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中地理及知识学业水平考试湘教版填空题.docx
- 文档编号:20247041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93
- 大小:888.11KB
湖南高中地理及知识学业水平考试湘教版填空题.docx
《湖南高中地理及知识学业水平考试湘教版填空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高中地理及知识学业水平考试湘教版填空题.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高中地理及知识学业水平考试湘教版填空题
2013年地理突击资料
班级:
姓名:
湘教版必修Ⅰ
1、天体系统及层次。
天体是运动的,天体之间由于万有引力而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了解)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同级别,互不包含,最高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宇宙)
系(最低级)
系
系
总星系其他7个行星系
(/宇宙)其他恒星系
星系
2、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
①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②太阳系的概况
太阳系成员:
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
因为太阳质量大,吸引其他天体绕其公转;
3、理解:
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了解):
①都自转 (不是都自西向东自转) ②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且轨道近似圆③均有一定的体积、质量、密度④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
特殊性:
有生命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2.安全的运行轨道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1.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
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3.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约为150C,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
4、太阳辐射的概况
太阳以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叫太阳辐射。
太阳波长范围0.15~4微米,主要能量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太阳常数为8.24焦/(平方厘米·分)。
地球大气上界、日地平均距离、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1分钟。
太阳辐射可分为光、光和光三部分。
太阳辐射约50%的能量集中在光区。
5、理解: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如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6、理解: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由里向外:
层、层、层,太阳活动周期约11年。
太阳活动的类型:
黑子发生在层,耀斑和日珥发生在层,太阳风发生在层。
①影响气候:
许多地方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有关。
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农业生产。
②影响波通讯:
:
耀斑引起地球大气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影响无线电波通讯。
③影响地球磁场:
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大气向外抛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
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④产生极光:
太阳风导致地球纬地区大气出现电离,产生光。
7、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
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
周期
(1)自转3600,时分秒(真正周期),1()日
(2)昼夜更替周期为小时
(1日)
(1)恒星年,天时分10秒。
(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月初)时速度,位于远日点(月初)时速度。
8、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自转:
平面
公转:
平面
地球自转的平面叫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平面(太阳位于地球公转椭圆轨道的其中一个焦点上。
)两个面的交角称为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约为0,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
地轴垂直于赤道面,所以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0。
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即地球总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
读图要求(必修Ⅰp21图1-15):
(1)地轴的空间位置不变,一端始终指向星;
(2)找出黄道面与赤道面;(3)识记黄赤交角、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大小。
9、综合: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现象(不是产生昼夜现象);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任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现象。
向着太阳的半球叫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线(圈)。
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日,即小时。
[拓展提示]晨昏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平分赤道,自东向西运动。
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太阳高度。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0。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18时。
②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产生偏移:
在北半球向偏,赤道上不偏,在南半球向偏。
如北半球向东流的水向右偏(即向(南/北)岸偏),向北流的水向右偏(即向(东/西)偏)。
③产生地方时,经度不同地方时刻也不同
地方时:
以一个地方一天中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时。
地方时是东边地点时刻比西边地点时刻要早,表现为时间值要大。
经度相差150,时间相差小时。
(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公式:
T某=T已+(-)两地时区差×1小时(东“+”西“—”)
国际上规定全球共划分个时区,每个时区占0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时,又叫标准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差一个小时。
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
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
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计算;第三步:
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时区)求东(时区)用加,知东(时区)求西(时区)用减。
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b)
向东(一般指从东十二时区到西十二时区)经过日界线减去一天,向西(一般指从西十二时区到东十二时区)经过日界线加一天,时刻保持不变。
1800经线与日界线不完全重合。
10、综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0。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时时最大。
地方时为12点时,太阳光线相对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
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
具体变化
春分、秋分日
由赤道向两侧递减
夏至日
()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半球达最小值
冬至日
()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半球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
②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夏半年(3.21---9.23)
1.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2.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冬半年(9.23---3.21)
1.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2.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春分日与秋分日
全球昼夜等长:
各小时
赤道
全年昼夜平分
