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0249188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9.26KB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docx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一、备课与教学设计
•备课是以教材为依据,侧重于解读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依据,侧重于指导学生学习。
1、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核心词、听话
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韩愈《师说》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
“掰开了,揉碎了,学生还是不懂。
”
2、传统教育观念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传统的经验传播方式
口授笔传
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4、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5、要使学生得到终身发展。
4、教学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1、确定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
且随学习的进程,形成梯度性目标,循序渐进。
2、学习方式的设计,应建立在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上。
3、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知的历史知识、熟悉的社会生活相连系。
4、强调理解,不鼓励死记硬背,不限制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向。
鼓励学生参与和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5、在教学中,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及活动,应及时作出信息反馈。
6、应规划学生除教科书之外的学习领域和范围,并向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学习资料。
作业
写一篇教育叙事,讲讲你在教学中开发教学资源的故事,把自已对于历史教育资源利用的想法和建议也写下来。
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学过程:
参与和提高
二、课型研究:
常规课与公开课
三、教学风格:
“入格”和“无格”
四、成长周期:
阶段和调控
案例:
教师成长的迷失和烦恼
概念:
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学过程:
参与和提高
(一)知识·方法·能力:
从传授到探究
1.历史知识的传授
案例:
学生的困惑:
“大跃进”和人口
问题:
知识怎样讲
方法怎样运用
认识怎样点拨
案例:
选择教学内容的切入点
——关于商周始祖的传说
案例:
初中知识传授“度”的把握
——“工农武装割据”概念的处理
2.历史方法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
案例:
教书与教学
——《清明上河图》教学片断
●让学生自己读图(尝试阅读)
●找出兴趣关注点和疑问产生点(提出问题)
●分工合作解决难点和疑点(解决问题)
●总结,准备新的探索(新、旧学习过程转化)
案例:
方法训练
——“祖冲之”人物教学片断
训练内容:
阅读课文,训练归纳、概括技能
步骤:
(1)阅读课文,提示思考题
(2)讨论问题,概括关键词
(“从小”、“不盲从”、“利用”、“发展”)
(3)价值判断,提升认识
(“一生”、“求实”、“继承”、“创新”)
(4)总结、归纳成语汇
作业
思考自己的教学和成长经历,写一写自已对以后教师工作发展的愿望或建议。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初探
为了使我国基础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部大力推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1999年开始启动课程改革运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围绕《纲要》,中学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运动。
一、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的新要求
《纲要》颁布后,各学科都积极按照《纲要》的精神对本学科进行课程改革。
2001年各科的新课程标准都相继颁布,其中《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统称新课标)也相应出炉。
新课标以《纲要》为依据,改变了现行历史教学大纲只重视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提出了历史课程的六大基本理念,即“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基础;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的完整性,关注学生生活,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1][①]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新的历史课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以先进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把学习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把学习历史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定位在学生未来的需求上,强调学生如何适应未来时代的价值要求。
其次,思想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结合起来。
新历史课标注重“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而不再把教学目标僵化地限制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而是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起来,从整体上而言,新历史课标降低了历史课程的难度,改变了历史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历史课堂上进行自己的探索,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找到自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新历史课标为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充裕、宽广的时间、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
新历史课标的实施,对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即历史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显然,中学历史教师过去那种只重视传授历史知识的教育理念,远远不能达到新历史课标对学生培育的要求。
为了落实新课标,为了学生的发展,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行为、变革教师文化,改变历史教育教学观念和策略,与新历史课标一起成长,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一)中学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师生关系中,历史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从单向传递历史知识转向多向对话交流。
在课堂运作中,历史教师由执行者变成历史课程的决策者和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二)中学历史教师行为的转变
就教学方式而言,历史教师应由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到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建构的转变,这里必须注意三点:
一是历史教师要平等地参与教学过程,二是历史教师应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三是历史教师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就教学过程而言,要使历史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即历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就师生交往方式而言,应从控制向对话与合作转变。
(三)中学历史教师文化的变革
所谓的教师文化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以及情绪反应等”[2][②]。
传统的教师文化本质是一种与教师的“技术熟练者”身份相适应的适应型文化,适应型文化主要表现在:
