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电线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
- 文档编号:20161757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80.74KB
送电线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
《送电线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电线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送电线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执行计划
88送变电有限公司
220kV送电线路工程项目部
1工程概况1
2组织机构1
3计划安排2
4基础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2
5铁塔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7
6架线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9
1、工程概况
。
东环线出线构架为东起#2、#3间隔,西环线出线构架为东起#6、#7间隔。
东环线长度为1.485km,导线采用2*LGJ-400/35型钢芯铝绞线,本期单侧架线,在线路前进方向的左侧。
地线采用OPGW-145(36芯)和分流地线JLB40-150型铝包钢绞线。
N5-马坝变把原地线ACSR/AS-70/40更换为OPGW-145(24芯),全线逐塔接地。
东环线共新建铁塔5基,其中转角塔3基,直线塔2基。
西环线长度为1.687km,导线采用2*LGJ-400/35型钢芯铝绞线,本期单侧架线,在线路前进方向的右侧。
地线采用两根OPGW-145(48芯、16芯),全线逐塔接地。
西环线共新建铁塔6基,其中转角塔4基,直线塔2基。
2、组织机构
为确保本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防治通病于未然,我项目部建立了“220kV都马线环入淮安南送电线路工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对现场施工进行监督检查,对于经常出现的质量通病严格把好关,创建优质工程。
3、计划安排
项目部根据工程阶段性里程碑进度计划,研究决定对质量通病执行的情况每一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并做好执行情况的检查记录。
具体的工作安排如下:
序号
检查工序
检查时间
检查人员
备注
1
基础工程
2010.10-2010.12
项目部、监理部相关人员
2
铁塔工程
2010.12-2011.2
项目部、监理部相关人员
3
接地工程
2010.10-2010.12
项目部、监理部相关人员
4
架线工程
2011.1-2011.4
项目部、监理部相关人员
4、基础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
4.1掏挖基础成孔质量差
主要是指掏挖基础成孔倾斜,中心偏移,塌孔,掏挖不到位。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掏挖过程中未及时进行检查,从而导致成孔中心偏移,掏挖尺寸不到位。
(2)掏挖过程中,采取放大炮,从而导致成孔较大,混凝土超灌量较大。
(3)未进行护壁及其它必要的防护措施,从而导致塌方,影响成孔质量。
控制措施:
(1)掏挖过程中及时对其各项尺寸进行检查,一般以1m为一段,防止成孔倾斜。
(2)掏挖过程中严禁放大炮,保证成孔质量美观。
(3)掏挖过程中,对于土质较差的必须护壁,并有相应的防护措施。
坑口必须做好放水措施,防止坍塌。
4.2、模板漏浆
主要指基础拆模后模板接缝处砂子外露的现象。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水灰比偏大。
这时水泥浆比较稀,易于流动,所以极易从模板接缝处跑掉。
⑵振捣时间过长。
长时间的振捣会导致混凝土离析,当水泥浆外溢后就造成跑浆现象。
⑶模板接缝不严密。
控制措施:
①严格执行实验室配合比;严格控制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和没有沉落现象为止。
②尽量使用新模板,如果条件限制而采用旧模板时,施工时可采用在模板接缝处垫泡沫塑料细条方法,堵塞缝隙,使接缝严密。
4.3、表面小凹凸
指基础表面出现一些小的凹凸不平的现象。
造成原因是由于模板表面凹凸不平,混凝土在振捣作用下分布不平所致。
控制措施:
①主要在于严格检查模板表面质量,不使用变形严重的模板,拆模及清除模板表面砼渣时不要用锤子直击模板,而应用铲子在模板表面轻铲,防止模板因锤击而致模板出现凹凸变形。
②适当加大隔离剂的涂刷量,为防止涂刷不均匀,涂刷时宜朝一个方向涂刷。
