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2精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255331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90.02KB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2精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2精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2精编版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投影仪、相关的影像资料及设备。
2.王羲之书法字帖《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乐毅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上一节课讲过的内容,我们通过填写这个表格(这时教师用投影打出表格,样式可自行设计)巩固前面学过的内容。
(填写过程略),我们上节课讲的是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本课将介绍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和思想。
下面请看详细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平素特别喜爱鹅。
有位道士为得到王羲之的字,投其所好,特意养了一群白鹅。
一天,王羲之看见这群鹅昂首挺胸,划水有力,姿态优美,不忍离去,于是求道士将鹅卖给他。
道士提出要王羲之书写一部经书来换,王羲之当即应允,用半天时间抄好经书,如愿以偿地换到了白鹅。
这就是“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你知道王羲之为何如此爱鹅吗?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投影(投影显示《兰亭序》作品)。
这部作品的名称叫《兰亭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那么,王羲之这部作品是如何写成的?
写成以后由谁来保管?
现在还在不在世上?
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王羲之字帖是真是假?
我们应该如何来欣赏它?
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学过这一课之后,都会明白的。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你们学语文课时知道,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一个人被誉为“诗圣”,那就是杜甫。
在学历史时,在历代著名的医学家中,又有一个人被誉为“医圣”,我们也知道,那就是张仲景。
可你们知道不知道,在书法家中也有人被誉为“书圣”?
他是谁呢?
我们说,他就是东晋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关于王羲之的故事有很多,像“书成换白鹅”“入木三分”“袒腹东床”等。
那么,王羲之是如何成为著名的大书法家的?
关于他的作品,他的人生经历都有哪些?
与他同时代的艺术成就除了书法外,还有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1.汉字字体的演变和书法成为一门艺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内容。
看完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什么时候?
书法和写字一样吗?
[学生回答]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是在东汉末年。
书法和写字不完全是一回事。
[教师提问]魏晋时期,书法字体有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教师提问]我们在前面关于文字都接触过哪些?
[学生回答]早在半坡时期的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商朝时,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叫甲骨文。
商周时,人们还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叫“金文”或“铭文”。
秦始皇时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
秦朝末年又出现了隶书。
两汉时,主要以隶书为主。
[教师引导]关于各种字体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屏幕上关于“马”字的形状来比较。
[投影显示]
同学们,屏幕上的“马”字是从甲骨文一直到楷书。
①是早期甲骨上的图画文字“马”;
②是晚期甲骨文上的“马”字;
③是金文中的“马”字;
④是大篆体的“马”字;
⑤是秦统一文字后的小篆“马”字;
⑥⑦⑧⑨分别是“马”字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形式。
同学们要把握每一种字体的基本特征,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把它们区分开来。
[教师过渡]魏晋时期,我国的书法艺术取得了很大成就,不仅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流行,而且这一时期书家辈出,在中国书法史上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中的佼佼者便是大书法家王羲之。
下面,我们来学习具体内容。
[板书]王羲之和《兰亭序》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一目下两段小字内容,思考王羲之是怎样变成一个大书法家的。
请各抒己见。
[学生回答]答案一:
他七岁时就开始练习书法。
时间持续长。
答案二:
他立志专精,勤学苦练、走路、休息都在琢磨字体的结构、架势和笔法。
答案三:
他练书法时,姿势端正,方法正确,而且精神集中。
执笔、运笔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
答案四:
……
[教师讲述]王羲之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星空中一颗最明亮的星。
他的成功是由艰辛铺成的。
