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复习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0176156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6.95KB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复习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复习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复习苏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显微镜放在自己面前略偏左的桌面上,这样便于用左眼观察物象,用右眼看着画图。
安放时镜筒向前,镜臂向后,然后再安装目镜和物镜。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并使物镜前端与载物台有2厘米左右的距离。
然后转动遮光器,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把反光镜对着光源。
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对着光源,光线弱时用凹面镜对着光源,但是反光镜不能对着太阳。
只要视野的光亮程度适合,光就对好了。
(3)观察:
对好光后,把显微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并使玻片上的标本对着通光孔的中心,再用盖片夹盖住。
然后慢慢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接近玻片为止。
接着,用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旋转粗准焦螺旋,当看到物象时再轻微地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象止。
(4)如果需要放大,可以选好一个放大目标,再把要放大的部分移到视野正中心,接着取下低倍目镜,换上高倍目镜。
如果物象不清楚,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如果只用高倍目镜还观察不清楚,就必须换用高倍物镜。
用高倍物镜观察时,高倍物镜顶端离玻片很近,稍不小心,镜头就会压到玻片,所以要特别小心。
(5)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象时倒像,因此要使物象向上移动,就要向下移动玻片;
要使物象向左移动,就要向右移动玻片。
使用显微镜还要注意:
(1)先用低倍镜观察,用低倍镜能看清的,就不再用高倍镜,特别是高倍物镜。
(2)必须保护好镜头,不用手或硬物触摸透镜,擦拭镜头一定要用镜头纸。
(3)载物台要保持清洁干燥,不要让玻片标本上的水流到载物台上。
(4)转动准焦螺旋不要用力过猛,以防损伤机件。
(5)取送显微镜要轻拿轻放,要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6)使用完毕,要把显微镜外表擦干净,再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把镜筒旋下至最低处。
最后把显微镜放入镜箱,送回原处保存。
2、做酸奶
1、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细菌的三个特点:
(1)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它们有三种基本形态:
杆菌、球菌、螺旋菌。
(2)细菌也要吃食物。
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如:
牙齿表面的细菌靠食物的残渣生活。
(3)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繁殖一代细菌实际越需要20分钟。
)(1、体积小;
2、也要吃食物,有的是自己制造食物,有的是从别的生物身上吸收养料;
3、在适宜的环境下繁殖速度很快。
)(画线部分为教参内容)
4、一个细菌开始繁殖,第八代会有256个,当到了第21代时,可用2
()来计算。
5、做酸奶的步骤(方法):
(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6、自制的酸奶要如何保存?
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不能存放太久。
7、如果我们吃变质的酸奶会引起什么后果?
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8、细菌的功与过:
(1)生产腐殖质。
熟透的苹果掉在地上。
苹果开始腐烂。
泥土里的细菌分解苹果。
在其他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苹果逐渐变成了腐殖质。
(2)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
如果酒、泡菜。
(3)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如药品、生物塑料餐具。
有的细菌会致病。
(细菌的三方面有功之处:
生产腐殖质,是大自然的清洁工;
被利用生产新的食品;
被利用来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医药行业。
另外,细菌还可以帮助人消化。
细菌的主要弊害是传播疾病。
另外,它的弊害还有腐生细菌能使食物腐败变质,若人误食腐败的肉、鱼就会中毒;
家畜、家禽的传染病菌如马炭疽菌、猪霍乱菌、鸡霍乱菌等,可导致家畜、家禽死亡;
软腐病细菌可以使各种蔬菜腐烂。
9、细菌的功与过,是由其自身的生命活动——需要繁殖、需要营养决定的。
10、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1)捂住鼻子打喷嚏。
(2)用热水冲洗筷子。
(3)勤用肥皂洗手。
11、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是二分裂繁殖。
细菌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
12、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体验细菌繁殖的速度。
(1)在1号杯中放一粒豆子,代表第一代细菌。
(2)在2号杯中两粒豆子,代表第二代细菌,表示一个细菌分裂成了两个。
(3)以此方法类推,第八代细菌会有多少个?
