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流变安装施工工作定义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247926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58
- 大小:155.41KB
换流变安装施工工作定义文档格式.docx
《换流变安装施工工作定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换流变安装施工工作定义文档格式.docx(1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274
7
2.245
22
1.9047
8
2.222
23
1.8820
9
2.199
24
1.8594
10
2.177
25
1.8367
11
2.154
26
1.8140
12
2.131
27
1.7913
13
2.109
28
1.7687
14
2.086
29
1.7460
15
2.063
调压范围:
(+25~-3)×
1.25%
短路阻抗:
(19±
0.95)%
绝缘水平:
网侧线路端子SI/LI/AC1175/1550/680kV
网侧中性点线路端子LI/AC185/95kV
400阀侧线路端子SI/LI/AC1175/1300/479kV
200阀侧线路端子SI/LI/AC1050/1175/262kV
(需增加换流变本体:
尺寸、本体重量、变压器油重量、油枕高度、冷却器重量
套管参数:
套管长度、重量)
1.2换流变安装要求
1.2.1安装接口
1)插入同一阀厅的换流变之间的定位,由成套设计单位(网联)提供工程设计单位。
2)换流变长轴方向相对阀厅的定位,由成套设计单位(网联)与换流变厂家共同确定后提供工程设计单位。
3)换流变插入阀厅的孔洞设计由成套设计单位(网联)完成。
4)换流变两侧防火墙设计由成套设计单位(网联)完成。
5)防火墙上设备安装所需预埋件、固定件的大小和定位,由工程设计单位确定并提供成套设计单位(网联)。
6)换流变基础顶面标高由成套设计单位(网联)提供,一般与所连接阀厅的地面标高一致。
1.2.2安装要求
工程设计单位根据换流变厂家提供的换流变重量、底部尺寸、固定方式、千斤顶位置、本体电缆引出点位置,开展换流变基础布置设计。
其中:
1)由于土建施工存在一定的误差,换流变的固定方式推荐采用土建预埋钢板、换流变底座与预埋钢板焊接的固定方式。
该方式可有效降低土建施工难度、缩短换流变安装周期。
2)根据换流变厂家提供的运输小车的高度、轨距等资料,确定基础内轨道布置。
轨道宽度不仅要满足运输小车的顺利通过,而且要保证换流变运输到安装位置。
3)换流变油池靠近阀厅侧设置拉锚点,拉锚点的位置与换流变端部牵引孔之间的夹角不应过小,保证换流变牵引过程中一次就位。
4)每台换流变间隔内需设置电缆支沟,用于本体电缆引至换流变广场上的汇控箱。
5)换流变间隔内如设置油色谱在线监测仪,则在线监测仪的定位不仅要满足测量精度对油管长度的要求,而且尽可能避开间隔内的巡视通道。
6)换流变基础两侧油坑之间应设置一定的埋管,方便电缆敷设。
7)换流变如采用Box-in型,则需要工程设计单位、换流变厂家、Box-in供货厂家共同确定Box-in的布置。
包括换流变本体顶部、端部支撑点,Box-in对换流变网侧端子的带电距离,换流变顶部检修空间。
8)换流变本体汇控柜布置在防火墙的端部,有横向布置和竖向布置两种方式。
横向布置方式可减少换流变组装场地的宽度,但如果汇控柜的宽度影响到换流变推入工作位置,则需要采用竖向布置的方式。
9)防火墙上的设备布置,应在满足电气接线的前提下,保证与相邻设备、支架、防火墙之间的带电距离。
1.3强制性条文实施
序号
强制性条文内容
执行情况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5027-1993
