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常识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233599
- 上传时间:2023-01-2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4.61KB
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常识Word格式.docx
《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常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常识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是,市场经济又总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因而又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
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这是因为:
(1)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的膨胀受到制度的限制,凭借私人资本参与分配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避免私人资本的扩张。
(2)经济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减少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的非劳动因素造成的个人收入差距。
(3)政府为了确保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性质,会通过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来防止和纠正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市场改革的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必须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采取切实措施,积极而有步骤地全面推进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由经营与政府干预
自由经营理论(或称经济自由主义)是指一种主张最大限度利用市场的机制和竞争的力量,由私人来协调一切社会经济活动,而只赋予国家以承办市场和竞争所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极少量的经济活动的思想和政策。
国家干预理论(或称国家干预主义)是指一种主张削弱私人经济活动的范围,由国家干预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多种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经济职能的思想和政策。
这两种不同的经济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发展,并交替发挥着作用。
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本次经济危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对这两种经济思想有了新的认识无论是自由经营理念,还是国家干预政策,都无法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将两者融合起来,才有更好效果。
我国所实行的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经济,即是国家干预和自由经营相结合的模式。
资源配置
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
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
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成本与收益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
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将收益定义为“那部分不侵蚀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把收益看作是财富的增加。
1890年,艾·
马歇尔(AlfredMaarshell)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把亚当·
斯密的“财富的增加”这一收益观引入企业,提出区分实体资本和增值收益的经济学收益思想。
20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学家尔文·
费雪在其《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一书中,首先从收益的表现形式上分析了收益的概念,提出了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
精神收益、实际收益和货币收益。
在上述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中,精神收益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计量,货币收益则因不考虑币值变化的静态概念而容易计量,因此,经济学家往往侧重于研究实际收益。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它是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实施价格总水平调控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且世界各国一般用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测定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基尼系数
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它是一个比值,数值在0和1之间。
基尼指数的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
一般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在0.24到0.36之间。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从概念上讲,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就叫通货膨胀。
目前世界各国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主要指标是物价指数。
物价指数是反映两个时期物价水平变动的相对指标。
如果一般物价水平在上升,说明通货膨胀的态势在加强。
按物价上涨趋势来确定通货膨胀的程度,理论界一般认为,物价总指数年平均递增率在2%-3%时,叫做基本稳定;
物价总指数年平均递增率在9%以内,称为温和性通货膨胀;
物价总指数年平均递增在10%以上,称为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般物价的持续下跌。
一般用消费物价指数作为度量指标。
通货紧缩有两个最大的特征:
一个是物价连续下跌,另一个是通货量,货币供给量连续下降。
与通胀相比,通缩的危害在于:
消费者预期价格将持续下跌,从而延后消费,打击当前需求;
投资期资金实质成本上升,回收期价格下跌,令回报下跌,从而遏制投资。
其出现的原因,一是生产过剩,二是需求不振。
充分就业与失业
充分就业,是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
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
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
通常把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它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制约。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同其他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
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或是经济体的货币权威机构利用控制货币,来达到影响其他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货币政策使用各种措施用以达到或维持特定的政策目标,如抑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或调节进出口,其最终目的是辅助经济增长和保证社会安定。
当代货币政策通常依赖于利率(借钱的价格)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来作为控制手段。
通常,货币政策一般被描述为:
激进的(利率被调节为促进经济增长)、中性的(保持经济稳定)、从紧的(降低通货膨胀却可能提高失业率)。
顺差和逆差
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
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
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
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入超”,反映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同样,一国政府当局应当设法避免长期出现贸易逆差,因为大量逆差将致使国内资源外流,对外债务增加。
这种状况同样会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外汇与汇率
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凭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外汇的解释为:
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和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包括:
外国货币、外币存款、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等)、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货币外汇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比价或价格。
也可以说,是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外汇买卖一般均集中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
它们买卖外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方法是贱买贵卖,赚取买卖差价,其买进外汇时所依据的汇率为买入汇率,也称买入价;
卖出外汇时所依据的汇率叫卖出汇率,也称卖出价。
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对进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自由竞争的贸易政策。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关税制度,而是根据外贸法规即有关贸易条约与协定,使国内外产品在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展开自由竞争与交易,在关税制度上,只是不采用保护关税,但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仍可征收财政关税。
保护贸易是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与范围进行限制,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补贴。
保护贸易的实质就是国家对于贸易活动进行干预,限制外国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竞争。
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国币兑换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固定,并把两国货币比价的波动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固定汇率制度可以分为1880-1914年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1944-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也称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两个阶段。