[拓展提示]光照图的判断方法: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的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经度递增(向东)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则太阳直射,是春分、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0;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50。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
依据每隔150,时间相差小时,每隔10相差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
计算公式,H所求地=900-(所求地纬度和直射点纬度之差)。
先求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和,再用900减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计算法则:
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两地纬度差)
③四季变化规律和五带的分布特征(b)
四季的更替:
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夏季为一年中白昼较、正午太阳高度较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四季更替的原因是:
地球公转,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黄赤交角的存在是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
四季的形成:
春季(3、4、5,此时南半球为秋季)、夏季(6、7、8),秋季(9、10、11)冬季(12、1、2月,此时南半球为夏季);
低纬度地区:
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高纬度地区:
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中纬度地区:
四季更替明显
④五带的划分:
地球所获太阳能由低纬向高纬地区递减,形成五带;
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到的地方);
南北带(回归线至极圈之间,无极昼极夜无直射)、
南北带(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2013年地理突击资料(第二页)
班级:
姓名:
11、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特点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
范围
基本特征
划分
依据
地壳
地表至面(17、6、33km)
坚硬、由岩石组成
地震波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地幔
莫霍面至面(2900km)
分上下地幔,主要由含()、()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地核
()面至地心
分内、外核,()和()组成;
内核:
态;
外核:
状态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
和的顶部(层以上),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
一般认为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的物质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12、地球的外部圈层
圈:
随高度增加,密度下降,气压降低,2000千米~3000千米处为大气上界
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氷组成,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
圈:
在约20亿年前,地球上就有了生命。
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圈与()圈、()圈和()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13、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
矿物:
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或,有三种基本存在形
式:
为气态矿物,、为液态矿物。
绝大多数矿物都是以态形式存在的。
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在非金属矿中,类矿物和类矿物最为重要。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最基本单元,主要造岩矿物有:
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14、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按成因分类:
①岩浆岩(也叫岩)可分为岩(如岩)和岩(如岩、岩、岩)。
②沉积岩:
沉积岩是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受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沉积岩具有构造和存在石两大特征。
主要有岩、岩、岩、石灰岩等。
③变质岩:
花岗岩→()岩、石灰岩→()岩、砂岩→()岩、页岩→()岩。
15、理解:
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转化
(看右图完成,书中无原话)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及变质岩),在地表或经地壳运动上升到地表后经外力的风化、、、、固结成岩作用(即外力作用)(必修一P41),形成岩;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及岩浆岩)经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岩石的转化过程表明,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而在有些简单的循环图中,就只有如下环节:
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形成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
成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从岩浆形成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过程,就是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浆岩(喷出岩、侵入岩)经外力作用→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变质岩→岩浆
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就是地壳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
推动这种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所释放的放射能,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16、地质作用的分类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作用和作用。
地球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以某种力为主,如目前珠峰升高以内力作用为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外力流水侵蚀造成的。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
作用
主要来自地球()的热能(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
运动(褶皱、断层、断裂)、、地震、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
作用
主要来自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等
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缓
17、简单: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表层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大板块;()洋板块、()洋板块、()板块、()板块、()板块、()板块。
②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的交汇处。
边界
类型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地区
交界处板块
边界
板块
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海岭
东非大裂谷
()板块内部
红海
()板块
()板块
大西洋
亚欧、非洲--美洲板块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大洋中脊)
()板块
()板块
边界
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
脉、青藏高原
()板块
()板块
阿尔卑斯山脉
()板块
()板块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
西太平洋海沟和岛弧链
()板块
()板块
落基山脉
()板块
()板块
安第斯山脉
()板块
()板块
18、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
褶皱:
原本水平的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的弯曲变形。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地质
构造
基本
形态
特征
构造地貌(内力作用):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地形倒置现象(外力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褶皱
背斜
中部向弯曲(中心岩层是老岩层)
成为山岭(早期)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外力侵蚀破坏成谷地(后期)
向斜
中部向弯曲(中心岩层是新岩层)
成为谷地(早期)
