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材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195191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22KB
校本课程教材Word格式.docx
《校本课程教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教材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
清代中叶,有个人叫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
有一次,外地江右来了一位名士,听说邓维森是个神童,便来和睦乡来找他,正巧和邓维森在村头池塘边相遇,江右名士便出一联曰:
“一池浮萍,许多鱼虾藏底下。
”
邓维森听了,毫不困难地对道:
“两株乔树,若干鸟雀宿其中。
江右名士听后非常欣赏,赞扬道:
“好对,好对!
“头落地”对“角朝天”
从前,有位书生赶路上京考试,走到一个三叉路口时,不知从那条路走好。
刚好看见有位老大爷在河边大石上磨斧头,他走上去向老大爷问路。
老大爷抬头看看书生,想了想,就说了几句话:
“磨斧头,上山头,砍木头,头头落地”。
他说:
“如果你对得上,就指路给你。
”书生想了很久都答不出,只好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妻子奇怪地问他:
“为什么又走回来?
”书生只好将路上遇见老大爷,问路出对的情况告知妻子。
叹了口气说:
“你别着急,明天一早我就帮你想出来,今晚上你就安心睡觉吧!
第二天一早,妻子早早起床来,叫书生跟着她去,看她做工。
她走出门外,就折起一边衫角,直走到塘边,坐上小船,到塘里摘菱。
书生看看瞧瞧,果然有所醒悟。
于是,辞别妻子赶路去,又在三叉路口遇上老大爷,他对:
“折衣角,落塘角,摘菱角,角角朝天。
”老大爷听了,高兴地指路给他前去。
研讨与练习
一、仔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
二、读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结合实际上谈谈你自己的切身体会。
三、利用课余、寒暑假时间,收集出现在你身边、生活中一些对联,如行业联、装饰联、春联、寿联等。
并拿回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欣赏。
课本内容说明
《巧对》两则,分别讲了彭希商和邓维森两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内容真实、生动有趣且充满智慧。
彭希商因对对子而成为秀才,邓维森因对对子大受江右名士称赞,能让学生从中受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故事中的两对对联无论在字数、平仄、词性、内容方面都对得很工整。
第一则中的对联,属于异字同音对,即把一个字或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分别字排在一副对联内。
如“诸”和“猪”同音,“百”和“柏”同音。
上下联都是七个字。
上联末字音调是去声,属仄声;
下联末字音调是阴平,属平声,符合对联的仄起平落,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如“诸肉”对“百花”(名词对名词),“不如”对“怎比”(虚词对虚词),“猪肉”对“柏花”(名词对名词),“味”对“香”(形容词对形容词)。
并且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联讲的是所有的肉类都不如猪肉的味道,下联运用一个反问句,表明所有的花都比不上柏花香。
第二则中的对联,上下联都是十一个字。
上下联末字分别是“下”和“底”,同样符合对联“仄起平落”的要求。
且词性也对得十分工整,如“一池”对“两株”(数量词对数量词),“浮萍”对“乔树”(名词对名词),“许多”对“若干”(副词对副词),“藏”对“宿”(动词对动词),“底下”对“其中”(副词对副词)。
上联讲的是在浮萍下藏着许多鱼虾,下联讲的是在乔树中宿着若干鸟雀,内容也相关。
《“头落地”对“角朝天”》讲了一个书生问路应对的有趣故事,对联同样充满智慧。
此联属复字对,即将一个或几个字按照某种规律,重复出现。
如对联中的“头”和“角”字。
除此之外,在字数、平仄、词性、内容上也对得十分工整,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
一、细阅读故事中的三副对联,请你说说对联都有那一些特点。
此题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形成初步认识。
能判断什么是对联,并为填写简单的对联打下基础。
此题目的让学生从文中人物身上受到思想教育,从而认识到博览群书、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活动教案——对联趣谈
活动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隼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
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
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清代中叶,连山和睦乡的邓维森,据说自幼聪慧,进入私塾读书前就能吟诗作对,远近闻名。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这三个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
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
对联一般有四个基本特点:
A、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B、平仄相合,音调合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有抑扬顿挫之美。
C、对仗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以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D、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
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自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作用。
(具体分析见课文内容说明)
(2)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三学生交流对故事
1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一般说给班上的同学听听。
2指名说。
四练习写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老师这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下联。
蚕吐丝——(蜂酿蜜)辞旧岁——(迎新年)
说时机_——(顾大局)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神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
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对。
(1)写缺字对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数字对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
横批:
南北----没有东西
上联:
二三四五----缺一(衣)
下联:
六七八九----少十(食)
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敦沫若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
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问学生,没人承认。
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
先生曰: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敦沫若思索了片刻,对道: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先生惊其才华,极为高兴,全体学生都免予处罚。
四、欣赏对联
a)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b)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
对联确实是中华民族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对联:
(1)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似河水清。
(2)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3)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4)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5)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五、赠言结课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
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本 课程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