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246675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8.56KB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
2,理论著作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3,进入高等学校课堂
1870年,俄国的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讲座;
1871年,意大利的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
同年,谢克福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
1892年,法国的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比较文学讲座。
4,学位论文与工具书
1895年戴克斯特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895年贝茨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并于189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此前,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2)法国学派:
影响研究
巴尔登斯伯格PPT
梵·
第根:
第一个系统、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学者,法国学派的宗师。
著作是《比较文学论》。
法国比较文学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
这个学派仅仅承认“文学关系”为比较文学研究的正宗,并以文学关系为主轴建立起由影响的“起点”经“中介”再到“终点”的三点一线的学科理论和方法论体系。
(3)比较文学的开拓:
美国学派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1958年9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教堂山会议”),耶鲁大学的雷纳·
韦勒克以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尖锐批评法国学派。
韦勒克提出:
“必须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即文学艺术的本质这个美学中心问题”。
亨利·
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一文中提出比较文学的定义,代表美国学派的观点。
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包括两个方面:
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
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哈瑞·
列文的《比较的基点》(1972年)提出文化上的相对主义,建立主题学研究。
研究特征:
在超越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架构下,美国学派建立起一套学科理论,这套理论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
……(PPT)
(4)俄苏比较文学研究
1870年,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讲座。
维谢洛夫斯基从研究“影响”、“借用”等问题入手,揭示文学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阐明文学的发展如何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
日尔蒙斯基:
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
坚持历史类型学研究传统,侧重研究文学现象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注意到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不认为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5)东欧、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略)
西班牙:
1947年,第一届比较文学座谈会在马德里召开,1976年成立比较文学学会。
匈牙利:
开展比较文学最早的国家。
前南斯拉夫:
1967年在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五届大会。
阿拉伯世界:
1961年,希拉尔在开罗的阿拉伯国立大学作有关比较文学的讲演,出版《比较文学与阿拉伯文学》讲演集。
印度:
1908年,泰戈尔主讲过“比较文学”。
雅达普尔大学1956年建立比较文学系。
日本比较文学发展略早。
二、中国比较文学
1、萌生:
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佛教界产生“格义”研究法,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合本”(PPT)
早期佛典的直译与意译
释道安(314-385)力主“直译说”,提出“五失本三不易”(PPT)
鸠摩罗什(344-413):
意译
2、发展:
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夜
大量译介西学
严复(1854-1921)译《天演论》、《原富》(《国富论》),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林纾(1852-1921)译西方小说。
认识到文学的社会价值
梁启超把历来被轻视的小说提到了极高的地位
简单、零碎甚至牵强附会的文学比较(王先生论施耐庵;
王国维;
鲁迅《摩罗诗力说》)PPT
3、成熟:
五四前至1949年
钱钟书《谈艺录》
(二)学科史
比较文学在中国内地开始复兴
标志:
1979年钱钟书《管锥篇》出版。
1984年,《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创刊。
第一本比较文学理论专著:
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成立,学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办公。
三、现状与前景
新形势要求比较文学研究突破原来单纯关注文学问题的理念,更多关注对人类文化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要求比较文学突破原来的“欧洲—西方”文化的范围,扩大到全球,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特别在东西方文学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1991年8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3次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
