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的培养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189617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65.07KB
浅谈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的培养Word文件下载.docx
《浅谈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的培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学生人格发展与积极人格的培养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人的灵魂。
人格的形成与人自身素质有关,同时受生活环境、教育、社会实践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受教育因素的影响最大。
由此可见,人格是教育的根本。
积极的的人格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本文拟就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格的意义与对策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望行家的指教。
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学校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合格的“四有”新人和接班人,是学校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特别是在中学生的教育中,健康的人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所谓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亦即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人格概念既属于心理学范畴,又具有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意义,它包括了人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和意志系统。
因此,人格也是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
健全的人格是心理的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人格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人格的发展也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中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看是健康的。
但是,改革开放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活力机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初建的新时期,在新旧观念的撞击中孕育着全新的社会价值取向,这一切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儿童的心灵。
某些影视、歌舞厅及电子游戏机也无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误区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误导着儿童人格的发展。
因此,在看清目前中学生人格发展主流积极的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或为金钱所诱惑、理想模糊、贪图玩乐;
或自私狭隘、孤僻封闭、固执偏见;
或缺乏毅力意志,经不起一点挫折,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学习上知难而退,畏学、厌学、逃学……这种种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人格不健康的表现。
一、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格的意义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特别要注意他们积极的人格的培养,其意义包括:
(一)、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
中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倾向性尚未成熟定型,可塑性很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入世后,当代中学生受着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他们头脑中烙印不深,他们的人格导向容易发生偏移。
加之目前学校用以教育青少年的内容和形式又相当严重地脱离了实际,采用的是那种单向的、说教式的和灌输式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反而会使受教育者形成两重人格和逆反心理,导致了各式各样的人格缺陷。
据有关调查报道,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增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青少年道德素质薄弱,人格扭曲。
由此,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显而易见,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不仅关系到中学生本身的健康和成长,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
(二)、传统美德延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奋斗过程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用中华民族在五千年中形成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宝贵的民族性格、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培育出来的革命传统,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用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形成的当代英模美德教育中学生;
用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近现代的民族英雄和当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塑造中学生。
用中华美德来加强中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以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系。
运用这种新的价值体系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标准来教育、熏陶中学生,使他们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人格,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是中学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我国传统伦理思想尤为重视追求精神境界,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
这种追求是同一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哲学相联系,是同“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的人生态度共同发展。
从这种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出发,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重视独立人格的精神力量。
一个人在一生的活动中不能遇到什么情况,不论遇到什么危难,都要“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都要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对于外在的一切压力,应当不屈不挠,努力保持一个人的不受屈辱的、独立的、高尚的人格。
这是一种对于人格尊严的自觉,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脊梁骨,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一个重要优良传统。
(三)、新时期中学德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现已加入了WTO,正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教育中学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立精神;
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如何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中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都是中学教育中面临的新课题。
为此,有必要以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来教育中学生。
特别是需要给中学生补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一课。
这既关系到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又关系到现代化进程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性格的塑造。
我们的前辈在青少年时期,差不多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传统道德的教育和熏陶,不少人正是从忧国忧民,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建设大同社会等思想的基础上接受了共产主义学说,走向革命道路的。
今天,我们对一代新人的健康人格的培养,也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二、培养中学生积极人格的对策
根据本人的教育实践经验,在弘扬传统美德与倡导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过程中,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平时的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的人格的实践,我认为主要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教育,以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心灵,形成积极的的人格。
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如何营造积极的建康、愉快、和谐的新型教育氛围,使学生人格发展得到积极的培养,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呢?
