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docx
- 文档编号:20142326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2.55KB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3篇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通过句子的对比,找出句子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把握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了解诗人李白;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一词多义”,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思并造出符合词义的句子;
3.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老朋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一词多义”的词语;
2.学生查找相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
(板书:
语文园地一)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都是在写什么的?
(写事物)仅仅是写事物吗?
是有没有其他内涵?
(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
二、交流平台
1.既然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并且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蕴含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作者深深的思考,那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交流平台】中第2.3位同学说的话,并回顾《白鹭》和《珍珠鸟》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
把你的发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完毕,请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白鹭》一课通过描写白鹭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白鹭平凡之美的赞美和对白鹭的喜爱之情;《珍珠鸟》通过描写珍珠鸟由怕人到亲人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及抒发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
)
三、深入探究
1.思考: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总会用到类似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法,比如:
妈妈包的饺子,饺子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
还有没有同学能够举出其他的例子呢?
(梅花——不畏寒冷,喜欢在冬天开放,常比喻那些品格高尚的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2.学习完【交流平台】这一板块的内容,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修辞手法。
请同学们看【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齐读句子并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
①句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用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作比较)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③这种通过比较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修辞手法中叫做什么?
(板书:
对比)
④请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造一个句子。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回顾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还掌握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可以大胆运用这些方法技巧,来给我们的文章增加亮点。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妈妈包的饺子、梅花、蜡烛等)
修辞手法 对比(更直接地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对比),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个新的知识点。
请同学们到课文p14【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
2.比较例题中的加点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
(这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
3.①读第1、2句,说说这两个“开辟”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开辟是开创的意思,第二个开辟是开发的意思)
②读第3、4句,说说这两个“姿态”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一个姿态是指物体呈现的样子,第二个姿态是风格、气度的意思)
4.像这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的词,我们叫做“一词多义”(板书:
一词多义)
二、结合理解,深入运用
1.下面我们用课文中的温和来造两个句子,注意结合不同的词义。
学生完成练习,自由发言分享。
2.那么在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一词多义”的词语呢?
思考一下,请同学们回答交流。
(眉目:
这个女孩眉目清秀。
这件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
(意识:
我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他的意识渐渐模糊,最后晕了过去。
)
(算账、舒展、究竟等)
三、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1.通过上节课和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语言中蕴含的内涵真是博大精深,而在文学中,有一种文学体裁,正是语言高度凝练的体现,这种文学体裁,就叫做——诗。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积月累的这首古诗吧。
(板书诗题)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这首古诗。
2.(板书作者)请同学们分享所搜集的关于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
3.初步了解什么是七言绝句,一般情况下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是什么样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
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诗题:
①通过诗题,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因此,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
②理解诗题。
黄鹤楼是地点,送是送别,孟浩然是李白的好友,之是动词,意思是去、到,广陵即扬州。
诗题仅有10个字,就把地点、人物、事件全部表达出来,可见古诗语言的高度精炼。
(再次齐读诗题)
5.读中有感,从读中悟:
①齐读一、二句,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
(作者和孟浩然是老朋友)从何得知?
(故人)不错,还有呢?
(孟浩然在三月要去扬州,所以在黄鹤楼与作者告别)
讨论:
三月前面的“烟花”一词,是什么意思?
(引导理解:
三月是什么季节?
这个季节的花有什么特点?
)
那么,这两句诗就交代了: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意思是说?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
送别时)的情景。
②齐读三、四句,这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
(孤帆、远影、碧空、长江),从这些景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诗人看着朋友远去,心里空荡荡的)不错,还有没有同学有更深一层的发现?
(朋友乘船离开后,诗人还在那里望着,直到朋友的船消失在天际,诗人还没有离开)
思考:
从这一细节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理解:
诗人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诗人与老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诗人送别朋友后内心的孤独……)
结合我们的理解,这两句诗应该怎么解释?
(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从内容上看,这是描写(板书:
送别后)的情景。
③再次齐读全诗。
通过朗读和理解,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
④学生汇报交流成果。
(作者因老朋友孟浩然的离去而依依不舍,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及深深的眷恋,同时也体现出两人深厚的友情。
)
⑤试着背诵全诗。
四、小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言艺术更是博大精深,一个词就有多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应注意体会和充分运用语言种不同的意义,短短几句诗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老友分别之际难舍难分的画面,所以,在以后学习语技巧。
五、布置作业
1.自己搜集两个“一词多义”的词语,并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
2.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背诵,体会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3.你是否也有感情深厚的朋友呢?
请写一段话,表达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吧【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学习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事物。
3.借助不同的语境理解多义词。
4.积累背诵《蝉》,懂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积累背诵《蝉》,懂得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吗?