中国比较文学异军突起。
第三章比较文学基本类型及研究方法
1.比较文学体系划分:
影响研究:
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
平行研究:
文类学、主题学、比较诗学、形象学;
历史类型学研究;
跨学科研究
阐发研究
接受研究
2.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影响……影响研究……赵氏孤儿改编)
影响传播的方式:
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影响的放送、接受、传播途径
放送:
爱伦·
坡先在法国和欧洲产生影响,而后才得到美国本土的承认。
接受:
莎士比亚戏剧对古罗马、同时代意大利作家的接受。
传播途径:
研究翻译、评论、外国文学的译介者和评论者,研究传递影响的旅人、书刊、社团、沙龙等。
对外民族作家作品的移植、改编和模仿(PPT)
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四个步骤、挑战……
3.平行研究
平行比较方法:
对文学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技巧甚至意外、象征、格律等的比较,还包括文学类型、文学史上的思潮与运动的比较。
民族性是平行比较中“异”的基本表现。
平行研究的范围虽然远远大于影响研究,但它必须依据于“可比性”和“文学性”。
历史类型学
4.阐发研究
研究内容:
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
理论对理论的相互阐发;
在跨学科研究范围内,阐发研究是以别的学科对文学作出阐发,或用别的学科的理论来解释文学中的各种问题。
注意事项:
阐发研究绝不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即相互的。
5.接受研究(PPT)
6.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PPT)
第四章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神话和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
1.神话与民间文学
神话……
民间文学:
英国学者威廉·
约翰·
汤姆斯提出“民俗学”的概念
比较:
神话自然应被包括在民间文学的范围内。
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无名氏的集体创作。
民间文学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从神话发展演变而来。
自觉的艺术创造。
一定程度上蕴涵着讲述者、传承者的个人因素。
2.研究历程
起因:
1793年,英国的詹姆斯·
麦克弗森出版所谓的莪相史诗。
1765年,英国的托马斯·
帕西出版《古英诗钩沉》。
(一)德国:
神话学派(一切民间文学都来源于神话)
赫尔德:
第一个采用“民歌”概念,最早搜集民间文学的学者之一。
1778年,搜集了德、英、北欧诸国、拉脱维亚、波兰等地的民歌民谣的《民歌集》(后改为《歌中的人民之声》)出版。
约瑟夫·
戈莱斯的《德国民间故事书》研究16世纪以前流传在德国民间的“浮士德”、“海蒙的孩子们”之类的传说和故事。
比较分析《尼卜龙根之歌》和北欧英雄传说,指出《尼》只是一个巨大的神话中流传下来的一部分。
《亚洲神话史》(1810)一书中提出一切神话起源于东方的论点,并提出世界上只有一种自然诗——神话的设想。
雅科布·
格林和威廉·
格林:
《格林童话集》(即《儿童和家庭童话集》)。
1835年,雅科布·
格林出版《德意志神话学》。
19世纪初,包括雅科布·
格林在内的一批德国语言学家从语言上证明,欧洲各民族语言形成之前存在着雅利安民族和雅利安共同语(印欧语)。
马科斯·
谬勒:
“太阳神话说”:
人类的共同神话是太阳神话。
神话是“语言的疾病”。
(二)人类学派
安德鲁·
朗,弗雷泽,哈特兰
(三)芬兰学派(历史地理学派)
卡尔·
科隆:
其父老科隆把流传在民间的同一故事的异文,按内容和流传的年代、地域加以排列比较,卡尔·
科隆用这种方法研究了《聪明狐狸的故事》,发现芬兰的多数民间故事是从俄国和瑞典传来的。
AT分类法:
安蒂·
阿尔奈(科隆的学生)创造出一套十分精确的民间文学的分类方法,并出版《故事类型指南》一书。
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思·
汤普森增补修订阿尔奈的索引,引入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故事,作了大量的、更加艰苦细致的分析比较工作。
(四)心理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派用泛性观的模式研究一切民间作品。
荣格派提出若干原型。
(五)结构主义
克劳德·
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的结构研究》(单元/“神话元”)
弗拉基米尔·
普罗普《民间故事形态学》(1728)比较研究100个俄国民间故事,归纳出31种功能
第二节文类学
1.文类学研究概述
2.西方文学分类史:
柏拉图《理想国》:
“单纯叙述”(喜剧和悲剧)、“模仿叙述”(合唱队的颂歌)、“混合叙述”(史诗)三种说故事的叙述方式。
亚里士多德《诗学》:
文学作品“因为模仿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不同而划分为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
歌德《诗歌的自然形式》:
文学“真正的自然形态有三种:
‘叙述清楚的’、‘热烈激动的’、‘个人表现的’——史诗、抒情诗和戏剧”。
施莱格尔兄弟《论戏剧艺术与文学》:
“抒情的、史诗的、戏剧的这些概念都是文学名词,用来表示人类一般存在的基本的可能性。
”
西方文学三分法:
叙事类(史诗类)、抒情类(诗歌类)、戏剧类
3.中国文学分类史:
《诗经》:
风,雅,颂
《尚书》:
典,谟,誓,诰,等等。
曹丕《典论·
论文》“四科八类”:
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陆机《文赋》十类:
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
刘勰《文心雕龙》:
韵文十七种,无韵文十八种。
《文心雕龙》论各种文类遵循的法式(……)PPT
中国的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
古代:
有韵文(“诗”)与无韵文(“文”)。
稍后“四分法”: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五四时期接受西方分类标准,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与四分法并存。
4.缺类:
一种文类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存在但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中却没有。
5.中外文类比较研究方法举隅
(一)印度佛教-中国小说
佛教变文对唐代传奇小说的影响
季羡林:
《印度文学在中国》我国六朝时代志人志怪小说,篇幅短,每篇一个故事,平铺直叙。
唐初王度《古镜记》结构大变,在一个主要的故事中穿插许多小故事
(二)十四行诗
(三)小说文体比较
Romance:
“爱情故事”、“传奇小说”,如:
TheArabianNightsandTreasurelslandareromances.(《一千零一夜》和《金银岛》都是传奇故事。
