨勒(Wechsler)学前及初小儿童智能量表(WPPSI)适用于4岁到6岁半。
韦茨勒(Wechsler)儿童智能量表修订版(WISC—R)适用于6至16岁。
幼儿卫生保健
张雅琴(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专业主任医师)
幼儿正处于身心迅速生长发育和发展的时期,身心各方面的机能尚不成熟,对外界的适应力比较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
因此,做好幼儿的卫生保健工作,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一代人的身体素质。
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卫生保健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为幼儿提供适应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制定和执行幼儿的生活制度,合理调配幼儿的膳食,预防常见疾病和传染病,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安全教育和预防意外事故。
一、制定和执行幼儿的生活制度(一日生活日程)
合理的生活日程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将儿童一日生活的主内容如睡眠、进餐、活动、游戏等每个生活环节的时间、顺序、次数和间隔等给予合理的安排。
1.托幼机构应根据各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季节变化和本托幼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
2.卫生保健人员应参与儿童作息时间安排,参与儿童睡眠、进餐、大小便、活动、游戏等各个生活环节保育要求的制订。
3.合理安排各个生活环节的时间、顺序和次数,注意动静结合、组织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结合、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结合,不同形式的活动交替进行。
4.每日要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
儿童户外活动时间每日不少于2小时,寄宿制儿童不少于3小时,寒冷、炎热季节可酌情调整。
儿童进餐时间20~30分钟/餐,餐后安静活动或散步10~15分钟,午睡时间根据季节为2~2.5小时/日为宜。
5.卫生保健人员每日巡视时,应观察生活作息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以保证儿童在托幼机构内生活的规律和稳定性。
一日生活时间安排(参考)
年龄
饮食
室外活动时间(小时)≥2
睡眠
次数(正餐+点心)
正餐间隔时间(小时)
日间次数
日间时间(小时/次)
夜间小时
1~2岁
3+2
4
2
1.5~2.5
10~12
3~6岁
3+1
1
2~2.5
8~10
二、儿童膳食
(一)配置儿童膳食的原则
1.符合幼儿营养的需要
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供应量适宜,可满足幼儿迅速生长发育时期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2.适合幼儿消化能力
食物的品种、数量和烹调方法,应适合幼儿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3.食物能促进食欲
尽量使食物的外形美,色诱人,味可口,香气浓,花样多,以促进幼儿食欲。
4.讲究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严防食物中毒。
(二)膳食巧搭配
1.粗细粮搭配
细粮容易消化、口感好,粗粮含维生素B族丰富,耐嚼。
两三岁以后的幼儿可粗细粮搭配着吃,但要粗粮细做,兼顾儿童的食欲和营养需要。
2.米面搭配
米比面食耐嚼,多嚼有益。
但面食花样多,巧做、细做,可引起食欲。
3.荤素搭配
动物性食物含优质蛋白质,蔬菜含维生素无机盐,荤素搭配不仅不腻,还可以使摄入的营养平衡,有利健康。
4.谷类与豆类搭配
豆类蛋白质为优质蛋白质,谷类中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豆类与谷类混合食用,可起到蛋白质互补作用。
5.蔬菜五色搭配
绿色、红色、黄色的蔬菜,所含的胡萝卜素、铁、钙等优于浅色蔬菜。
浅色蔬菜可用于调剂口味,但菜篮子里要以深色蔬菜为主。
6.干稀搭配
主食有干有稀,或有菜有汤,吃着舒服,水分也充足。
(三)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是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关系着儿童的身心健康。
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下:
1.按时定位进餐,食前有准备
进餐前,告诉幼儿要吃饭了。
1~2岁的孩子,要求他们洗好手,戴上围嘴,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
3岁左右可以在吃饭前帮忙做一些就餐的准备,如擦桌子、摆筷子、放好自己用的小勺、小盘、小碗。
看到固定的餐具,想到马上要吃饭了,会使幼儿食欲增加。
切忌放任幼儿端着饭碗到处走,边玩边吃。
每顿饭应有大致的时间限制,既要求幼儿细嚼慢咽,又不要拖得太久,应该专心吃饭。
2.饮食定量,控制零食
除了三顿饭,一两次点心之外,要控制零食,使幼儿养成吃好三餐的好习惯。
另外,教育幼儿不要贪吃,以免消化不良。
3.不偏食、挑食
偏食、挑食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不仅影响幼儿的健康,而且形成固定的口味以后,长大成人也难再适应多样的膳食,膳食多样化才能使人获得全面的营养。
4.注意饮食卫生和就餐礼貌
注意饮食卫生,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不吃不清洁、不新鲜的食物,不喝生水,不捡掉在桌上或地下的东西吃,使用自己的水杯、餐具等。
自幼儿上桌开始,就应该培养良好的就餐礼貌,如咀嚼、喝汤是不应该出大的声响,夹菜不可以东挑西拣,不糟蹋饭菜等。
特别是懂得谦让,不应把好吃的独占。
三、预防常见疾病
(一)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
1.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能力。
加强体格锻炼,多在户外活动,多晒太阳,用冷水洗脸。
2.季节变换之时,应注意小儿的冷热,随时增减衣服,有汗及时揩干。
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等体弱儿易患呼吸道疾病,应加强锻炼和护理。
3.保持幼儿活动室、卧室空气新鲜。
温暖季节可开窗睡眠,冬季要有合理的通风制度。
4.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提供平衡的膳食。
避免因过累或饮食过于油腻造成的不易消化,使幼儿抵抗力下降。
5.冬春季,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患呼吸道疾病的工作人员要避免与幼儿接触。
6.教会幼儿洗手的方法,勤洗手。
(二)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
1.提倡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2.提供干净的饮用水和足够用水,保证个人卫生。
3.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清水给幼儿洗手。
4.建立清洁卫生的厕所。
5.及时处理幼儿粪便,保证卫生安全。
(三)营养性疾病的预防
1.佝偻病的预防
(1)多在户外活动,接受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
(2)保证幼儿每天有足够的能量,以提供足够的钙与维生素D。
(3)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2.缺铁性贫血
(1)经常给幼儿提供含铁多的食物,如鸡、鸭、猪血、肝类、瘦肉、鸡蛋、豆制品等,提供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2)预防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如钩虫感染等。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教师 招聘 考试 幼儿教育 学科 学前 卫生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