1、教师的个人主义文化,对自己的要求是独立成功观,对其他教师的态度是不干涉主义;2、派别主义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是“教师们从属于相互分离的甚至是彼此竞争的团体,如同联系松弛、各自独立的城邦”[3][③];3、人为协作文化,即强迫性的协同教学,是通过一系列正规、特定的官僚程序以增加教师联合计划和相互讨教的机会形成的;4、沉默文化,即在学校中极少就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的教育政策发表意见和言论,正式场合中,很少就其他班级、其他老师的活动发表意见,从而不利于学校的民主建设;5、保守主义文化,教师很少对自己的教学做实质性的变革,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在这样的文化规范中,一切创新都可能受到压制。
这种传统文化下的中学历史教师的文化构成具有很多弊端。
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变革自己的文化。
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重塑教师文化,教师应走向合作与对话,建立自然协作文化。
中学历史教师的文化应是以教师的教学和发展的需要为基础,以教师自主和自愿为前提,积极地开放地投入到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并从中获取新的知识素养,以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提高;探究和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生活方式,探究和反思是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核心因素,能增进教师技能,改进教学;关注个体经验,形成个人风格,历史教师在提倡合作的同时,应按照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去设计教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个人风格;走出功利主义。
重塑中学历史教师文化是解放中学历史教师、增进历史课程改革实效、激发历史课程活力的关键所在。
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积极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行为、变革教师文化,才能应对新课标的挑战,才能不断发展,持续发展,而中学历史教师的不断发展、持续发展之路就是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
中学历史教师的发展最终应朝着专业发展的道路前进。
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发展
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相当丰富,此处所关注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成长,持续发展,达到专业成熟的过程。
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其专业发展指的是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知识专业水平,历史教育教学水平,管理学生与班级水平,不断成长,持续发展,最终使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专家型、学者型的历史教师的过程。
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是中学历史教师的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这个过程艰巨而复杂,要实现专业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形成自主发展意识
自主发展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自我创新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是内因,同样,中学历史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自身,其中自主发展意识尤为关键,因为“教师的自主发展需求和愿望是内在的,这种需求和愿望是根据自我意识,基于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愿望和目标而产生的,是自我超越的内在依据和动力,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容具有个体性,是个性和社会性和谐发展意义上的自主发展,教师的自主发展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发展状态,是基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自我超越活动”[4][④],教师形成了自主发展意识后,才能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只有形成了自主发展意识,教师才能不断克服发展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挫折,不断前进。
自主发展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确立奋斗目标
中学历史教师形成自主发展意识后,就要确保自己在教育改革方向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因而必须要制订相应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更是如此。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师本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的蓝图,能够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引导和监控,也能为教师对自身专业的发展的反思提供一个参照。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有长远规划和短期规划之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个短期的规划,根据自己对职业追求制订一个长远规划。
教师的专业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目标的确立、策略的拟订等等。
其中自我分析要对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找到自己最擅长的空间,教师只有对自己有了准确和充分的认识,才能制订适合自己发展的规划,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
环境分析要对教育背景、教师专业发展趋势、学校要求、学生需要做一个透彻的了解和分析,然后思考如何平衡自身、学校和学生三者的关系,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和抓住各种机遇,以促进自己的发展。
以我们即将走上历史教学讲台的准历史教师为例,在我们即将从事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时,我们应该为自己制定一个短期的专业发展规划。
这个规划包括的内容,可参照以下表格(仅供参考):
自我分析
环境分析
专业发展目标
实现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优势:
所任教学校情况:
历史专业知识:
1. 建立历史知识库
2. 建立历史教学资源库
3. 模仿学习先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
……
不足:
能力:
学生学习历史情况:
历史教育教学技能:
兴趣:
需求:
历史在任教学校情况:
管理学生、班级能力:
努力方向:
任教学校教师队伍情况:
其他知识:
自我形象期待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具体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动态性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们必须通过不断地体验和反思,来不断的调整这个规划,使规划不断朝最适合自己最有利于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完善。
教师专业规划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教师们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产生很多的困惑,此时对于教师们来说,长远的奋斗目标即职业理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作为我们的职业,那么我们就要有对这一职业最高标准最高境界的不懈追求。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不能只满足能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能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应该追求把历史学科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体系中,形成历史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进而影响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使他们从我们——历史教师身上,汲取人生的智慧。
我坚信,只要我们有了这样的一种奋斗目标,就能主动自觉地战胜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三)积极进取,持续学习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就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教师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1、 不断积累、拓展知识
“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科学背景知识。
