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之感动的十个教育案例.docx
- 文档编号:20142339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3.23KB
为之感动的十个教育案例.docx
《为之感动的十个教育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之感动的十个教育案例.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之感动的十个教育案例
为之感动的十个教育案例
一、无声的教育――老禅师的育人技巧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
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
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
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二、人格的力量――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
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
“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
”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
“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
”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
“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三、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命运――皮尔保罗校长“妙手回春”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
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
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
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
一天,当他从又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
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经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
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
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
在此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
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四、宽容的力量――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
“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
“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
“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
“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五、赞美是暗室中的一只蜡烛
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最近将有台风袭击一座海滨小城。
小城里的百姓惊慌起来,积极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
一位母亲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小女儿。
“这该死的台风……”,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诅咒。
“我喜欢台风”,旁边的小女孩不同意母亲的说法。
母亲感到很诧异,因为台风破坏力极强,毁坏庄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并造成损失,可眼前这个小不点儿居然说她喜欢台风。
“孩子,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台风?
”母亲小心翼翼地问。
“上次台风来了,就停了电”,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电又怎么样?
”
“晚上就会电蜡烛。
”
“你喜欢点蜡烛吗?
”
“是的,那回(指上次台风吹过的晚上)我点着蜡烛走来走去,你说我象小天使。
”
母亲顿时无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脸蛋,凑近她的小耳朵并说了一句话――孩子,你永远是天使!
六、开花的佛桌――给浪子回头的机会
曾经有一个小和尚,极得方丈宠爱。
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
没想到他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偷偷下了山,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20年后的一个深夜,窗外月色如洗,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
他忽然忏悔了,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
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不愿再收他为弟子,说:
“你罪孽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桌子上开花。
”浪子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方丈踏进佛堂时,看到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
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连忙下山寻找弟子,却为时已晚,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生活,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
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
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
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七、正人先正己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
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
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象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
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
女主人急忙问起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
“俗话说,鹦鹉学舌。
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
”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
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八、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它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
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
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
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
”
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上路。
多年后一次偶然相遇时,守林人问熊:
“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
”
熊回答道:
“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
九、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时间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
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
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
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
这位朋友怀疑是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
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
“这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腊兰的单株价至少是一万元。
”
“腊兰?
!
”这位朋友惊呆了。
而当那位隐士知道这个结果时,惊呆的人又多了一个,他不无感慨地说:
“其实那株腊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发芽就被我拔掉了。
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那么几年前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
十、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
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
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
“送给奶奶的。
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
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
这位校长是谁呢?
他就是伟大的教育家、万世景仰的育人楷模苏霍姆林斯。
中小学老师要读读几本“老书”
中小学教师要不要读书,读书能否带来学校和教学的变化,这并不是完全解决了的问题。
不少人至今认为教师读书是可有可无的,而在学校里抓好考试和分数才是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
面对应试教育文化中的强大人群,说什么好呢?
但作为教育者,我还是要坚定地说:
教师要读书,要读那些影响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书。
正是由于“久违”了这些教育著作,正是由于我们深陷于有限的、狭隘的教育经验主义,才导致了今天中小学的落后状态。
日本人年平均读书40本,韩国人年平均读书7本,而中国人年平均读书0.7本。
这怎么能行呢?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不读书的状况,才有国民整体教育文化素养的提高。
近读杜威著作,看到一段对知识的极为精辟的论断。
知识有什么用呢?
杜威说:
“因为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和完结了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向前发展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展望未来,而回顾过去———一切知识和思想不同,它是回顾过去的———它的价值在于使我们可靠地、安全地和有成效地去应对未来。
”这正是一切有价值的教育经典著作对所有教师的作用。
我们可以在人类教育智慧的照耀下前行,而不是像许多人那样“摸着石头过河”。
鉴于此,以我对教育著作的理解,特别建议:
小学教师急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阿莫纳什维利的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
》、《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
》和《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
》。
这几部书将把教师带到一个冰清玉洁的儿童世界,和孩子共度叽叽喳喳的欢乐童年。
一位印度教师读了泰米尔文版的《孩子们,你们好!
》后禁不住赞叹说,想不到世界上会有这么好的学校和老师!
我们中国教师接触到这几本书的人,又何尝不是这么想呢?
它们将给小学教育教学带来巨大变化!