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适当灌输。
人格具有社会性、阶级性。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道德情感、行为准则等都不可能超脱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范畴。
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培养他们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念,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行为。
由于儿童认识领域较狭窄。
认知能力较低、生活经验较贫乏,因此,对人格内核中一些深刻的理念、抽象的思想等必须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易感易知的灌输引导。
可利用视听说唱演多种媒体或方法,如诵读《中学生守则》、《新三字经》,观看《中学生行为规范》挂图、《礼仪课间操》录像或反映模范人物正确人生观,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完善人格的影视作品学唱《礼貌歌》等有关歌曲,听、讲故事。
组织他们自己排演有关的小节目。
通过这些生动的学习,受到人格教育。
特别是各学科教学也应该开掘本学科领域的人格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渗透,充分发挥主渠道的教育作用,真正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注重情感教育。
针对这个时期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加上信息途径广泛,也可能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某些影视、歌舞厅及电子游戏机也无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误区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误导着青少年人格的发展。
因此,在看清目前小学生人格发展主流积极的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金钱所至上、理想模糊、贪图玩乐;
或自私狭隘、孤僻封闭、固执偏面;
在严要求的同时,我们要注重情感教育,学校要多开展积极的的教育活动,如,文体比赛,娱乐活动,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视教育片,以良性情感感染孩子。
(三)、注重实践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影响发展的因素有四:
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化。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通过创设情境、模拟环境,激发成就动机,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成就欲望得到满足,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以及形成对目标执着追求的稳定品质能起到明显作用。
其实,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各学科教学中都可以进行,如理化生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学会一首歌、一幅画、一项体育技能时,都会有一种成功的愉快。
如举办数学、书画、歌咏、讲演、体育等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他们比平时更为强烈的成就欲望,体验更甜蜜的成功喜悦,从而加大对学生的这些人格特质培养的强度和力度。
其实,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各学科教学中都可以相机进行,如在完成数学习题、作文、学会一首歌、一幅画、一项体育技能时,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功的愉快,教师应加以鼓励,趁热打铁,培育其自信力、自尊心和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
此外,我们更可以有计划地创设一种情境,把孩子带入一种氛围。
比如举办书画、歌咏、讲演、体育等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他们比平时更为强烈的成就欲望,体验更甜蜜的成功喜悦,从而加大对儿童的这些人格特质培养的强度和力度。
(四)、“强化”刺激。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格是可变的,并且此种变化是终生不断的。
而变化的原因在于人的一生中的环境改变。
根据斯金纳的理论,人的行为可以因产生愉快的结果被加以重复,可以因产生不愉快的后果而得以避免。
其间,“强化”是最重要的因素。
因而,教师只要把握强化程序,运用恰当的强化物,就可以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
运用强化理论,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诸如守纪,关心他人、勇敢面对困难等等时,我们应及时强化、赞赏、表扬、表示关注、抚爱或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这些适当的强化物,使他们产生愉快感,来巩固这种良好行为。
教师通过抓住学生身上点点滴滴的良好人格表现,及时强化,以逐步形成其健康人格。
(五)、既讲究教育平等,又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时刻以一颗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从不以自己的喜恶来确定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要考虑其心理需求而区别对待。
不仅如此,对后进生还要倾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并教育、带动优秀的学生和经济条件富裕的学生多关心和帮助不及他们的更弱小的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心、同学对自己的关心,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中受到感染、激励,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的性、主动性都有深远而积极的的影响,并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愉快情绪的体验。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注意到充滿热情还注意到与学生平等相处。
注意做到慈中有要求、严中溢爱心,不以严厉和冷淡对待学生,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得到教育和启发,并让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手拉手”的合作型学习小组,比一比哪一组的学习方法好,誰的进步大。
同时还要区别对待骄傲与自信,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友谊又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此外,人格培养还可利用模仿原理,以教师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
也可以利用高年级学生经过培养的行为为低年级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等等。
三、学校美术教育对人格形成影响的特点
试以我所从事的专业——美术教育角度出发,谈谈自己对中学生人格发展与培养积极人格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完整人格”的含义是具体、丰富的,既有人身发展的规律因素又有教育的直接作用和社会影响的因素。
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任务不只是单一的绘画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具有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自觉,让学生在欣赏、了解、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培养实践能力,陶冶情操,张扬个性,树立自信,开阔胸怀,对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十分重要。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造成人的片面与畸形的发展。
这种现象在今天的现代人身上仍末根除,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日益严重地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如人性的萎顿、压抑感等。
大量事实证明,通过美术学习,能使青少年身心舒展、情感宣泄,进而达到一种平和、健康、积极的的状态。
“美术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积极的的造型力量和自由的形式力量,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自由的感受和愉快的体验,其教育成果--学生自己创造的艺术作品,也会使他们得到一种在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的审美愉悦,这种愉悦必然在人的身体和心理上有所反应,”当代美学家鲍列夫指出:
“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具有局部性质的话,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成完整的个性。
”也就是说,对于人格的塑造,艺术教育的功能不是局部性的而是整体性的,它的目的也不是必然性的而是理想性的,所以它尤其注重对受教育者的心灵产生长远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使受教育者的人格趋于完善。
换句话说,通过美术教育能促使人格完善发展,使人最终走向完善自我的人生境界。
在科技迅速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美术教育尤其显得重要。
四、学校美术教育促进人格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美术教育是传递美术经验,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活动。
学校美术教育主要包括美术创作教学活动和美术鉴赏教学活动。
它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功能,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
即学生通过参与美术创作学习活动与美术鉴赏学习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体验、成就感、自信心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形成健康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控心理状态和消除心理障碍,使个人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形成和谐关系,而且有利于激发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高峰体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关注学生的全而发展,注重学生健康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美术文化的学习以及美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做到:
(一)、重视美术鉴赏教学
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可以促进个人内心及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谐调。
美术作品由线条、色彩、透视等视觉元素按照审美规律构成,符合人类共同的审美经验,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从而对人产生有益的影响。
美术作品除了形式上的美感之外,还传递出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价值观念,对人的身心产生净化和陶冶作用。
因此,通过多样化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提高欣赏、鉴别、判断、批评等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地适应文化环境,达到个人内心及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谐调,得到全面发展。
1、美术鉴赏教学应该关注经典作品
经典美术作品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相貌或有不同,习惯或有差异,但对美的规律的认知是相似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是趋同的。
这是“经典”的意义和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构成我们健康人格的基石。
2、美术鉴赏教学应该丰富教学手段
丰富的媒体手段、多样的教学手法,可以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拉近与作品的时空距离,更好地体验作品,避免因时空变迁而产生隔膜感。
3、美术鉴赏教学应该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美术鉴赏教学不是美术史教学,也不是文艺理论的教学,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忽视了对美术作品本身的鉴赏和美学探讨,只会让学生对艺术敬而远之或避而远之。
艺术不是神话也不是传说,不可感也不可知,事实上,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有坚实、鲜活的生活基础、个人情感和价值取向。
生活在变,而生活的恒定规律不会改变。
4、美术鉴赏教学应该融汇其它学科知识
李政道先生说: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
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
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
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
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
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艺术和科学本质上是相通的,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融汇其它学科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智力结构,有利于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二)、重视美术创作教学
在丰富多彩的美术创作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各式各样的工具、材料、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可以获得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无法获得的、包括幸福感在内的丰富体验。
而且美术创作的成果是多样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此美术创作教学活动易于促进生动、活泼的个性潜能发展,获得高峰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和自信心,促进人际交流,以达到预防、调控和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
(三)、重视开展课外美术兴趣活动
课外美术兴趣活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课外美术兴趣活动具有自主、自由、自觉、自愿的特点,学生参与的积极的性高,效果好,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又可以在轻松、自由的美术创作活动中培养自信、发展个性、学会交往、团结协作。
美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调适工具,作品的题材、主题、形象、色彩、构图以及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等方面既能形象化地反映出学生的自我心态,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调适。
综上所述,中学生人格培养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个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家庭和全社会的支持关心。
我们教师要认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人格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真正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吴增芥、吴靖:
《心理学与中小学教育》2011年版.
[2]、(加)John.J.Mitcheu著 张进辅 译 《青春论——青春期的特性》 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台湾)张春兴 《青年的认同迷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4]、LawrenceA.Pervin主编,黄希庭主译:
人格手册(第二版),第13章.华东师大出版社,2012年版.
[5]、LawrenceA.Pervin主编,周榕等译:
人格科学。
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版.
[6]、黄希庭著:
人格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7]、《健全人格及其塑造》高玉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王欣非,重视美术教育,塑造完美人格[J].教育革新,2009.(05).
[9]、张远珑,浅议美术教育在塑造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J].中国艺术,2010.(04).
[10]、杜文静,浅谈美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内蒙古教育,2011.(04).
[11]、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2011-10-1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中学生 人格 发展 积极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