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幼儿拒绝行为的应对策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243244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4.97KB
试论幼儿拒绝行为的应对策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试论幼儿拒绝行为的应对策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幼儿拒绝行为的应对策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幼儿出现拒绝行为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影响,引导学校、家长正确看待幼儿的拒绝行为。
通过研究,提出应对幼儿拒绝行为的相关策略,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学会与人沟通,增加社会经验,掌握社会技能,完成自我成长。
关键词:
拒绝行为;
表现;
成因;
应对策略
引言
幼儿期的幼儿自我意识从萌芽到识迅速发展到独立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表达拒绝的意愿,拒绝家长、教师或者同伴提出的要求。
经常性的拒绝行为不利于同伴的关系的和谐发展,影响幼儿社会化的顺利进行,阻碍身心发展。
因此,应正确看待幼儿拒绝行为,适当引导,使之朝着对其身心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
一、幼儿拒绝行为的概念
拒绝是一个汉语词汇,有两种意思,一是不同意,不答应,明确地表达不愿意;
二是隔断,遏绝。
当人的兴趣、要求、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表现出拒绝,幼儿也是如此。
幼儿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多种形式直接或着间接地表达拒绝意图的行为称为拒绝行为。
幼儿的拒绝行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常见于与同伴交往、师幼互动及亲子交往过程中。
二、拒绝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回应型拒绝
回应型拒绝指幼儿通过语言或非言语的方式回应,表达拒绝意图。
回应型拒绝包括言语型拒绝和非言语型拒绝。
言语型拒绝指幼儿通过语言、行为表达拒绝意图。
非言语型拒绝指运用眼神、动作等不具有语言的行为方式。
例如:
摇头,或对某个指令坚决不执行。
直接拒绝是指幼儿通过“不”、“不能”、“不想”等语言直接拒绝,不愿意解释拒绝原因。
间接性拒绝指幼儿直接表达拒绝意愿,并且会说出拒绝的原因。
(二)无回应型拒绝
无回应型拒绝指幼儿没有通过语言或行为表达拒绝。
具体表现为忽视同伴的请求、建议,忽视成人的指令。
在建构游戏时,小明对小红说:
“我也想玩,我们一起玩好吗?
”小红没有任何反应,继续自己的游戏。
三、幼儿拒绝行为的成因
(一)生理及心理因素
1.生理上发育不成熟
3-6岁幼儿处于术前认知阶段。
在这一阶段,幼儿通过模仿、想象、语言、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发展符号表征图式。
他们的大部分知识都取决于自己的认知。
3-4岁的幼儿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是有灵魂、有生命、有意义的。
他们主观地将自己的想象附加于客观事物之上,其思维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案例:
区域游戏时,圆圆迫不及待地来到娃娃家,抱起娃娃家中的娃娃,一边忙着煮饭炒菜,一边自言自语地说:
“我是爸爸,我要煮好多好吃的给宝宝吃。
”他开心地摆弄着小锅小铲,忙得不亦乐乎。
这时,超超走过来,被娃娃家的玩具吸引了。
他刚伸出小手想拿娃娃的时候,圆圆大吼一声:
“走开!
这是我的宝宝,你不准拿。
”超超被他这样一吼,吓得把小手缩了起来,哭着离开了娃娃家。
2.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逐渐产生和发展。
随着幼儿评价能力的发展,他们不再听话于成人。
他们开始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开始认识和感受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幼儿尚处于认知的自我中心状态,观点采撷能力发展局限,不具备守恒性和可逆性。
幼儿仍处于认知自我中心状态,观点习得能力的发展有限,不具有保守性和可逆性。
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表现与成人行为之间的不和谐,出现反抗行为、拒绝服从行为。
在一次表演游戏中,教师将甜甜、蜜蜜、诺诺分在同一组,让他们自行分配角色表演。
甜甜选择扮演妈妈,蜜蜜想要扮演宝宝,但遭到诺诺的反对:
“你每次都演宝宝,这次让我演宝宝好吗?
”
蜜蜜:
“不行!