王羲之(约303~361)出身于一个仕宦世家,字逸少,原藉琅玡临沂人(今山东人),后南渡迁居于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祖父王正,官尚书郎,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从伯父王敦,王导皆权倾人主而兼擅书法。
王羲之小时不善言辞,但勤于书法,他是通过功力深厚的书法走上人生之路并成为名垂万世的“书圣”的。
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他。
魏晋时期,不仅是人的觉醒时期,也是艺术精神的自觉时期。
随着纸的发明和广泛运用,佛教的传入和儒、道、玄等的融会,以及王朝更迭群雄并起,士人崇尚清淡之风,讲求率性自然,寄情山水,全身远祸以安顿精神。
王羲之具有典型的晋人风度:
性格耿直,超尘绝俗,不拘礼法,委任自然。
二十岁时,当朝太尉郗鉴求选佳婿于王导,王导让来人到东厢看诸位子弟,大家都温文尔雅,正襟危坐,惟有王羲之毫无拘束,东床袒腹看书,对来人置若罔闻。
郗鉴慧眼识真才,说“这正是我要的好女婿”,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
这就是著名的“袒腹东床”的故事。
后人就把招女婿叫做“招东床”。
王羲之经历了由士而仕,又由仕而退的人生道路。
他初为秘书郎,继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但他不迷恋官场,愈到晚年,愈是倾心于自然山水,在经历了社会动乱和为官拘束后,一种脱离官场的内在要求日益强烈。
五十三岁时,骠骑将军王述作了扬州刺史,王羲之平时就轻视王述的为人,更耻于在其部下供职,借机称病辞官,并在父母墓前“自誓”永不做官。
从此遁迹山林,幽处颐养,直到五十九岁逝世。
王羲之少年时学书于卫夫人与叔父王廙,遵循钟繇书法,形成了秀丽婉逸的书风。
这一时期的书风被韩愈归纳为“羲之俗书趁姿媚”而今已很难见到。
中年时,博采历代书家之长,全面继承传统。
渡江之后,又广游名山大川,博览秦汉以来篆隶的淳朴古茂、奇肆豪宕的作品,独有感悟,形成了质朴丰茂的风格。
晚年王羲之勇于变化,善于创新,博采众长而自成面目,终于完成从具有隶意质朴书体到娇美流变书风的蜕变。
书法舍弃秦汉的丰碑巨额而走向尺牍简札的清逸,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并创造出一个时代全新的惟美书风。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同学们请看投影:
[教师讲解]《兰亭序》是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日(三月三日)王羲之五十岁时所书。
这一天,王羲之与友人爱子共42人,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
时值暮春之初,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行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一乐。
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了。
(这里应讲清,“祓禊”指古代习俗,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叫修禊、祓禊。
禊指古人消除不祥的祭礼。
“流觞”把漆制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循流而下,杯子停在某人前,某人就取杯饮酒。
称为流觞)作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感到人生与自然相合相契的快乐。
在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的清丽景色中,王羲之微醉命笔,畅叙幽情,写下了这清逸俊秀,一片神机的《兰亭序》。
全篇无法而有法,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
骨力寓于姿媚之内,意匠蕴含于自然之势。
在内的笔势,遒丽爽健的线条和圆融的冲和的气韵中,可以感受到王羲之作为书法大家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全篇运用篆、隶、章草的笔法,中锋起转提按,意随笔转,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极尽变化,楷草兼施,平稳中寓险峻,相同的字皆有不同表现,全文有二十个“之”字,都加以变化,无一雷同。
全幅意境浑穆,潇洒散朗如清风明月,乐中含悲悟生命玄理。
可以说是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王羲之酒醒后再写了十余遍,皆不及原作,可见,艺术的神来之笔是不可重复的。
唐人《兰亭序》摹本传世的有三帖,一是虞世南临本,一是褚遂良临本,一是冯承素摹本(响拓本),钤有唐中宗“神龙”小印,又称“神龙本”。
(注意:
教师在讲解前,一定要引导学生先把作品内容读一至二次,解决字词问题)
[教师讲述]关于《兰亭序》的保管问题,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据《隋唐嘉话》载:
王羲之的《兰亭序》,到梁朝侯景叛乱时流失在外。
陈朝时,为僧智永得到。
到了太建年间,献给了陈宣帝,隋灭陈后,有人把《兰亭序》献给了晋王杨广,晋王并不珍惜,后来智果和尚借来翻拓,杨广称帝后,竟忘了讨回来,智果法师死后,由其徒弟辩才和尚收藏,唐太宗为秦王时,见过《兰亭序》的拓本,惊喜之余,乃高价购买原迹。
终究也没有买到。
后来打听到在辩才和尚之处。
乃遣萧翊到越州求得,在武德四年入秦王府。
贞观十年,命人翻拓十本赐给亲近之臣。
到唐太宗死后,中书令遂良上奏:
《兰亭序》是先帝喜爱的珍品,不应留下。
于是《兰亭序》作为殉葬品葬于昭陵。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兰亭序》的各种字帖,大多以冯承素所拓“神龙本”为底本。
除此之外,王羲之还有其他作品。
《乐毅论》是小楷代表作。
《黄庭经》(即为换鹅而写的经书)也是小楷,因这幅作品是为换鹅而写,故李白有诗: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行书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丧乱帖》颇能见出王羲之真情怀,真血性。
其中《快雪时晴帖》连同王献之《中秋帖》、王殉《伯远帖》被乾隆皇帝合称为“三希”,并称自己的书斋为“三希堂”。
该帖为三希之首。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代书家。
代表作有《中秋帖》等。
与父亲被世人称作“二王”。
[教师引导]有关王羲之的故事,大家是否还能讲一些?
