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00002.docx
- 文档编号:2021492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89.57KB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00002.docx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000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0000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0000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1、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高新技术联系紧密,具有不同于任何学科的特点,应避免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普通学科的老办法来讲、学、考,应当建立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在教材编写、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成为基础教育各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2、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应注意在实施《指导纲要》的初期处理好因开设课程程度参差不齐所带来的各学段课程的衔接问题。
3、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只有通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实现。
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单纯技能培训的倾向,切实保证《指导纲要》所规定的课时,全面实现《指导纲要》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4、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料对其他课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树立大信息观 全面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作为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手段,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遍开设。
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任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作用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可是,在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由于从教者绝大多数是过去的计算机教师,很多人一时还难以摆脱计算机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上注重计算机知识的传授,在实践层面上更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没有真正从本质上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征,还没有从根本上区分开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尽管国家教育部2000年十月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了对于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的教学要求,但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信息素养教学部分的把握,始终觉得有一定障碍,觉得这方面的知识量太少,比较空洞干瘪难以把握,在教学上是一个解不开的结。
依笔者看来,造成种原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科学性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对于信息本质的理论探究还远远不够。
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再多的实践也是沙地建楼。
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首先必须解决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认识水平,才能进一步解决好课堂教学问题。
而这里的信息认识水平,就是要树立一种全面的大信息观。
笔者通过研究国内外信息学方面的理论和大量资料,大胆提出“大信息观”这一说法。
意在引起信息技术教育界人士对于信息理论研究的重视,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来指导和从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笔者认为,只有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树立起大信息观,才能加深对于信息素养的理解,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能力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也才有可能真正担负起它所应该负起的历史责任。
同时,本文对于如何通过“大信息观”的观照,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路,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偏颇之处,诚盼专家学者指正。
一.大信息观的理解
何谓“大信息观”?
大信息观,就是站在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信息的科学性和学科性,就是从信息的科学性和学科性这两个方面来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规律,从信息的客观物质性和可利用性上来认识信息的特征,能认识到信息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物质世界的重要资源;而信息素养同样不是孤立的,不是一种“高级能力”,不是少数人的需要,而是现代人的必备,信息素养不是一种与传统个人素质割裂开来的“另类”的东西,而是建立在传统个人素质之上的一种现代素养。
具备,信息素养不是一种与传统个人素质割裂开来的“另类”的东西,而是建立在传统个人素质之上的一种现代素养。
具体来说,大信息观包含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是一种独特的资源
信息和物质、能量共同构成现实世界三大资源。
这是对于信息本质性的认识。
既然信息是资源,它必然还存在着独一性、可利用性和不可逆性。
同样,正如物质分为有益物质和非有益物质一样,信息也不都是有益的,甚至有的是有害的。
认清信息的客观物质性这一根本特性,是合理利用信息的哲学基础,更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
2.信息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能力。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生产力的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个体的基本生存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
试想,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不会用木棒和石块,无疑连生存都会有障碍。
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其生存质量。
3.信息素养比信息技能包容度更大,还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技能。
因此不要简单地将信息素养只看成信息技能。
4.要注重信息的人文性。
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1)信息以技术为载体,但技术不是万能的,在人类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社会生活中,还有超越于技术之上的东西。
如一件简单的信物,它所表达的复杂的信息,是现代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和模仿的。
还有如崖壁画、古老的东巴文字等等,其承载的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也并非通过高明的现代技术手段所能取代的;
(2)信息种类的多样性应该保护。
物种的多样性是自然界丰姿多彩、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生物多样性对于生命的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样,信息种类的多样性也是应该予以保护的。
例如:
我们常说的“摇头不算点头算”,在某些非洲部落则正好相反,他们还擅长以激越的鼓点来传递信息,以丰富多彩的舞蹈语言来表达信息。
试想,将来人类社会只会或只能通过EMAIL传递信息,而消亡了其它丰富的信息方式,快则快矣,对于人类历史和人类情感来说则是莫大的悲哀。
5.信息技术并不等同于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但不是全部。
信息技能还包括其它技能,如现代通讯技术、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查询技术,等等。
二.信息素养的概念及组成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在1974年所提出。
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
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从此人们开始对信息素养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明确信息素养的概念,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美国学者Doyle在1992年则定义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
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需要;认识到正确的、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决策的根本;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可能的信息资源;展开成功的检索策略;访问信息,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的信息;评价信息;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将新的信息综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利用信息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
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笔者认为,一个现代人的信息素养应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
即将信息看作资源、工具、手段的意识,在工作、生活、学习、商务各个方面都有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这是对于信息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2.信息伦理。
所谓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数字时代的新的道德规范。
如同一个社会人必须遵守社会各项法制法规一样,信息社会里的公民也必须遵守有关信息运用方面的法规及道德规范。
由于信息社会的开放性及变异性,以及现代信息媒体的广域性、迅捷性、隐秘性,如果社会中的个人不能将信息伦理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修养,那么不仅自己难以避免触及非法事件,对信息犯罪活动缺乏免疫力,同时也无法防止别人对你的信息侵害。
3.信息常识。
什么样的才能东西称作信息?
信息有些什么样的基本属性?
信息的发展有些什么样的规律?
如何合理利用信息?
这些都是信息社会如同掌握社会常识一样,每个人都应掌握的问题。
4.信息技能。
这又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即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是以信息技能为核心的素质复合体,是当代社会一个人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特别对于知识爆炸、社会生活诸方面的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长、让人日益应接不暇的今天,信息素养是一个人能否终身学习,从而持续发展的基础。
换句话说,信息素养决定了一个人终身自我提升的能力。
―――这一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课堂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路
1.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人类已迈进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建立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来自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日益丰富,善于寻找、捕获、利用信息是当代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这里所强调的意识,蕴涵着这样的认识,即信息素养不光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已成为同传统技能中的“读、写、算”一样的生存技能之一。
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没有信息意识、缺乏信息素养就会成为信息社会的新“文盲”,就会落伍于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首先树立了大信息观,就能将这种强烈的“信息忧患意识”熏陶于学生,并通过生动的事例来启发和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中要结合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大信息观认为,信息存在着独一性和可利用性。
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信息利用信息就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信息需要中小学生必须具有信息伦理道德。
在信息社会中,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现代工作、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生活更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格局。
知识的传播更经济更便捷,技术的应用更加简单化、平民化,普通人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对外界的影响愈来愈大。
试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坐在自己家里,通过一根电话线和电脑,盗窃某外国的军事机密和银行帐号,在十多年前,谁能想像?
但是在今天,这样的例子已不鲜见。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紧密结合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来时时处处渗透以信息伦理为中心的思想品德教育。
应让学生明确: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我们当然应掌握好,但它们也是一面双刃剑。
如果不加以正确使用,就会造成危害。
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两个策略:
(1)结合生活及新闻实例,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 信息技术课程 指导 纲要 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