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完全由市场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
鉴于各国对浮动汇率的管理方式和宽松程度不一样,该制度又有诸多分类。
按政府是否干预,可以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按浮动形式,可分为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
按被盯住的货币不同,可分为盯住单一货币浮动以及盯住合成货币。
欧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
欧盟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巨大影响力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在贸易、农业、金融等方面趋近于一个统一的联邦国家,而在内政、国防、外交等其他方面则类似一个独立国家所组成的同盟。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现拥有28个会员国。
区域经济一体会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相互协商制定经济贸易政策和措施,并缔结经济条约或协定,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的过程。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球涌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新浪潮。
这股新浪潮推进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内容之广泛,机制之灵活,形式之多样,都是前所未有的。
此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不仅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特点,而且反映了世界多极化曲折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
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或世贸,英文简写为WTO)是负责监督成员经济体之间各种贸易协议得到执行的一个国际组织,前身是1948年开始实施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秘书处。
世贸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现任总干事是帕斯卡尔·
拉米。
截至2013年3月世界贸易组织共有159个成员。
世界贸易组织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是各成员贸易立法的监督者,是就贸易进行谈判和解决争端的场所。
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其成员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绝大多数,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集团,简称世界银行,是一个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世界上主要的政府间金融机构之一。
包括5个成员组织,即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国际开发协会(IDA)、国际金融公司(IFC)、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
创始之初,它的使命是帮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的重建。
如今,它的使命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巴黎、纽约、伦敦、东京、日内瓦、肯尼亚等地设有办事处,此外还在20多个发展中成员国设立了办事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语简称IMF)是根据1944年7月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华盛顿成立的。
与世界银行同时成立、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
其总部设在华盛顿。
(二)社会学常识
社会化
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人格,并学习其所在社会和群体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过程。
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了社会化过程,并持续整整一生。
社会化使人从"
自然人"
或"
生物人"
成长为社会人,使社会、文化得以维持和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是四种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任何社会文化因素的缺失,都会使个人人格的形成过程受阻,造成人格缺陷。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使人们对群体或社会中拥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包括一整套与此身份相一致的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方式。
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一个人可能拥有许多身份,而每一个人身份都可能要涉及到扮演几种角色。
与某一身份相联系的所有角色的集合被称为角色集。
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定在特定情境下人们应该采取哪些适当行为的准则。
它将复杂的社会生活维系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
按照约束力的强弱,社会规范可分为民俗和民德。
前者指不被认为具有道德重要性且不具有严格约束力的社会习惯;
后者则是约束力较强、要求严格遵守的,反映了一个社会系统核心道德观的规范。
法律也是一种规范,通常属于民德的范畴,是由国家颁布的用来管理人们行为的规范。
社区
对于社区的定义可以有两种略有不同的表述,其一是将社区理解成一个地理区域,居住其中的人们具有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并通过对居住地及居民的认同感强有力地联系在一起。
另一种是将社区理解为居住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一群人,他们的生活围绕着某种日常互动模式组织起来。
这些模式包括工作、购物、娱乐等活动,以及教育、宗教、行政等设置。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是根据获得社会报酬的机会上的差异,决定人民在社会位置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
处在同一阶层的人在获取社会报酬上,有着相似的机会。
社会分层是各类人群之间的结构性不平等,研究表明,社会分层有三个主要维度:
财富、权力和声望。
现代化
现代化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现代化概念通常包括三个关键要素:
工业化、城市化和科层制化。
工业化指的是从人力资源到非人力资源的转变,以及进行经济生产的工厂体系的兴起。
城市化指的是人们从农村地区向工厂所在的城镇和城市的流动。
科层制化指的是大规模的正式组织的兴起。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和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或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其最基本和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和商业保障不同,它是一项国家责任。
社会保障的形式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
(三)文学常识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现存305篇。
《诗经》分"
风"
、"
雅"
颂"
三大类。
《风》又名《国风》,是相对于王畿而言的天子治下各诸侯的地方音乐。
分为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音乐,其诗多是宴乐饮酒,朝会赠答;
《颂》则是宗庙音乐,其诗多是祭祀祖先,祈求神灵。
《诗经》的产生历时500多年,地域分布几乎遍及当时的主要国土,其作者也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诗经》中不仅有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也有公卿、"
士"
君子"
进献的乐歌,更有流传于民间的集体作品。
《诗经》的最初用于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观察政治的得失成败和表达社会、政治的某种看法;
三是一定的娱乐作用,但这种娱乐作用也包含着浓厚的政治、道德的内容。
到了孔子时代,《诗经》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诗经》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艺术技巧上,这些艺术技巧虽然大多与"
赋"
比"
兴"
的艺术手法相关,但又不是这三种艺术手法所能包容的。
《诗经》的艺术技巧很多,如描摹、通感、象征、排比、拟声等等。
《诗经》对中国文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在审美追求、表现方式等诗歌的基本品格方面为中国诗歌奠定了基础。
它是四言诗的鼻祖,后代的愈多题材类型的诗歌都从中取法。
总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最为重要的源泉之一。
《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和杰作的文学作品,被鲁迅先生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散文已全面成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标志着散文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司马迁,"
史官世家"
之后,父亲司马谈也曾在汉武帝时期任太史令。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
"
本纪"
记载历代帝王的政绩,"
书"
是记载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专史,"
世家"
主要记述贵族王侯的事迹,"
列传"
则是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传记。
在这五种体例中,以本纪为中心,其他体例与之配合生发,使之成为一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伟大著作。
《史记》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特征,就是司马迁不是客观冷静地叙述历史,而是饱蘸了自己的个案情,爱憎分明,褒贬无碍。
这一特点使得《史记》不仅成为史家不可逾越的范本,还使其跻身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列。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散文的新阶段。
唐宋八大家中,除了韩愈、柳宗元生于唐代外,其余六人都是宋朝人。
韩愈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
唐宋八大家"
之首。
韩愈的一生创作了丰富的散文,从体裁上大致可分为论说文、记叙文和"
杂著"
三类。
在论说文中,著名的"
五原"
(《原道》、《原性》、《原毁》、《原鬼》、《原人》),以及《师说》、《马说》、《进学解》是其代表作。
记叙文以《张中丞传后序》、《柳子厚墓志铭》、《蓝田县丞厅壁记》、《祭十二郎文》、《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等为代表。
在"
中,以《送李愿归盘古序》、《送董邵南序》为代表的赠序体散文,以"
杂说"
为代表的散文,都非常出色。
韩愈的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世称"
柳河东"
。
古文运动的主将之一。
从体裁来看,柳宗元的散文可以分为议论文、游记、传记和寓言。
其中,议论文最能表现他的思想,代表作有《贞符》和《封建论》。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也非常有名,代表作有《永州八记》。
人物传记和揭露现实黑暗方面的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学 社会学 文学 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