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暑假作业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211886
- 上传时间:2023-01-19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4.13KB
高三语文暑假作业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语文暑假作业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暑假作业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故戈载评曰:
“其意淡远,其气浑厚。
”(宋七家词选序)(赵慧文)2、【参考答案】8.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
写哀景抒哀情。
【作者简介】周朴(?
878),字见素,一作太朴,福州长乐人。
【全唐诗作吴兴(今湖州)人。
此从唐才子传】生年不详,卒于唐僖宗乾符五年。
工于诗,无功名之念,隐居嵩山,寄食寺庙中当居士,常与山僧钓叟相往还。
与诗僧贯休、方干、李频为诗友。
周朴,唐末诗人,生性喜欢吟诗,尤其喜欢苦涩的诗风。
阅读一、1、答案:
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
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
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解析:
从第一段中分层归纳,即可得到答案。
2、答案:
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
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抓住上下文中的关键语句“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可总结出答案。
3、答案:
观点一:
恪守传统,力求雅正观点一:
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
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
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
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
创造与仿作兼顾;
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
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
既恪守传统,又踊跃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
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
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阅读二、16
(1)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交错,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
(2)无须拒绝外来文化的影响(接受异质文化),(3)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
(3点,每点2分。
共6分)17
(1)文化传承的需要,
(2)变化个人的气质,(3)转移社会的风气(或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或养成社会文化风气)。
共6分)】7月15日一、【参考答案】
(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
“山又绿”写出了雨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
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作者简介】华岳,南宋诗人。
生卒年不详,字子西,贵池(今属安徽)人。
因读书于贵池齐山翠微亭,自号翠微,武学生。
开禧元年(1205)因上书请诛韩侂胄、苏师旦,下建宁(今福建建瓯)狱。
韩侂胄诛,放还。
嘉定十年(1217),登武科第一,为殿前司官属。
密谋除去丞相史弥远,下临安狱,杖死东市。
其诗豪纵,有翠微南征录。
二、【参考答案】14.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
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
作者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
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
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
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
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
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
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
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
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
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
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殷璠河岳英灵集)。
【作者简介】储光羲(706或707760或763)唐代诗人。
兖州(今属山东)人。
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登进士第,授汜水尉后为安宜县尉尉。
公元751年(天宝十年)转下邽尉,后升任太祝,官至监察御史。
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
安史之乱后,被贬谪,死于岭南。
为盛唐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之一。
其诗多为五古,擅长以质朴淡雅的笔调,描写恬静淳朴的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
三、18“八卦研究”学术品位低下,学术趣味低级;
不遵循学术的准则,缺乏科学、严肃、严谨的研究态度;
浮躁媚俗,哗众取宠,不择手段,追逐名利,失去了学术的尊严。
(每点2分)19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术研究应遵循科学、严肃、严谨的准则;
学者应该有高洁的操守、高尚的学术品格以及高级的学术趣味:
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整个社会的航向和榜样。
(每点2分,若只答“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只得2分。
)四、15A(“无须过虑”应该为“不应无忧”)16人与自然可以和谐。
(2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有一个由必然到自由,由人类中心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
(2分)人类只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更加注重精神生活或者说具有正确的观念、科学的技术,就能和自然和谐相处。
(2分)17因为面临很多困难,比如在发展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对很多自然规律还不知道,所以“不应无忧”。
(3分)我们可以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发展科学的技术,可以逐步掌握自然规律,所以“无须多虑”。
(3分)(意思对就可)7月16日一、【参考答案】14.(8分)
(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