7.3.2油量为2500kg及以上的室外变压器之间,如无防火墙,则防火距离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35kV及以下5m
63kV6m
110kV8m
220kV~500kV10m
油量在2500kg以上的变压器与油量在600kg以上的充油电气设备之间,其防火距离不应小于5m。
执行
7.3.4室外单台油量在1000kg以上的变压器及其他油浸式电气设备,应设置储油坑及排油设施;
室内单台设备总油量在100kg以上的变压器及其他油浸式电气设备,应在距散热器或外壳1m周围砌防火堤(堰),以防止油品外溢。
储油坑容积应按容纳100%设备油量或0%设备油量确定。
当按20%设备油量设置储油坑,坑底应设有排油管,将事故油排入事故储油坑内。
排油管内径不应小于100mm,事故时应能将油迅速排出,管口应加装铁栅滤网。
储油坑内应设有净距不大于40mm的栅格,栅格上部铺设卵石,其厚度不小于250mm,卵石粒径应为50mm~80mm。
当设置总事故油坑时,其容积应按最大一台充油电气设备的全部油量确定。
当装设固定水喷雾灭火装置时,总事故油坑的容积还应考虑水喷雾水量而留有一定裕度。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1997
4.1电气装置和设施的下列金属部分,均应接地:
a)电机、变压器和高压电器等的底座和外壳;
b)电气设备传动装置;
c)互感器的二次绕组;
d)发电机中性点柜外壳、发电机出线柜和封闭母线的外壳等;
e)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GIS)的接地端子;
f)配电、控制、保护用的屏(柜、箱)及操作台等的金属框架;
g)铠装控制电缆的外皮;
h)屋外配电装置的金属架构和钢筋混凝土架构以及靠近带电部分的金属围栏和金属门;
i)电力电缆接线盒、终端盒的外壳,电缆的外皮,穿线的钢管和电缆桥架等;
j)装有避雷线的架空线路杆塔;
k)除沥青地面的居民区外,其他居民区内,不接地、消弧线圈接地和高电阻接地系统中无避雷线架空线路的金属杆塔和钢筋混凝土杆塔;
1)装在配电线路杆塔上的开关设备、电容器等电气设备
m)箱式变电站的金属壳体。
6.2.5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装置中下列部位应专门敷设的接地线接地:
a)发电机机座或外壳,出线柜、中型点柜的金属底座和外壳,封闭母线的外壳;
b)110kV及以上钢筋混凝土构件支座上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
c)箱式变电站的金属箱体;
d)直接接地的变压器中性点;
e)变压器、发电机、高压并联电抗器中性点所接消弧线圈、接地电抗器、电阻或变压器等的接地端子;
f)GIS的接地端子;
g)避雷器、避雷针、线等的接地端子。
1.4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内容
第十七章电气一次设备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三十九条电气一次设备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对于主变压器、高压电抗器中性点接地部位应按绝缘等级增加防护措施。
2.设备预埋件及构支架预留螺栓孔应与设备固定螺栓规格相匹配。
5.设备支架柱(杆)头板的几何形状与尺寸,不得影响电缆穿管与设备接线盒的连接;
混凝土环形杆杆头板加筋肋的位置不得影响接地扁铁的焊接。
6.设备支架柱(杆)的基础应不影响操作机构箱电缆穿管的顺畅穿入。
7.在技术协议中,应明确随设备成套供货的支架加工误差标准,防止现场安装增加垫片。
8.在技术协议中,明确设备本体、机构箱门把手、螺栓等附件的防锈蚀(如烤漆、热镀锌、镀铬等)工艺。
