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童式最新版本名词解释.docx
- 文档编号:20172265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54KB
《文学理论》童式最新版本名词解释.docx
《《文学理论》童式最新版本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童式最新版本名词解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理论》童式最新版本名词解释
1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观,从哲学的存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认识和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列宁说明文学是对生活的反映。
毛泽东充分肯定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也强调这种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2艺术生产论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学活动作文人的活动之一,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具有多种含义
1艺术生产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对,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形象;2艺术生产指的是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3专指在资本主义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了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价值。
3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的生活活动的基础。
在生产活动中,人凭借自己的本质力量来改造自然,使自然变成人化的、适合人生存并且展现人力量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力量,充实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改造自己、丰富自己。
因此人的生产活动在属于自然的同时,又有超越自然的一面。
4文学活动四要素说
由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判传统》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这4个要素组成。
它们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世界包括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人是文学所反映的世界的中心。
作家通过文学活动表达他的感受感情、唤起读者共鸣,因此文学活动是作者的表现活动。
作品是文学活动的载体。
文学活动还是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5劳动说: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
6巫术发生说:
文学起源于巫术。
所谓巫术,是就一套约定俗成的有目的和意义的行为方式系统,也可以说是一套前文明的世界观。
。
其特点是总要采用一定仪式,使巫师有人过渡为神或者具有神性的人的表征。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代表作《金枝》中较早地提出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他提出2条巫术原理:
一是同类相生或者同果必同因,即“相似律”;二是甲乙2物接触后,施力于甲可影响乙,施力于乙可影响甲,即“接触律”。
由此,巫术思维认为,模仿某物并达到某结果,可使被模仿的事物达到预想中的变化(相似律),操纵某物可对原接触过该物的人施予影响(接触律)。
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7宗教说
文学起源于宗教。
宗教和巫术相比,二者都相信超自然的力量。
1、从产生时间看,巫术是史前社会就有了,宗教则是人类已进入文明阶段才产生。
2、从世界观上看,巫术认为人能控制自然,具体手段是采用相应仪式,宗教则多认为这种控制不行;
3、从表现形态看,巫术包括了许多技术操作问题,而宗教更多地包含的是人生价值探讨和道德训诫问题。
在历史上,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一点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
文学艺术也收到宗教的影响,除了欧洲文艺主要反映的是宗教题材外,其发展也受到基督教的制约。
8游戏说
游戏说是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之一。
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认为文学起源于游戏,是无外在目的、无功利性目的的游戏活动。
游戏发生说的贡献在于突出了艺术的无功利性。
最早从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的康德,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者自由的合目的性,
席勒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和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艺术活动是人的有想象力的游戏。
谷鲁斯认为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和游戏相通,即游戏的形式和艺术的构成形式相似,具有一种同构性
9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文学活动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显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方向呈反方向的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它有2种典型表现:
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过去,如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
例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这一关系源于除了经济、物质的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对文学发展水平的制约关系,还有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因素对文学产生直接影响
10话语: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而话语是语言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更为丰富复杂。
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艺术或者话语实践。
文学是以话语的方式存在的。
11文学创造的主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作家、诗人。
主体即“模仿者”和“创造者”,也是“旁观者”“移情者”
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追求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12灵感
灵感是艺术构思最重要阶段的思维方式之一,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时候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从思维角度说,灵感大体上是作家在内心长期比较、积累、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突然在无意间获得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果。
往往发生于创造性思维久久酝酿并接近成熟的阶段
13直觉
来源于拉丁文,本义指的是视线、外形,英文为Intuition,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判断而发生的一种正在领会或者知道的方式”
在艺术构思中,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者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和相应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也隐藏着深厚的生活积累和严谨的思维训练。
在艺术思维中有2个作用:
1作家对某一独特事物的瞬间把握,往往从直觉得来;2作家第一次听说某故事或现象,能够发现其背后某种异乎寻常的使人发人深省的但是好像仅为他所见而别人毫无察觉的内蕴
14变形
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违反事物常理来创造形象的方式。
通过变形,作家常常能获得独创性的形象。
变形的方法很多,例如扩大和缩小、黏合、漫画、夸张、幻事等等。
他们都是通过变态思维获取的。
15陌生化
陌生化,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出的,又译反常化,与变形有联系。
它们都是使习见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来获取一种“新奇”的艺术效应。
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和变形有相似处,但是变形侧重从一个整体上改变一个事物的常形,陌生化则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