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
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注释】
(1)桃李笑:
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2)冢:
坟墓。
(3)蛰:
动物冬眠。
(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
(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
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6)是:
对,正确。
(7)蓬蒿:
“茼蒿”的俗称。
此指杂草。
【译文】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
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
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
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赏析】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
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
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
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
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二、【参考答案】
(1)诗人形象:
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3分)
(2)答案示例:
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
(5分)
【鉴赏】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
作品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
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
安于贫贱,甘于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了顺适之感。
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
所以下面写到禅伯之多病,儒生之固穷。
实则写己即写友,写友即写己,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契,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
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顺理成章地踏上了访友的路途。
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却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像。
但作者另有一诗题为与智老天经夜坐:
“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釭。
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
”其中对雨夜谈禅的描写,正可与此诗互相补充。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是陈与义的名句,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
这一联,就对仗来说,除了“里”、“中”外,其余都不算工对,但也正因为如此,反映了作者在古典诗歌的对仗艺术上所作的探索,因而曾被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列为“宋朝警句”。
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二十六中对此作了分析:
“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变化至此。
乃老杜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贾岛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翻窠换臼,至简斋而益奇也。
”对仗要求和谐工稳,是六朝以来的总体趋势;
但至唐代发展到极致以后,一些有创造性的诗人如杜甫、韩愈等又致力于打破已成模式化的对仗方式,力图求新求变,突破这种工稳,以求得在不平衡中的平衡。
到了宋人手里,就更是有意识地忽略字面上的工稳,而着重于两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陈与义的这一联,上句写客中吟咏送日的宁静、淡泊,下联写一个清丽的境界,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至于两句之间在字面上是否的对,倒没有特别注意。
从这个角度看,这联诗也反映了宋人对唐诗的发展。
【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文学家。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
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任太学博士、著作佐郎。
后贬为监陈留酒税。
北宋灭亡后,避乱在襄阳、汉阳和湖南一带。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召为兵部员外郎。
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任中书舍人,兼掌内制。
拜吏部侍郎,后任礼部侍郎。
公元1134年任湖州知府,第二年召为给事中,因病告辞后,提举江州太平观,不久复任中书舍人。
后来又出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并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任湖州知府,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
三、18(6分)第一问:
具体科学的问题,主要是指事实的问题,经验对象的问题,即形而下的问题;
而作为哲学的问题却是超越具体事实,超越经验对象,即形而上的问题。
第二问:
哲学的问题比具体科学的问题,显得更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
第三问:
意在强调哲学的问题,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提出或发现哲学的问题更具挑战性。
(每个问题2分)19(6分)第一问:
哲学的“浪漫主义”指的是哲学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一面。
因为哲学是人的智慧之学,而人的生活的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
哲学首先体现为一种创新能力,其次体现为筹划和建构未来的崇高理想的能力,而这两者都是智慧的表现。
(每个问题2分)。
实用类文本16B(原文是“觉得走进”,“令人瞩目的成果”也与原文不符)。
四、15、对作为皇帝的李煜持否定态度。
因为李煜当皇帝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不具备当一国之君的政治才能,这样的人当皇帝只会把国家推向灭亡。
对作为一位颇有才华的词人的李煜是同情的,没有治国安邦之才,却有文学艺术之才,这样的人做皇帝,既是国家的悲剧,也是他个人的悲剧。
16、李煜在寻找精神家园时将自己寄托于宗教中;
他的苦难本来自个人,但他忏悔、反省,对人生进行彻底的追究,体现了人类为寻求灵魂而展开的上下求索,因此他的苦难也带有宗教性的了。
7月17日一、【参考答案】
(1)早春黄鹂刚刚啼叫,毛毛细雨,小草刚发芽
(2)对早春的喜爱;
“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作者一种珍惜光阴和时间,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时光的感慨!