向斜底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后期)
地质
构造
基本
形态
实例
断层
地垒
大的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往往形成沟谷、河流
()山、庐山、泰山、()山等;
地堑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盆地、东非大裂谷等
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要记住,过关)
(1)背斜:
①利用背斜找油、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因为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向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②在背斜部位建地下隧道:
因为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③背斜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开采。
(2)向斜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因为向斜构造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有利于地下水补给,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常有自流井分布:
因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②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走了,因此岩层中如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钻探或打井找煤一般在向斜构造处。
(3)断层
①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泉水)出露的地方。
②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因此工程建设选址遇断层须加固或尽量避开断层。
19、简单: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形式
分布区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流水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沟谷(V形谷)、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溶蚀)
出山口形成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
干旱地区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冰川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U形谷、冰斗、刃脊、角峰
(内外力共同作用)地面在内力抬升基础上,经流水的侵蚀切割形成①我国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峡谷。
②雅鲁藏布江谷地
20、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国家有规定坡度大于25度的禁止开垦,一般来说坡度小于25°的梯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
21、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
大气分层
高度(KM)
气温垂直变化(随高度增加)
空气运动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至2000—3000km
先降低后增加
密度小,气压低
本层的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
平流层
对流层顶至50—55km
递增
以水平运动为主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本层的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对流层
()纬:
17-18km
()纬:
10-12km
()纬:
8-9km
递减
对流运动强烈
最密切,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本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影响人类一系列生产活动
22、简单: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
选择性(选择性)、(选择性)和反射(无选择性)。
①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臭氧→绝大部分()光,二氧化碳和水汽→相当数量的红外光,大气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
②反射作用:
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③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路程越长,被削弱的越多。
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
A.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主要是反射)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B.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
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
(选择性散射)
2012年地理突击资料(第三页)
班级:
姓名:
C.阴雨天的天空为什么是灰白色的?
这也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小颗粒(如空气分子)散射有选择性,较大颗粒(如小水滴和尘埃)散射无选择性,所有光都被散射,就呈灰白色。
(无选择性散射)
D.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
E.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23、综合:
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
太阳辐射为波辐射,地面辐射为波辐射。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对流层大气,特别是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够吸收大部分长波辐射,因此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把地面辐射的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辐射又将热量归还给地面,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
这样,对流层大气就可以延缓地面温度下降的趋势,使得地面因昼夜交替而导致的温度波动趋于和缓。
这就是大气对地面所起到到的保温作用。
24、理解: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①因素:
太阳高度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分布的面积愈小,光热愈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得愈少。
②因素:
同样的太阳辐射强度下,不同的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反射也不同,其地面辐射也不同。
③其它因素:
气象因素影响较大,如日照时间长,得到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就强。
25、简单: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理解)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热的地方空气垂直,冷的地方空气垂直,导致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压,高空形成高压;而冷的地方近地面形成压,高空形成低压(一定注意,气压的高低是同一水平面比较),产生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在同一水平面由()气压流向()气压,促使大气产生环流运动。
这就是热力环流原理。
(先垂直再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规则
(1):
水平――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垂直――热的地方空气垂直,冷的地方空气垂直。
(2)在同一地点,随高度的上升,气压降低。
同一地点,海拔高的地方气压低。
高气压和低气压是同一水平面比较。
垂直方向等压面弯曲高高低低法则:
等压面向高处弯曲,则比同一高度其它地方气压高;
等压面向低处弯曲,则比同一高度其它地方气压低。
海陆风: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速度(),气温(),空气膨胀(),近地面气压(),近地面风由()吹向(),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如左图)
山谷风:
白天,因山坡及山顶的空气增温(),导致暖空气垂直(),山谷中气流垂直(),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谷风。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山谷中气温变化较慢,降温慢,因而较冷气流沿山坡下滑,流入谷地,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山风。
山谷中气流被迫抬升。
(如图)(四川盆地多夜雨即此原因)
城市风:
城市因热岛效应,气流垂直(),近地面风由()吹向()。
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26、理解: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风形成的根本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直接原因:
水平方向上气压的差异(或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 高中地理 知识 学业 水平 考试 湘教版 填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