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七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0168869
- 上传时间:2023-01-17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0.62KB
小学语文第七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语文第七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七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板书:
实写明理)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
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
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板书: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5.背诵古诗
三、总结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吗?
故事中的盲人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
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板书
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角度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观察效果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不同
古诗两首游山西村
2
教
学
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一、谈话复习导入,引出课题
1.上一堂课学习《题西林壁》,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会不会背
诵这首诗,个人背——齐背。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
《秋叶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
3.山西村在什么地方?
山西村只是一个山村,作者去一个山村游玩会有什么新的收获呢?
请同学们先自由读一读这首诗,并划出诗中的生字。
要求把诗读通,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4.指名读。
注意在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
出示古诗(表明节奏)师范读,生自由读,生齐读。
5.学习"
豚"
(注意:
不要在"
的上面加点)
三、学习《游山西村》一、二句:
1.为了更好地去读懂课文,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我们还是先来了解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陆游,他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途经山西村时受乡亲们的热情邀请而去山西村做客。
这首诗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
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
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相互说。
(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2)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
(4)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
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足”是什么意思?
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
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还单单指酒菜足吗?
那还指什么足?
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足吗?
要突出“足”个人读,齐读。
看到山民如此热情的招待远方的客人,同学们,你们还可以想到那些古诗文呢?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
B花径不曾缘客少,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
(5)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
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
莫笑是什么意思?
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
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
,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
自由读——个人——齐读。
如果我们稍稍改动一下李白的诗,是不是可以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山民待我情”
(6)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
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汇报。
(7)是啊!
山民无比敬爱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是一份多么真挚的情感啊!
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
板书:
情谊真。
2.引读:
(1)看到乡亲们杀鸡宰猪,用满桌丰盛的酒菜热情的招待自己,诗人的心开始慢慢地融化了,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动一起再来读这两句诗——
(2)听着山民淳朴、真切的话语,看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热情的脸,诗人郁闷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诗人内心的喜悦。
(3)山民敬重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份真挚的情感始终充盈着整个场面,他需要我们通过读把这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不折不扣再次呈现。
一起读——
四、学习《游山西村》三、四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
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
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
美丽的小山村。
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
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个人说——同桌说。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
(可以拓展)这景色怎么样?
景色秀。
3.诶!
这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想吻合吗?
你想想,陆游被罢官了,他的心情怎样?
以为陷入了人生的绝境,但在困境中,山西村的村民有没有嫌弃他?
4.是啊!
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
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陆游他对自己的前途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他除了看到桃红柳绿、美丽的小山村外,其实他还看到什么?
请同学们用“他还看到什么——”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
(柳暗花明、美丽的小山村,同样淳朴的民风,新的景象,新的希望)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
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
对,要先先抑后扬。
个人读——齐读。
5.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
请根据提示写话。
出示:
(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
(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五、朗诵,感悟情境
过:
同学们,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千古流传的《游山西村》。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
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
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
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
请赶快把他背下来,个人——集体。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试看,个人——个人——集体。
六、课外链接,拓展延伸
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这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这堂语文课。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游山西村
风景秀
情意真
爬山虎的脚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文章中写爬山虎叶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四、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五、教学第一段(第1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六、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叶子刚长出:
嫩红--→嫩绿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七、总结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一、复习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范读,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板书)
4.齐读
5.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说、指名说。
6.指导朗读
7.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板: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8.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蟋蟀的住宅
1.学习课文,认识“蔽”、“慎”等7个生字,会写“蔽、搜”等13个生字,正确理解“慎重、搜索、随遇而安”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称蟋蟀的家为“住宅”的原因。
抓住重点词句初步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一般来说,人们称动物的家叫什么?
(窝、巢、动、穴)我们知道蟋蟀是一种小昆虫,而有人称他的家为住宅,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蟋蟀的住宅》。
二、简介作者:
这篇文章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看语文书上的资料袋,了解作者。
为什么法布尔称蟋蟀的窝为住宅呢?
让我们亲眼去看一看吧!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
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蟋蟀的住宅?
四、反馈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
②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板书:
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五、学习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
1.指名读。
(第2小节)思考:
蟋蟀是怎样慎重地选择住宅?
2.反馈:
怎样才算是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请你举例说明或联系上下文。
如:
他发现乌鸦的洞穴……
这就是课文所说的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请你说一说。
3.总结:
你看,蟋蟀选择住宅是那样慎重,那么一丝不苟,真可以说是精益求精,所以,作者把蟋蟀的家不称作窝、巢、动、穴,而称为蟋蟀的住宅的原因。
六、学习3—6自然段
1.思考:
还有什么原因使作者称窝为蟋蟀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2.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
(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隐蔽——青草丛中隐蔽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干燥——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不深不宽——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
弯曲——顺着地势弯弯曲曲。
平台——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蟋蟀的住宅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形状像隧道,是倾斜的、弯曲的,九寸深一指宽;
它修在向阳的地方,干燥;
有出口,出口处有平台;
内部墙壁光滑,地面平整,简朴、清洁、卫生。
蟋蟀的住宅在建筑上已经有了人的思想,人们称它为昆虫家族的建筑工程师,我们可以把它的住宅与人类的住宅相提并论,所以称它为蟋蟀的住宅。
七、介绍住宅
正因为蟋蟀的住宅出名了,蟋蟀家族要向社会推销自己的住宅,他们成立了蟋蟀房地产公司,向社会推销自己的住宅,请你做一名推销员,把蟋蟀的住宅的内部、外部结构介绍清楚。
蟋蟀的住宅
选择住址
住宅的特点
怎样挖掘
1.深入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2.理解蟋蟀的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抓住蟋蟀住宅的特点,进行语言训练。
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
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①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②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
平坦——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内部墙壁光滑,地面平整,简朴、清洁、卫生)。
③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④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
⑤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
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指着图介绍住宅的特点。
(自己的话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完整地说一说。
二、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1.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2.自由准备后发言
三、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1.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
(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指名分节读7—9小节。
一是写动工时间(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二是写怎样挖掘(可以让学生找出表现蟋蟀挖掘动作的词语,用了哪些工具,体会挖掘的不易);
三是不断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即使在冬天……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一是用比较的方法,把蟋蟀和别的昆虫进行比较(第二自然段),别的昆虫“临时”藏身,“不费工夫”,蟋蟀“慎重选址”,“自己挖掘”,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不肯随遇而安)
二是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的艰辛与挖掘工具的简单联系起来思考,体会蟋蟀吃苦耐劳的精神;
(板:
吃苦耐劳)
三是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有三个。
第一句在文章的开头:
“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第二句在课文第三段“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第三句在第七段末: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
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四、课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方法,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抓住特点,写一篇短文。
或者搜集有关小动物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在同学中交流。
隐蔽
干燥不随遇而安
不深不宽吃苦耐劳
弯曲
平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了解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
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学习小组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
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悟文本。
1.从“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
病房洁白宁静,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第七 语文 第二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