(出示孔子图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你知道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
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进入《学习园地一》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吧。
二、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
把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浏览一遍,想想:
每篇文章都是借助哪些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
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想或受到了哪些启发?
与大家交流一下吧。
2.展示汇报。
预设:
甲:
《桂花雨》一文运用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桂花使作者的思乡情有所依托,所以课文才感人。
乙:
《落花生》一文借花生朴实无华、用处很多的特点,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只讲外表。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发人深思。
丙:
《珍珠鸟》通过自己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明白了信赖的珍贵。
丁:
我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事物的,或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就像单元提示音写的那样——一花一鸟总关情。
3.拓展延伸。
回忆以前学过或读过的文章,说一说哪篇文章应用了本单元借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
甲:
我读过一篇文章《白杨》,它也运用了和《落花生》一文相同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作者借白杨树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租国需要,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和远大志向。
乙:
……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1.出示句子。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2.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预设:
(1)第一句。
这段话是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突出了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的可贵品格。
(2)第二句。
这段话把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作比较,突出了白鹭平凡、朴实、和谐的美。
(3)第三句。
这段话把植物的装饰效果与门前石狮子和大旗杆的进行对比,突出植物装饰的天然和可爱。
3.小结相似之处。
这三句话都是用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事物,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二)比较每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1.出示句子。
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人工智能的出现为人类的生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①开垦,开发。
②开创,创立。
)
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大家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①姿势,样儿。
②态度,气度。
)
2.小结,交流。
预设:
甲:
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乙:
我还知道很多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时意思是不同的。
3.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形容气候:
()
形容性格:
()
预设:
清明时节,气候温和湿润。
他的谈吐很温和。
四、日积月累
你见过这种昆虫吗?
它是什么?
蝉。
出示古诗《蝉》。
学生试读。
1.方法指导。
学习古诗的方法
了解诗人和背景。
抓字眼明白诗意。
想象情景悟诗情。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交流你的心得,提出你的疑问。
3.了解诗人和背景。
(1)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越州(浙江省)余姚人。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2)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但他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经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
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4.抓字眼明白诗意。
(1)重点词语把握:
垂緌(ruí):
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
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
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
开阔、稀疏。
藉:
凭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预设: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5.入诗境,悟诗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出示古诗.
想象作者在皇帝面前吟诵这首诗时的心情,然后用这种心情朗读诗歌。
背诵古诗。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请你说一说。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篇三】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2.根据语境理解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并会写句子。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事物。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根据语境理解相同词语的不同意思,并会写句子。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了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一,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单元,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出示课件2)
(板书设计:
完成填空)。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________的,文章或蕴含着浓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就像________(作者)的桂花雨,不仅带给她许多童年的快乐的回忆,还寄托了她浓浓的___________之情,让人深受感动;《落花生》中,用花生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白鹭》一文让人在体会白鹭美的同时,明白了美就蕴含在____________的事物中,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珍珠鸟》则体现出___________的快乐与美好。
(事物琦君思乡朴实无华用处很多平常信任)
2.词句段运用(出示课件3)
(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描写事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发现它们写法上的相似之处的。
c.运用这种写法,你也写一段话吧。
生总结句子的写法(出示课件4)
师:
同学们说得对,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对比,体现出花生的朴实无华;把白鹭和“白鹤、苍鹭”对比,体现出白鹭的“一切都很适宜”的特点。
对比描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法,这种写法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并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去。
(板书设计:
对比的写作手法)
(2)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根据要求用“温和”写句子。
(出示课件5)
a.读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思。
b.理解“温和”的不同含义,并造句。
c.把你知道的不同语境中有时意思不同的词语写出一个。
师: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开辟:
在第一句中是“开垦荒地”的意思,指“我们”一家人把荒着的土地开垦出来中花生;在第二句中的意思为“创立、创设”,指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姿态:
在第一句中的意思是“物体呈现的样子”,指梅树枝条特殊的样子;在第二句中是“风格,气度”,指人们所呈现出来的精神。
温和(形容气候)这里常年气候温和,很少有恶劣天气。
(形容性格)他性格温和,对人很好。
例:
精神一词,有时指“活跃,有生气”。
例句:
这孩子真精神。
精神一词还有“宗旨、主要的意义”的意思。
例句:
我们要领会文件的精神。
师总结:
通过练习,我们发现,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在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这样理解起来会更准确。
(板书设计:
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3.日积月累。
(出示课件7)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1)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
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李太白集》传世。
诗作多为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3)写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板书设计: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出示课件9)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孤帆的影子远去,在碧空中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边流去。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游历期间的作品,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5)学生读读背背
(6)测试学生背诵情况,并设情境练习。
(出示课件10)
三、课堂小结。
(出示课件11)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一种写作方法,明白了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还学习了一首古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一
完成填空
对比的写作手法
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园地一 部编版五 年级 上册 语文 园地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