我就要演宝宝。
诺诺:
“那你为什么不演爸爸?
“我不要!
我就是喜欢演宝宝,我每次都是演宝宝。
“那你可以先演下爸爸,然后在再演宝宝吗?
“不要!
我不要演爸爸,我就要演宝宝!
“我要告诉老师!
“我才不怕,我就是要演宝宝!
3.气质类型的影响
气质,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
根据托马斯发现的“反映幼儿气质的九大维度”中的“趋避性”和“适应性”来看幼儿行为:
“退缩型幼儿”回避新事物,怕见生人。
“适应性弱的幼儿”适应有困难,在新环境中感觉局促、不自在,需要的适应时间长。
这两种气质幼儿易产生拒绝行为。
思辰是个漂亮的小女孩,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很忙,都是由奶奶照顾她。
在幼儿园,她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坐着,静静地玩玩具,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主动和其它幼儿交流、玩耍。
有时候别的小朋友挡住了她的位置,她也毫无反应,站在旁边等待。
星期六,奶奶带着思辰到公园散步。
公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奶奶和其它的家长聊天,小朋友们一起玩的很开心。
思辰站在一旁抠着手指,看她的表情很想加入,却一直不动。
一个小朋友主动过来拉她的手,想邀请她一起玩。
思辰后退了几步,把手缩到身后,摇了摇头。
(二)家庭因素
幼儿对社会形成初步认知时,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教养方式类型不仅是塑造幼儿良好人格和完善人格的关键因素,也是帮助幼儿完成社会化进程、掌握社会文化和行为规范的引导力量。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情绪和行为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这种父母认为幼儿需要严加管教,不能惯坏幼儿。
他们要求幼儿对自己绝对服从,幼儿的行为与自己要求保持一致。
无法接受幼儿对规则提出疑问或异议,当幼儿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时,会对幼儿进行威胁或惩罚。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幼儿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反社会行为。
吃过晚饭过后,妈妈在收拾碗筷,笑笑看到了跑过来帮忙。
妈妈赶紧阻止了她:
“不用了,你会把碗打碎了,你去旁边玩吧。
”笑笑很失望,心想:
“老师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吃的碗、筷子我要自己洗!
”趁妈妈在擦桌子,笑笑悄悄地走到水池旁,打开水龙头开始洗碗。
由于洗碗池太高,笑笑只能踩在椅子上。
因为水开的太大,贱了满地都是,笑笑没站稳,从椅子上摔下来,碗也摔碎了。
妈妈生气的说:
“跟你说了妈妈来,讲都不听的!
走开!
笑笑委屈地说:
“为什么我不能帮忙,我长大了可以洗碗了。
妈妈:
“我说过了不用你帮忙,你看碗摔碎了吧!
笑笑:
“可是,老师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没有可是!
我说不用就不用,走开!
笑笑委屈地跑回了房间。
2.忽视型的教养方式
这种父母排斥幼儿,对他们漠不关心,甚至忽视或虐待他们。
这类父母生活压力很大,没有时间和精力抚养幼儿,通常由祖辈帮忙抚养幼儿。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幼儿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害怕失败,不敢轻易尝试。
可可是从外地转学来的幼儿,父母共同经营一家小饭店,每个月的收入除了负担一家人的生活开销,还要还高额的房屋按揭。
平时都是爷爷奶奶照顾幼儿,在家里爷爷奶奶什么事情都不让可可做。
到了中班的可可还不会穿衣服、穿鞋子。
某一天午休醒来以后,可可因为不会穿鞋子坐在地上大哭。
教师尝试与她父母沟通,得到父母的回应:
“老师,我忙着赚钱没空管幼儿,幼儿在学校就拜托你了!
3.不合理的期待
父母适度的期望能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激励他们努力,勇往直前。
但超出幼儿实际水平的过度期望,对幼儿来说是很大的压力。
一旦幼儿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要求,家长就会失望、抱怨甚至打骂幼儿,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小金的爸爸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对儿子的要求非常高,超出这个年龄的标准。
每天晚上都要求小金看一本故事书,背五首古诗,周末带小金上珠心算,要求作业全部做对,错一题罚抄20遍。
区域游戏时,他总是在阅读区看书,问他为什么不去别的区域玩?
