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1精品版.docx
- 文档编号:20143457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214.34KB
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1精品版.docx
《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1精品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1精品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1精品版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必考内容
专题十九现代文阅读(必考)
[考点要求]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阐释]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即要求对词语的内涵作出解说。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即要求掌握句子的表层(字面)意义,然后挖掘句子的特定语境(临时)意义,最后理解分析句子的言外之意。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即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情况下,根据试题的要求,剔除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即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归纳各段段意,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以及一段之内句群或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语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要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对全部材料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概括;或对一人一事、一字一物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
近年高考考情分析
考点列阵
3年选文
年份
选文
分值
题型
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
美的奥秘
9
选择题
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
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9
选择题
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
《老子》的年代
9
选择题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
中国风文化
9
选择题
2012新课标全国卷
科技黑箱
9
选择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B
分析综合C
理解概念
理解语句
筛选信息
结构思路
归纳要点
概括观点
√
√
√
√
√
√
√
√
√
√
√
√
√
√
√
命题特点
2015年新课程高考说明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包括“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
“理解”的考查有: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分析综合”的考查内容有: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近三年的考查情况看,试题题型稳定,分值不变,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以及归纳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上。
2016年备考的重点除上述常考点外,还应考虑知识点轮番覆盖的特点,对于其他考点也应有所侧重。
一、(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
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
“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
“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
“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
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
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解析:
根据原文第二段中“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因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可知选C。
C项中“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与原文信息不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解析:
B项“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理解有误,原文无“行会是政府机构”的根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解析:
根据原文信息可知“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的是行会,而非B项中的“宋代政府”。
二、(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
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
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
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D)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解析:
根据原文第三段“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和第四段“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可知选D。
甲午海战是历史事件,不属于文学艺术范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解析:
根据原文第四段“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可知选C。
C项表述“这样人们就不至于……从而不至于……”与原文信息不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
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解析:
根据原文第二段第一句关于“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的表述可知,B项缩小了原文信息的范围。
对应现代文阅读(必选)的两个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其中的“理解”还包含了“阐释”的要求,即在题目中能对重要的概念和语句含意的阐释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准确的阐释。
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对应现代文阅读(必考)考点中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在题目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正确与否。
对应现代文阅读(必考)的三个考点: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知识点
命题特点
词义(概念)理解
设置不符合概念定义的基本格式(A是B),或不属于概念定义的范畴或者以偏概全
句意(文意)理解
在原文中抽出一些句子,或增或减或偷梁换柱,把原句改造一番,只需细心地比照原文即可
信息筛选
要求先把题干咬文嚼字地筛选出几个题意要点,再进行分析
据文推断
摘选原文句子或概括总结重要观点,要求联系文意进行推理判断
读
快速阅读文章,把握全文观点。
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标记出来。
审
审清题干,明确题目要求。
找
找到对应题目要求的原文内容,确定答题区间。
写
结合文意,判断正误。
1.部分与整体
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例❶】 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
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部分)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C.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实行图腾制度。
(整体)
巩固提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
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
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
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
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学家们。
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
如此等等,其说不一。
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
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
“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
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
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
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
“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
”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边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威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解析:
B项,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
同时注意“原始社会晚期”,选项中“始终”的说法不准确。
2.已然与未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
题目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
【例❷】 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
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
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未然)
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
C.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已然)
巩固提升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
对于实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
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
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饲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
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的生长,但同时也会使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使用抗生素。
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饲料的一部分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
A.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同的耐抗生素病菌。
B.土壤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多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判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
D.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解析:
B项,无中生有,文中说“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但并没有说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项,已然和未然混淆,文中说“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也就是说,目前还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测。
D项,以偏概全,抗生素滥用只是产生耐抗生素病菌的其中一个途径。
3.或然与必然
事物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
题目常将“或然”的趋势表述成“必然”的趋势。
【例❸】 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
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
(或然)
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必然)
4.先期与后期
题目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
【例❹】 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
“天象盖笠,地法覆盘。
”(可推断,“盖天说”诞生时间的上限不早于《周髀算经》一书的成书)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此推断时间与原文正好相反)
巩固提升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其次,现代海洋管理包括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三类海洋行政管理。
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例如在维护海洋权益上,数字海洋的实时立体观测体系,能够对我国沿海200海里内的经济专属区海域进行全天候无遗漏的实时监测,任何违反我国法律的海洋活动,都将在第一时间内被反映到我国海监指挥中心,以便及时形成维权决策,确保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下列对“数字海洋建设带来了人类认识、管理、开发海洋的一场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C)
A.建设数字海洋使人类以全新的方式观测海洋、获取信息,为人类深入地认识海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通过数字海洋建设,采用信息网格集成来处理观测数据,科学家实际掌握海洋变化过程就能成为现实。
C.建设数字海洋适应了时代需要,通过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成了海洋管理任务。
D.通过数字海洋建设所提供的有效手段,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更趋合理,从而保障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C项,先期与后期,文中说“数字海洋的应用可以实现海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一种预测,而不是“完成了”这样的结果。
5.主要与次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题目有时会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本末倒置,即将原文中所说的主要的问题说成次要的问题,或将次要的问题说成主要的问题,倒置其关系。
【例❺】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
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
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称性……
文段谈论的核心问题是( )
A.人类大脑的特征 B.对称性
C.分辨左右的意义D.不对称性
解析:
整体把握语段说明的核心问题,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不是“对称性”,而是“不对称性”。
巩固提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轮复习人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1精品版 一轮 复习 人教版 论述 文本 阅读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