当一个事物被陌生化时,该形象是作者或者读者似乎都从未见过的,不得不凭借“第一次”所见的新奇形状和伴随的新奇感觉来描绘、呈现该事物。
不仅是一种艺术手法,还是作家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一个总的原则
艺术的陌生化是为了1抵制审美疲劳和消解日常生活的机械性;2增加艺术感受的难度进而延长这种感受
16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严、情感、自由的精神,它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以及其命运、幸福相关联。
人的一切需求创造都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因此文学的价值追求也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以人为本”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人文关怀内涵的丰富性与渗透力,是那些以抽象方式认识和反映社会人生的其他精神创造物所无法与之相比的。
因此说人文关怀从来就是也应该是文学创造的永恒主题,是其尚“善”的终极价值追求与终极体现。
此外,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是相互结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17诗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可以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
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凝练性:
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但诗的概括性更为突出。
它反映生活不是以广泛性和丰富性取胜,而是以集中性深刻性见长。
它吟咏的是使人激动的生活事件。
它要求精选生活材料,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现象,用极概括的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反映。
诗反映生活的高度集中性,要求诗的语词也必须极为凝练、精粹,用极少的言语去表现丰富的内容。
跳跃性:
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
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者由过去一跃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
诗的跳跃
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感线索维系
着。
在动作、形象、图景之间的跳跃性结构方式,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
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
诗的跳跃性有多种结构形态,主要有时间
上的、空间上的、时空综合的、由客观动态向主观动态的、关联式的、平行式的、对比式的跳跃等。
节奏韵律性: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
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如果各诗句停顿次数均匀,就会形成鲜明的节奏。
诗
的韵律,也称押韵,是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的位置上有秩序地重复出现。
诗的
押韵,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另一方面
则主要是为了促进感情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18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面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
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同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在人物刻画上拥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段,可以从各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塑造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既有人物言语,也有叙述人言语,而且往往以后者为主。
小说可以具体地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也可以展示人物的心里状态,还可以通过对话、行动以及环境氛围的烘托等多种手段来刻画人物。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情节与人物是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
小说一般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描绘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反映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丰富的情节,反映更广泛的生活内容。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不能离开一定的时代、社会和自然的环境。
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
展,也是受特定环境制约的。
只有充分描绘环境,才可能具体、真实地揭示出人物活动和矛盾冲突的现实根据。
小说是长于描写的文学样式。
在环境描写上比其它文学样式有更多的自由。
19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以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它的基本特征是:
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P195)
20散文
散文有广义的散文与狭义的散文。
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也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是:
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21文学典型
典型论的发展:
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上是类型说,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
18世纪以后,开始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
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0世纪以后,西方由于艺术中心的转移,对典型的研究相对沉寂;而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却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并且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定义: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美学特征:
(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性原则”是文学典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特点。
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所谓灵魂的深度,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二是要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
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
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总之,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人物性格。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它一般包含着更为丰厚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的方式之一,所以,它常常是叙事文学的至高的美学追求,是人物塑造达到艺术至境的标志。
22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展的产物。
文学意境的特征: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节奏特征:
韵味无穷
韵味无穷是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
意境的分类:
刘熙载的《艺概》中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分类:
明丽鲜艳、热烈崇高、悲凉凄清、和平静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提出一种分类方法: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
“以境胜”者、“以意胜”者、“意与境浑”者。
23文学意象
分类:
心理意象(即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它是指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
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简称形象)
观念意象及其最高形态的审美意象,简称意象或文学意象。
文学意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也可以说是“象征意象”。
它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分为两种存在状态:
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的特征:
(P225)
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审美意象的分类:
(P230)
审美意象的分类是在观念意象的高级形态中进行的,从表意的方式这一角度着眼,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寓言式意象:
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
寓言式意象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有故事情节。
此类意象常见于叙事性作品,以叙事诗、小说和戏剧的形式,通过有情节的整体形象系统来实现某种观念的表达。
符号式意象:
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或单个意象。
这类意象,以它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其作用从本质上看,不过是一种表意的符号。
符号式意象又可以分为两类:
抽象型、具象型。
抽象型符号式意象在建筑、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中比较发达,而在语言艺术中比较少见。
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
24事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作品中的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
作品中切分出来的最小的细节,只要是对整个叙事有意义的,便可成为最初级的事件,也就是最小叙述单位。
根据事件在故事中的作用分为两类:
一类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另一类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形象。
这两类事件在故事中相辅相成。
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可以同时兼具几种作用。
25行动元与角色
动元的意思就是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有许多叙事作品中,尽管其中的人物姓名、身份,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都不相同,但却给人以相似甚至雷同的感觉,这是因为其中的任务虽然名称、身份变来变去,其实不过是同一类型的行动元,就是说他们的行动目的、意义与基本方式相似。
角色是指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性,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的。
有时一个行动可以有几个角色担任,反过来,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表现为人物“做什么”;而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为人物“怎么做”。
26视角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传统的叙事视角研究一般根据叙述人称来划分:
第一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作为故事中人物从内在角度讲故事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的方式,此外,还有第二人称,即以“你”为故事中人物的这样一种特殊讲述方式。
法国学者热奈特则用“聚焦”这个概念来分析不同的叙述视角。
他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
“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都知道的多。
通常是以旁观者的立场进行叙述。
“内聚焦”的特点是叙述者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
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知道的要少。
从人称而言,这也是一种第三人称叙述,但与“零聚焦”叙述者的无所不知相反,他像一个不肯露面的局外人。
27节奏
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
所谓“有规律”就是有序,不杂乱,这种规律性在连续展开的话语中以反复、对应等形式体现出来。
有规律的运动形式构成一定的节奏型,把各种变化的因素组织成前后连贯的整体。
抒情诗中的节奏是一个多层组合的运动组织。
28隐喻
比喻是借他物(喻体)来表现某物(本体)的修辞方法。
隐喻表明喻体与喻体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
29象征
象征(狭义)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
抒情诗多以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情感,所以,象征是抒情话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
象征形象由于反复使用,便渐渐带上了相对稳定的象征意义。
这种象征义项的运用,可以使抒情话语更加简洁,内涵更为丰富。
30文学风格
1.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品的言语形式、作家的创作个性、对象的客观规定和读者的历史接受,
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
文学风格包括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容,但核心主要指作家和作品风格。
2.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艺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组织显示出来的、能引起
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此定义的要点是:
①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②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③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
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3.作家文学风格的分析牵涉到喜欢用的文体形式、语言、审美趣味、及创作前后期的世界
观改变。
还要将作者的创作放入时代背景中分析。
31欣赏
文学欣赏指文学阅读,但不是一般的阅读,而是明显地具有一种静观的、仪式的、膜拜的、审美的、无功利(或超功利)的性质,它所描述的其实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理想状态。
欣赏的前提要求读者:
①倾空,不能有先验主义;无功利,不能有特定的目的。
②和作品保持积极的互动却又保持一定的距离。
③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④判断,要能较合理的评判作品。
32期待视野
1.在文学阅读之先以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
心理上往往会有结成的思维指向和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期待视野主要呈现出文本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3.期待视野的形成,与读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关,与读者的阅读经验和艺术素养有关,
与性别年龄气质类型等生理特征有关。
4.文学活动中的期待视野,按其接受主体,分为个人性期待视野与集体性期待视野两类。
33隐含的读者
1.隐含的读者指相对于现实的读者而言,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
读者。
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可能是自觉的,有可能是不自觉的。
2.作家的创作动机,选材与文本内涵会决定隐含读者的存在。
34召唤结构
由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和空白与自己的经验以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从而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称的无限性。
35误读
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分,即阐释学理论所指出的“前理解”。
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相悖的“对话”关系,就是误读。
误读分为正误与反误。
正误之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误读”看上去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反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理论 最新 版本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