”[5][⑤]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要求学生知识的获得要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得到,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只要掌握好历史学的知识就可以教好学生的观念。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即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宽广的其他学科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6][⑥]。
中学历史教师在平时的实践中一定要积极努力积累自己各方面的知识。
在研究历史教材、教参和历史读物的同时,还要阅读历史理论著作,关注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积极与其他历史教师或历史教学工作人员、研究人员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也要广博地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的获得除阅读有关教育理论专著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体会积累,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中体会与汲取。
新历史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汲取新知,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
2、积极进取,提高能力
学习能力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教师已经不可能在用一本教科书来满足学生的求知视野,在某个知识领域,教师和学生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时甚至还不及学生,时代要求“教师不仅是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有源头的活水”,[7][⑦]为此,教师仅依靠入职前的培训和原有的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所以教师要具备不断学习、获取知识、充实自己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这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很关键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师一定要有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意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只有中学历史教师本身具有了很强的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本身而言,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主要是通过不断的再学习来实现的。
如学习自身没有涉及过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自己比较薄弱的知识环节,学习新的研究动态和新形势等等。
因而,中学历史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要多接触各种报刊杂志,阅览各种书籍,观赏各种媒体节目,浏览各种学习网站,参观考察历史文物古迹,善于在与人交流讨论中获得信息,总之要多渠道多途径的获取知识和技能。
创新能力江泽民主席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应该具备创新能力。
一个教师和教育家的距离不遥远,关键看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追求精神。
教师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及对创新的坚韧不拔的追求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而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要有创新意识。
首先,对历史教材处理要有创新,要根据当地人文资源、学校条件、学生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如对于武汉的学校,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章节时,历史教师可以留更多的课时,联系学生熟悉的地名人物,向学生比较全面地展示这段历史,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在馆内讲述这段历史,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认知感,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历史使命感。
在学习“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时,我们也可以带学生去湖北省博物馆,让学生亲眼看看几千年前的古墓——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让他们看看编钟,并欣赏现场的编钟演奏。
不拘于历史教材,有效的利用历史教材,让其更好的服务我们的历史教学,适时走出历史教材,走进生活中的历史,这样更能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并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历史教学手段的创新。
“历史的主体是人,中学历史教学展示给学生的是过去人们的社会生活。
”[8][⑧]正因为历史是过去人们的社会生活,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陌生而抽象,传统教学手段不能生动而形象的展示过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现代教学手段如投影、音像、计算机等应用于历史教学就能集图、形、声于一体,增加了教学的直观和动感,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
历史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弊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中,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历史,体验生活,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如七年级的历史课中,涉及到很多的历史典故、成语典故、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我用两个课时组织了一个主题为“演绎他人,完善自我”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在这段历史中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和成语典故的资料,然后自行组织一个队,自行排练,最后以话剧表演方式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全班同学排出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晏子使楚、烽火戏诸侯、仁慈的商汤、卧薪尝胆、唐睢斗秦王六个节目。
在这堂课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整体运作。
学生不仅在演绎他人的故事中积累了历史知识,在历史情境中体验了历史,这次活动,同时也利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了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活动还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交往能力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交往中进行的,交往能力对一个教师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
一个成功的教师一定具有出色的交往能力。
在教育领域,教师交往的对象一般是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
其中最重要的是师生的交往,师生的交往可简单的分为课上的交往和课后的交往。
在传统的教育中,师生在课堂是谈不上交流的,尤其是历史这一学科,一直以来人们都错误的认为,历史是凝固的知识,没有什么变化,学好历史就是识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就行了,所以在历史课堂上,历史教师只需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学生则努力识记就行。
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控制着整个课堂,学生根本不会产生自己的看法,更难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改变这种模式,在历史课堂里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交流氛围。
如在学习《秦汉开拓西域河丝绸之路》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和同学们交流:
一是张骞首次西域之行用了13年,历尽艰难险阻,假如你是当时的随行人员,你认为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二是张骞通西域途中两度被扣留,假如你是当时的随行人员,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三是张骞克服重重困难,完成通西域的使命,给你哪些启示?
