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教案矛盾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216261
- 上传时间:2023-01-20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54KB
政治必修四教案矛盾Word文件下载.docx
《政治必修四教案矛盾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必修四教案矛盾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
出示材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上述两诗句包含哪几对矛盾?
噪与静、鸣与幽、悲与欢、离与合、阴与晴、圆与缺。
问:
“离与合”的矛盾,只有对立吗“离”能离得开“合”吗?
没有“离”哪里来的“合”?
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赫拉克利特
2.矛盾的基本属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矛盾的斗争性
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着的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属性、趋势——斗争性(对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教与学)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反对、限制、竞争、批评等。
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②矛盾的同一性
从列举中看出矛盾的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统一)
课文漫画“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问:
他敢烧吗?
哲学角度分析:
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
因此,结论是“不敢烧”。
烧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
得出矛盾同一性的第一层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出示问题:
还能列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的事例吗?
(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简单分析,同时强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需要“一定的条件”。
《为学》(清)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是矛盾同一性的另一层含义。
特别强调转化的“条件性”。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
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如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
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
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请问:
(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
(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
哲理分析:
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事物矛盾双方既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如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既对立又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板书设计: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斗争性的含义
3、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作业布置:
(2014年天津文综,12(3),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人制造了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又会对人的就业产生影响。
一方面会使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减少,另一方面会使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就业岗位增加,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机器人与人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机器人与人存在对立的一面,机器人的使用会造成一些工作岗位的减少,致使一些人失业。
(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机器人与人存在相互统一的一面,机器人是由人制造和使用的,机器人的使用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要求人提高自身素质,管好用好机器人
【篇二:
政治必修4教案】
前言(第一课时)
一、课改的必要性:
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
1、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
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
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
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
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2、政治生活—对应:
一个要求:
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
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
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
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3、选修:
经济学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
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三、《生活与哲学》模块:
1、学习哲学的重要性:
有助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明确该门课程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
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
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
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4、《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
5、《致同学们》:
一共有六个自然段:
(1)、引入:
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
(2)、回答:
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
基本问题。
(3)、递进:
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
(4)、递进:
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确的,因为它
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
四、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本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
◎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
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排。
◎目既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
它主要由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构成。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正文和辅助文具有不同的功能。
◎正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
从形式上看,它由仿宋字和宋体字组成;
从内容上看,它由探究活动和原理两部分组成。
探究活动是我们学习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路径,它往往通过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思考,使我们在思维中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辅助文,设三个栏目:
“相关链接”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
“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
“专家点评”是对疑难问题进行解析,对相关原理作拓展性说明。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
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具有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我们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每一综合探究可安排1学时。
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框构:
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
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
排—。
目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包括正文和辅助文两
部分,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
生活与——单元:
哲学
探究活动目标
探究活动建议
探究路径参考理论评析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
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
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
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
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
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
第一目从哲学研究的问题入手,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
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最后指出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三课包括两个框题: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目从历史事实入手,设置探究,引导学生感悟社会存在对哲学思想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目进一步阐释哲学思想对社会变革的反作用。
第二框共三个目题:
第一目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论证其出现的必然性。
第二目在对比的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革命,把握其基本特征。
第三目依循历史脉络,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通过本课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二、知识结构: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的向导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百舸争流的思想:
生活智慧与
时代精神
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
时代精神社会变革的先导
的精华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
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
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
(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
(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人和动物不同。
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
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
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
哲学研究什么?
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
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课堂探究: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
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
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
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
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
亚里士多德说:
“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
”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
“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
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
【篇三: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生活教案】
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理解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
(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入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探究: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名言题化:
(结合课本p2名言)
恩格斯说: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答案:
a
解析:
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补充:
哲学上说的世界:
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前两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课堂探究:
(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
为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 必修 教案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