)
novel:
“有情节、有人物、有动作、有对话的长篇故事”,如:
thenovelsofDickens(狄更斯的小说)
fiction:
小说总称,特指“虚构的、杜撰的故事”,如:
Wewantfacts,notfictions.(我们需要事实,不要杜撰的故事。
西方小说发展三阶段:
史诗-中古传奇-长篇小说
中国小说源流:
[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唐]传奇—[宋]话本—[元明清]小说
(四)悲剧
中西悲剧比较
第三节主题学
1.主题学的定义
2.主题学的发展历程
(一)产生:
德国的民俗学研究
19世纪初,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
史雷格尔和雅科布·
格林、威廉·
格林等开始研究民俗学。
(二)发展
法国梵·
第根将比较文学研究范畴分类时,把题材、主题、典型的研究类别称为“主题学”,即“流传学”,强调主题学研究要对对象的渊源性、相互之间的流传、关联和影响等进行实证探究,形成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的特征。
1929年至1937年,法国学者保尔·
梅克尔编辑了一套主题学丛书。
二战后,德国学者弗伦泽尔开始编纂文学主题词典,1962年出版主题学专著《文学史的丛剖面》,1966年出版主题学理论专著《题材与主题史》等。
1968年,美国的哈利·
列文发表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
他认为作家对题材的选择是一种审美决定,观念性的观点是结构模式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是媒介中固有的。
美国的维斯坦因《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1968)、弗朗索瓦·
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1974),专章论述主题学。
由此,主题学在美国比较文学学界立足,成为比较文学学界热门的研究方法之一。
(三)中国的主题学研究
发端于民俗学。
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
钟敬文的《中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1928)、赵景深的《中西童话之比较》(1927)
70年代末,钱钟书的《管锥编》为我国主题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对主题学研究的质疑
意大利的克罗齐认为所谓主题学研究是“旧批评最喜爱的题材”,根本不值得展开。
法国的巴尔登斯贝格认为主题学研究缺乏科学性。
美国的雷纳·
韦勒克把主题学视为历时研究的外部研究,采取排斥态度。
在美国比较文学界广泛流行的《比较文学:
方法与展望》(1961年)没有收录有关主题学的论文。
确立研究地位:
1954年,基亚出版《法国小说中的大不列颠:
1914—1940》
3.主题学研究四个层次:
题材研究、人物研究(情节、人物和一定的艺术形式)、母题研究、主题研究
(一)母题母题与主题
(二)题材:
题材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的素材,其中包括人物及相宜的姓名,它是摆在读者眼前的生活的一个侧面,或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或是想象中的生活。
(三)其他术语:
情境:
文学作品中(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
母题和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潜在部分,情境(以及结构等)是作品的外现部分。
每一个特定的情境必然蕴含着一个母题。
意象:
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的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
只有当意象作为一种中心象征,与作品的主题发生紧密联系时,才可以成为主题学研究的对象。
第四节媒介学
1.媒介与媒介学:
(1)媒介的定义
(2)媒介的分类:
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文字与材料媒介(人们主要通过翻译来介绍和传播外国文学,也主要通过译本来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
所以,对于翻译的研究是媒介学的核心,形成“译介学”或“翻译研究”)
(3)翻译研究:
翻译史的研究;
翻译理论的研究;
某些具有重要地位的译者、译作和翻译风格的研究,同一作品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
两种语言、两种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贯穿在上述研究的过程中。
广义的翻译:
以今译古和以内译外(以外译内)。
以内译外是指翻译外国的作品,翻译少数民族的作品。
2.翻译史
(一)汉译佛典
(二)近代中国的翻译活动
晚清: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20世纪初,建立了一批翻译机构和翻译刊物。
晚清最初所译多为兵政类、医学类,后来逐渐增加文学类。
“五四”以后,翻译事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不仅译作的数量大大增加,质量也较前有显著提高。
(三)欧美翻译史
三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3.翻译理论
(1)比较文学视角:
翻译是沟通不同民族和人民心灵的桥梁,为文学影响的传播提供了媒介。
只有承认翻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研究它作为一种媒介产生的影响才有价值和意义。
(2)译介学发展主要事件:
1931年,梵·
第根在《比较文学论》中正式讨论“译本和翻译者”的问题,首先关心的是译本是否完全、准确地反映原文内容,提出译者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应完成的工作。
1951年,基亚在《比较文学》中提出研究译者和译作中有很多“心理的”、“历史的工作”可做,重视翻译研究。
1982年,布吕奈尔、毕修瓦、卢梭合著的《什么是比较文学》中说,“和其他艺术一样,文学首先翻译现实、生活、自然,然后是公众对它无休止地翻译。
所以,在无数的变动作品和读者间的距离的方式中,比较文学更喜欢对翻译这种方式进行研究。
”“翻译不仅仅是表面上使读者的数量增加,而且还是发明创造的学校。
1993年,苏珊·
巴斯奈特的《比较文学批评导论》(或《比较文学:
批判性介绍》)最后一章“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中提出,翻译研究已经由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
女性研究、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中的跨文化研究已经从总体上改变了文学研究的面目。
从现在起,我们应该把翻译研究视作一门主导学科,而把比较文学当做它的一个有价值的、但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研究领域。
(3)传统的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
