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二轮复习第2节热点主题7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教案通用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238938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70.75KB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第2节热点主题7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教案通用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二轮复习第2节热点主题7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教案通用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二轮复习第2节热点主题7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教案通用版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课后实施情况及分析:
是对课程教学中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评价;
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教学方法的应用;
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
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课程概要:
(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专业
总学时
本学期
学时
教学安排
课型(理论、实验、其他):
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社:
版次:
书号:
主要参考书及资料:
教学参考书网络资料与教材相关书籍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教学内容:
1、
教学重点与难点:
热点主题7 书香中国,全民阅读
阅读可以励志、养性、立德,是对人生的磨炼和对意志的考验;
阅读能提升个人素质及品位;
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
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他对社会作用的发挥;
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国民阅读力的大小,则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
国民阅读水平更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
阅读已经不仅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和谐与全人类的进步。
1.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曰:
“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此言不虚也。
纵观中华史,乃至世界史,人民争相读书,庠序人才济济,士风崇文尚道,则国家蒸蒸日上,人人行己有耻。
时光流转,书香益浓。
从身边生活的感受上看,读书的人在增多,读书之风气渐盛。
就笔者的观察,在轻轨上、地铁里看书的人变多了,周末逛书店、听讲座的人变多了,二手书交易市场更活跃了,买书的人多了,买书的渠道更便捷了,写作的人多了,分享读书心得的文字和活动也多了……至于读书的益处,古今中外,其论述浩如烟海。
从人类层面,读书可以擘画未来;
从国家层面,读书可以经国济世;
从个人层面,读书可以义理悦心。
开卷有益,早成共识。
单从社会或风气层面而论,多一个读书人,整个社会就可能多一份理性,少一点戾气;
多一份快乐,少一点痛苦;
多一份豁达,少一点刻薄;
多一份明快,少一点晦暗;
多一份充实,少一点空虚。
中华传统中有“耕读传家”“书礼传家”。
读书风气的养成多有赖于家风传承。
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对读书有着严格的家训,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经过数十年苦读终于成为“大界曾氏”数百年来首位秀才,曾氏家族自此志士名人不断涌现,实亦得益于读书家风。
远有“三苏”“二程”文章传世,近有钱基博、钱钟书父子著作等身。
以读书传家风,以家风正世风者,不胜枚举。
也许有人说,平时工作太忙,无暇读书。
梁实秋先生则直言道:
“我不太同情这种说法。
不管他是多么忙,他总不至于忙得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
一天当中如果抽出一小时来读书,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小时,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小时,积少成多,无论研究什么都会有惊人的成绩。
”也许有人说,平时没有读书的环境。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写道:
“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
何必择时?
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
今天的读书条件、读书环境,越来越好地满足着人们对读书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
所以,让我们放眼展卷,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来源:
《吉林日报》 作者:
王瑞)
2.读书要与人生相伴,如影随形
又到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
今年的4月17日,我应邀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做“人图领读者”讲座。
在这次讲座中,我再次提到了自己一直所倡导的主张:
人生太短,好书太多,要读经典。
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阶段,有位同学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她说:
“您说要读经典,但我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在读了之后,我常常感觉不到这些经典书目对自己有什么用?
而我看了一些实用图书之后就会觉得很有用。
我该怎样去面对这样的困境?
这似乎是许多大学生的阅读困惑,我想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就学生而言,如果把阅读简单分类,大体上有三种。
第一类是大家平时学习时所常用的教材与专业性书籍;
第二类是日常的实用性书籍;
第三类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史哲类的书籍,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著作。
人们通常所说和我所强调的要阅读经典,大多指的是这里的第三类文史哲著作。
这类著述经过时光荏苒而流传下来且被人们广泛接受,一般称之为经典。
第一、二类书籍固然经常能够让人感到其实用价值,但第三类经典著作才是彰显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的最佳范例。
对此,我有个比喻。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是常态。
那么您感受到这三顿饭中,哪一顿对您的成长有特别明显的实用价值了吗?