(4)繁殖一代细菌实际需要约20分钟(试验中可以用20秒钟来模拟),当繁殖到第21代细菌时,也就是约7个小时以后,你知道最初的一个细菌已经繁殖出了多少个细菌吗?
一个细菌开始繁殖,第八代会有256个,当到了第21代时,可用2
13、自制酸奶的注意事项:
(1)要选用新鲜原味全脂或低脂鲜奶,不要选择营养强化或调味牛奶,同时要和白糖一起烧开杀菌。
(2)一定要等牛奶的温度降至35℃-40℃时,才放入酸奶。
否则,温度过高会杀死酸奶里的乳酸菌。
(3)在鲜牛奶中加入作为酸种的酸奶后,要充分搅拌均匀。
可用市场上销售的制作酸奶用的活性乳酸菌菌粉来制作酸奶。
(4)可用沸水浸烫的方法,杀死附着在保温容器和搅拌器具上的杂菌。
同时注意,在保温过程中不要摇动保温容器。
(5)在制作酸奶时,由于鲜奶与酸奶和糖的比例的控制、鲜奶和酸奶的质量、保温器具的保温效能,以及各地气温的差异,都会造成酸奶的凝结时间有长有短。
14、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有哪些?
(1)充足的营养;
(2)适宜的温度;
(3)合适的酸碱度;
(4)必要的气体环境。
15、大肠杆菌繁殖一代的时间为20分钟,以此计算,在最佳条件下7小时后一个细胞可繁殖到200万以上,10小时后可超过10亿,24小时后,细菌繁殖的数量可庞大到难以计数的程度。
16、人体有些地方是不能有任何细菌的,如血液,骨髓内,但有的器官却必须有细菌的存在,如肠腔、皮肤、口腔等。
皮肤表面寄生的细菌有小球菌、棒状杆菌、糠秕(bi)孢子菌等。
它们可以将皮肤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对皮肤表面的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17、人体中有正常寄生的细菌。
18、怎样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1)保证食品新鲜。
(2)及时加工食品。
(3)缩短存放时间。
(4)妥善保存。
3、馒头发霉了
1、霉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种。
发霉主要是由霉菌造成的。
霉菌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棉絮状。
(霉菌是一种呈绒毛状、棉絮状或者蜘蛛网状的丝状真菌。
)霉菌是有生命的。
2、怎样防止食物或其他物品发霉?
四种防止发霉的依据是什么?
防止食物或其他物品发霉的方法及依据是:
(1)真空包装。
依据是真空包装的目的在于杀菌后,使食物与空气中的菌类隔绝,防止食品被污染,以便长期保存。
(2)放干燥剂。
依据是干燥剂可以保持食品盒内干燥,使霉菌不易生长。
(3)低温保存。
依据是霉菌不易在低温环境下繁殖。
(4)太阳曝晒。
依据是阳光可以杀死细菌。
3、霉菌有生命吗?
怎么证明?
霉菌是有生命的。
它们具有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能生长繁殖等一系列生命特征。
4、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霉?
馒头上和水果上等。
3、馒头上和水果上的霉不一样。
4、霉的功与过:
(1)人们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2)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
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病变。
(3)人们利用霉生产出许多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多种抗生素。
5、弗莱明和青霉素: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一些细菌,他把这种物质称为青霉素。
通过进一步研究,人们不但生产出能治病的青霉素,还利用其他的霉生产出许多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多种抗生素。
6、霉菌有哪些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综合性防霉措施?
霉菌的特点:
怕光、怕氧、怕冷、怕燥。
我们可以采取的综合性防霉措施有:
一是曝晒。
二是通风。
三是干燥。
四是降温。
7、如何防霉?