4.4、气孔
气孔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一种缺陷。
气孔较多较大时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对基础的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它会减小基础有效承力截面,从而降低基础的承载力。
气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混凝土中的残留空气所致,另一方面水分蒸发也能造成气孔出现。
上述因素的作用过程为:
水泥硬化时所需的结合水,一般只占水泥重量的23%左右,实际施工中混凝土的用水量一般约占水泥重量的40~70%。
混凝土硬化时放出的热量会使水分蒸发,同时也使水中溶解的气体以及砂、石间隙和模板边角处残留的气体排出。
如果水分和气体不能充分的排出,就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气孔。
控制措施:
①规范混凝土的振捣方法,应使混凝土的各成分能充分混合,以加快混凝土中溶解的水分和空气排出。
对模板边角处不易振到的地方,采用钢钎沿模板内表面和阴角处反复插捣,使混凝土充满空隙并排出其中的气体。
②严格控制水灰比,施工时严格控制下料高度,防止混凝土离析而造成较大空隙也是施工时应该注意的。
4.5、蜂窝现象
一般指混凝土表面无水泥浆,露出石子深度大于5mm但小于保护层厚度。
蜂窝现象主要是由于水灰比较小,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在混凝土比较干散的情况下进行浇制,模板边角处振捣棒难以作用的地方水泥浆不能充分包裹石子而造成。
控制措施:
①严格水灰比,严格搅拌时间,严格振捣方法并在模板边角处加强插扦。
②混凝土表面如果出现的蜂窝数量较少且面积较小,在征得监理人员的同意后可以采用1∶2-1∶2.5的水泥砂浆抹平,在抹砂浆之前必须用钢丝刷或加压水洗刷基础,以清除基础表面的混凝土残渣。
4.6、外形不美观
主要指基础拆模后外观没有达到棱边整齐划一,发生少量混凝土脱落的现象。
其主要原因有:
⑴基底土质差,混凝土在浇制过程中因自重原因不均匀下沉,造成基础发生轻微变形。
⑵模板之间没有卡牢,在振动作用下发生松动变形。
⑶拆模时间过早,混凝土表面极易被碰损。
⑷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不到位。
⑸拆模时操作方法不规范,强行拆模,基础棱角在外力作用下被损坏。
控制措施:
①对土质较差的地带,基础垫层一定要适当加厚。
浇制过程中随时监控基础的下沉情况,必要时增加支撑或将模板上抬。
②支模后开浇前,一定要仔细检查模板的结合、支撑情况,确认无误后再行浇制。
基础拆模一定要达到规定的时间才允许进行。
③基础初凝后拆模前一定要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要派有经验的职工专门负责。
基础的拆模一定要小心翼翼,要让责任心强、有经验的人来完成。
4.7、基础施工用砂、石料不符合标准
控制措施:
①做好施工前的选料工作,采购的砂、石料必须经检验,并符合标准。
②现场使用的砂、石料必须与送检的样品一致。
③使用不同的砂、石料必须重新检验,重新做砼配合比试验。
4.8、基础混凝土未做到里实外光
控制措施:
①模板平整光洁,拼接无缝隙,并保证模板拼装强度和支顶强度,保证浇制时模板不变形,不里凹外凸,并均匀涂刷隔离剂。
②机械搅拌、机械振捣,保持混凝土的良好和易性。
③振捣使用引浆法,浆未引出,不浇下一层新混凝土。
④不到拆模龄期不拆模。
⑤保护层用垫砖垫住(浇到时打掉)。
⑥严格控制水灰比,严格控制搅拌时间,严格振捣方法和时间并在模板边角处加强插扦。
4.9、基础个别几何尺寸达不到优良标准
控制措施:
①模板按规定的几何尺寸拼装,一次支模完成后再浇灌混凝土。
②找正时除按习惯检查各部尺寸外,增加找正和检查立柱断面的对角线尺寸,防止立柱变形。
③选用能保证各几何尺寸不变,且可随时作细微调节的支顶方法和支顶工具,确保模板支撑牢固、可靠且不变形。
④在混凝土浇制过程中经常复查和调整。
⑤浇制完毕作最后复查。
⑥合理安排回填土方向和层次,保证基础不因回填不当而被推移。
⑦对于转角塔的予偏,根据设计要求,编制每一基转角塔的基础顶面予高值表,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操作人员。
4.10、砂、石堆放不规范,杂质混入其中
控制措施:
①合理选择堆料场地,远离杂物堆放。
②采取堆料下铺上盖的措施。
③提高运输人员的质量意识。
4.11、回填土质量不符合要求
控制措施:
①回填土过程中尽量回复原貌;。
②施工垃圾及时清除;。
③回土做到自然美观。
5、铁塔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
5.1、个别螺栓紧固达不到扭力值
国产螺栓的镀锌质量造成螺杆与螺母连接不流畅,造成紧固时螺栓尾部跟转。
另施工中使用的个人工器具力臂太短,螺栓紧固不宜达到扭力值。
