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 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237187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4.49KB
基础心理学 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基础心理学 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 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经验丰富—大
3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二、注意的稳定性(又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维持的时间。
狭义:
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
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和主体的状态有关;
也与人的身体状况、兴趣、积极性等有关;
还存在着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
同注意的稳定相对立的是分心。
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的对象或活动,而把注意指向与当前任务无关的内容。
分心又称为注意的分散。
三、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
注意的分配需具备以下条件: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除一种之外,其余几种必须达到熟练和自动化的程度;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和关系也很重要。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或从一种活动转到另一种活动。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主要依赖于先前注意的紧张度、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以及个性特点。
思考: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是不是一回事?
为什么?
简答题或论述题:
1.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①刺激物的新异性
②刺激物的强度
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④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①主体的需要和兴趣
②主体的情绪状态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有哪些?
(三)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感觉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脑对当前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2.什么是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二者的关系。
1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3两者成反比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3.什么是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1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叫最小可觉差。
2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3两者亦成反比关系。
在广泛的范围内,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常数。
用公式表示:
ΔI/I=K韦伯定律
(I为原刺激量,Δ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
4.什么是感觉适应?
由于一个稳定的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5.什么是感觉后象?
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在头脑中仍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现象。
6.什么是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7.什么是感觉疲劳?
持久或过度的活动使有机体产生不舒适及工作效率降低的现象。
8.什么是感觉掩蔽?
对一个刺激的感受性因另一个刺激的存在而降低的现象。
知觉
选择题、判断题或名词解释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各部分属性的整体反映。
2.知觉的种类有哪些?
每种知觉的含义是什么?
(详见书)
一、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2距离知觉
3大小知觉
4方位知觉
二、时间知觉
三、运动知觉
3.知觉的似动现象。
1自动现象
2动景运动
3诱发运动
4运动后效
4.什么是错觉?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5.什么是后效?
指先前刺激的知觉歪曲了对后来刺激的知觉。
1.知觉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1知觉的选择性
把少数事物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
2知觉的整体性
将知觉对象中的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或属性)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记忆
1.什么是记忆?
记忆的环节有哪些?
定义: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环节:
①记忆包含三个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②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2.什么是表象?
表象是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或者说,表象是在没有刺激呈现的情况下,人们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
3.记忆的种类有哪些?
一、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语词记忆:
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以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意义以及事物的关系等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
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
以过去经历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详见下面)
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
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这种记忆的特点是:
人们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也没有有意识地提取这种记忆,但它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
外显记忆:
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
传统的记忆方法诸如自由回忆、线索回忆以及再认等所测得的记忆即为外显记忆。
四、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选讲)
五、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选讲)
4.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概念、特点
①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当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信息仍能继续保持一个极短暂的时间,这种短暂信息保持就是感觉记忆。
特点和规律:
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进入到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图像:
0.25~1秒;
声像:
不超过4秒;
几乎进入感受器的信息都能被登记,但痕迹易衰退。
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的注意,该信息才被转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2短时记忆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是指保持信息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特点: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发表了一篇论文,名叫《神奇数7加减2:
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
在该文中,他提出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
2个组块。
组块又称意义单元,如字母、汉字、词等。
也指将若干小单元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元的信息加工。
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记忆痕迹衰退。
另一个原因是干扰。
短时记忆是通过复述来保持信息的,并且通过复述的作用把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3长时记忆指信息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乃至数十年的记忆。
信息保持时间长。
容量似乎无限。
长时记忆的编码:
以语义编码为主,但也有听觉和视觉的编码。
简答题或论述题
1.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1、识记任务的影响(时间上、内容上)
2、活动性质的影响
③、识记材料的影响(性质、内容、数量)
④、识记方法的影响(归类或系统化、“组块”)
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所表现出来的遗忘规律是什么?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先快后慢,然后趋于平稳。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3学习的程度:
过度学习
4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4.关于遗忘原因的学说有哪些?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误。
学说:
①衰退说
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的结果。
②干扰说
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
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恢复。
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识记或回忆起干扰作用。
前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识记或回忆起干扰作用。
③压抑说
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④提取失败理论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
思维与想像
1.什么叫思维?