有关王献之的也可以。
[学生讲述]王羲之辞官以后,住在戢山下,一天,一个老婆婆拿着十六把扇子去集市上卖。
王羲之问多少钱一把,老婆婆告诉他二十钱一把,王羲之乃在一把扇子上写了五个字,老婆婆感到非常惋惜,说一家子就靠这几把扇子吃饭,你给我画坏了,我们拿什么去买米、面呢?
王羲之说:
你就说是王羲之写的,要一百钱。
老婆婆一进市场,就被人把这扇子买去。
老婆婆拿着十余把剩下的扇子来请王羲之写字,王羲之笑着拒绝了。
[学生讲述]王献之的性格较王羲之为疏狂不羁,书法更具有一种奔放的气势。
有一个喜爱书法的青年,特意穿了一件精白纱长衣前往献之处,引起了书家的兴趣,于是就在这素白衣服上恣意书写一番。
青年心满意足而去,哪想到刚出大门就被求书者蜂拥争抢,衣裂布断,只有一只袖子尚在其手中。
[教师过渡]王羲之书法在唐代就传到日本,近代以来,更是对日本、韩国、新加坡、东南亚乃至西方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与王羲之同时代的还有一个顾长康,在画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书一画,交相辉映,为东晋的艺坛增添了无尽的光辉。
下面我们就来看详细内容。
[板书]3.顾恺之的绘画成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关于顾恺之的描写。
掌握几点:
一、顾恺之的绘画题材;
二、顾恺之的绘画特色;
三、顾恺之绘画的代表作。
[教师提问]顾恺之的绘画题材有哪些?
[学生回答]顾恺之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
[教师提问]顾恺之的画有什么特色?
[学生回答]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教师提问]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学生回答]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教师讲述]顾恺之(约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
晋陵无锡人(今江苏无锡人)。
博学而又有才气。
曾任东晋大司马桓温和荆州刺史殷仲凯的参军。
善画人物、佛像、山水、鸟兽,特别善于以色彩绘画人物画、肖像画、佛像画等。
还善于点睛传神,由于顾恺之不仅擅长绘画,文章和诗也写得很好。
做事又非常认真,有时达到痴迷的程度。
因此有“画绝”“才绝”“痴绝”三绝之称。
时人谓之“虎头三绝”。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用投影打出,如果没有条件,则可让学生看课本上选图)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取材于西晋诗人张华的《女史箴》著作而成。
张华著作原为讥讽贾后专权。
用韵文形式,以史家口气,写宫廷规箴,规劝教育妇女应遵循的封建道德。
顾恺之以它为题材,结合东晋的现实生活,创造了12幅历史故事画。
画纵25厘米,横249.5厘米,现存的只有9幅,还是唐人摹本。
画面描绘了封建时代宫廷妇女的生活,中间一位丰采奕奕的贵族妇女正在对镜梳妆,左边的侍女在为贵族妇女梳理发髻。
铜镜为圆形,放在一特制的镜架上,镜子旁还有长圆不同的梳妆盒。
画面右面有一贵族妇女,正左手持镜右手整理并欣赏自己的发髻。
整个画面生动形象。
是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
《洛神赋图》卷是根据三国时诗人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的。
图中洛神和曹植反复地出现,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画面,和其他人物一起都统一在山水背景之中,有类今之连环图画。
作品为绢本设色,线条细劲,如春蚕吐丝,人物比例适度,之间顾盼有情,山水树石画法古拙。
此图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绘画中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
这幅图有多种摹本,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卷最为完整,因此前人曾称为“真迹本”。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学习顾恺之的绘画艺术时,曾学习过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除历史故事,人物山水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佛教故事。
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佛教的发展。
那么,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有哪些发展?
