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190314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4.15KB
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投资建设了清源湖水库、清源水厂及引黄输水干渠等重点水利工程。
加强饮水安全工作,农村通自来水工程顺利完成,入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5%。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强化“工业强县”理念,实施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园区建设“三大战略”,加快发展纺织服装、玻璃制品、农副食品和医药化工四大传统产业,培植发展新能源产业,壮大宏业集团、力诺新材料、力诺玻璃、万润肉类等龙头企业,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预计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6家,实现销售收入85.5亿元、增加值26.5亿元、利税6.9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1.0%、19.7%、16.3%。
把民营经济作为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来抓,着力激活民间资本,私营企业达到747家,个体工商户10397户,私营经济注册资金22亿元。
高标准推进县经济开发区、城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现有企业达到80家,预计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增加值6.5亿元、利税2.1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4.6%、24.5%和30.4%。
(四)服务业水平明显提升。
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全县各类市场发展到99处,其中专业市场11处,五联农资、宏盛购物广场、家家福超市初具规模,连锁经营、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积极引进佳怡、鑫三顺等企业,物流企业达到11家。
温泉服务业快速发展,地热研发中心投入使用,规划4.03平方公里的温泉国际项目已完成投资2亿元。
引进了齐鲁银行,全县金融机构发展到8家,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9亿元、34亿元。
房地产开发健康发展,引进豪门置业、昌润置业、荣兆置业、嘉源房产等企业,房地产企业达到18家,完成投资7.5亿元,建成豪门庄园、东盛阳光花园、武夷御泉名城、齐鲁水郡等精品住宅小区58万平方米。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和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程顺利推进,服务业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预计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9.2亿元,年均增长14.3%。
(五)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按照“温泉生态之城、休闲健身之都、鼓子秧歌之乡”的城市定位,强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功能形象有了质的提升。
编制完成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区域控制详细规划、城区主要街道设计等14个专项规划。
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热源厂等一批城市重点工程,新建改造商东路、商中路、明辉路等17条城区道路,城市展馆、文昌河景区、人民公园、滨河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等相继建成,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5平方公里,比“十五”末增加4.8平方公里。
城区美化、绿化、亮化不断推进,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五年深度绿化185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2%。
积极推进怀仁、龙桑寺、郑路、贾庄等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逐步提升。
“十一五”末,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8%,比“十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
城市管理得到加强,严格落实属地化管理、“门前三包”目标责任制,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市容市貌发生显著变化。
(六)改革开放步伐加快。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县长热线电话开通运行,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落实提速提效的制度机制,工作效率、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制定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完善落实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制度,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维护了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通过加强领导力量,扩大招商机构,配强招商队伍,增加招商经费和奖励,突破招商重点区域等措施,招商引资实现了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引进了晟朗能源、齐鲁化纺、博瑞路桥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全县共引进项目272个,实际到位资金42亿元,其中内资39亿元,年均增长20%;
实际利用外资4910万美元,年均增长7%。
出口规模逐年扩大,预计2010年外贸出口4787万美元,年均增长5.2%。
(七)社会事业统筹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十一五”期间投资3亿元,完成职业中专、文昌实验学校、实验中学西校区建设,改造县一中、二中、弘德中学,新建玉皇庙、龙桑寺、沙河中学,升级改造农村中小学20所,教育硬件设施达到全省先进水平,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2%。
科技投入4500万元,完成科技项目180项,有6项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申请专利300件,授权53件,2项获市以上专利奖。
高标准建设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病房楼,完成12处乡镇卫生院、256所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硬件设施全部到位,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37%,乡村覆盖率保持100%。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3.74‰,连续14年获得市人口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
文化、体育、广电、史志、档案、老龄、残疾人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
(八)民生保障全面加强。
建立了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
预计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74元,年均增长13.2%;
农民人均纯收入6580元,年均增长9.8%;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9亿元,年均增长16.6%。
加强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各种社会保险规范运行,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达到市规定标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0%,老年人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敬老院建设管理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重点建设104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五年累计投资1.1亿元,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乡风文明水平显著提高,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带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和谐商河”建设卓有成效,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环境明显改善,荣膺“2009山东最佳投资城市”。
五年来,全县经济、社会、民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是商河历史上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不仅为“十二五”时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积累形成了一些值得长期坚持的基本经验。
一是坚持围绕缩小“三大差距”开展工作。
始终把思想观念转变、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措施,坚持不懈,努力打牢思想、基础设施和人才三大基础,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推进商河发展有了根本保证。
二是坚持科学思路引领发展。
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商河实际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总体思路指导实践,紧紧围绕加快发展中心任务,积极践行“五个理念”,发扬敬业、拼搏、进取“三种精神”,抢抓机遇,努力工作,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是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全力突破县城、园区、龙头企业,城市载体功能明显增强,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有效提升,龙头企业辐射能力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
四是坚持建立制度机制创新推进工作落实。
