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出一片精彩商不变的性质.docx
- 文档编号:20149208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54KB
猜想出一片精彩商不变的性质.docx
《猜想出一片精彩商不变的性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猜想出一片精彩商不变的性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猜想出一片精彩商不变的性质
“猜想”出一片精彩
——运用“猜想——验证”探究学习策略学习《商不变性质》
茅排小学吴菊琴
一、问题提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堂”确实出现了无限生机,虽然我还没有执教新教材,也感到无比的欣慰。
由于教学工作的关系,除了经常到一、二年级听新教材的课外,我也经常去听使用老教材的课。
我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使用老教材的老师更多的还进行着传授式的教学,师问生答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
在这种模式里学习的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比较扎实,但学生主动提问、探求创造的意识明显不足,尤其到了高年级的学生,课堂上不愿主动举手,不愿合作交流,更危险的是学生丧失了探究的能力。
针对这种弊端,我们老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新理念实践我们的老教材,让他们也能充满学习的活力,充满探究的欲望,充满大胆猜想小心验证的勇气和精神。
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构建了“猜想——验证”探究学习策略教学模式,着重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年来,我认真研究了省编教材,梳理出部分适合使用这种学习策略的内容,并积极实践。
以下就是我运用“猜想——验证”探究学习策略教学《商不变性质》的案例和反思:
二、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景提出猜想
1、创设情景
师:
四
(2)的老师请班长为同学们分本子,要求班长做到公平,先来了两位同学,老师拿了6本本子分给这两位同学。
后来,又来了4位同学,老师对班长说“你动动脑筋,看着办吧!
”只见班长拿了12本本子分给这4位同学,老师和同学们会心地笑了。
最后,又来了12位同学,你们替班长动动脑筋,一共要拿几本本子分才公平呢?
师:
你能用算式来表示这个分本子的过程吗?
生列式出:
6÷2=312÷4=336÷12=3
师:
你发现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1:
它们的商都是3。
生2:
但被除数和商都变了
……
2、提出猜想
师:
在除法运算中,凭你的经验,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时,你们认为商会怎样?
生1:
商可能会变,也可能不会变
生2:
商有可能变小,也有可能变大。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可能会怎么变化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小组内轻声讨论一下,再提出一个猜想问题。
同组学生在队长的带领下,组织讨论,分别列出了几个猜想问题。
猜想1(第3、、5组):
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可能是增加一个数,这是从刚才分本子的时候想到的。
猜想2(第1、4组):
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也有可能是减少一个数。
猜想3(第6组):
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是扩大几倍。
猜想4(第8组):
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也有可能是缩小几倍,这也可以从分本子的算式里,从后向前看,有这样的变化。
猜想5(第7组):
我们组也是,只是认为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一个相同的数,商才不变。
(二)协同验证发现规律
师:
同学们凭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提出了5个猜想问题,是不是都对呢?
我们还没有经过验证,所以也就不好肯定哪个猜想是成立的。
下面,你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1个或几个猜想问题,先每个同学独立举例验证,然后同学们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互相启发,互相辩说。
等老师布置好小组合作的任务和注意事项后,每个小组在队长的带领下,投入了合作探究过程中,下面是通过摄像机聚焦合作学习过程的实录
情景一:
验证猜想1的小组(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可能是增加一个数)
在每个学生举例验证后,队长组织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互相辩说:
生1:
我认为有可能,你看,36÷12=3,而(36+0)÷(12+0)=3
生2:
(大家哈哈笑)这不是等于没有增加吗,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生3:
可以的,你看,21÷21=1,而(21+4)÷(21+4)=1
生4:
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从我举得一些例子来看,好像不行,你看,
40÷8=5,而(40+2)÷(8+2)=4……2
生5:
你们增加的都是一个相同的数,我这个例子不一样,24÷6=4,而(24+4)÷(6+1)=4,
生1:
哎,怎么这么怪,我认为这个猜想对一半,我们不是加了“可能”吗?
生2:
队长,今天你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呀。
生6:
不是,我在想,老师以前说过,如果用举例来验证数学问题,我们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证明这句话是不对的。
生2:
所以我认为,这个猜想只要这样改就对了,相同的被除数和除数增加相同的数,商是不变的,而且永远是1。
生4:
如果被除数和除数不同,增加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商肯定会变。
生5:
根据我的举例,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如果增加的不是一个相同的数,商会有两种情况,可能会变,也可能不会变。
生6:
你们的发现我都赞成,等一会汇报的时候,让生2、生5一起汇报,我们补充,怎么样?
