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晚报》解读赣州十二五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0171561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69KB
《赣州晚报》解读赣州十二五规划.docx
《《赣州晚报》解读赣州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晚报》解读赣州十二五规划.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赣州晚报》解读赣州十二五规划
《赣州晚报》告别春华秋实的“十一五”,我们又齐聚在向充满希望的“十二五”迈进的起跑线上,虽然前面会有困难会有挑战,但赣南儿女依然信心百倍,精神抖擞。
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草案)已经编制,草案阐明了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了政府工作重点,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编制未来五年我市其他各级各类规划、实施重大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
为了让广大市民了解其中的重点内容,本报特对赣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分强市、惠民两个篇章进行简要解读,敬请关注。
强市战略,描绘赣州发展新蓝图○记者李鹏钟蕾■关键词:
主要目标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全市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位前移。
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00亿元,年均增长16%;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10%,出口总额达到25亿美元,年均增长15%。
■关键词:
产业基地发展钨和稀土产业
把赣州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钨和稀土深加工产业基地,并致力促使该基地成为全球该类产品的最大制造和供应基地。
依托章源钨业、华茂钨材等骨干企业,发展亚微、超细硬质合金,高冲击韧性、高耐磨性硬质合金采掘工具,硬质合金涂层加工工具,硬质合金硬面材料,钨及钨合金材料,硬质合金废料综合回收等六大系列产品。
依托虔东稀土、赣州稀土矿业有限公司、赣州东磁、通城磁材等骨干企业,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储氢材料、发光材料和其他稀土功能材料等产品。
■关键词:
“同城化”构建“一核二廊三圈”实施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城镇发展规模化、人居环境生态化,加快形成以特大城市为龙头、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
“十二五”期间,全市力争形成1个城区人口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6个城区人口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5个城区人口10万至20万的小城市及30个重点小城镇。
积极推进增设市辖区,把赣县、南康纳入中心城区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基础设施和配置公共资源。
立足现实基础,着眼未来发展,统筹区域协调,按照“以点带轴、以轴带面”的城市群发展模式,构建“一核二廊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通过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城市间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同城化”进程,实现区域布局改善、结构优化、协调性提高。
“一核二廊三圈”:
“一核”即以赣州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赣县、南康。
“二廊”即由中心城区向南北延伸的赣粤产业走廊、向东西延伸的赣闽产业走廊。
“三圈”即以中心城区为中心节点、瑞金和龙南两个次中心节点为核心的3个“半小时城市圈”。
中心城区半小时左右城市圈覆盖兴国、于都、信丰、大余、上犹、崇义等10县(市、区);瑞金半小时左右城市圈覆盖宁都、会昌、石城等4县(市);龙南半小时左右城市圈覆盖定南、全南、寻乌、安远等5县。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旅游业,现代物流、中介、电子商务、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商贸、家政护理、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软件研发、服务外包、动漫设计、节能环保等新兴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推动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打造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中心。
做大做强本地金融机构,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保险机构,形成金融保险机构的地区总部、业务总部、分支机构的集聚高地,提升金融实力。
建设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编制精品旅游路线,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和竞争力。
依托赣州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资源优势,推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赣南特色文化和生态休
闲旅游。
充分利用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造对接粤港澳、闽台地区的旅游后花园。
■关键词:
科教兴市加快本土人才储备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健全区域创新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整合各类科技资源,依托驻市、市属院校和科研院所,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善教育基础条件,同时加快人才高地建设。
以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培养引进造就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服务专业人才等,加快构建区域性人才高地,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关键词:
现代农业提升脐橙产业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力推进优势产业建设。
完善产业规划布局,培植壮大脐橙、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组建国家级脐橙研究院。
进一步增强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反哺作用,统筹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促进城乡高度融合、协同发展、共同繁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切实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各地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实行差异化发展,形成一县一主业和若干区域特色经济板块,力争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争先进位。
“十二五”期间全市所有县(市、区)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争取1至2个县(市、区)进入全省10强县市,1个县(市、区)进入中部20强县市。
■关键词:
生态赣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生态赣州建设,以保护和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为已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促进经济与生态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区域生态产业体系,成为全省“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
继续实施“一大四小”工程,五年完成绿化造林330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达1500万亩。
大力开展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确保有50%以上的乡镇为环境优美乡镇,50%以上的县市为生态县,力争我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市获得成功。
推进中心城区生态建设,加速构建城市立体绿色生态系统。
推进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整合重点矿产资源,实施战略储备。
创建循环型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关键词:
扩大开放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以开放促发展、促转型。
优化开放环境,推进赣州综合物流园区、“无水港”、“铁海联运”、空港物流中心、火车站货场改造扩能及集装箱货场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口岸功能,降低商务成本。
加强对接融合,以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和赣闽产业承接走廊为纽带,积极策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区内互动,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合作圈对接,把我市打造成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首选地和聚集区。
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引进来”工作力度,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相结合、内资和外资相结合,全方位拓宽招商引资领域。
充分利用香港产业园、台商创业园等重要平台,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推进产业组团式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加快“走出去”步伐,着眼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在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对外开放。
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推动钨和稀土、脐橙等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
惠民举措,书写市民幸福新生活○记者李鹏钟蕾
■关键词:
居民增收提高收入水平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到201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
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居民实现比较充分就业。