9.对设备厂家设计的本体接地端子,设计应提出满足变电站设备接地引线搭接面积的要求。
10.主变、高抗等大型设备至少应有两个固定接地点。
11.对设备厂家现场配置的主变压器排油充氮灭火装置连接管道应提出防渗漏措施。
第四十条电气一次设备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5.充油设备套管使用硬导线连接时,套管端子不得受力。
第十九章屏、柜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四十三条屏、柜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设计应在设备招标文件中明确所有屏柜的色标号以及外形尺寸,明确厂家屏内接线工艺标准。
2.设计单位应规范端子箱、动力箱、机构箱及汇控柜等箱体底座框架与其基础及预埋件的尺寸配合。
3.端子箱箱体应有升高座,满足下有通风孔、上有排气孔的要求;
动力电缆与控制电缆之间应有防护隔板。
内部加热器的位置应与电缆保持一定距离,且加热器的接线端子应在加热器下方,避免运行时灼伤加热器电缆。
端子箱内应采用不锈钢或热镀锌螺栓。
4.断路器机构箱、汇控柜下部基础预留孔大小和位置应合理,以满足电缆布排的工艺要求。
5.屏顶小母线应设置防护措施。
6.屏、柜内应分别设置接地母线和等电位屏蔽母线,并由厂家制作接地标识。
第二十一章接地装置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第四十七条接地装置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1.变电站构架及设备支柱接地端子底部与设备基础保护帽顶面的距离以不小于200mm为宜,便于涂刷接地标识漆(螺栓紧固部位不得涂刷)。
2.设备支柱上部接地端子的位置应便于接地体的安装,接地端子的数量应与设备双接地或单接地的要求一致。
3.设计单位应分别校核并确定各类设备接地引下线的截面尺寸,重要程度不同的接地要求,应采用截面尺寸不同的接地引下线。
4.混凝土电杆杆头板应设置供设备二次接地用的螺栓孔,或在钢箍上设置接地端子。
5.架构及设备支架下部接地端子螺栓孔的直径应不小于15mm,接地端子不少于两孔。
7.主要电气设备(主变、高压电抗器、避雷器、断路器、PT、CT等)需采用双接地,应用两根与主接地网不同干线连接的接地引下线,每根均应符合热稳定校核要求。
9.设备接地应有便于测量的断开点,接地黄绿标识应规范,黄绿色标间距宜为接地体宽度的1.5倍。
10.施工图中应明确屏柜、屏柜门、低压配电柜及站区照明设备接地或接零的要求。
1.5标准化工艺应用
项目编号
项目/工艺名称
工艺标准
控制要点
设计实施细则
010*******
主变压器系统设备安装
主变压器安装工程
主变压器安装
(1)基础(预埋件)中心位移≤5mm,水平度误差≤2mm。
(2)防松件齐全完好,引线支架固定牢固、无损伤;
本体牢固稳定且与基础吻合。
(3)附件齐全,安装正确,功能正常,无渗漏油现象,套管无损伤、裂纹。
安装穿芯螺栓应保证两侧螺栓露出长度一致。
(4)引出线绝缘层无损伤、裂纹,裸导体外观无毛刺尖角,相间及对地距离符合规范要求。
(5)本体两侧与接地网两处可靠连接。
外壳、机构箱及本体的接地牢固,且导通良好。
(6)电缆排列整齐、美观固定与防护措施可靠,有条件时采用封闭桥架。
(7)本体上感温线排列美观。
(8)均压环安装应无划痕、毛刺,安装牢固、平整、无变形;
均压环宜在最低处打排水孔。
(9)气体继电器宜有防雨罩(厂家提供)。
(1)基础复测:
预埋件位置正确,根据主变压器、油浸式电抗器尺寸,在基础上画出中心线。
(2)主变压器、油浸式电抗器就位:
主变压器、油浸式电抗器的中心与基础中心线重合。
(3)就位后检查三维冲撞记录仪,记录、确认最大冲击数据并办理签证,记录仪数值满足制造厂要求,最大值不超过3g,原始记录必须留存建设管理单位。
