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1.docx
- 文档编号:20144875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62.04KB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1.docx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1.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1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
“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曰:
“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
“寡人愿子之行也。
”
……
又北见燕王曰:
“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
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
“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
“大变可得闻乎?
”曰:
“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
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
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
燕王曰:
“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孟尝君:
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
②效:
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王闻之 闻:
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
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 许:
答应
D. 王且何利 利:
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
(1)B
(2)C
(3)D
(4)①
(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分析】
(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愿”意思是“希望”。
故选B。
(2)“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翻译为“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据此断句为: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故选C。
(3)D.秦王攻占魏国后,应该是魏国会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故选D。
(4)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句中“虽”意思是“即使”,“得”意思是“办到”。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句中“折节”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委屈自己”,“与”意思是“给”,“去”意思是“离开”。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D;
⑷①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点评】⑴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B项中“愿”意思是“希望”不是“愿望”的意思。
⑵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几种情况注意停顿:
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⑶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D项应该是魏国会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而不是秦国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⑷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第①句中“虽”意思是“即使”,“得”意思是“办到”;第②句中“折节”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委屈自己”,“与”意思是“给”,“去”意思是“离开”,注意落实到位。
【附参考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
魏王听说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
“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
”孟尝君说:
“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
”魏王说:
“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
……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
“从前家父经常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
”燕王说:
“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孟尝君说:
“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
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燕王还是没有答应。
孟尝君说:
”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
“燕王说:
”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
“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
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
”
燕王说:
“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
”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下雪;勉强;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
(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拏:
通“桡”,撑(船)。
毳衣:
细毛皮衣。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焉得,哪能。
更,还。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果不是痴迷山水,怎么能如此?
也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下雪;勉强;尽力
⑵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⑶使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⑷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
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
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
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从变现手法方面赏析语言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根据语句内容和对文章表现手法的积累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此句属于写景,因此答题时分析出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⑷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过分析文章中描写的人、景、物、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
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
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前承示谕③:
“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
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释】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②奉思:
思念。
③前承示谕:
不久前你告知我。
④外慕:
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⑤半古之人:
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③诚能如是(________)
④令心意不驰走(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味美;反思,反省;这,这样;跑
(2)B
(3)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
味美。
古今异义词,走:
古义是“跑”,今义是“走路”。
(2)语句意思是:
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故停顿为:
B.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
至道:
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屏弃:
抛开。
弗:
不。
于:
介词,用。
(4)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
”“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
”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故答案为:
⑴味美;反思,反省;这,这样;跑
⑵B;
⑶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⑷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正误,要运用掌握的知识对词语的含义进行推断,注意理解词语时要结合句子的翻译。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断句。
考生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心得语法进行断句,注意平时要多读文言文,增强文言语感。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对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要正确翻译,注意句意的顺畅。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按照题干要求进行理解分析。
【参考译文】
甲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乙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
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
(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前不久你告诉我说:
“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
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
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
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
古人说:
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
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
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
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
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夷吾/举于/士 B. 曾益/其所/不能 C. 必/先苦/其心志 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例句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休祲降于天
D.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3)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C.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 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 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答案】
(1)A
(2)C
(3)B
(4)C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句意:
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停顿为:
曾益/其/所不能;C项有误,句意:
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停顿为:
必/先/苦其心志;D项有误,句意:
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停顿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A项正确,故选:
A。
⑵“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于”意思是“在”。
A动词,到;C在;D比。
故选:
C
⑶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句意:
心意困苦,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奋发。
A项有误,“苦恼”错误;“坚持思考”错误;C项有误,“振作起来”错误;D项有误,“苦恼”错误;“平衡”错误;“表现出来”错误。
B项正确,故选:
B
⑷C项有误,文章列举了六个人生平的事例证明了在艰苦环境中造就人才的观点。
故答案为:
⑴A;⑵C;⑶B;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断句的辨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各个选项断句的情况,判断正误即可。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一词多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
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钱行于郊衢,抚节悲欢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未穷青之技________
(2)文中画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B.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C.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D.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
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
(1)等到;未尽,即指没有学完
(2)D
(3)①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4)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
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人所接受;秦青则不说话,以自身的行动,即演奏的高超技巧让秦青折服,从而达到劝人的目的。
启示:
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满足于眼前所学,只有不断努力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目标。
【解析】【分析】⑴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
及:
等到;②句意:
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
穷:
尽。
⑵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句意为:
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
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所以其停顿为: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故选:
D。
⑶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①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句意: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乃,于是、就。
谢,道歉。
归,回去。
句意: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⑷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主要用语言劝说,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一句表明秦青没有用语言劝说,而是通过高超的演唱水平,让薛谭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安心求学。
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而使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并令鲁肃为之叹服、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应当好学、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的道理,突出了学习重要性,“开卷有益“的道理,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
薛谭的变化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
人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千万不可有成功就骄傲自满的心态,不要浅尝辄止的学习,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
故答案为:
⑴①等到;②未尽,即指没有学完。
⑵D;
⑶①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⑷二人都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劝人的目的。
孙权是现身说法,直言劝说,提出要求,易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文言文 阅读 专题 训练 常见 题型 答题 技巧 练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