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179989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4.26KB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于是看了很多的书籍,按照《易经》为主。
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如“众人皆问之”中的“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是代词,代吕蒙。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坐”“呓”等字词的翻译。
(4)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吕蒙好学的两个地方可从博览群书和梦中诵书两个方面作答。
故答案为:
(1)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点评】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附参考译文】
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按照《易经》为主,看了很多的书籍。
有一次他在先主公孙策宴会上喝酒喝多睡着了,忽然在梦中将《周易》背诵了一遍,然后突然醒了过来。
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
吕蒙说:
“我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和我谈论国运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
”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①,人咸②易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③,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注】寝陋:
丑陋。
②咸:
都。
③匕箸:
调羹和筷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
B.
睨之(斜着眼看)
C.
幼时殊无异之处(特别)
D.
人咸易之(容易)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公亦以此自矜
蒙辞以军中多务
久而不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有
幼时殊无异之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如是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
如是在噬,石又再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4)从郑板桥学习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发?
【答案】
(1)D
(2)C,D
(3)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人们都说郑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
(4)获得有益的启发:
学习要刻苦、专注,珍惜时间。
【解析】【分析】甲:
选自《归田录》。
作者:
欧阳修。
年代:
北宋。
乙:
选自《板桥诵书》。
郑燮。
清。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D项的解释有误,“易”在这里是“看不起”的意思。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C项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D项中的两个“如”都是“像”的意思。
A:
凭借;
用。
B:
表修饰;
表转折。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颔”“咸”“善”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启发感想。
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
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
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
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
从“然读书能自刻苦”“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可知读书要勤奋、刻苦;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可知要珍惜时间。
(1)D
(2)C
D
【点评】
(1)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人咸易之:
人们都轻视看不起他。
(2)一词多义辨析,要求学生首先能够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推断。
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此题较难,需要仔细辨析,C,D意思相同。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易错点:
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善于记忆、却不知道、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
(4)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
一般学生都应该明白,学习要刻苦、勤奋专注,珍惜时间等。
甲: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的世界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这自夸。
曾经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立,斜着眼看这情形,(很)久不离去。
看见他射箭十(支)射中八九(支),只是对这微微点头。
乙: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没有其他的老师。
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
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
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不知道不容易记忆的地方,就善于背诵。
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对着客人不听他们的话,并且忘记了他们说的话,都在记忆书并且默默的背诵。
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二石兽并沉焉________
②以为顺流下矣________
③棹数小舟________
④湮于沙上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②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
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5字以内)
【答案】
(1)一起;
认为;
船桨,这里指划船;
埋没
(2)①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这样不停地转动,(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②像老河兵所说的那样,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处找到了石兽。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4)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这些因素得出的。
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根据实际经验,全面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5)应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要注意“并”解释为“一起”。
(2)“转转”的意思是“翻转”;
“已”的意思是“停止”;
“遂”的意思是“于是,就”;
“溯流”的意思是“逆流”;
“逆”的意思是“与顺相对”。
(3)仔细阅读全文,根据题目要求找出文中语句即可。
(4)从选文来看,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水、石、沙等因素。
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5)解答本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及主题,联系生活实际,由此及彼,谈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启示,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从“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来看,可以得出如下启示:
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埋没。
【点评】理解文言实词要遵照“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实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结合整句的意思来判断它的具体含义。
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平时要注意积累,加强记忆。
4.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上有谴①,我任②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③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①谴:
谴责,责备。
②任:
承担责任。
③任:
职位。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
写字用的木片)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
就)
值岁荒,人相食(值:
遇到)
或阻之(或:
有的人)
(2)翻译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A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1)“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翻译为“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牍”指的是“公文,案卷”。
故选A。
(2)“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句中“去”意思是“离开”。
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从文中“爱民如子”“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可见他爱护百姓;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可见他清廉,勤政;
“以画竹,兰为长”“与文士畅饮咏诗”可见他有才华。
据此理解作答。
⑴A;
⑵(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
⑶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点评】⑴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句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牍”指的是“公文,案卷”。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句中“去”是赋分点意思是“离开”。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分析能力。
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依据文本和具体的事例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郑燮(xiè
),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画竹和兰是他的长处。
他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甚至有时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
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
“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
皇上怪罪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
”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期到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5.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惟吾德馨
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③可爱者甚蕃
④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分析(乙)文菊、牡丹、莲的象征手法以及衬托手法。
(4)(甲)文与(乙)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案】
(1)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劳:
使……劳累;
蕃:
多;
涟:
水波。
(2)①可以远处观看,不可以靠近赏玩。
②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
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用牡丹反衬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4)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劳”,使……劳累;
“涟”,水波。
(2)重点字词:
“亵”亲近而不庄重;
“案牍”,官府公文。
(3)结合“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分析得出:
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
结合“噫!
”赏析:
以菊花正面衬托,突出莲的脱俗高雅。
用牡丹从反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4)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故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故答案为:
⑴①馨: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②劳:
使……劳累;
③蕃:
多;
④涟:
⑵①可以远处观看,不可以靠近赏玩。
⑶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
⑷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方法的把握。
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理解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⑷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方法的把握,“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寄托、传达的某种感情、和。
【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藓碧绿,长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
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
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
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尔辈不能究物理/唯手熟尔
遂反溯流逆上矣/肃遂拜蒙母
但知其一/但微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寺院的僧人一开始认为石兽顺流而下,往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
讲学家认为沙性松浮,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应该在原地深处找。
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从上游寻找,最终果然找到它们。
作者认为天下的事情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应该实事求是。
【答案】
(1)B
(2)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
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3)A
(1)A.是:
两个“是”都是古今异义词,是代词,解释为“这”“此”。
B.尔:
第一个是代词,解释为“你”“你们”;
第二个是语气助词,表限止语气,解释为“罢了”。
C.遂:
两个“遂”都是副词,表承接关系,解释为“就”“于是”。
D.但两个“但”都是副词,表仅限于某个范围内,解释为“只”“只是”。
故选B。
(2)本句中,“求之下流”,“求之地中”是倒装句、省略句,翻译时补充调整为“(于)下流求之”“(于)地中求之”;
“下流”指的是水的下游;
“固”意思是本来;
“颠”意思是“颠倒”“错乱”。
(3)从文中第一段“众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可知,一开始,僧人们是在原地水中寻找石兽,没有找到后,才到下游去寻找,所以选项A的表述错误。
故答案选A。
⑴B;
⑵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部编七 年级 下册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