(4)充气运输的变压器、油浸式电抗器在运输和现场保管期间油箱内应保持为正压,其压力为0.01~0.03MPa。
(5)附件安装前应经过检查或试验合格。
气体继电器、温度计应送检;
套管TA检查试验,铁芯和夹件绝缘试验合格。
(6)现场安装涉及的密封面清洁、密封圈处理、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产品说明书和相关规范的要求。
安装未涉及的密封面应检查复紧螺栓,确保密封性。
(7)冷却器按制造厂规定的压力值用气压或油压进行密封试验和绝缘油冲洗。
(8)变压器、油浸式电抗器注油前后绝缘油应取样进行检验,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9)附件安装:
1)安装附件需要变压器本体露空时,环境相对湿度应小于80%,连续露空时间不超过8h,场地四周应清洁,并有防尘措施。
2)冷却器起吊方式平衡,接口阀门密封、开启位置应预先检查。
3)升高座安装时安装面必须平行接触,排气孔位置处于正上方。
电流互感器二次备用绕组端子应短接接地。
4)储油柜安装确认方向正确并进行位置复核。
5)连接管道安装,内部清洁,连接面或连接接头可靠。
6)气体继电器安装箭头朝向储油柜,连接面平行,紧固受力均匀。
7)温度计安装毛细管应固定可靠和美观。
8)有载调压开关按照产品说明书要求进行检查。
9)应按规范严格控制露空时间。
内部检查应向箱体持续注入露点低于-40℃的干燥空气,湿度不应大于20%,保持内部微正压,避免潮气侵入,且确保含氧量不小于18%。
(10)抽真空处理和真空注油:
1)真空残压要求:
220~500kV≤133Pa,750kV≤13Pa。
2)维持真空残压的抽真空时间:
220~330kV不得少于8h,500kV不得少于24h,750kV不得少于48h。
3)真空注油速率控制在6000L/h以下,一般为3000~5000L/h,真空注油过程维持规定残压。
4)330kV及以上变压器和油浸式电抗器应进行热油循环,热油循环前,应对油管抽真空,将油管中的空气抽干净,同时冷却器中的油应参与进行热油循环。
热油循环不应小于总油量的3倍。
5)密封试验:
密封试验施加压力为0.03MPa,24h无渗漏。
(11)电缆排列整齐美观,电缆不外露,二次接线与图纸和说明书相符合。
(12)整体检查与试验合格。
(1)设计中应注意满足《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1997及《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5027-1993规程要求。
(2)在施工图阶段对提给土建专业的基础资料中明确基础(预埋件)误差要求;
(3)在技术协议或图纸确认时明确密度继电器配置防雨罩等要求;
(4)图纸确认和施工图设计时校验各电气距离;
主变压器接地引线安装
(1)接地引线采用扁钢时,应经热镀锌防腐。
(2)接地引线与设备本体采用螺栓搭接,搭接面紧密。
(3)接地体连接可靠,工艺美观。
(4)本体及中性点均需两点接地,分别与主接地网的不同干线相连,中性汇流母线刷淡蓝色漆。
(5)接地引线地面以上部分应采用黄绿接地漆标识,接地漆的间隔宽度、顺序一致,最上面一道为黄色漆,接地标识宽度为15~100mm。
(6)110kV及以上变压器的中性点、夹件接地引下线与本体可靠绝缘。
(7)钟罩式本体外壳在上下法兰之间应做可靠跨接。
(8)按运行要求设置试验接地端子
(1)主变压器接地引线在制作前,对原材料进行校直。
(2)接地引线制作前结合实际安装位置,弯制出接地引线模型。
(3)根据模型尺寸下料,为满足弯曲弧度,下料时要留有余度。
(4)扁钢弯曲过程,应采用机械冷弯,避免热弯损坏锌层。
(5)制作后的接地引线与主变压器专设接地件进行螺栓连接并紧固。
(6)接地引线与(主接地网)在自然状态下搭接焊,锌层破损处及焊接位置两侧100mm范围内应防腐
(1)引线与设备本体接地端子采用螺栓搭接;