积极落实乡镇(街道)、县直部门、县级领导干部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实施意见,实行项目指挥部、项目负责人制度,全县干部群众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各项事业不断前进。
回顾发展,我县经济社会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
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总体实力较弱;
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业标准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大项目、大企业少,产业关联度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投入不足始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大难题;
城市规划建设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城乡公共服务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长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金融企业少,自我投入能力不强;
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商河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上升期,积蓄发展潜力的释放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跨越赶超的关键期。
同时,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将不断凸显。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将是世界主题,世界经济进入恢复性增长的后危机时代,经济国际化日趋明显,产业分工加快调整,以新能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有利。
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将保持稳定的发展趋势,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不断加快,国家将围绕扩大内需、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等地区由于受资源、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制约,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我县土地、区位、环境优势日益显现,对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带来难得的机遇。
从省市看,全省将着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城市群经济圈等五大板块,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将加快形成,济乐高速、德大铁路的建成,有利于我县同德州、滨州等地区互动发展,有利于我县尽快融入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济南市正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经济转型升级和城市建设提升,特别是实施“北跨战略”,为我县承接济南市区产业转移,尽快融入省会经济提供更加有利条件。
从县内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干部群众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快发展的氛围已具备,基础设施等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城市载体功能显著增强,新能源、温泉旅游、现代农业三大特色产业有了一定规模,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有了较大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发展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市委市政府聚力帮扶商河、省财政直管试点县等优惠政策,都为“十二五”时期商河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我县既面临众多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就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及“4·
21会议”精神,按照“六个三”的发展思路,坚定“环境立县、工业强县、富民惠民”理念,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动发展”的路子,积极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乡村,着力突破县城、园区、龙头企业,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把商河建成发展活力充足、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强县和济南市的次中心城市。
(二)基本原则
加快发展原则。
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是解决商河一切问题的关键,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改革创新原则。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地合理集聚调配资源要素,全方位大视角融入多区域开放合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县域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重点突破原则。
全力突破县城,加快老城区改造,集中力量打造南部综合区,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增强县城与中心城镇的辐射、承载功能;
全力突破园区、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园区承载力,培植引进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产业体系。
统筹发展原则。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城镇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统筹发展。
绿色发展原则。
强化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民生为本原则。
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探索建立保障民生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凝聚强大力量。
(三)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确定“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总量达到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660美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4%,达到1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达到82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达到88亿元,五年累计300亿元。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9∶47∶3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达到1.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0%,达到8000万美元。
特色产业优势凸显。
新能源、温泉旅游、现代农业三大特色产业不断集聚壮大,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撑,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有较大提高,逐步把商河建成省市新能源产业基地、全省温泉旅游度假基地和全市菜篮子供应基地。
城市功能加快提升。
南部综合区开发、老城区改造全面突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9.19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6万人。
城市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功能品位显著提升。
房地产业稳步发展,温泉特色更加凸显。
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率提高到38%。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
节能减排继续推进,万元GDP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切实保护环境,控制污染,县城垃圾无公害处理率达到100%,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
生态建设继续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4%,建成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国家级生态县。
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9%、10%。
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全民享有社会保障。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平安商河建设扎实推进,居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在2015年的发展基础上,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力争突破3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把商河建成经济发展、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殷实的小康社会。
四、空间布局
根据我县的基础条件和产业特点,围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总体思路,按照“做大县城、做强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一城二带三区多点”的空间布局。
“一城”即县城。
按照“温泉生态之城、休闲健身之都、鼓子秧歌之乡”的城市定位,做靓温泉、生态特色,加快老城区改造和南部综合区建设,重点打造温泉国际,把县城建成可游、可居、可养生的城市综合体,吸引外来投资、聚集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人文亲和、绿色宜居”的家园。
“二带”即南部生态农业带和北部大沙河旅游带。
南部生态农业带。