控制措施:
现场使用的螺栓打上黄油,整塔时使用加长力臂的套筒扳手用于紧固螺栓。
5.2、铁塔构件存在磨损、生锈现象
铁塔组立完毕后,特别在铁塔塔腿的根部、八字材底部存在磨损以致生锈的现象。
控制措施:
①在铁塔组立过程中,在钢丝绳转向处应特别注意对铁塔构件的磨损,应派专人看守。
②在铁塔构件与钢丝绳接触的地方如吊点、钢丝绳绑扎处等均须用软物衬垫。
5.3、螺栓使用规格不统一
材料控制使用不严,包装时不同螺栓混装,未按图、按规范要求施工。
控制措施:
①现场严格按图施工,加强现场质检,螺栓发料每基规定规格、数量,请厂家供应螺栓时分基、分段、分类包装。
对发到现场的螺栓应是在材料站经检验合格的,现场组装时再行检查。
②铁塔自检中发现个别不统一的情况及时调换。
5.4、保护帽浇制工艺不够美观
控制措施:
①严格按规定尺寸制模浇制。
②由专业技工负责施工,严格控制拆模时间,确保表面光洁。
③保护帽浇制后及时做好养护工作。
6、架线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控制措施
6.1、绝缘子表面有破损
绝缘子的加工、运输过程中破损。
控制措施:
加强对绝缘子的检查,所有绝缘子安装前均要擦拭干净并经绝缘电阻检测合格且无破损方可挂上铁塔。
6.2、间隔棒扭
子线弧垂超标,附件安装卡线前相临档由于导线不平衡张力造成子线不平。
控制措施:
驰度观测时尽量做到子线间的零误差,附件安装前再次将耐张段内子导线调平,附件安装完相临两塔之间导线子线间应相平,间隔棒安装应正直,在确认子线间相平时再进行安装。
6.3、间隔棒端次档距超差
端次档距允许误差值较小,地面测量时精确度不够,有些人安装时从一侧向另一侧量造成测量误差集中在一侧使误差超标。
控制措施:
测量时地面量距要准或采用线上测量(增加高空作业人员),端次档距均从铁塔向两测量取并减小误差。
6.4、地线绝缘子放电间隙超标
由于加工的放电间隙距离本身不标准,安装时虽调好但时间长钢材恢复弹性造成误差超标。
控制措施:
针对加工时间隙值本身不标准,安装前在地面先将间隙值调标准,并用铁丝先将其固定为标准值,绝缘电气间隙应控制在最小值,同时自检时拆除使其塑性变形,项目部复检时再进行复核。
6.5、平衡挂线处导线磨损
主要是平衡挂线时过夜遇大风,导线与钢绞线尾部卸扣相碰击。
控制措施:
施工中尽量避免已临锚的导线过夜,对锚好的导线易于锚线钢绳相碰部位用橡胶护套隔离。
6.6、跳线工艺不美观
根据设计给出的导线长度制作的跳线弧垂、电气间隙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施工中须根据现场实量定制造成四根线间距不等。
控制措施:
现场比线一定要准,由技术员参照设计所给数据开线,压接时要保持线自然性,跳线采用新线,受过力的导线不能做为跳线使用,安装跳线间隔棒安装人员要站在梯上,不得上线安装。
6.7、导、地线在展放过程中有磨损
控制措施:
①装卸、运输过程中,采取保护措施。
②放线时保证通讯畅通,并配备足够护线人员,加强在导、地线展放过程中对各塔位及跨越物的监护工作,随时解决可能出现的不正常故障。
③尽量减少放线滑车间的高差,对比较高的铁塔采取滑车低挂措施或挂双滑车。
④放线前采用程序精确计算牵张机出力,按计算结果合理控制导地线离主要跨越物高度。
⑤放线过程中合理控制牵引速度。
⑥完成放线作业后,同相子导线相互错开,减少子导线相互鞭击。
⑦加强对压接管保护套管的保护,在保护套管外包裹细纱布并用胶布绑扎,以减少导线碰撞磨损,有效保护导线。
⑧导线落地处用材料布进行铺垫。
⑨改良网套、卡线器等工器具,对锚线钢绞线进行包胶处理或在夹具下方与导线接触处用橡胶软管隔离。
⑩紧线后及时附件安装,附件安装(含间隔棒)时间不超过5天,附件安装作业时使用橡胶护套并采取可靠措施保证导、地线不受损伤。
6.8、导、地线弧垂和子导线间距超标
控制措施:
①采用程序精确计算导、地线弛度。
②合理选用观测方法,合理选择观测档和辅助观测档,多设观测点。
③改进紧线工艺,采取粗调→细调→微调→精调的紧线方法。
④尽量利用无风时间进行紧线作业。
⑤紧线作业尽量一次完成。
⑥改进耐张塔挂线工艺,减少导线相间和线间弧垂偏差。
6.9、附件安装质量不符合要求
控制措施:
①对运抵现场的金具和绝缘子逐个进行检查,并在地面按施工图要求对绝缘子串进行试组装。
②施工前与建设、运行、设计和监理单位确定螺栓和销钉的穿向、绝缘子碗口的朝向等,做到统一要求,便于运行检修。
③金具上所用“三销”的直径必须与孔径配合且弹力适度,开口销做到开口角度一致。
④悬垂串、耐张串、跳线串及间隔棒等的安装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铝包带紧密缠绕,其缠绕方向与外层铝股的绞制方向一致,露出线夹口长度符合规定。
螺栓、销钉穿向及绝缘子碗口朝向符合规定要求,防振锤与地面垂直,间隔棒的结构面与导线垂直,绝缘子表面清洁无污染。
⑤金具上的螺栓紧固后的扭矩值达到设计或生产厂家的要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送电 线路 工程质量 通病 防治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