(2)本体及中性点均采用两点接地,分别与主接地网的不同干线相连;
(3)变压器的中性点、夹件接地引下线与本体可靠绝缘。
主变压器系统附属设备安装
010*******
中性点电流互感器、避雷器安装
(1)设备安装垂直,误差≤1.5mm/m。
(2)瓷套外观完整,无裂纹。
(3)避雷器压力释放口方向合理;
铭牌应位于易于观察的一侧,标志应完整,清晰。
(4)所有连接螺栓需齐全、紧固。
(5接地牢固可靠
(1)支架标高偏差≤5mm,垂直度偏差≤5mm,顶面水平度偏差≤2mm/m。
(2)避雷器安装时,必须根据产品成套供应的组件编号进行,不得互换,法兰间连接可靠(部分产品法兰间有连接线)。
(3)在线监测装置与避雷器连接导体超过1m时应设置绝缘支柱支撑;
过长的硬母线应采取预防“热胀冷缩”应力的措施;
接地部位一处与接地网可靠连接,另一处与集中接地装置可靠连接(辅助接地)。
(4)电流互感器二次接线盒或铭牌的朝向应符合设计要求。
(5)油浸式电流互感器应无渗漏,油位正常并指示清晰,绝缘油指标符合规程和产品技术要求
(1)避雷器就位时压力释放口方向不得朝向巡检通道,并不得喷及其他电气设备;
(2)在线监测装置与避雷器连接导体符合要求。
箱柜安装及接线
(1)箱柜安装垂直(误差≤1.5mm/m)、牢固、完好,无损伤。
(2)宜采用螺栓固定,不宜采用点焊。
(3)箱柜底座与主接地网连接牢靠,可开启门应用软铜导线可靠接地。
(4)成列箱柜应在同一轴线上。
(5)电缆排列整齐、美观,固定与防护措施可靠。
(1)基础型钢允许偏差:
不直度<1mm/m,全长<5mm;
水平<1mm/m,全长<5mm。
位置误差及不平行度<5mm。
(2)基础上如无预埋型钢可采用膨胀螺栓固定。
(3)如端子箱材质采用镜面不锈钢,建议出厂保留板材覆膜,工程后期再去除,以确保表面光洁度。
(4)二次接线要求参照“0102020202二次回路接线”相关施工工艺要求。
(1)箱柜基础大小与箱体相适应,采用螺栓固定。
配电装置安装
引下线及跳线安装
(1)高跨线上(T形)线夹位置设置合理,引下线及跳线走向自然、美观,弧度适当。
(2)设备线夹(角度)方向合理。
(3)室外易积水的线夹应设置排水孔,排水孔直径不超过8mm。
(4)铝管弯曲度小于2%。
(5)压接时必须保持线夹的正确位置,不得歪斜,相邻两模间重叠不应小于5mm,压接后六角形对边尺寸不应大于0.866D+0.2mm(D为接续管外径)
(1)引下线及跳线制作前,确定其安装位置,检查两侧线夹规格确定引线及跳线线夹截面。
(2)依据设计图纸确定引线、跳线规格,并检查制作引下线及跳线的线夹与导线、压接模具之间是否匹配,导线与线夹接触面均应清除氧化膜,用汽油或丙酮清洗,清洗长度不少于连接长度的1.2倍。
(3)导线切割前对切割部位两侧采取绑扎措施,防止导线抛股,导线断面应与轴线垂直,引下线及跳线先压接好一端再实际测量确定导线长度,测量过程应考虑引下线及跳线安装后,设备侧接线板所承受的应力不应超过设计或厂家要求。
(4)线夹与导线接触面涂电力复合脂,线夹应顺绞线方向将导线穿入,用力不宜过猛以防抛股。
导线伸入线夹的压接长度达到规定要求,对空心扩径导线穿入线夹前,先旋进长度与压接长度相符的芯棒。
(5)压接过程控制每模搭接长度,控制铝管弯曲度,压接后产生的飞边、毛刺打磨光滑,短导线压接时,将导线插入线夹内距底部10mm,用夹具在线夹入口处将导线夹紧,从管口处向线夹底部顺序压接,以避免出现导线隆起现象。
(6)引线及跳线安装过程中导线、金具应避免磨损,连接线安装时避免设备端子受到超过允许承受的应力。
(7)所有连接螺栓均采用镀锌螺栓,按照螺栓规格进行扭矩检测。
(8)软母线采用钢制螺栓型线夹连接时,应缠绕铝包带,其绕向与外层铝股的绕向一致,两端露出线夹口不超过10mm,且端口应回到线夹内压紧
(1)跳线设计应注意并进行风偏校核;
(2)施工图设计时注意引下线位置和线夹角度问题,对金具与导线连接处要求采取防积水措施。
接地引线安装
(1)接地引线采用扁钢时,应经热镀锌防腐。
(3)接地体横平竖直,简捷美观。