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佛教的发展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佛教传进并发展后与中国本土的思想有无冲突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以下目里将要学习的。
[板书]二、佛教的兴盛和《神灭论》
1.佛教盛行的原因和表现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本目下的内容,从中找出佛教盛行的原因和表现。
以及反佛教思想出现的原因。
[教师提问]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摆脱现实苦难,人们纷纷信仰佛教。
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统治者也大力扶持。
[教师引导]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力扶持佛教?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讨论]……
因为统治者也信佛教。
为了欺骗和麻醉人民。
佛教可以帮助统治者统治人民。
中国有适合佛教存在发展的土壤。
[教师讲解]正如同学们所说。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之所以能够兴盛,其主要原因不外乎就是这些。
下面,我们把它细化一下:
两汉时期,佛教刚刚传入,羽翼未丰,还只是道教的附庸。
魏晋时期,社会长期动乱,百姓苦不堪言,因此,佛教宣扬的今世苦修,来世享乐的观点就特别适合百姓的口味。
其次,统治者也信仰佛教,他们一方面希望利用佛教来控制人们的思想,防止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自身也身体力行。
比如,梁武帝萧衍曾三次舍身同泰寺。
第三,佛教进入中国后,有意识地和中国的儒家思想靠拢,寻找双方的共同点,因此到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便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起来。
[教师提问]佛教的盛行在魏晋南北朝有哪些表现?
[学生回答]各地大量修建寺庙,佛寺广占良田。
[教师补充]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表现有很多:
一是大量修建寺庙,僧尼人数大增,由于统治者的支持,佛寺遍布各地,僧尼多到惊人的地步。
北魏时,寺院有3万所,僧尼有200万。
在南方,仅建康城就有寺院500多所,僧尼10余万。
二是这些寺院都广占田地,而且不纳赋税,僧尼的增加,又造成劳动力的丧失。
三是大量佛经被翻译过来,外域僧人大量来华。
仅洛阳的西域僧人就达3000余人。
四是僧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后赵重用佛图澄,前秦苻坚重释道安,后秦姚兴重用鸠摩罗什,南燕慕容德重用僧朗,这些名僧都可以参决国家大事。
北魏的皇帝除太武帝拓跋焘外,大多皇帝信佛。
南朝的梁武帝曾一度把佛教定为“国教”。
[教师提问]反佛思想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兴起的?
[学生回答]佛教盛行,没有解脱人民的苦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因此,不断有人出来反对佛教,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思想家范缜。
下面就来学习范缜及其名作《神灭论》。
[板书]2.范缜和《神灭论》
[教师讲述]佛教的广泛传播,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都是人民的血汗。
宋明帝修湘宫寺说是积一大功德,大臣虞愿说这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何功德之有!
寺院侵夺百姓大量田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人口出家为僧,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那时早就有人进行过反佛斗争,但真正击中要害,从理论上给予佛教以致命打击的是范缜和他的《神灭论》。
《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
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的,有了肉体,才有精神;
肉体死了,精神也随之消失。
《神灭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学习魏晋南北朝时佛教有了很大发展。
为了宣扬佛教,北朝的统治者除了支持修建大量的寺塔外,还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无数优秀工匠的创作,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这些石窟艺术有什么特点?