思维的特征有哪些?
①含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②特征:
概括性、间接性
2.思维的品质有哪些?
1思维的广阔性
2思维的批判性
3思维的深刻性
4思维的灵活性
5思维的敏捷性
⑥思维的逻辑性
3.思维的种类有哪些?
一、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
指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指利用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者头脑中的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指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二、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求同思维:
也称辐合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求异思维:
也称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设想出发,求得多种正确的答案。
(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三、常规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常规性思维:
是指人们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
是指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的思维。
四、我向性思维与现实性思维
我向性思维:
是指只受自我意象和情绪操纵,不按逻辑规则,光凭想象(主要是幻想或白日梦)所进行的无批判的、不受客观现实调节而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
现实性思维:
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从客观现实出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客观事物的逻辑关系进行的思维。
4.什么叫想像?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5.想像的种类有哪些?
(一)无意想象指没有预定目的且不自觉产生的想象。
(梦、疾病引起的无意想象、药物引起的无意想象)
(二)有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且自觉产生的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词、符号或图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1正确理解语言和各种标记的意义
2丰富的表象储存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它具有开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理想、空想)
1.问题解决的学说有哪些?
一、桑代克:
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动物一样,都是通过多次尝试错误,最后找到问题答案的。
对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
二、苛勒:
顿悟说
苛勒认为,动物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问题情境的一种“顿悟”,即通过对原来知识背景的改造,突然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初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
问题空间
2.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有哪些?
尝试法
通过不断地尝试每一种可能的方法,并不断地改正错误,最后发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爬山法
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
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的方法。
反推法(逆向搜索)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的方法,称为反推法或逆向搜索法。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书+笔记)
问题解决:
指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有目的指向性、有操作序列、有认知操作
情绪
1.什么叫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伴随认识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过程。
1刺激情境及对其解释
2主观体验
3外部表现
4生理唤醒
2.情绪对活动的影响有哪些?
3.情绪状态的种类有哪些?
什么叫心境、激情、应激?
种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
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情况下引起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4.情感的种类有哪些?
什么是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
道德感
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理智感
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
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人类的表情主要有哪些类型?
①面部表情
②言语表情
③动作表情
动机
1.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2.动机有哪几种功能?
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3.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它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
意志总是和行为紧密联系着,受意志支配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4.什么是趋-趋冲突.避-避冲突.趋-避冲突以及多重趋避冲突?
1.叶克斯-多得生定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形关系,而是一种呈倒u形的曲线关系。
各种活动都有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行为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使活动效率下降。
另外,研究还发现,最佳动机强度是以活动的复杂程度为转移的,即活动较简单时,最佳动机强度应偏高;
活动较复杂时,最佳动机强度应偏低。
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2.阐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图——金字塔)
1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随着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也减弱。
②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不过,各个需要层次的固定程度并非那么刻板,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例外和颠倒的情况。
2无论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还是个体的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都出现得比较晚。
④他把前四层需要称为缺失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称为生长需要,它的满足,并不使动机停止,而是使动机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完整,但是他把人的基本需要统统说成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这就模糊了人的生物学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差别,降低或否定了人的后天生活环境与教育对人的需要的发生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3.阐述韦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
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
韦纳认为,个体在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无论成败,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因:
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
1韦纳采取了罗特所提出的控制信念的概念,作为自我归因论的部分理论基础。
②就上述六方面归因而言,努力程度是个人可以自主控制的,但其它因素的变化均非个人所能控制。
2韦纳将影响成败的六项归因,按其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类。
④韦纳认为,六项归因在性质上有的是稳定的,持久不变的。
也有的是不稳定的,随情境的不同而可能变化的。
能力
1.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
2.什么是流体能力?
