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那些事你知道多少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185662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670.33KB
春节的那些事你知道多少Word下载.docx
《春节的那些事你知道多少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的那些事你知道多少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酒食相邀,称为“别岁”;
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
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
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
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
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
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窗花与“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
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办年货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山西地方有个特别的年货:
刷子和筷子每年必买,谐音“快发”之意。
过年美食
★腊八粥
“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喝腊八粥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
“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
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腊八粥腊八粥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
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目前见到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
《祀记·
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
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
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
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
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
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
江南有水磨年糕;
西南有糯粑粑;
台湾有红龟糕。
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
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饺子饺子俗。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按照中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
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
“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
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元宵
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
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
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
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
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
“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
”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
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
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
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春卷
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
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
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
“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
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
吃春饼的食俗也影响了兄弟民族。
如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作春盘,并作诗日:
“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
本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
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
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
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
有烙制、也有蒸制;
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传说故事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
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
万年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
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寿星图寿星图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
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
“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
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
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桃符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容初日的光亮。
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
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
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节 那些 知道 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