它们中最著名的有哪些?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种佛教传进中国后的产物?
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三、辉煌的石窟艺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本目下的全部内容看一看。
了解当时著名的大石窟,了解它们的艺术特点。
[教师提问]魏晋时期著名的两大石窟是什么?
[学生回答]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教师讲述](或通过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明白以下内容):
公元460年到530年前后的六十多年间,正处于我国历史上的北魏王朝时期,上自皇帝下到一般佛教信徒,在都城平城的西郊,开凿了一批佛教石窟。
佛教石窟断断续续东西延长有十五公里,约1公里长的中间一段,是石窟的精华所在。
它位于东距山西省大同市十五公里处的云冈南麓。
这里有五十三个大中型石窟,还有一千一百多个小型窟龛。
窟中最大的佛像高十七米,窟内外最小的龛像还不足十厘米,有人统计大大小小全部造像多达五万一千多座。
造像题材种类繁多,人物造型极为生动,是世界闻名的雕刻艺术宝库。
它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佛教石窟群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洛阳与中国佛教早期的传布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因缘,相传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就在洛阳,至今它都香火不断。
洛阳是中国译经和佛教传布的中心之一。
白马寺被佛教信徒尊为“祖庭”和“释源”。
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寺院林立,可惜今已荡然无存。
而与之同时凿建的龙门石窟,却依然如故,成为中国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寺南12.5公里处。
其地东山与西山对峙,伊水流于其间,文献记载:
“两山相对,望之如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
”(《水经注》)约到隋唐时期,该地始称龙门。
西山又称龙门山,东山又称香山。
西山的地质构造属石灰岩。
适于雕像。
龙门石窟历代开凿的洞窟和龛像,即分布在西山和东山的峭壁上。
根据龙门石窟研究所的调查和统计,现存窟、龛两千一百多,大小造像近十万躯,历代碑刻,铭记约2780品。
今天的龙门石窟,不仅是研究佛教艺术、佛教文化、佛教历史的宝库,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外游客参观游览的场所。
[教师总结]同学们,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部分,到现在为止,我们就学习完了。
为了使同学们对此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现在请大家自行设计魏晋南北朝文化成就的表格。
[学生设计填写]……
(教师用投影打出示范表格)
领域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数学
祖冲之
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3.1415926~3.1415927之间,世界领先。
农学
贾思勰
著《齐民要术》一书,是迄今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价值很高。
地理学
郦道元
著《水经注》一书,是一部地理学综合著作,材料丰富,价值很高。
书法
王羲之
东晋著名书法家《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绘画
顾恺之
东晋著名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他有“三绝”之称。
石窟艺术
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为代表。
造型丰富、雕刻精美,是世界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布置作业]
1.“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哪一位书法家的赞赏
A.王羲之B.王献之C.颜真卿D.柳公权
答案:
A
2.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王羲之下列作品中的哪一部
A.《乐毅论》B.《快雪时晴帖》
C.《兰亭序》D.《黄庭经》
C
3.被后人称为“书圣”的是
A.卫夫人B.王羲之C.王献之D.顾恺之
B
4.顾恺之的代表作是
①《兰亭序》②《女史箴图》③《中秋帖》④《洛神赋图》⑤《黄庭经》
A.①②④B.②③C.②④D.③⑤
5.讨论:
如何评价洛阳龙门石窟和大同云冈石窟的宗教内容和艺术形式?
(课上完成)
参考答案:
石窟艺术的大部分内容和统治者开凿的意图是要宣扬宗教迷信,但它们却是古代艺术家和劳动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
这些石窟艺术保存至今,其意义早已超出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和意识形态之局限。
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雄伟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板书设计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
2.王羲之和《兰亭序》
3.顾恺之的绘画成就
二、佛教的兴盛和《神灭论》
2.范缜和《神灭论》
三、辉煌的石窟艺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2精编版 新人 教版七 年级 历史 上册 承上启下 魏晋 南北朝 文化 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