他回答:
“爸爸说小幼儿才天天想着玩,我已经长大了,我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
”在幼儿园,凡是违背了父亲的教育原则的事情小金总是设法拒绝躲避。
(三)同伴因素
同伴关系是幼儿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人际关系,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认知状态、自我概念、情绪情感、人格、社会性、行为方式等方面。
不良的同伴关系会影响幼儿社会化的顺利进行,阻碍其身心发展。
幼儿的拒绝行为是由不良的同伴关系引起的。
1.与同伴身体接触过多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特别是在游戏过程中,如果与同伴身体接触过多,甚至出现插队、推人、抢玩具等行为,会让同伴认为是攻击行为,因此会排挤他,拒绝和他交往。
2.缺乏同伴交往策略
“友谊给幼儿们提供关于世界、他人和自己的信息。
朋友为幼儿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应对压力。
”恰当的交往方式,能带给幼儿成功的交往经验,促使他更好地与同伴交往,让其他幼儿喜欢和他一起游戏。
某些幼儿想要加入同伴的游戏,经常还没参加活动,他们就继续对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玩这个游戏,不可怕!
”这个游戏真的不好玩,这样的“请求者”,很容易被同伴拒绝、排斥。
某天户外活动,所有人都在排队等待玩滑滑梯,策策也想玩,但是队伍已经排的很长了,他不想等待,从中间插队甚至推倒了正在排队的妞妞。
妞妞跑来告状:
“老师,策策插队还推我!
我不想和他玩。
”策策躲到一旁自言自语:
“哼!
这个滑滑梯我玩过,一点都不好玩,我才不要玩。
”其它的幼儿看到策策插队、推人,纷纷表示不和他一起玩。
(四)教师因素
幼儿同伴冲突是指幼儿在与同伴玩耍或相处过程中的相互抵触或对抗,表现为双方在行为、言语或情感上的对立。
当老师处理幼儿的冲突时,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甚至是极端的方式,这些方法容易导致幼儿出现拒绝意识和拒绝行为。
1.权威控制
当老师遇到幼儿们的矛盾时,第一时间不明白原因,而是立即将两人分开,进行口头批评或处罚。
为了便于管理班级,不问缘由,以自己的权威性,强制性要求幼儿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主观裁定幼儿间的冲突。
丁丁是班上幼儿眼中最脏的幼儿,没有人原因和他一起玩。
有一天,壮壮带来一辆玩具车,大家都很喜欢,想借来玩,丁丁也不例外。
丁丁对壮壮说:
“你的赛车可以借我玩一下吗?
”旁边几名幼儿说:
“你那么脏,壮壮才不会借你玩呢,没有人要跟你玩!
”丁丁说:
“我又没跟你们说话,壮壮把车借我好吗?
”壮壮说:
“你太脏了,天天抠鼻子,我才不借给你。
”“就是就是,脏兮兮的小朋友,没有人跟他玩。
”旁边的幼儿附和道。
丁丁涨红了脸,冲过去一把抢过壮壮的玩具车。
壮壮跑来向老师告状,教师没有了解原因,把两个人都批评了一顿,并且取消他们的游戏资格。
2.敷衍对待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发生幼儿冲突的情况下,及时干预幼儿的不当行为只是为了保持一个安静的活动环境。
当幼儿发生冲突时,老师不了解整个事件,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根据幼儿的情绪反应判断,主观上给予弱者简单的口头安慰。
接到投诉求助信息后,不采取任何行动,只传递“现在忙,以后处理”的信息,对投诉幼儿给予心理支持。
美术课上,所有的人都在认真的画画。
多多发现自己的水彩笔没水了,便向旁边的阳阳借笔。
阳阳正在聚精会神地画画,没有听到。
多多叫了几遍,阳阳都没有回应他。
多多便拉了拉阳阳的画,不小心把阳阳的画撕坏了。
阳阳哭着向老师告状。
老师安慰了阳阳。
由于还要指导其它幼儿,教师告诉阳阳“等等再说”便走到另外一桌。
阳阳生气地把水彩笔扔在一旁,不再画画。
(五)活动本身的原因
1.活动缺乏吸引力
幼儿拒绝行为与其所拒绝的活动的是否产生兴趣有一定的关系,拒绝参与游戏,大多是因为游戏本身对其没有吸引力,幼儿失去兴趣,宁愿自己坐着看别人玩,很少能主动的投入到游戏之中。
角色游戏时,佳佳玩的是“理发店”的游戏,她拿着剪刀在理发店门前站了很久,没有一个小朋友过来理发。
她跑来告诉老师:
“老师,我们得理发店都没有客人来!