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
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完善利益分配调节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收入差距,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五年翻番。
全市总人口控制在955万人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到5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居民预期寿命提高到75岁左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5%以上;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普遍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管理机制日益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关键词:
就业优先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和谐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
加强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的就业帮扶和对退役军人、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
创新灵活就业,大力发展临时性、季节性等弹性就业形式。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劳务派遣企业。
扩大政府就业岗位购
置。
妥善处理劳资关系,全面推进和谐企业创建,切实维护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完善失业预警系统,全面建立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制度。
■关键词:
全民创业加大政策扶持激活创业热情制定和落实全民创业实施方案,明确降低门槛、财政专项扶持等方面具体政策措施,激活全民创业热情。
壮大创业主体,拓宽创业领域,对不同的创业人员以区别政策扶持就业创业。
构建良好的创业平台,依托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区,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信息技术服务和培训辅导,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创业融资担保力度,努力拓宽就业创业融资渠道。
进一步营造民营企业良性发展环境和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切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降低商务成本。
引导大型民企与国企开展合作试点,推进产业链整合和专业化经营。
加快放宽基础产业、城市公共事业的准入限制,做到公平准入、公平竞争,切实调动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增强投资增长的自主动力。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
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投资增长的内生机制,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改善政府投资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提高投资项目监督管理水平。
适时出台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的管理办法,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投标管理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
■关键词:
基本保障推进安居工程改进医疗服务
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促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推行职工工伤保险,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不断扩大廉租住房覆盖面,加快公共租赁房建设,继续实施好棚户区改造和新市民公寓建设工程,逐步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问题。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做到应保尽保。
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城乡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医疗费用同步结算。
加强优抚安置服务,提高优抚对象生活、医疗、住房等综合保障水平。
健全灾害社会性等临时救灾制度,提高救灾应急处置能力。
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
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逐步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
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完成赣州市人民医院新院、赣州开发区人民医院、赣州市传染病医院二期建设,加快形成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关键词:
公共文化繁荣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生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县级“两馆”(文化馆、图书馆),建成赣州市自然博物馆、赣州市艺术中心、赣州市民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工程,推进市花、市歌、标志性雕塑等重点文化产品和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
加强文物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强化重大历史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旧址群的保护和利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建设。
全面推动文化进乡村、进社区,开放共享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积极申报客家文化生态试验区和公共文化示范区。
积极发展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业。
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推进本地广电节目进村入户,全面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水平。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创作生产更多的文化精品,提高全社会公众人文素养。
加强舆论正面引导,推进互联网有效使用和管理。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积极办好第十四届省运会,建设新赣州奥体中心,推进峰山公园以及射击场馆、体育中心、田径热身场、网球中心、红旗大道体育场改造和体校综合场地等建设,提高竞技运动水平。
完善城乡居民健身服务体系,全面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关键词:
基础设施优化各种网络提升承载能力稳步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强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引导投资向产业功能区集聚;引导投资进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休闲、社会保障等薄弱领域;引导投资向交通、能源、水利、环境建设进军,增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交通:
着眼于优化道路网络布局提高路网密度、提升线路等级,推进新一轮铁路、公路建设,提高航道等级,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共同构筑“布局协调、衔接顺畅、优势互补、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和综合运输体系,确定四省通衢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扩建赣州黄金机场,设立赣州航空口岸,拓展机场航线,加密航班,提高通达能力,形成四省边际区域性航空枢纽,同时启动瑞金机场前期工作。
能源:
统筹利用市内外资源,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强能源输送网络建设,提升能源保障能力,构筑清洁高效、保障有力、安全可靠的多元化现代能源体系。
实施“西气东输”接入工程,统筹布局城市天然气管网。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推广应用清洁能源,积极创建国家绿色能源县。
通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信息化能力和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加快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推进政务网“乡乡通”工程建设,加快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公共信息资源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和业务信息应用处理系统建设,促进信息资源交换共享。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和社区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电视村村通、广播村村响”,有效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
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工程:
拟扩建2×660MW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静态概算总投资41.2亿元。
赣州核电项目:
拟规划建设4×1250MW核电机组,投资规模约600亿元。
绿色能源示范县工程: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立农村能源产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和管理,加快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水电、风能,为农村居民生活提供现代化的绿色能源、清洁能源。
天然气输配工程:
实施“西气东输”接入工程,建成市内城际输气管道及沿线县(市、区)供气管道。
新增区间干网、城市管网1000公里。
电力输配送网络完善提升工程:
赣州供电区新增500千伏公用变电站2座,扩建变电站2座,增加主变4台,新增主变容量300万千伏安;新增220千伏公用变电站14座,扩建变电站7座,增加主变25台,新增主变容量384万千伏安;新增110千伏公用变电站56座,扩建变电站21座,增加主变77台,新增主变容量320.2万千伏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赣州晚报 赣州 晚报 解读 十二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