情景二:
验证猜想3的小组(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要扩大几倍。
)
生1:
(这位学生很兴奋,可能是对自己的发现很有把握)我先说吧,我认为这个猜想是对的,从分本子的算式可以得到验证,12÷4=3,而(12×3)÷(4×3)=3
生2:
我不赞同,你扩大的都是3倍,如果不是一样的话,就不一定了
生3:
是这样的,你们看,18÷2=9,而(18×4)÷(2×2)=18,结果变了。
生3:
我认为也是不全对,如果不是扩大一个相同的数,就不能保证商不变。
生4:
我赞同你的看法,只要是扩大一个相同的数,商才不会变。
生5:
那也不一定……
生2:
那你举出一个反例看。
生5:
我只是凭感觉。
生1:
证明对错不能“跟着感觉走”
生6:
(很激动)我想到了,如果同时乘一个0,任何数乘0结果都为0,难道还能说商不变吗(大家对生6的发现投去了佩服的眼光,片刻后,又分成了两派)
生4:
这里又不是乘,而是扩大,扩大0倍,不算的。
生5:
老师说过的,扩大就是乘的意思,可以的。
(生5拉出老师的话给自己撑腰,其他反对的同学也一下子找不出理由了,可是过了一会儿……)
生3:
我认为还有问题,你看,20÷2=10,而(18×2)÷(2÷2)=20
生6:
你这里是除了,一个扩大,一个缩小,不行。
生3:
所以像刚才那样说还是不对的,我认为应该再加上同时扩大。
生2:
厉害。
生5:
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的猜想不完全对,应该这样说,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应该同时扩大一个相同的数。
生2:
“0”还要除外。
大家一起喊着:
“0”要除外,哈哈!
………………
(三)全班交流共同评介(略)
(四)巩固拓展课外延伸(略)
三、实践反思
说起“猜想”,我们也就会联想到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
虽然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要出现像“歌德巴赫猜想”那样的著名推断,但应具有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过程。
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和验证,这不仅仅是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良好开端,更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1、“猜想——验证”探究学习策略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在课堂内,哪些内容更适合于学生运用该策略学习呢?
实践告诉我们,学习任务的难度比较高,一般需要较多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内容更适合于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探究学习策略,这有利于学生提问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像“商不变性质”的内容,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而且难度较高,研究范围比较宽泛,仅仅以个人的力量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规律,会显的力不从心,而且不管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会受到限制。
而采用猜想-验证探究学习策略后,老师通过创设一个充满挑战和童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若个个猜想问题,通过协同验证,互相辩说,发现规律,这样集个人智慧和小组力量为一体,共享小组智慧资源;然后通过全班交流、争辩、启发,进一步完善认知,把“商不变性质”鲜活的烙印在脑海里;最后让学生对研究的内容再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课外延伸,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拓展“商不变性质”的外延,同时也提高学生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研究的乐趣。
实践证明,只要定准内容,“猜想-验证”探究学习策略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思维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思维提出猜想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验证、推理、操作,小组成员又可以协同帮忙,全班同学又可以共享智慧资源,达到资源互补的实效。
2、“猜想-验证”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思维活动的“三步曲”。
从心理学角度看,“猜想”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和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判断;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应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
运用“猜想-验证”探究学习策略,学生要经历思维活动的“三步曲”:
(1)提问——猜想的开始。
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进行积极的猜想,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
比如这节课的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观察除法算式,然后问:
“在除法运算中,凭你的经验,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时,你们认为商会怎样?
”于是,学生就开始积极思考,提出了自己初步的猜想,有的认为商可能会变,也可能不会变,有的认为商有可能变小,也有可能变大。
但此时的猜想是很表面的,更多的是凭直觉。
(2)假设——猜想的深入。
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反复思考、联想、顿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假设。
假设,从思维角度讲,就是一种猜想。
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和主体意识的过程。
这节课,在学生提出初步猜想后,老师及时引导: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可能会怎么变化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小组内轻声讨论一下,再提出一个猜想问题”,把学生引向猜想的深处,同组学生在队长的带领下,组织讨论,提出了5个猜想问题。
(3)实践——猜想的验证。
只有猜想没有验证,那只能是空想。
把猜想与探索实践紧密结合,可以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猜想,但都是学生的主动思维的过程,都包含着创新因素。
学生提出5种猜想后,我紧接着问:
“同学们提出了5个猜想问题,是不是都对呢?
我们还没有经过验证,所以也就不好肯定哪个猜想是成立的。
下面,你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1个或几个猜想问题,先每个同学独立举例验证,然后同学们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互相启发,互相辩说,来说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
”学生很有兴趣的投入了协同验证的探究学习过程。
3、“猜想-验证”探究学习策略还有利于学生暴露思维问题。
学生猜想后,需要验证。
而验证涉及到多种思维方式,如反向思维、发散思维、甚至创造思维。
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其他同学是很难预见的,但因为通过小组互相启发、互相辩说的环节,难于预见的问题发现了,也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解决,这样也有利于老师从容应付,生成智慧。
当然,小组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全班争辩,这样的问题就更有研究的价值,可以成为最佳的生成资源。
例如,(见情景一、二)刚开始学生对自己的猜想问题认识并不是很深,仅仅通过一两个例子就得出了结论,暴露了思维不严谨的问题,但通过小组充足时间的争辩、反驳、论证,逐步完善认知,最后达成了一致的看法。
四、问题讨论
(1)就这节课看,学生的思维已基本暴露。
但如果估计学生会暴露的问题结果没有暴露,老师怎么办?
(2)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比较费时,而要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们该怎么对待这种现象?
(3)改变学习方式后,书本上的作业没有完成,该怎么看待?
(4)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放”和“收”的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猜想 一片 精彩 不变 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