(4)接地引线地面以上部分应采用黄绿接地漆标识,接地漆的间隔宽度、顺序一致。
(5)按运行要求设置试验接地端子
(1)用于地面以上的镀锌扁钢应进行必要的校直。
(2)扁钢弯曲时,应采用机械冷弯,避免热弯损坏锌层。
(3)焊接位置及锌层破损处应防腐。
(4)接地引线颜色标识应符合规范
(1)设备本体及支架接地采用螺栓连接。
接地装置安装
设备接地安装
(1)同类设备的接地接地线位置一致,方向一致。
(2)接地线弯制弧度弯曲自然、工艺美观。
(3)接地引线地面以上部分应采用黄绿接地漆标识,接地漆的间隔宽度、顺序一致,最上面一道为黄色漆,接地标识宽度为15~100mm。
(4)螺栓连接接触面紧密,连接牢固,螺栓丝扣外露长度一致,配件齐全
(1)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电容器等一次设备底座(外壳)均需接地。
(2)接地线材料宜采用铜排、镀锌扁钢和软铜线。
(3)接地铜排两端搭接面应搪锡。
(4)接地引线与设备本体采用螺栓搭接,搭接面紧密。
(5)机构箱可开启门应用4mm2软铜导线可靠连接接地。
(6)机构箱箱体接地线连接点应连接在最靠近接地体侧。
(7)隔离开关垂直连杆应用软铜辫与最靠近接地体侧连接
(1)设计时应注意满足《交流电气装置的接》(DL/T621-1997)规程的要求;
(2)接地铜排两端搭接面应搪锡;
(3)同类设备的接地线位置一致,方向一致;
(4)连接螺栓丝扣外露长度一致,配件齐全。
1.6十八项反措
防止内容
7防止输变电设备污闪事故
7.1设计和基建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7.1.1新建和扩建输变电设备应依据最新版污区分布图进行外绝缘配置。
中重污区的外绝缘配置宜采用硅橡胶类防污闪产品,包括线路复合绝缘子、支柱复合绝缘子、复合套管、瓷绝缘子(含悬式绝缘子、支柱绝缘子及套管)和玻璃绝缘子表面喷涂防污闪涂料等。
选站时应避让d、e级污区;
如不能避让,变电站宜采用GIS、HGIS设备或全户内变电站。
7.1.2污秽严重的覆冰地区外绝缘设计应采用加强绝缘、V型串、不同盘径绝缘子组合等形式,通过增加绝缘子串长、阻碍冰棱桥接及改善融冰状况下导电水帘形成条件,防止冰闪事故。
7.1.3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设备外绝缘配置至少应比中性点接地系统配置高一级,直至达到e级污秽等级的配置要求。
7.1.4加强绝缘子全过程管理,全面规范绝缘子选型、招标、监造、验收及安装等环节,确保使用伞形合理、运行经验成熟、质量稳定的绝缘子。
8防止直流换流站设备损坏和单双极强迫停运事故
8.2防止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事故
防止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事故参考防止变压器事故措施执行,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8.2.1建设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8.2.1.1换流变及平抗阀侧套管不宜采用充油套管。
换流变及平抗的穿墙套管的封堵应使用非导磁材料。
换流变及平抗阀侧套管类新产品应充分试验后再在直流工程中使用。
8.2.1.2换流变应配置带气囊的油枕,油枕容积应不小于本体油量的8%至10%。
换流变应配置两套基于不同原理的油枕油位监测装置。
8.2.1.9换流变铁芯及夹件引出线采用不同标识,并引出至运行中便于测量的位置。
8.2.1.10换流变应配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换流 安装 施工 工作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