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在课堂中飞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0195672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86KB
让生命在课堂中飞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让生命在课堂中飞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生命在课堂中飞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命课堂”的前提——促成健康式教学环境
新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
如下图:
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区别
表现方向
传统的课程环境
新的课程环境
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学生发展的关注范围
单方向发展
多方面发展
学生的学习方式
独立学习
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态度
接受学习
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学习反应
被动反应
有计划的行动
学习活动的内容
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
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
教学的背景
孤立的人工背景
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
教学媒体
单一媒体
多媒体
信息传递
单向传递
(双向)多向传递
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认识与认识的堆积”,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心灵深处的交流和对话。
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都会发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某个教师的人格,教师以人教人——教师本人就是一个具有巨大力量的榜样,他可以给学生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因此,教师只有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润物细无声”。
所以,要促进健康是教学氛围,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关键在转变教师观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两种理念的根本区别就是对待学生问题。
关于传统的教师的角色,卡尔·
罗杰斯(CarlRogers)作了如下总结:
教师是唯一的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期望的知识接受器;
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服从;
在教学中,完整的生活主体的构建受到忽视,唯一关注的是智(intelects)的方面,情感发展不被视为学习必须的领域等。
很显然,这些角色在新课程开发的背景下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这就客观地要求教师的角色应有所变化。
具体地说教师必须完成从“管理者”到“组织者”、从“独奏者”到“协奏者”,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到“欣赏者”等方面的角色转换。
1、从“管理者”到“组织者”
现代教育理念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塑造和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以培养独立的人格。
如果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获取不断发展自我方法,具有与人合作、乐于助人、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意志与品格,会将所学的知识与其它知识结构整合,直接或间接地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那么他就能有效地应付未来人生各种挑战,这正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现代教育肩负着育人的重任。
教师不能把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更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
作为育人者的教师,其首要任务是向学生表达真诚、接受和理解的态度,营造一个接纳、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课堂塑造成学生的舞台,使学生都生动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这也是实现教师角色定位的根本保证。
例如在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知识时,课堂组织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
每个阶段的组织方式负载着不同的目的。
首先,让学生就即将开始的主题进行讨论:
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教师提供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实际例子,学生尝试着进行分析。
这一阶段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第二阶段是结合学生例子,进行理论分析。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三阶段是提供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然后以辩论的形式或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供讨论结果。
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综合能力和表述能力。
2、从“独奏者”到“协奏者”
协奏者是指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我们往往说“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仍置于教师的“允许”之下,只有教师把自己也设定为参与的普通一员,融入其中,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时,才能建立起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伙伴关系。
因此,教师应在学生迷路时给予指南针,而不是直接指出前进和方向,可以在学生面前设计悬念,引导他们去寻找原因和解决的问题的方法,甚至可以有意漏个破绽让学生攻击。
例如在了解政治人物希特勒时,学生马上把他和拿破伦并列起来,继而推及成吉思汗、秦始皇,有的同学甚至提到了毛泽东,最后引发了普及全班的“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大辩论。
这样的辩论,教师绝对不能下大是大非的论断,而只能把自己也作为其中的一员,作一位协奏者,在学生把各政治人物的背景、结局慷慨陈词后,教师再指点迷津:
只有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英雄才能打造时势,否则最多也只是成为王朝的掘墓人而已。
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知识点也水到渠成。