什么是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
又称流体智力,是指由与知识无甚关系的题目所测量出来的能力。
它同个体的先天素质关系比较密切,因而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发展速度比较快。
到儿童后期,发展就慢了些,到成年时达到了顶点,以后开始缓慢下降,到了老年才有明显下降。
晶体能力:
又称晶体智力,是指由与知识有关的题目所测量出来的能力。
它同个体的先天素质关系不密切,它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在不断发展,只不过到了青年后期,发展速度逐渐平缓。
3.什么是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
是指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进行认识的能力,它表现为人对内心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和监控。
1.个体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一)能力的量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全人口中,智力的分布基本上呈正态分布:
两头小,中间大
超常儿童
低常儿童
特例:
“孤岛能力”或“白痴学者”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少年早慧(人才早熟)
中年成才
大器晚成
(二)能力的质的差异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该学说由加德纳提出。
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这七种智力成分是:
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3.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
区别:
①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而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发展要比知识、技能的获得要慢得多,能力也并不是永远随着知识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
联系:
①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得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得。
离开了学习和训练,任何能力都不可能形成,更不可能得到发展。
②掌握知识、技能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易、速度和巩固程度。
随着知识、技能的掌握又会导致能力的提高或新能力的发生。
4.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一)遗传与环境对能力发展的交互影响
所谓遗传限者,是指个体能力的高低基本上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
但遗传因素所决定的,并不是一个定点,而是一段阈限,是从下限到上限之间的一段距离。
影响遗传限内能力变化的因素,就是环境。
(二)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气质
1.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2.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各种气质类型的特点是什么?
气质类型行为表现
胆汁质(张飞)精力旺盛、易于冲动、反应迅猛、易感情用事。
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具有外倾性。
多血质(王熙凤)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灵活多变、情感体验不深,具有外倾性。
粘液质(林冲)安静稳重、灵活不足、踏实、有些死板、沉着冷静、缺乏生气,具有内倾性。
抑郁质(林黛玉)敏锐、稳重、体验深刻、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具有内倾性。
2.学习与掌握气质类型及其特点的意义有哪些?
(一)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二)气质类型本身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取得成就的高低
(三)气质类型可以作为选择职业的一个依据
(四)气质类型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依据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气质类型及特征,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并善于利用自己的气质类型特征。
3.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的意义有哪些?
性格
1.什么是性格?
性格指一个人在现实中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具有以下特点:
相对的稳定性、是后天形成的、是个性的核心
2.性格的特质论有哪些?
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他将特质分为一般特质和特有特质。
他认为特有特质可分为三类:
首要特质:
是代表个人最独特的性格特质。
中心特质:
是代表个人性格特质的核心部分。
次要特质:
是代表个人在特定情境中才表现出来的一种暂时的性格特质。
(二)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表面特质:
只反映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直接与环境接触,常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不是特质的本质。
根源特质:
隐藏在表面特质的后面,需要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才能得到,具有相当稳定和持久的特点,是个体性格的根本特征。
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来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而一种根源特质也能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三)艾森克的特质论(详见笔记)
(四)吉尔福特的特质理论
性格是各类特质构成的独特模式,性格特质是个体间有所不同的可以辨别而持久的特性。
各种特质是同一性格的不同方面,可以根据其性质将特质划分为需要、兴趣、态度、气质、能力倾向、形态和生理特点等七类。
性格特质是不能直接观察的,只能根据可观测的行为来推知它。
各个特质组成一个包括三部分的层次式结构:
(五)人格的五因素模型
诺曼等人进行了在奥尔波特的特质词表中找寻人格结构的尝试。
结果表明,人们用来描述自己和他人的特质时仅有外向性、和悦性、公正性、情绪性和创造性五个基本的维度。
这五个维度是非常宽泛的,因为在每一个维度中都包含许多特质,这些特质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但又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3.了解性格的方法?
一、行为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心理学 复习提纲 基础 心理学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