我想,也许会有。
但即便如此,一顿饭的重要性,也是相对于个人感觉以及自己的身体健康来说的,至于具体的实用价值,其实很难说清楚。
记得杨绛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文革”时期,钱钟书先生被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思想改造。
当时被分配到一个小窝棚。
杨绛先生指着这个窝棚问钱钟书先生:
“可否终老于此?
”钱钟书先生回答:
“没有书读。
”是的,没有书读,无疑将是人生终老于此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也有可能变成生活中无法忍受的其他难题。
但如果有书读,那么,即使终老于蜗居似乎也不成问题。
作为学生,既要读知识性很强的教材或者专业书籍,同时,也要读各种各样可以让自己增长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修正品行、融通性格的文史哲类的著述。
这类著述往往不会像教材、专业书籍或者实用性图书那般,让一个人读完之后感到学到了某种技能、策略或者手法,但它们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无疑将会起到难以觉察到的重要作用。
读书,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的日常阅读,恰如一日三餐。
读书,就该像一日三餐般自然而然不可或缺;
读书,也该像呼吸空气般吐故纳新不知不觉。
但正是这样自然而然、吐故纳新的阅读,成就了人们的成长,改变了读书人的命运,见证了人类的进步。
阅读经典,总有一种无言的力量。
在默默地阅读中,人们聆听来自古代传统的空谷足音,感受来自历史深处的喜怒哀乐,从而帮助人们反思当下,坚定信念放眼未来。
其实,“世界读书日”的目的,并非号召人们要在这一天去读书,其最大的作用更多的是要提醒人们:
读书,要与人生、与生活相伴,如影随形。
《光明日报》作者:
郭英剑)
3.通过阅读提升认知能力
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需要通过阅读来“重新发现自己”
随着世界第二十四个读书日到来,读书再次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议题。
近年来,图书销售额不断攀升,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达894亿元,同比增长11.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书正在被消费者带回家。
但购买书籍或者拥有书籍本身,并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
把书当成一种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
诗意人生,不应该是空有其表的外壳,而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更要有“书卷多情似故人”的精神体验。
为什么要读书?
一位网友的回答有意思:
看到美景时,其他人只会说“厉害了”,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时,你却因为心头闪现的那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感动。
诚如所言,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
书籍不应是任人摆布的装饰品,也不该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品,而要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日用品。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说到底,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面临着“重新发现自己”的挑战。
一个人不可能终身都依靠某种一成不变的本领,也不可能只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而应该不断让自己具有“算法”所不具备的想象力、判断力与认知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
伴随真正的阅读,我们才能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完成自我刷新。
换句话说,通过阅读,我们才能理解过去;
也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应对未来。
这也是建设书香中国的题中之义。
如今,线上市场依然火热,实体书店逐渐回暖,一些图书馆成为城市地标,小图书甚至在精准扶贫中书写“大文章”……这意味着,“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的夙愿正在加快实现。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与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做法仍然在制约阅读率和阅读量的提升。
例如,有的农村书屋平日里大门紧锁、无人问津;
有的学校图书馆建了、图书买了,但不向学生开放。
换个角度看,让这些闲置的图书“动起来”“活起来”,就能成为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重要推动力。
一位作家说道,“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
相信这种陪伴,一定是透过纸张的心灵对话、超脱言语的灵魂共鸣。
不妨在这个书香四溢的季节,打开一本书,遇见一个新的世界和自己。
(《人民日报》2019年4月23日05版)
■热点押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快节奏时代,时间变得碎片化,“短平快”的阅读方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人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了。
为什么?
因为没有时间,也因为没有心境。
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背景下,你认为如今的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方式?