一、针对“四怕”采取措施。
二、日常起居防霉菌。
三、降低室内霉菌浓度。
8、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
9、馒头发霉的实验。
在什么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
猜想:
温暖潮湿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
假设的条件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潮湿
温暖的气温
把干、湿两个馒头放置在暖气片上(3-5天)
湿馒头发霉了
干馒头不发霉
干燥
低温
把干、湿两个馒头放在冰箱里(3-5天)
都不发霉
结论:
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2、人类肉眼对事物的分辨率为1毫米,利用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3—5倍,而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到1毫米以下甚至更小的生命世界。
3、细胞的特点:
大多数细胞都是非常小的,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大多数很小,极个别较大。
4、说说洋葱表皮细胞与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之处?
洋葱表皮细胞由许多个近似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
人体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由于无细胞壁,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清晰。
5、我们的身体是由皮肤、骨骼、肌肉、血液和脂肪等成的。
而这些东西都是由一种叫做细胞的微小结构组成的,细胞就好像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6、胡克发现了细胞: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发现和认识细胞成为可能。
英国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胡克,是最早观察到细胞的科学家之一。
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时,发现薄片上有许多小孔,看上去像长方形的小室,他把它们命名为“细胞”。
7、生命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生命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生命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8、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
(说说脓的成因)
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病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白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
“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9、如何制作洋葱表皮观察切片?
先用镊子从洋葱切口处撕下一小片洋葱表皮,将洋葱表皮平放在载玻片上。
出现褶皱时可用牙签小心展平。
用滴管在洋葱表皮上滴一小滴水,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先让盖玻片一面接触水滴边缘,再慢慢放下盖玻片。
注意不要有气泡。
10、细胞的大小,即使在同一物体的相同组织中也不一样。
同一个细胞,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它的大小也是会改变的。
11、细胞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球体、多面体、纺锤体和柱状体等。
12、细胞的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
分裂前的细胞称为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称为子细胞。
细胞分裂通常包括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步。
13、细胞的衰老是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
衰老是一个过程。
高等动物体细胞都有最大分裂次数,细胞分裂一旦达到这一次数就要死亡。
各种动物的细胞最大分裂数各不相同,人细胞为50—60次。
一般来说,细胞的最大分裂数与动物的平均寿命成正比。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有发现“帆船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到船身”这一现象,认识到地球是圆球形的。
3、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4、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
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5、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6、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
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7、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
月球被地影遮住部分的边缘时圆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8、因为坚信地球是球形,1519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9、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
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
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楚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10、2003年10月15—16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14圈。
他说:
“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来到了太空!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到了地球。
11、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过程大体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再到细致观察三个阶段。
12、地球的周长为40091千米;
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
地球表面积为510067866平方千米。
13、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是增加了3.43岁。
14、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
15、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
它的赤道部分突起,是它的“梨身”;
北极有点尖,像个“梨蒂”;
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我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
16、麦哲伦是第一个从东到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
17、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峭壁悬崖和深浅不一的沟壑,地球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
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18、在地图或地球仪上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含义,即地球上的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19、怎样画地形轮廓图?
(1)先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沙盘模型。
(2)把画有网格的透明塑料片罩在地表模型沙盘上,用彩色笔在塑料片上画出地形轮廓。
(3)用彩色笔在活动记录的方格纸上画出按比例缩小的地形轮廓图。
20、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我国就诞生了地图。
21、地形是指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
通常,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22、地势是指陆地表面高低起伏的趋势。
从我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地势高低起伏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3、到目前为止,人类钻孔的深度只能够达到14千米,如果把熟鸡蛋比做地球,就连蛋壳还没能钻透呢!
但是科学家还是用其他方法打探到地球内部的一些秘密;
他们是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来猜测的——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快,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较慢。
24、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把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叫做地壳,它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
把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做地核;
把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叫做地幔。
25、如何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材料:
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步骤:
(1)用橡皮泥做三个颜色不同,厚度不同的圈层。
如果将内核的直径做成约1厘米的小球,那么外核的厚度约为1.7厘米,而地幔的厚度约为2.2厘米,最外面的地壳只需要薄薄的一层即可。
(2)应先做好里面,再做外面。
(3)制作完成后,展示并讲解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
26、地球的构造就像一个鸡蛋,地壳相当于蛋壳,地幔相当于蛋清,地核就是蛋黄。
27、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的结果。
28、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29、什么是火山?
