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最全版.docx
- 文档编号:2015960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2.20KB
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最全版.docx
《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最全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最全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最全版
中国淹溺性心脏停搏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最全版)
淹溺又称溺水(submersion),指是人淹没与浸润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淹溺的严重情况为溺死(drowning),淹溺性心搏骤停或心脏停搏(drowningcardiacarrest,DCA)是淹溺最严重的临床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万余人死于淹溺,而在青少年意外伤害致死的事故中,平均每年有近3万名儿童死于淹溺,淹溺已成为其第一死因;故淹溺是急诊重要的理化损伤综合征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实际上溺水(内涵为水的环境)为坊间俗称,在医学上严格称为淹溺(内涵为发病过程),因为患者淹溺的环境,不但有“水”的作用,还有其他溶质的作用,故在抢救这些患者时,应注意环境的影响;不慎跌入粪坑、污水池和化学物贮槽时,可引起皮肤、黏膜损害甚至全身中毒,故DCA有其临床特殊性,相对应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也应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因此制定规范的DCA心肺复苏方案至关重要。
1相关定义与术语
1.1淹溺
淹溺又称溺水(submersion),指是人淹没与浸润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
溺水的概念是指经历了与淹没与浸润于水有关的危难过程,需要进行现场生命支持或进行急救观察治疗的情况。
1.2水中获救(waterrescue)
指游泳期间经历一定程度的危难,但意识仍清醒的,患者可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只表现短暂、轻微的症状,如咳嗽,但很快好转,常被留在岸边休息,一般不被送至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1.3淹溺性心搏骤停或心脏停搏(drowningcardiacarrest,DCA)
是淹溺最严重的临床过程,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发生呼吸停止和(或)心搏停止的临床急症,其特点是发生突然、抢救困难、病死率高,但可以预防,常于游泳、船只沉没、潜水、意外及自杀等情况下发生。
1.4溺死(drowning)
淹溺的严重情况为溺死(drowning),是一种“致死”性的事件,溺死通常描述溺水后24h内死亡患者,即溺水后在复苏现场、急诊科或医院内经历心脏停搏并复苏无效宣布死亡的溺水事件。
1.5溺死相关死亡(drowning-relateddeath)
如果死亡发生在溺水24h后,可定义为溺死相关死亡。
1.6溺水者
在溺水相关死亡之前,患者常被称为溺水者。
1.7近乎溺死或溺闭(near-drowning)
描述溺水后存活超过24h,并需积极救治一种以上溺水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并发症可能包括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神经性并发症等。
不过,目前溺死、溺死相关死亡、近乎溺死或溺闭等定义还存在争议,因为溺死与近乎溺死通常不能依据时间(24h)来区分。
1.8CA
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
1.9CPR
是应对CA,能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与人工呼吸,以求达到心脏自主循环恢复(ROSC)、自主呼吸和自主意识的挽救生命技术。
2DCA前期的“三预”方针