老师:
“你可以去请别的小朋友来当客人啊!
”佳佳听完老师的话,走进教室,请在玩超轻黏土的琪琪过来玩,“琪琪,来理发店理头发吧。
”琪琪:
“我不要去,我不喜欢理发。
”佳佳没有放弃,继续找别的小朋友,可是都遭到了拒绝。
最后她放弃了理发店的游戏,去玩娃娃家了。
老师看到后,询问幼儿为什么没有人玩理发店的游戏,幼儿都觉得那个游戏很无聊,没有意思。
2.活动内容超出最近发展区
幼儿的发展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个是幼儿在成人或同伴帮助下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两层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的开发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考虑幼儿现有的知识水平,选择过于困难的内容,简单机械地灌输知识给幼儿。
幼儿无法从中获得知识、经验,缺乏成功的喜悦感,导致幼儿出现拒绝行为。
四、幼儿拒绝行为的影响
(一)幼儿拒绝行为的有利影响
《幼儿权利公约》中强调“幼儿是权利的主体”,幼儿不仅是法律保护的对象,而且是有能力、有活力的权利主体。
婴儿期的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他们总是认为自己能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拒绝别人的干涉。
他们经常在各种游戏活动中与他人发生冲突,拒绝按照他人的方式进行游戏。
这个时期的幼儿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在认知、情感、态度发展过程中逐渐学会拒绝。
学会拒绝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
也是幼儿将来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一项必备技能。
(二)幼儿拒绝行为的不利影响
幼儿适当的拒绝行为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如果幼儿经常拒绝别人,很容易影响同伴关系,导致同伴不愿与其和睦相处,影响幼儿后续的人际关系发展。
如果幼儿经常对大人表现出反抗、对抗等行为,大人就会采取疏忽的态度,不予理睬。
就像班上被忽视的幼儿一样,他们缺乏倾听和关注,总是独自坐在角落里,喜欢独处,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五、幼儿拒绝行为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方面,本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真实交往情境下幼儿的社会发展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教育工作者一些启示和指导,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幼儿同伴交往。
另一方面,可以为家庭和学校在客观认识拒绝行为、合理对待幼儿拒绝行为、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提供一些参考,为幼儿园教师解决幼儿拒绝相关事件提供教育思路,从而使幼儿有更好的同伴交往,获得社会发展。
(二)实践意义
本文介绍了幼儿拒绝行为在与同伴交往中的具体表现,总结了幼儿拒绝行为的特点,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真实情况,更加理性、客观地对待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拒绝行为。
其次,本文对幼儿同伴交往中的拒绝行为提出了一些教育建议,可以为家长和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更恰当的同伴交往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幼儿的社会发展。
六、幼儿拒绝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发展
1.满足“爱”的需要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的基础。
只有在良好的关系中,幼儿才能尊重父母,接受父母的教育。
良好亲子关系使幼儿获得安全感与价值感,促进幼儿对外部世界产生基本的信任,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外界交往。
父母应及时地识别幼儿的需求信号,运用拥抱、谈话、游戏等多种方式陪伴幼儿,让幼儿拥有愉快的生活经验,体会到被“爱”的感觉,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且将信任感推及他人。
2.提供自我独立的机会
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他们开始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想自己处理一切,这是他们寻求自我肯定的需要。
成人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衣、喝水、洗手等,让幼儿在动手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和自信,体验自我实现的价值。
(二)家长积极关注
1.积极关注幼儿的情绪状态
在成长过程中,幼儿需要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这种关注来自于身边重要人物的关注和爱,比如父母、老师等重要人物。
家长要关注幼儿的情绪状态,避免在幼儿面前表现出抑郁和紧张情绪,为幼儿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给予幼儿更多的关注和陪伴,定期与幼儿沟通,尊重幼儿的意见,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
2.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其所营造的人际关系情境和氛围。