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我来立意]
[写作导引] 材料反映了当今国人的阅读现状:
碎片化、娱乐化的浅阅读颇为流行,读书正呈现功利化的趋势,经典名著死活读不下去……“没时间读书”“没有心境读书”成了许多人不读书或少读书的理由。
这则材料虽倾向于提倡国人深阅读或者经典阅读,但若反弹琵琶或者辩证分析也不失为巧妙的立意方向。
本材料可立意如下:
(1)速读时代,经典阅读必不可少;
(2)拒绝“快餐式”阅读,慢读书是一种修养;
(3)浅阅读与深阅读各具其妙;
(4)我的阅读我做主。
■标杆作文观摩·
我的阅读我做主①
有人说,快节奏时代,时间变得碎片化,阅读也应与时俱进,以“短平快”方式略读即可,没有必要精读。
我认为这个观点失之偏颇,休闲文学自然可以快读,经典作品要精读才能体会其精髓。
所以,需要怎样的阅读方式,跟我们阅读什么类型的书籍有关,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来对待不同的书籍。
一句话,我的阅读我做主。
②
经典作品要精读。
经典作品养心,对于这类书籍,我们应该要读慢一点,精读,细细读,才能真正体会那一个个文字连接起的思想与情感,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
③
别林斯基说: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珠宝。
”是的,经典作品就属于这一类。
那些经历时光沉淀下来的、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理论,以及许许多多的人生哲学和做人的道理。
细心品读,能使人内心平静如水,使人的精神得以升华。
④
我的阅读我做主。
名人精读经典作品,也各有其方法。
茅盾能背《红楼梦》,巴金能背《古文观止》,数学家苏步青能背《左传》等。
经济学家王亚南以抄写的方式读书,曾抄过好几本大部头。
诗人沈尹默则发明了“遮字读书法”,遮住书中的关键字眼,先考问自己,再将自己填写的字与名家的原著相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
他们都从自己特有的精读方式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一步步走向成功。
⑤
快餐文学可略读。
现代社会,媒体多如牛毛,各类报道与作品花样频出,快餐式文化盛行,对此类内容,精读就显得有些“违和”与“沉重”了。
所以,此时,“短平快”的阅读方式该登场了。
⑥
快节奏时代,人们的阅读时间变得分散、零碎,而且,在生活、工作、学习等压力下,阅读更加注重休闲、功利和实用。
因而,短时间内能引起人共鸣的书籍受到青睐。
于是,将零碎时间有效利用起来的“短平快”的阅读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⑦
当然,精读和略读的区别只在于方式不同,本质上仍是阅读。
教育家朱永新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是的,读书的过程就如甘泉洗去心头的负荷,如清风拂去心头的尘埃,许许多多哲理早已蕴藏在一本本书中。
我的阅读我做主,方式可以不同,但阅读必须坚持。
⑧
苏子言: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会阅读,选择恰当的方式,快读也好,精读也罢,都能读出一种心境、一种素养。
阅读,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与启迪。
我的阅读我做主,让书籍照亮我们的生命。
⑨
旁批:
①标题化用流行语,幽默直白,态度鲜明,简洁有力。
②开篇扣题,表明观点:
书籍的类型决定了阅读方式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③分论点一,总写经典作品要精读。
④阐述经典著作需精读的原因,名言引用恰当。
⑤列举名人精读的事例,论证分论点一,表明精读的方法和效果。
⑥分论点二,阐述“快餐文学”可以略读的观点。
⑦分析阅读现状,指出“短平快”的阅读方式存在的必要性。
⑧小结两个分论点,指出精读、略读都是阅读,形式不重要,关键是要坚持阅读。
⑨以苏轼的诗句引出结尾段落,再次亮明观点,收束全文。
►亮点借鉴 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
文章语言朴实,行文流畅,以“我的阅读我做主”作为关联全文的中心句,贯穿文章始终,使逻辑清晰;
以分论点的形式表明阅读不同的作品应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使内容有序;
文章的标题、开篇、结尾与观点照应,使结构严密。
总体来看,文章论证有力,颇有气势。
以下为“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教案”
教案是备课内容简要而有序的记录,是支持教师上课的范本,简单说,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备忘录。
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中,如何撰写教案,才能带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案在常规教学中的应有的作用
首先,要打破传统教案的固定、僵化模式,允许教案因人、因课程、因教学内容而异,倡导书写个性化、创新性教案。
同时要改变教案检查的传统理念和标准,重新界定教案的功能和地位。
书写教案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检查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不是苛求环节的完备与否而是充分张扬教师的个性;
不是约束教学活动的范式而是促进教学生成的载体。
唯其如此,才能调动教师写教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倡导教案“留白”。
所谓的教案“留白”,就是指教案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具体来说就是教案的书写在内容上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是要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能够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
这样的教案能够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宽阔的思路和开放的观念,更容易纳入新的内容,适应新的情境,随时改变原有的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四点:
一是每次教学的基本计划,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及教育资源的使用计划;
二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必须按教学准备有序有效实施;