(4)比较文学的翻译学研究
缺乏对应词:
logos,道,功夫,饺子……
文化信息的增添、失落、歪曲:
山——hill,mountain
River——江,河
江+山=国家
数字在不同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特定文化意象的传递:
龙,theMilkyWay……
人称、时态差异
4.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传统翻译认为原文与译文之间的等值关系(equivalence)是必要的,其评判准则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法国埃斯卡皮(1918-2000)在《文学社会学》(1970)中提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但他理解中的“创造性叛逆”仅仅是语言环境与语言外壳的转换。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译者、读者、接受环境都是其主体。
(一)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1.个性化翻译
“归化”:
表面上是用极其自然、流畅的译语去表达原著的内容,其深处是程度不等地用译语文化“吞并”原著文化
“异化”:
译语文化“屈从”原著文化。
2.误译与漏译
无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
误译是译者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解或误释,是文化或文学交流中的阻滞点,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与变形。
有意的误译:
译者为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故意不用正确手段进行翻译。
或译者为了强行引入或介绍外来文化的模式和语言方式而误译。
有意漏译与无意漏译
3.节译与编译
有意识型创造性叛逆。
4.转译与改编
特殊型创造性叛逆,共同特点是都使原作经受“两度变形”。
转译(又称重译):
借助一种语言去翻译另一语种的文学作品。
改编是作品文学样式、体裁的改变,语言文字的转换。
(二)接受者的创造性叛逆
(三)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
5.译者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剧作;
傅雷译巴尔扎克。
6.翻译文学与翻译文学史
翻译文学:
原作生命的延伸。
译者:
原作的读者,译作的作者。
中外共识:
翻译文学是民族(国别)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翻译文学史:
一部文学史,具备一般文学史的三个基本要素,即作家、作品和事件。
作家:
翻译家、已经被“同化”了的外国作家。
作品:
被翻译了的外国文学作品。
事件:
文学翻译事件,翻译文学作品的传播、接受和影响的事件。
第五节形象学
1.形象学研究概述
1896年,路易-保尔·
贝茨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便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
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20世纪初,巴尔登斯贝格(1871-1958)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示范了形象学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
让-马丽·
卡雷(1887-1958)在《法国作家和德国幻象,1800-1940》(1947)中定义形象研究为:
“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被后人视为“形象学”奠基者。
1951年,卡雷的学生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辟一章研究“人们所看到的外国”,概述法国的形象学研究。
受到批评……弊端……(PPT)
发展(理论与实践)
2.后殖民主义与形象学
后殖民主义:
从原殖民地文化出发,反思过去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形成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解构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
它认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形成的种种规范、观念已经潜移默化,深深扎根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无形中制约着当今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爱德华·
萨义德的《东方学》:
解剖西方人眼中作为“他者”的“东方”形象。
(PPT)
后殖民主义理论催生的族群研究,重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关系、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关系在各种文本中的复杂表现,与形象学相通。
3.女性主义批评与形象学
4.中国文学中的异国异族
5.西方文学中的异国异族西方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6.套话:
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的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
7.社会整体想象物
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
社会想象实践的两极: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1)作品/作者—整体想象物
把神话强加给公众舆论;
传播一个已在舆论中存在的神话;
与集体描述背道而驰
(2)意识形态:
作家在依据本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表现异国,对异国文明持否定态度。
偏向于认同性,强化本群体的身份。
(3)乌托邦:
偏向于相异性。
背离了自身文化观念。
(4)法国文学中的第三世界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
以让-玛丽·
勒克莱齐奥的《荒漠》为代表的小说把它想象成一个对立于现代异化的都市社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始空间;
以让·
拉斯巴耶的《诸圣的阵营》为代表的小说把它想象成一个与文明、现代的西方世界相对立的野蛮落后的危险的空间。
(5)中国再生式故事情节
(6)“美洲的发现”
英国清教徒对美洲大陆的想象和预见唤起巨大的激情和推动力,他们在各种各样的宗教小册子、布道文、清教哀诉中把欧洲人的殖民掠夺行为合法化、神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比较文学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