而学生在辩论时,字句中也不时闪现出人格的魅力,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3、从“点菜者”到“菜单提供者”
教育过程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
在单一国家课程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几乎没有选择受什么教育的权利,教师点什么菜,学生就得吃什么菜,自己没有点菜的权利,因而很难有自己的独立追求。
但在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下,学生可以参照校方提供的校本课程菜单,圈点自己喜欢吃的菜,教师不再是点菜者而成为菜单提供者,点菜的权利则交还给学生。
不仅如此,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修改菜单的权利,他们既可以明确告诉教师自己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
也可以不选某些菜而让它在菜单上自动消失。
此外,学生有权和教师一起对菜的配料、制作工艺等进行改造。
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做好三种设计菜单,至于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选择信息资源、如何克服学习障碍,则由学生自己完成。
(1)学习情境设计菜单。
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设备,使学生对新旧知识形成一定的联系,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评价、纠正错误等等。
(2)信息资源设计菜单。
教师要确定某个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及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为此,教师将承担在线信息查询顾问的角色,这一角色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
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的建构。
(3)协作学习设计菜单。
协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批判、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与评论。
4、从“施教者”到“欣赏者”
学生喜欢成功,喜欢称赞,一旦在学习上得到教师的认可,获得成功,就会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欣赏者,必须以平等、乐观、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使教与学的活动成为学生取得成果的场所,成为表现自我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自我创造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经验,教师从而分享学生探索成功的喜悦。
对在知识探索中的学生,教师应把其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去自主地“做”和“悟”,在服务的基础上继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
例如,课堂提问采用梯级前进、逐步加深的策略,对于相对直观简单的问题,完全可以交给学有困难的学生来完成,教师及时评价肯定,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还有每次测试后对进步最大的三名同学提出表扬。
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因多次失败引起回避和退缩反应,从“无望”到“无欲”再到“无为”。
如果教师能为他们服务,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并给予鼓励和表扬,就会使他们由苦学变为乐学,由一次成功的体验又导致第二次,从而使动机不断增加。
“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加符合成长中学生的实际。
任何教育都是对活生生的人施加影响,人是有感情的,也是需要感情的。
教学中教师的“自我定位”是能否产生“距离效应”的养分,教师只有把自己摆在学生的良师益友的地位,与学生以爱,与学生以生命,才能以人格打造人格。
策略二:
“生命课堂”的载体——创建开放式教学内容
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不是说“生命课堂”就不需要知识,同样,任何一种素质(包括人格素质)的培养,也不可能是空中楼阁。
读史使人明智,学政使人明理。
这里,“理”就是人格素质的内涵之一,而“理”的培养,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学内容“政”为载体。
因此,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问题课程问题,课程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质结构。
但是原有思品教材存在着三大不足:
政治性特重;
说教性物强;
空洞性特大。
这样一本纯粹作为政治工具的思品教材,让中学生望而生畏,大是大非的理性教化更达不到人格培养的目标。
英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赫斯特这样说:
“课程内容的决策必须考虑学生的能力与兴趣,我们设计课程正是为了他们。
”因此有必要对原有教材进行深化和修改,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细翻《新课程标准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其人性化内涵,基于此,中学思品课教学必须挖掘“开放式的教学内容”。
1、深化教材内涵,体会人性之美
第一,教学中要突出教材知识对社会生活的指导功能,即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育即社会,即生活。
教育必须承担为社会、为生活服务的功能,避免理论与生活“两张皮”的怪现象。
例如在讲“生活与消费”这一内容,可以大量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现象和例子,形象生动地引出对经济理论的探讨和认识,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趣味性与可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学习,学习可以从中学习掌握有关的消费知识,懂得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去做一个精明的消费者。
因为学生通过商品价格变动的知识,可以指导自己在什么时候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比较科学合理地决策自己的买卖消费行为。
要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性,避免让学生陷入枯燥乏味的理论逻辑中、脱离现实生活产生厌学情绪。
体验到知识服务于生活,拥有知识可以提高生命的质量的精神。
第二,教学中要留给学生知识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思想。
教学中要注重从实际生活中引导理论知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合作,激发学生对更深一层次知识的追求,开拓学生的思维。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获取新知识。
例如在讲述货币产生前的物物交换时,可以设问:
为什么两样产品需要交换和为什么它们可以进行交换。
在讲述货币形态发展时也可以设计问题思考:
为什么货币会有如此形态变化发展?
将来纸币会消失吗?
并进一步引申“1元硬币是不是铸币?