中学教师急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公民的诞生》。
人们说小学教育是铁脚,高中教育是铜头,初中教育是“豆腐腰”,可见学生蓬勃生长期、问题多发期的初中阶段,恰恰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软肋”。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初中是人的生命的第二次诞生,即一个公民的诞生,认识这个时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正确进行少年期的教育教学,对一个人个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少年期精神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一是不能容忍邪恶和说假话,却不善于理解这种现象,教师要珍惜和保护这种战胜邪恶的情感火花,善于用智慧和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各种现象和疑难问题;二是少年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却又不愿意让别人教育他,教师在这种精神领域的深刻变化面前,常见做法是区分对或错,把好学生和坏学生比较,这是一种极为简单和无力的教育,很像“文化保姆”和“巫医术”。
而教育的真正艺术和技巧,要求教师运用集体教育的强大力量,为学生提供各种自我教育的机会。
只有与学生保持思想感情一致的教师,他的引导和教育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而对少年行为的简单禁止、把高分学生与低分学生比较、拿优点和缺点比较,都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只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妨害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个阶段教育的深刻性和细微性,需要教师用爱的智慧和能力呵护学生的成长。
初中校长和老师请阅读《公民的诞生》,这是巴甫雷什中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和缩影,它的真实生动教育细节将启迪你反思自己全部的教学实践,带给你的教学以深刻变化。
中小学老师请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它从理论高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提出了100条教学建议,犹如交给我们一把把破解教学难题的钥匙。
该书在2005年教育著作销售排行榜中高居榜首,但只有13万册,这仅是中国1300万教师的百分之一啊!
为什么总是推荐这些书呢?
中国学者认为,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变革来看,没有哪个国家像俄罗斯和中国这样具有如此大的一致性和借鉴性。
几十年来,正是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如此深广地滋养了我国教育!
倘若我们想进一步走近教育,不妨读读杜威照耀20世纪的教育经典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关注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后现代课程思想的巨大发展所带来的教育范式的变化!
我坚信科学没有国界,我国教师倘能阅读并运用这些思想于实践,中国学校将拓展出21世纪新教育蓬勃发展的道路!
对话,让课堂更加精彩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与文本对话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新《课程标准》则强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它明确了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老师与文本的四种对话关系。
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对话教学的最终目标。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感知文本的内涵,深华对文本的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呢?
一、挖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话题,以此走进文本。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话题,走进文本。
题目,顾名思义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
它或是点明文章内容,或是点明文章的中心。
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本人就抓住题目,“铺设”了这样的话题——
师:
爬山虎是老虎吗?
生:
不是的,爬山虎是一种植物。
师:
是呀,它不是老虎,只是一种植物。
那么读了这课题,你一定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吧!
生:
爬山虎真的有脚吗?
生:
爬山虎这一名字真的很奇怪,它真的会爬行吗?
是怎样爬?
师:
想知道爬山虎是不是有脚,它是怎样爬行的?
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吧!
就这样,本人在新课导入时,就紧扣住题目,引出了话题“爬山虎有脚吗?
它会爬行吗?
怎样爬?
”在不经意中,突出了本文教学的重、难点,还激发了学生强烈阅读的兴趣。
真正实现了变“让我读”为“我要读”,学生们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困惑,就必须走进文本,自主研读。
(二)从课文矛盾处引出话题,走进文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着存在的,如果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对立统一,也就不会有激烈的思维火花,就不会有发明创造,人类就不会有进步。
因此,阅读教学要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对话”,需要我们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过程”中发掘、制造、生成一些矛盾,让“矛盾”飘溢课堂,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
例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第一部分“献血前”,本人让学生反复地、深入地读书、思考,引导学生抓住了文本的“矛盾点”,从而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激烈碰撞:
阮恒为什么颤抖地举起了手,然后放下来,又举起来了呢?
这一“矛盾点”引发了学生的深思,学生联系了实际,与文本中的小阮恒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于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少年来说,死亡的确可怕,所以他颤抖地举起手来,又放了下来,然而他的朋友急需输血,为了朋友他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
”也许,初读课文时学生觉得阮恒是多么的幼稚,然而当他们进入了文本,从这一貌似“矛盾”处,感受到阮恒的真实与伟大,他们便不由地肃然起敬,在思想上、在情感上便与阮恒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三)从学生质疑处引出话题,走进文本。
古人云:
“学者须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只有大胆质疑,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与文章的主人公、作者同命运、共呼吸。
因此,教师在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对文本进行大胆的质疑。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柳宗元的诗《江雪》时,有学生提出:
“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上钓鱼?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原因。
有的学生认为他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有的学生认为可能老翁在想鸟都飞走,没人和自己抢了,可以独享一份清静;有的学生认为老翁可能遇见什么伤心事了;还有的学生提出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用钓鱼排遣心中的郁闷。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生平简介,问学生现在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看法。
生1:
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的一首诗。
生2:
我感到,诗人是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这位教师善于抓住学生有价值的疑问,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
此时的古诗教学不再是浮于表面地了解诗意的过程,而是深层次地对话,学生披文入情,思接千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政治失意、孤立无援、无限惆怅的心境。
(四)从文章中心句入手引出话题,走进文本。
有的文章有着明显的中心句,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直奔中心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实践证明,抓住中心句进行教学是非常省时而又有效的。
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学生初读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本人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话题“课文是怎样表现伯父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呢?