DCA前期是指在自然环境(水域)、公共环境(泳池)、室内(浴室)中淹溺发生DCA之前的时段。
DCA前期应强调预防、预识和预警的“三预”方针,需要加强可能造成淹溺环境的管理,帮助公众加强预防淹溺知识的学习,提高游泳过程中对淹溺的警觉,忽视其中的任一环节,都会成为淹溺的隐患。
2.1DCA前期的预防
2.1.1水域的管理
(1)危险开放水域的监管:
危险开放水域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野外无人管理且能够导致淹溺风险的河流、池塘、海湾等;另一类是位于城市和乡村的各种开放性水域,如水库、公园水域、水井和粪池等。
对上述危险开放性水域应该切实加强监管,建设安全防护设施,对野外危险水域应尽可能采取安全隔离或封闭措施,如岸边设置护栏、水井粪窖加盖等,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
城镇中各种开放性水域应有专人值守。
(2)公共游泳场所的管理:
公共游泳场所包括公共游泳池、公共游泳海滩等,发生淹溺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故各个游泳场所必须设立有效的观测设施,如海滩的瞭望塔,游泳池的瞭望台(梯)、望远镜等,使救生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实施救援。
此外,游泳场所要配备充足的救生设备,包括救生圈、漂浮板等各种救生漂浮物。
2.1.2水岸急救体系的建立
游泳场所必须加强对专职救生人员的培训、管理,每个救生人员必须有相应专业资质,并受过专业培训,且考试合格如有条件还可在岸边建立医学救助站。
救生人员必须能够及时发现游泳者的异常行为,有娴熟的救援技术,发现溺水者后有能力使其尽快脱离危险;特别强调熟练掌握淹溺心肺复苏技术,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拯救溺水者生命。
2.1.3开展淹溺预防宣教并采取必要措施
应向公众做好预防溺水的措施、自救互救等科普宣教。
对初学游泳的儿童尤应注意安全教育,不鼓励游泳和水上娱乐项目参与者使用酒精或其他药物。
患有癫痫症、自闭症、某些类型心律失常的儿童在游泳或洗澡时应始终有人直接监督。
发生洪涝等自然灾害时,要做好受灾群众的组织疏散工作;水桶、充气水池和自然积水不能无人看管;水上作业者要做好防护措施,在启航的船上应备有充足的救生设备。
2.2DCA前期的预识
淹溺时,由于人淹没于水中,水、水中污泥和杂草堵塞呼吸道或因反射性喉、气管、支气管痉挛引起窒息或缺氧,导致呼吸、心搏停止。
水大量进入血液循环中可引起血浆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伤;当不慎跌入粪坑、污水池和化学物贮槽时,还可引起皮肤和黏膜损伤以及全身中毒。
若急救不及时,4-7min内即可造成呼吸和心搏骤停而死亡,故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自救和互救。
DCA前期预识措施内容主要包括游泳者预先性识别可能发生淹溺的情况,并及时采取可能的干预措施,学会自救和互救。
2.2.1自救方法
(1)水中自救:
当人落水之后或发生淹溺时,最重要的是屏住呼吸,放松全身,去除身上重物,才能保存更多的体力。
如果身体沉入水中,落水者应立即采取如下动作:
双臂掌心向下,从身体两侧类似鸟类飞翔动作顺势向下划水,同时双足类似爬楼梯动作用力交替向下蹬水;当身体上浮时应冷静地采取头向后仰、面向上方的姿势,争取先将口鼻露出水面;一经露出水面,立即呼吸,此时呼气要浅,吸气宜深,尽可能保持使自己的身体浮于水面,同时大声呼救;同时踩水避免身体再次下沉。
如果淹溺发生在游泳池深水区域或底部坚硬的水域及河床,落水者可在触底时用脚蹬地以加速上浮,浮出水面立即呼救,坚持到救援人员到达施救。
如果淹溺发生时被水草或水下杂物缠住,应深吸气后屏气再钻入水中,睁眼观察被缠绕之处,同时用双手慢慢解脱杂物缠绕。
此时切忌挣扎,减少身体需氧量,以延长水下耐受时间。
发生呛水时应保持冷静,应克制咳嗽感,先在水面上闭气静卧片刻,再将头抬出水面,边咳嗽调整呼吸动作,待气管内的水分排除后,呼吸就会恢复正常。
(2)肌肉痉挛性收缩自救:
肌肉痉挛性收缩俗称抽筋,是游泳及水下作业者突然发生的一种情况,较为常见。
临床表现为某处肌肉突发性痉挛,局部肌肉发硬并剧痛。
导致肌肉痉挛性收缩的原因多为水温较低或游泳及水下作业时过度疲劳、过度呼吸、服用某些药物以及体内某些微量元素不足(如缺钙等)等;常发生部位为腓肠肌,手指、足趾、大腿、上臂等处也时有发生。
在游泳及水下作业时发生肌肉痉挛性收缩时要保持镇静,停止游动,仰面浮在水面上,并且依据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方法自救:
①腓肠肌或足趾:
使身体呈仰卧姿势,用手紧握患肢足趾并用力向上拉,使发生痉挛的下肢伸直,并用另侧下肢踩水,用另一侧上肢划水,帮助身体上浮。
②大腿:
弯曲发生肌肉痉挛性收缩的大腿,使其与身体呈直角并同时弯曲膝关节;然后用双手抱小腿,用力使其贴服大腿上并做震颤动作,随即向前伸直。
③腹直肌:
腹直肌抽筋即腹部(胃部)处抽筋,弯曲下肢靠近腹部,用手抱膝,随即向前伸直。
④手指:
将手握成拳头,然后用力张开,张开后再速握拳。
⑤手掌:
用另一侧手掌将患侧手掌用力压向背侧并作震颤动作。
⑥前臂:
将手握成拳头并尽量曲肘,然后再用力伸开。
(3)遇漩涡时自救:
漩涡通常是流速较快的水流遇到障碍物时产生的,通常位于障碍物的下游。
故接近障碍物(如水坝、河道突然变窄等)时应尽量远离障碍物;如果已经接近漩涡,应立刻放平身体俯卧浮于水面上,沿着漩涡边,用爬泳的方法借力顺势快速摆脱漩涡,身体必须平卧在水面上,切不可直立踩水或潜入水中;如果不慎已经进入漩涡并被拽入水下,则应立即屏气,然后尽量蜷缩身体,双手抱头,尽可能避免要害部位撞在障碍物上;当旋转解除后立即在水下睁眼观察周围情况,并迅速划水使自己上浮。
(4)汽车内淹溺自救:
汽车内淹溺时有发生,最重要的自救策略寻找正确的自救方法避免被困;第一时间拨打救援电话报告自己方位。
自救措施:
①故当车辆落水时选择手动操作,提前打开门锁及车窗。
②车辆刚落水时车内外大气压几乎相等,此时车门容易打开。
有证据证明,在车辆最初入水的30s至2min是最佳逃逸时间。
③如果车门已经无法打开,可尝试寻找车内重物,如工具箱中的榔头、千斤顶、便携式破窗器等,把车窗砸碎逃生。
如果无法砸碎车窗玻璃,应抬高头部,便于得到空气,同时放松身体,平静呼吸,保存体力,冷静等待,直到车辆进水几乎达车顶时再打开车门逃生。
2.2.2互救方法
所有施救者必须明确,自身安全必须放在首位。
入水后游到溺水者面前约3-5m,先吸大口气潜入水底,从溺水者背后施救。
万一被溺水者缠住,应设法摆脱。
摆脱方法:
深吸一口气憋住呼吸,把溺水者压下水底;溺水者此时为吸气,必定踩于施救者肩上,可趁此机会顶住溺水者数秒使其头部露出水面,顺畅换气。
因为水情不同,水下可能有很多未知因素,目前不推荐非专业人员下水、不推荐多人手拉手下水、不推荐头扎水跳水。
应尽可能采用岸上救助法,正确的做法是发生淹溺时应该尽快呼叫专业急救人员尽快到达现场,开展急救及上岸后的医疗救助。
2.2.3水中复苏(in-waterresuscitation,IWR)
早在1976年就有报道水中复苏的成功应用,它主要是逆转溺水患者的神经性缺氧,提高患者的溺水救治成功率的一种方式。
IWR被定义为试图为仍在水中的溺水患者提供通气。
以后的多项研究表明IWR的早期应用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患者的神经损伤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IWR的实施需要经过培训的专业救援人员,具备专用的IWR设备并能合理利用水下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
2.3DCA前期的预警
针对易发生DCA的场所和个体,通过有效、规范的实施可能发生DCA个体的“精准定位”,而发出预先警告信息,达到防患未然的目的。
2.3.1淹溺的风险因素
①不熟悉水性的意外落水:
溺水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和老人,以误落水中为多,偶有投水自杀者,意外事故如遇有洪水、船只沉翻等也是重要原因。
落水淹溺后一般4-7min即可致死。
②熟悉水性而遇到的意外落水:
这种情况下发生手足肌肉痉挛性收缩最常见。
主要是由于下水前准备活动不充分、水温偏冷或长时间游泳过于疲劳原因。
有时因潜入到浅水而造成头部损伤而发生溺水。
部分有时候特别是一些老年人会因为心脏病发作或突发卒中引起意识丧失,而发生淹溺。
2.3.2淹溺的临床表现
落水时间短者,或人体吸入水量2.2mL/kg时,可出现轻度缺氧现象,表现为口唇、四肢末端青紫,面部肿胀,四肢发硬,呼吸浅表。
人体吸入水量在10mL/kg以上者则1min内即出现低血氧症,或落水时间长者,出现严重缺氧。
表现为面色青紫,口鼻腔充满血性泡沫或泥沙,四肢冰冷,昏迷,瞳孔散大,呼吸、心搏停止。
溺死者多呈面色青紫、两眼红肿,口腔、气管、胃及肺内有很多水泡沫,上腹部膨隆,皮肤肿胀,全身冰冷。
另有一种溺水者因落水后惊慌而迅速昏迷,或因冷水强烈刺激而引起喉头痉挛和声带关闭导致呼吸、心搏停止,虽肺内进水不多,亦可致死。
心搏停止在先时称为心脏骤停,因心脏骤停发生的即刻心电表现绝大多数为心室纤颤,故称为室颤性心脏停搏;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淹溺 心脏 停搏心肺 复苏 专家 共识 最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