”这些问题可以不需要详尽解答,目的在于激活和开拓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发展素质。
第三,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漫画和资料卡。
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图片、漫画,文字通俗易懂,注重从形象思维到理性知识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大量的生活现象和漫画,把深奥难懂的道理或纷繁复杂的问题变得显浅和简单,让学生有兴趣地阅读,乐于思考有关问题,在探讨中学习提高,从生活体验的现象例子中学习。
例如在讲述西方的选举是金钱选举时,教材设计了一幅漫画,充分利用学生对于平等的认识,形象地表明了谁出的钱多谁就能当选的真实。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2、拓展教材外延
第一,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教材只有教与学的工具,不是惟一的资源,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身解读教材外,还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以使学习内容生活化。
原有思品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离得过远,这是公认的事实,大而皇之的理论也使他们兴味索然。
虽然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要使“知识课堂”真正成为“生命课堂”,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喜欢活动,喜欢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因此,思品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格素质培养,就应关注学生兴趣,促使他们想学、乐学。
如通过让学生参观自己的周围的古迹,或举办“集邮展”、“古币展”、“票据燕尾服”等文物展览会,让学生知识政治离自己并不遥远,政治就在我们身边,真正做到:
把“死”的原理与“活”的现实结合起来。
第二,结合历史进行思品教学。
常言道政史不分家,在思品教学中有机地插入一些历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先辈在对祖国、对家乡的贡献,了解家乡人民在历史上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使思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在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有感情地引入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千古名句;
讲《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时,引入一代文豪毛奇龄的治学主张:
“有裨于心意之学,吾学而修之;
有裨于国家之下,吾学而修之”,让学生感知一代文豪的学者风范;
讲改革开放时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这样的做法,在提升思品亲和力的同时,有利把先人们的伟绩内化为个人为家乡、为祖国做贡献的动力。
第三,结合现实世界(时事政治)进行教学。
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形势,而思品教学只有加强思品与现实的关系,将书面的政治置于生动、丰富的现实背景之上,才能增进学生学习思品的乐趣。
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学生认识现实世界,善于引导他们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感知,理解政治知识,为正确看待现实创造条件。
拓展教材的基本方法有:
第一是“增”,针对教材中事例少的实际,增加一些相关或相近的内容。
如在讲思品课常识“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时,指出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把爱国主义视为最崇高的品德。
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韩愈的“忧国如家”,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介绍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虽屡遭贬谪流放的打击,“虽九死其有未悔”。
宋朝的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铿锵誓言。
教育学生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只有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出奉献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
第二是“补”,有些内容没有事例的就把有关材料补充进去讲。
如在讲“对待货币态度”时,要解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就可以引用孔子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介绍方志敏烈士一生为党经手过数百万巨款,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生活的事迹。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
总之,深化教材内涵的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格因素,拓展教材外延的出发点也是为了丰富教材的人格内涵。
但教学内容的开放,决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学生负担的加重。
作为人文学科的思品教学,教师若能把教材内容变成学生乐学、爱学的兴趣点和兴奋点,那就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学生生活的需要,何况,人格意义上的思品教学,赋予学生的应是一种内化了的精神,因此,不必过份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对那些“繁难旧重”的内容更应完全摒弃。
策略三:
“生命课堂”的归宿——培育个性化教学主体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我国的思品教材都归属在大是大非的理性政治、道德高尚的社会伦理范畴,就教学理念而言,传统思品教学注意群众意识的养成,而忽略自我意识的培养;
偏于共性的教化,而忽略个性的成长。
但整治教育首先是人格教育,而人格养成过程必然依赖个性的健康发展,而非共性的“标准零件”.因此,虽然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为促进民主、平等、和谐的健康式教学环境;
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是为挖掘、丰富教材的人格内涵,其目的都是为学生的个性化服务。
可以这样说,培育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一切设置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因此,若没有个性化学生作支撑。
“生命课堂”也最多只能成为空架子而已。
苏霍姆林斯基说:
“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爱好”。
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培育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1、尊重差异
孟子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17世纪英国学者洛克也认为“惟有德行才是真实的善”。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看重其统一的一面,忽视其丰富个性的一面,喜欢以统一模式衡量和要求学生。
但是,人总是有差异的,根据差异性原则,对一些认识事物较慢的学生,教师要注意鼓励他们自己的能力或别人的帮助,争取达到基本要求,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教师更不应该处处压抑他们的好奇心,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学习,教师应以最大的宽容鼓励学生去学习。
例如《师资通识培训手册》中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大学生与幼儿园的娃娃谁聪明呢?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问大学生:
“这是什么?
”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不足地说了一句:
“可能是零。
”又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同样的圆圈问幼儿园的孩子:
“这是什么?