郑路镇,积极发展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品,强化农超对接,打造济南、天津、北京等都市的“生态菜篮”;
白桥乡,打响“中国大蒜第一乡”品牌,更新大蒜品种,提高种植效益,提高我县大蒜竞争力;
玉皇庙镇,加强彩椒、冬瓜标准化生产,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种植面积,建成全国最大的彩椒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冬瓜生产基地。
北部大沙河旅游带。
加快建设大沙河省级湿地公园,维护湿地生态平衡,提升建设层次和水平,达到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标准;
依托大沙河两岸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优势,把高效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与农业文化、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以绿色生态游为主线、主题文化游为补充,突出地方特色与人文风情,建成集度假、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风景旅游带。
“三区”即经济开发区、城区产业园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经济开发区。
加快与玉皇庙镇融合,力求在玻璃制品、新能源、机械制造、汽车配件、农副食品等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形成产业特色明显的经济园区。
城区产业园。
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子机械、生产性物流为主导,注重大项目和高技术含量项目的引进,提升产业层次,建成宜业宜居、和谐优美的多功能产业新区。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按照温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旅游农业的功能定位,着力打造集高新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生产示范、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济南农业大观园。
“多点”即全县形成多处特色产业基地。
贾庄镇,以乡村绿洲为龙头,形成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怀仁镇,形成优质棉生产基地;
殷巷镇,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韩庙乡,形成畜牧养殖业基地;
沙河乡,形成白莲藕种植及生态渔业基地;
龙桑寺镇,形成家禽养殖业基地;
孙集乡,形成老粗布、地毯加工基地,等等。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产业集群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壮大骨干企业,努力培植中小企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总量快速增长。
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0家,销售收入、增加值、利税分别达到200亿元、60亿元和16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2%、21%、21%。
1、培植五大工业产业集群。
抓住国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有利时机,培植战略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搞好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培育发展新能源、玻璃制品、电子机械、纺织服装、农副食品五大工业产业集群。
新能源产业集群。
重点抓好晟朗能源投资10.8亿元的100兆瓦太阳能光伏组件、投资12亿元的250兆瓦电池片和150兆瓦组件、投资16亿元的100兆瓦硅锭和1000兆瓦电池片组件项目,东晨新能源投资1.3亿元的太阳能项目,力诺新材料投资2.6亿元的光热基地建设,使我县太阳能多晶硅原材料生产、太阳能电池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太阳能产品制造及应用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完整的光伏、光热产业链,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利税3.5亿元,逐步建成省、市新能源产业基地。
玻璃制品产业集群。
以力诺玻璃为龙头,以智能玻璃、汽车灯具、玻璃压制品为发展方向,重点抓好投资3.5亿元的玻璃基地、投资5000万元的电熔炉技术改造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1.5亿元,把商河建成全省重要的玻璃制品生产基地。
电子机械产业集群。
重点抓好投资2亿元的博瑞重型机械二期、投资1.6亿元的博特瑞扩建、投资1.5亿元的帅潮实业汽车钢板弹簧、投资1亿元的双隆电站设备制造和投资6000万元的景陆工业控制项目,发展大型路桥设备、汽车钢板弹簧、锅炉配套设备、智能定位器等产品,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实现电子机械制造行业新突破,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利税1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以宏业集团、齐鲁化纺为龙头,以城区产业园为载体,重点抓好投资7.1亿元的齐鲁化纺工业园和投资1.8亿元的宏业纺织设备改造项目,提升棉纺织产业的技术含量,突出发展高附加值的制衣产业,提高我县纺织服装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到2015年,形成年产棉纱15万吨、棉布2.9亿米、服装2000万件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2.5亿元,把商河建成全省纺织服装生产基地。
农副食品产业集群。
以万润肉类、今朝酒业等企业为龙头,重点抓好投资1.5亿元的万润生猪基地和肉类制品加工项目,扩规模,创名牌,到2015年,形成年宰杀生猪100万头、肉牛6万头、家禽4000万只,加工果蔬9000万吨、白酒2000吨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2.2亿元,把商河建成济南市农副食品加工基地。
通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力争使五大工业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达到1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总量的65%。
2、壮大一批龙头企业。
以壮大工业经济为主导,以加大投入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依托我县优势产业,尽快建成一批龙头企业,重点培植晟朗能源、伽亚能源科技两家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企业,宏业集团、万润肉类、帅潮实业等三家过20亿元企业,力诺新材料、力诺玻璃、科源药业、齐鲁化纺等四家过10亿元的企业,博特瑞机械、博瑞路桥、欣宏药业、双隆电站、宇飞食品、山水水泥等六家过5亿元企业。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方针,不断创新工业园区建设机制,继续高标准推进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力,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完善落实项目向园区集中等政策办法,把工业园区打造成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平台、承接济南市产业转移的基地。
经济开发区,2012年规模达到5平方公里,2015年达到9.7平方公里,2020年达到16.6平方公里,逐步形成“两轴两带三心七区”的规划布局。
立足现有基础,大力发展新能源、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医药制品等产业,培植石油化工、农副食品等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建成产业合理、经济繁荣、交通畅达、设施健全、环境优美、运转高效的经济园区。
城区产业园,2015年规模达到12平方公里,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子机械、生产性物流为主导,注重大项目和高技术含量项目引进,培植支柱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建成宜业宜居、和谐优美的多功能产业新区。
到2015年,经济开发区落户企业力争达到100家,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增加值15亿元、利税5亿元;
城区产业园达到80家,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增加值12亿元、利税4.7亿元。
4、加快品牌建设。
培育自主创新产品品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提高我县先进企业评选奖励中争创名牌所占分值,营造创名牌的社会氛围。
鼓励和扶持骨干企业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构建上中下梯次发展、大中小有机组合的品牌体系,提升已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档次,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争创更多的省、市著名商标和名牌,同时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来商河投资,以品牌引领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十二五”末,争创省级以上名牌8个,其中国家级名牌2个。
5、做强民营经济。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坚持“非禁即入”和“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强化政策引导扶持,激活民间资本,不断扩大民营经济规模。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指导民营经济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企业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力提升民营经济从业者的素质,促进民营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坚持用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发展农业,巩固和加强粮食主产区地位,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
1、调整优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商河县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第十二 个五年 规划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