它在家庭成员的心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家庭成员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家长应以身作则,身教言教,重视榜样的力量。
对于不正确的言论、现象应当客观地分析、批判,引导幼儿学会分辨是非。
调整心理,对幼儿期望适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幼儿的期望。
(三)建立良好同伴关系
1.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幼儿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心理发展水平有限,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幼儿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观察、模仿、辨别表情的细微差异,理解各种表情,学会关注和识别别人的表情,理解别人的感受。
当幼儿与同伴发生争吵、纠纷时,教师应引导幼儿明白冲突是由于双方导致的结果,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情绪、心理和需求。
2.提高社会交往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和表演情境来创造同伴交流的情境,加深幼儿对社交技能的理解和认同。
积极创设同伴交往的环境,增强幼儿的社交信心。
组织幼儿进行合作游戏,体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乐趣。
(四)教师正确引导
1.引导幼儿进行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能力是人的一种内在能力,是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不断进步的前提。
幼儿智力还处于萌芽阶段,尚未形成完备的自我意识、自我反省的内在人格。
当幼儿做错事情时,教师应当思考如何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承认错误。
正确引导,从小培养幼儿的自我反思能力,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引导幼儿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对自身行为进行评价判断,认识自己存在的错误。
2.及时解决幼儿冲突
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应作为指导者。
我们应该为幼儿创造独立面对和解决冲突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如何解决冲突。
在引导幼儿解决冲突时,要抓住重点,根据不同个体的个性和冲突的情况,引导幼儿掌握有效的处理冲突的方法,培养“和平解决”的意识,积极引导、帮助幼儿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通过同伴交往,掌握必备的交往技能,实现自我成长。
(五)精选活动内容
1.选择适合的内容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
在虚拟游戏场景中,幼儿们通过丰富的想象模仿客观世界的真实场景,主动交流,充分表达自己。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性别、个体差异性,综合考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选择最适合幼儿的活动内容。
2.选择难易适宜的内容
适当难度的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不断挑战。
在不断挑战的过程中,幼儿通过努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过于困难的游戏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对游戏产生厌烦心理。
同样,过于简单的游戏,容易打击幼儿自信心,让幼儿失去兴趣。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选择难度适宜的活动,循序渐进,引导幼儿通过合作、思考完成游戏。
七、结论
幼儿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出现独立活动的愿望,经常会拒绝家长、教师或者同伴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姚伟.幼儿有拒绝的权利[J].幼教365.2018.(3)
[2]王一梅.幼儿拒绝服从行为的个案分析[J].幼教365.2019.(4):
65
[3]高蕊.幼儿拒绝行为探微—以S园中
(2)班为例[J].教育探索.2019.(12):
1
[4]刘文.朱函昱.不同气质,别样抚养[J].《家庭教育:
幼儿版》.2019(4):
10
[5]孟云霞.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行为影响的研究[J].教育界,2019,(17)
[6]王燕.同伴交往中被拒绝幼儿的个案分析与干预[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9.(09):
11
[7]罗伯特S.费尔德曼.幼儿发展心理学:
费尔德曼带你开启幼儿的成长之旅[M].苏彦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268
[8]沈丽新.指导幼儿习得幼儿同伴交往的基本策略.《江苏教育》[J].2019(31):
46
[9]潘霁野.教师应对幼儿冲突的解决策略研究.《科教文汇》[J].2019
(2):
[10]徐雪,胥兴春.基于心理理论的幼儿同伴交往策略指导探析[J].《教育探索》2019
(2):
4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 拒绝 行为 应对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