”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了文本。
(五)从文章的空白处引出话题,走进文本。
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像的未定的意蕴空间。
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像,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语文课上,在文章的空白处有意识地引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不失为开启学生思维,与作品沟通的有效途径。
例如,《荔枝》一文结尾以一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嘎然而止,语句平淡朴实而又回味无穷,简单的一句话包含着作者失去母亲无比悲痛和对母亲无比怀念的感情。
教学中,本人引导学生依据对前文的理解、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入作者的内心,写几句作者没有说出的话,使学生童稚的心灵与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痛楚、悔恨与无奈等复杂情感产生共鸣。
(六)在富有内涵的句子处引出话题,走进文本。
《鸟的天堂》中最耐人回味、最富有内涵的一句话是: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请看特级教师田东英是怎样教的。
师:
你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堂?
生:
因为这里栖息着很多鸟,这棵树是鸟温馨的家园。
师:
所以你会这样的赞叹,那——
生:
鸟的天堂。
师:
的确是——
生:
鸟的天堂。
师:
把这句话带着你的感受再说一遍,(加强语气)那——
生: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
深情地说一遍。
生:
(深情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
置身于这鸟的世界,倾听百鸟齐鸣,感受天簌之声,我们当然要由衷赞叹。
(用手指向屏幕)
生:
(齐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个教学片断抓住“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一具有深刻内涵的句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味、感悟,通过反复诵读,“披文入情”,对大榕树产生了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合理运用常见教法,引导走进文本。
(一)读一读。
修订版《大纲》指出:
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读的训练,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已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
一位教师教学《他是我朋友》一课,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
请看教学片断:
师:
刚才同学们读出了紧张、害怕、痛苦的表情,那你们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说出文中的三句话,老师将这三句话出示的电视屏幕上。
师:
阮恒由啜泣到呜咽,到哭泣,到最后的抽泣,我们感觉到他的痛苦在逐渐加深。
谁能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心情。
(一学生读书,读得很平淡。
)
师:
(创设情境,语气凝重。
)我们仿佛看到在草地上,一根针扎进了阮恒的胳臂上,血正一点一点地从他的身体里抽出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他觉得自己的血要流完了。
下面请大家一边读句子,一边想画面,读出自己的感情。
(生自由读)
师:
阮恒矛盾、害怕,但并没有抽回自己的小胳膊,这是为什么?
默读这一部分,注意看阮恒的动作,再说说你的感受。
(生默读)
师:
读完课文和同学交流一下,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生和周围的小伙伴进行交流。
)
师:
同学们就自己的体会一起来交流,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怕说错。
生:
阮恒在竭力控制自己的痛苦。
生:
哪怕再害怕,他为朋友输血的决心也没有动摇。
在这一片断教学中,教师始终坚持以读为本,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默读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学生的朗读的老师指导下由平淡到感人;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完成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入理解”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也完成了从“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
(二)画一画。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多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文中的主人公形象生动且富有教育意义。
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还配有插图。
很多老师不仅能充分利用好插图,还通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走进文本。
《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通过细致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两个鲜明的形象,揭示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时,本人就依据课文的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让学生画一画,并在黑板上展示图画,展开对话。
学生问:
“你为什么这样画?
”有的说:
“铁罐说话时,特别生气,后来恼怒了,大发雷霆,所以我把它画成竖起眉毛,两眼圆瞪的样子。
”还有的说:
“因为铁罐奚落陶罐时,陶罐谦虚不懦弱,它的表情是平和的。
”由于我给学生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交流、自我释疑,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平等、互动过程,挖掘了学生思维和体验,拓展了学生的想像。
(三)演一演。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表现少年儿童优秀品质的文章,如《倔强的小红军》。
该篇课文通过陈赓对往事深情的回忆,细致描写了小红军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表现出一位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小红军的形象,感人至深,非常适合进行情境教学。
本人曾有幸聆听过实验小学姚俊容老师执教过这篇课文。
在进行第二段的教学中,姚老师就让学生通过演一演,走进文本。
姚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由组合试演,感受课文内容。
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表演,根据评议再表演。
姚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表演,善于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验人物说话的语气。
通过这一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陈赓、小红军的行列中,同思,同虑、同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她的教学设计把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融为一体,把语言文字的感悟与情感的升华融为一体,把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性与情感性融为一体。
学生不仅走进了文本,还超越文本,呈现出一场场精彩的对话。
(四)看一看。
少年儿童擅长于形象思维,对直观事物较感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实物,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特别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更为直观、生动,给学生的感观带来了全面的享受。
例如福清三山中心小学林品珠老师教学《小露珠》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请看下面教学片段:
师: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后汇报)
生:
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
师:
你是从哪些句子中读懂的呢?
(生读,下面以小青蛙喜欢小露珠为例说明。
)
生(读)“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蹦到大荷叶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动 十个 教育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