[9][⑨]通过这些问题,让同学相互讨论,尽情想象,并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获得自己独到的见解。
把课堂变成师生交流的场所,把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知识,体验历史,形成感悟,教师也在交流中不断成长,这是新课程的要求之一。
教师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与学校其他教师的和谐交往。
一方面是要与其他历史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建立历史教师共同体,共同探讨历史教学问题,共同交流经验,以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方面还要协调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关系,因为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很高的综合素质,历史教师只有和其他科目的教师进行不断的交流才能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完整和合理。
其次,家长也是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与学生、其他教师或是家长交往的过程中,要秉着理解宽容,真诚真实,民主平等,相互期待原则。
这样才能保证交往的成功。
教育能力“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
”[10][⑩]教育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能力之一。
历史是人文学科课程,是“针对人的社会认识、人的道德情操养成、人的健康人格发展的“人性化”课程”。
[11][11]从人的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中学历史教学不应当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主要的应当是“向学生展示历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历史发展观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时代进步的足声,形成对未来的追求意识,形成我该为我的未来做些什么的观念”[12][12]。
另一方面,历史教育要关注人的自我认识、人的个性解放的脉搏,在历史教学中要时刻思考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充分利用先进的优秀的历史人物来熏陶学生的心灵和品质,使他们明白什么是高尚;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感知社会的发展变化,感知社会的精神博大,感知他们应该怎么做人,怎么生存,怎么竞争乃至怎么影响社会。
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人文特点,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以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发展历史中汲取智慧,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提高人文素养。
⒊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点建议
中学历史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必须具备以上的知识储备和能力。
知识的储备,能力的获得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而要把这些经验转化成教学智慧,转化成教育教学的财富,需要教师的不断反思,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分别进行具有前瞻性、监控性、批判性的反思。
通过不断的反思,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为提升教师反省自知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我们可以建立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库。
这个知识管理库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历史基础知识,历史课程知识,历史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及学生特征的知识,教育目标与价值及哲学也历史渊源的知识,教师管理技能与知识,教学机智方面的技能与知识,个人的科研方法与治学策略以及成果等。
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再做具体细致的分类。
其次,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
要能熟练的浏览网业,不断从网上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和信息;要会通过网络随时吸纳、交流、共享各类知识;能通过博客等方式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学日志供自己反思和其他教师分享。
(四)中学历史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育内容及其传授方法上,不再是单纯用理论工作者设计好的课程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是教师更加关注教育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关注自身教育实践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实际效果,能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进而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创造最佳的教育情境来达到预期的目标”[13][13]。
中学历史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是其自身成长的必要,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归宿。
这里所说的“研究者”是有异于历史学的专业研究者的,中学历史教师的研究不应也不能向专业研究者的研究看齐,而是对自身内部发展起来的改变教育教学的独特情景和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