【补充:
关于“天街小雨润如酥”的含义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是韩愈早春中的诗句。
其中“酥”字历来都作酥油解,但“酥”比喻什么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比喻泥土湿润松软,一说比喻春雨润泽柔和。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学参考书采用第一种说法,把“酥”看成“泥土”的喻体,将诗句译为:
“初春的小雨滋润着京城大地,泥土像酥油一样湿润、松软。
”我认为,诗中的“酥”应看成春雨的喻体。
其理由有如下三点:
一、这句诗写的是初春小雨的特点。
从句法看,它是一个主谓句。
主语部分由偏正短语“天街小雨”充当;
谓语部分“润如酥”是述补短语,对“天街小雨”加以比喻形容。
句子的主干为“小雨润”。
补语“如酥”则对小雨“润”的情状作补充描摹。
这种“定中型偏正短语述补短语”的句法在古诗(句)中屡见不鲜。
例如: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天阶夜色凉如水”(杜牧秋夕)“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二、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
“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酥”指的是酥油、乳酪之类,用它比喻春雨是“切至”的。
康熙字典引玉篇把“酥”释为“酪也”。
辞源则把“酥”释为“酪类”,并举“天街小雨润如酥”为例句。
所谓酪,就是用牛羊乳汁制成的乳浆。
古人既有“食肉而饮酪”和“以肉为食兮酪为浆”的说法,也有酥酪并用的例子。
如杜牧和裴秀才新樱桃中的“忍用烹酥酪”。
这里的“酥酪”泛指“用乳酪制成的饮料”。
新辞源把“酥”释为“比喻滑腻”。
再说酥油是蒙、藏等族人的食用油,有“使人肥泽”之效用。
这些与“润物细无声”,促草木茁壮繁茂的春雨,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因此,以“酥”比喻春雨可谓形神兼备,新颖“切至”。
三、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苏轼是沿袭韩愈的诗句来描写春天景色的。
在这里,他用“酥”比喻初春的“微雨”。
由此足以说明,韩愈早春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的“酥”比喻的不是“泥土”而是“春雨”。
基于上述理由,我认为,“天街小雨润如酥”应译为:
早春京城长安的纷纷细雨,像酥油一样润泽柔和。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酥”不仅可以用来比喻春雨,还可用来状写“春风”。
清代龚自珍的“风酥雨腻江南春”便是一例。
(1)答题要点:
喜爱幽静:
“人意静”、“寒雾生”等。
亲近自然:
“临水、“稍见初日开”等;
向往自由:
“学野凫”、“逐清景”等;
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
“安得”。
(意思对即可)
(2)答题要点:
对比:
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
对偶:
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
【作者简介】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
家贫,性孤峭。
乾隆初举鸿博,报罢。
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
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三、甲、论述类文本18
(1)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2)在待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以上内容每个分句1分,合计6分)19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不听旁人劝告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2分)与刘邦相比更显示出他的目光短浅,(2分)同时在胜利面前的这种得意狂妄,也是他输给刘邦的原因之一。
(2分)四、16中国古人相信人不仅主宰自己的身体,也主宰着自己的精神。
只有在精神健全的基础上,身体和技艺才有价值。
体育活动强调心志与体能的共同发展,即使竞赛,也是为了提升人的身心修养。
(3分)而古希腊人则认为,人的精神归上帝管,人只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体育活动只强调身体的竞技与体魄的强健,把身体的力量、技巧和速度奉为竞赛的最终目的。
(3分)17示例:
儒家体育精神相比奥运精神,更加强调人的“身”与“心”的合一,提高身心修养,以达到“和”的状态,这是生命个体内部的“和”。
在此之外儒家还强调入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达到“和”的状态。
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突显“和”,揭示了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包含着中国对奥运精神的别样诠释和对奥运、对世界、对人类的美好祝福。
(言之成理即可,6分)7月18日一、【参考答案】21.(3分)总领全词,点明主旨;
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4分)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补充注释】画角:
古乐器名。
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制成,也有铜制的。
因外加彩绘,故名。
“青冢黄昏路”,化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独留青冢向黄昏”。
【赏析2】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若容,号楞伽山人。
满清贵族公子,隶属满洲正黄旗。
是康熙的御前侍卫,康熙出行,总令他随驾出征。
纳兰词酷似李后主,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认为:
“饮水词哀感玩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陈维崧甚至把李煜与李璟的成就加到纳兰性德身上。
他的词凄婉哀怨,冷峭绝伦,而又清新隽秀,真率超逸。
这首出塞词是纳兰性德到关外巡察时所写。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觉罗氏,彼时有可能是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
这句写意气势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
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
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倒现实,在眼前,他看到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往”,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
军营中,号角声起,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
可是,此时的威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
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
战场上的厮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分悲伤。
从结构来看,第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
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荒凉,这满目的慌凉又能给谁诉说呢?
“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者心绪的如实昭示。
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心境凄凉的抒写呢?
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
西风,即秋风。
枫叶经霜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
季节的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腹的忧愁。
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
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琢。
词的下片,抒写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
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序上作以调整。
“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
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
纳兰性德是康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暑假 作业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