(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
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喷发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
30、为了研究记录火山的活动,法国火山学家卡蒂娅·
喀夫特和摩希斯·
喀夫特终身致力于火山活动的记录工作。
这对夫妇1991年在考察日本云仙岳火山爆发时,不幸双双遇难。
31、请你设计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铁盒、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现象:
番茄酱向外溢出。
结论:
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32、火山结构示意图见课本22页。
33、岩浆在喷发出地表前聚集在地下;
火山内部的压力促使熔岩喷发出来;
火山喷发物一层层地在火山口周围堆积下来,形成了火山堆;
火山周围常常形成温泉。
34、仔细观察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过程,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土豆向外突出,冒出大量水汽,火山将要喷发。
(大地隆隆作响,接着大地冒出浓烟,然后喷出火山灰,最后岩浆喷发。
35、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怎样产生的?
)
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地震也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
36、地震的类型主要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水库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
37、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的强烈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
震区内大多数建筑物倒塌。
38、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仪器——候风地动仪,它构思巧妙,当地震发生时,朝着地震方向的龙嘴里的小球就会掉到下面的蟾蜍的口中,这样就可以确定地震的方位了.
39、现代地震监测仪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具有极强的灵敏度。
机械地震仪由重物、钢笔、滚筒组成。
40、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发生强烈地震时应该尽快跑到空旷处,如来不及,就应躲到桌下、床下等有遮盖物的地方,或躲入卫生间这样狭小而又有着管道通气的地方。
41、火山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它们的活动情况可以分为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大类。
42、地震就是地动,是地球表面的震动。
43、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
用来衡量地震强度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44、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鱼龙是一亿八千万年前恐龙时代的海洋的霸主。
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的化石。
由此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在远古是海洋。
45、我国北宋时期卓越的科学家沈括晚年有一部《梦溪笔谈》,书中就阐述关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精辟见解。
在考察雁荡山时注意到地质作用的的存在,认为河流对地表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46、沈括还根据河北太行山山脉间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代远古时候是海滨,后来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47、什么是风化?
什么是侵蚀?
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48、人类的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等活动改变了地表。
49、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
由于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大自然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50、模拟地震实验,判断地震中心和强弱
实验器具:
纸箱、木块、记号笔等
实验步骤:
(1)在纸箱上面画出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
(3)请另一个同学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的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实验现象:
楼房倒塌,而且越往震中楼房倒塌越严重,越往外围楼房倒塌越轻微。
实验结论:
楼房倒塌最严重的是震中,地震强度由中心向外围逐渐减弱。
51、设计实验证实岩石是如何变成沙子和泥土的
实验器材:
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等
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
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
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
实验现象:
石头变小,并逐渐破碎了。
实验结论:
温度的冷暖变化,对岩石具有破坏作用。
52、设计实验证明岩石是怎样被搬运到其他地方的
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等。
①用小木条将沙子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
②把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
③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盘和木尺之间。
④沙盘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
⑤往水杯中加水。
夹杂有泥沙的水流到了水盆中。
流水具有搬运的作用。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1、蜡烛的变化
1、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
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蜡烛的特点是:
受压时易变形、容易破碎。
(有点软,容易弄碎)(括号里未课本上)
3、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包括:
燃烧时释放的二氧化碳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出的游离碳,表明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新物质。
4、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钢锭属于形态变化,其他的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中,有的表现为性质改变,如生鸡蛋加热为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
有的是颜色发生变化,如树叶颜色由绿变黄或变红;
有的出现了发光发热的现象,如点燃火柴;
有的产生了气泡,如盐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上册 科学 知识点 复习 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