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回答:
“是太阳!
”“是烧饼!
”“是铁环!
”“是足球!
”“是鸡蛋!
”“是布娃娃脸蛋上的小酒窝!
”……女教师听了,不由感慨万千。
这个事例把传统教育的弊端揭露得淋漓尽致。
因此,在教学中应容许不同的观点存在,承认差异,把插异当作一种资源,教师才能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因此,尊重差异是培育个性化主体的前提。
2、鼓励质疑
初中学生思品知识较单薄,理论经验欠缺,对此,教师不仅应积极创设平等、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把教学的讲台变成对话平台,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放言。
不怕学生观点有误,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对敢于提出观点的学生都要表扬。
例如在探究《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时,可适当地引入一些不同的观点,如计划生育提出的背景是怎样的、我国性别比偏高和计划生育是否有关、计划生育是否必然带来人口老龄化、世界各国是否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是否还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等等,以供学生思辨,让学生讨论争鸣,尝所欲言。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尤其是注重视角的独特型,对于学生的观点,即使不正确也不轻易否定或妄加评论,而是引导学生依据事实,通过集体思维,让他们最终自我否定和改正原来的观点。
事实证明:
敢于质疑,善于求异,不仅使“真理越辩越明”,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敢于向课本、权威、教师挑战的勇气和只惟实、不惟书;
只惟真、不惟师的个性学习品质是非常有益。
3、注重实践
不投身实践活动,学生对生存本领、人生经验的掌握和生命意义的领悟都将是苍白。
教师应尽量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实践。
否则学生长期与社会隔离,对社会缺乏全面深入了解。
结果一旦接触社会,一时无所适从,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二是看到某些阴暗面以后,就会感到茫然若失。
当前校园中出现的所谓学生人格扭曲现象:
诸如自私、孤僻、自我过分膨胀、受挫力低等现象,就是教育活动缺乏社会实践的一种必然的消极后果。
它严重影响了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因此即使是思品课堂,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走了狭隘的学校空间,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三、本策略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效
本策略实施以来,经过实践、研究、学习、反思、总结,取得了一定成效:
1、提升了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
“知识课堂”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也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使学习成了纯被动的接受,学生成了知识的“奴隶”,这种学习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也压抑了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生命课堂”改变了这种学习状态,教师用自己独特的、开放的创新的现代政治观念,引导学生(作为一个平等参与的主体)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感悟、探究政治‘培养他们优良的品性、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使课堂更有活力。
虽然这个学习过程会暴露学生们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但另一方面,这更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独特的个性和创新成果,他们在解决疑问,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成功地喜悦会提升他们学习思品的极大兴趣,同时也为他们人格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2、塑造了学生自主、健全的人格
由于教师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从高高在上的权威变成平等的良师益友,尊重学生个性,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使得学生有较多的自主思考问题,发表见解,独力判断,从而培养了人格的独立性。
3、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程发展
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的兴趣、激情、疑惑、个性放在第一位,所关注的是学生会不会提出问题体验,同时,教师考虑更多的是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服务,从而使课堂更有“生命”。
因此,教师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允许学生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方法和途径,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课堂,使学生全程发展,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从而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才是人格教育的终极意义。
另外,教师为每位学生找准发展的支点,并不时拿起表扬的武器,激励学生,使他们得到人人发展。
四、本策略实施后的思考
1、人格教育是思品教育融入社会的切入点
有人把自然科学言为“实学”,把人文科学言为“虚学”,确实,作为人文科学的思品学科,它不能直接创造财富,不是解燃眉之急的锦囊妙计,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看来“无用”却有“大用”,这“虚学”的“大用”无它,乃是针对快节奏、强竞争机制下种种文明滑坡现象(人的道德素质、生存能力、协作意识等的滑坡)而言的人格教育。
可以这样说,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如果不借助人格的充分支撑,我们牺牲的不仅是一门学科的活力,甚至还要牵扯到一个民族的精神。
因此,对于人格教育这种“虚功”,我们不仅要理直气壮地干,还要干得有声有色。
2、树立人格思品观念,全面渗透人格素质教育
这是健全学生人格素质的重要途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命 课堂 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