三是教学研究的成果,教案是对教材、学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四是教学实施的工具,教学过程中教案是参照系,可以提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标、思路,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每一次教学
教师写好教案应做到以下方面:
一、项目填写要齐全、教学环节要完备。
教案项目包括题目、教具、教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任课班级、授课时间等,一般都有固定表格,填写要规范,如有变动必须马上注明。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是在对学生教材与培养目标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概括必须准确、科学,教学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总和,一般包括导入语(由旧课导入新课)、教学主要内容、板书设计、重点提问(互动环节)、课后思考(或作业),教学环节完备、教学过程才能完整。
二、重点、难点要突出。
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表格中,必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紧紧围绕这一课的重点、难点和目标展开,对重点给与重视,对难点分析明白,这一切都在于服务实现这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而这一具体目标是一门课程总目标的一个子目标,因而要做到每一课教案和全部课程目标体系上的有机统一。
三、教学材料处理要灵活。
教案不能写成教材的缩写,不能写成教材的提纲,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自搞一套。
因为教材是死的,教学是鲜活的;
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参考材料,不能代替全部教学,更不能代替教师备课和教学中的创造性劳动。
所以教案中对教学材料的处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形成有机整体,一要完整,二要逻辑严密,三要通过创新形成特色。
四、案例教学材料要绝对“新鲜”。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使世界变小了,市场变大了,技术更新快了。
教材即使最新出版,由于其组稿、编辑、出版、发行等环节,有些内容很快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技术应用的实践。
高职教育是培养实用技能人才的教育,教育内容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即在备课过程中树立最新的实践性教育理念,用最新鲜的材料去充实教学内容,用最新、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去阐发理论,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所以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中,科学规定教师一课时的备课工作量是2—3小时,一个高校教师每周课时量规定在十课时左右。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和具体保证。
五、板书设计要力求创新。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极富个性特点的创造性劳动,其个性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每次课的板书设计中。
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为每一节课设计出具有如下特点的板书方案:
一是严密的逻辑性,板书顺序是逻辑推理的高度概括再现;
二是概括性,高度凝练概括本课的教学主要内容;
三是符合审美要求,板书设计要符合审美规律,给人以明确清晰、美观大方的良好审美感受;
四是结构的完整性,即对一个知识点的全面完整表述;
五是创新性,每个人即使在讲同一内容时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作用,板书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即个性化。
因此板书设计可以借鉴、参考,但决不能照搬照抄。
自己的特点,即个性化。
六、要不断充实完善。
教案撰写不是一次性劳动,初稿完成后,需要不断充实完善。
一是因为初稿往往有顾此失彼之处;
二是教材研究与教学实施常有灵感产生,出现新的闪光点及时补充进去;
三是需要用新材料与新信息对教案进行补充;
四是备课不是一次性劳动,一节课的备课也不是一次有效,过期作废,需要从局部与整体的联系角度补充不足;
五是集中备课或教研组活动中从课程之间的衔接上或交叉中获得提示、补充。
充实完善不是推翻重来,可以利用备注栏,也可以形成一页纸粘在一角,对照研读。
七、教案以手写为主,条理清晰,字迹工整。
教案撰写是创造性劳动,是对教师研究能力、写作能力、概括分析能力的有效训练,也是对教师书写水平、概括能力、材料组织等综合素质的反映,所以教案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也是检验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手写教案对教师要求更高,更能真实检查教师备课质量、更具有可比性,因此客观上要求教师要写一手好字。
出色的手写教案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鲜活样本。
八、关于电子课件。
电子课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改进的成果,对传统教学手段是一种改进和有益补充,但高职教育实践证明,电子课件是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的一个工具条件,它直观、容量大,许多用讲授法难于实现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段的展示、演示、模拟得以实现,还可以节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些板书时间,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但是教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电子课件的过度使用易于禁锢教师思维,限制了教师临场发挥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二轮 复习 热点 主题 书香 中国 全民 阅读 教案 通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