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 文档编号:20141960
- 上传时间:2023-04-25
- 格式:DOCX
- 页数:95
- 大小:122.96KB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①。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
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
忍伤君而云不来乎?
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
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②,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释】①白下:
南京的别称。
②风世:
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宰沭阳二年 宰:
治理
B. 说当时决某狱 决:
打开
C. 代为治筐箧 治:
备办
D. 朅来旧邦 朅:
离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往往于旧治之所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与谈乃父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 身之老且衰 彼且恶乎待哉
D. 离而合 襟三江而带五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 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 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 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②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答案】
(1)B
(2)A
(3)C
(4)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5)①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②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解析】【分析】
(1)B项,“决:
打开”错误,此句中“狱”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句中“狱”,应为“案件”。
所以,句中的“决”当为“判决、裁决”。
故选B。
(2)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对于。
B项,第一个“与”是介词,和;第二个“与”是连词,和。
C项,第一个“且”是连词,表递进;第二个“且”,是副词,还。
D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的。
故选A。
(3)C项,“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张冠李戴。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可见,“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的那个人是作者,而非张、沈两吏。
故选C。
(4)主人是主语,仍送至是谓语动词,前所迎处是宾语,结构完整,迎处后断开。
/代为治筐箧/后面的主语依然是“主人”,“治”是谓语,“筐箧”是宾语,其后断开。
“束缰靷毕”是时间状语,“毕”后断开,“握手问曰”,“曰”后断开,“何时再见先生”是个问句,语意完整,其后断开,余不能答也,主谓结构,语意完整,“也”表示简单的停顿,其后断开。
(5)本题中,第一句中,“迟明”,黎明”或“天快亮的时候”;“延候”,“迎接”;“峄亭延候于十字桥”,状语后置句;“骈辚”,“前往”或“前行”。
第二句中,第一个“风”,“风范,风度、高风”;“百世之下”,“百代之后””;“亲炙”,“亲身受到教益”。
故答案为:
⑴B;⑵A;⑶C;
⑷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⑸①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
②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重到沭阳图记
古代的人往往对于过去任职的地方再三表达眷恋之意。
也许因为贤德的官员能把百姓看作自己的家人。
做官而不能忘记自己的任职的地方的人,那里的百姓,也不会忘记他的。
我治理沭阳两年,乙丑年,迁职到江宁。
如今已是戊申年。
我被道员吕峄亭多次来信邀请感动,就在十月五日渡过黄河,借宿在钱接三先生家中。
钱氏是当时接待过我的主人,他的父亲钱鸣和清瘦而留有胡子,接三相貌像父亲,与他谈及父亲的事情,他却不怎么知晓。
(这是因为)我离开沭阳时,他才断奶的缘故啊。
(钱接三)深夜摆酒款待我,(我)听到车声辚辚,原来是吕峄亭派人来迎接我。
天刚亮的时候已经走了六十多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彼此(见面)十分欣喜,便两车并排一同前行。
一顿饭的功夫,望见很长的城墙遮挡住了道路,我知道这是新修筑的沭阳城。
几十名缙绅争着来扶着车子。
大体说来,以前骑着竹马嬉戏的孩童,如今都老态龙钟拄着拐杖了。
第二天后,进入县衙游逛观览,到了先人烧饭的地方,姊妹斗草嬉戏的地方,过去会见宾客研究公文的地方,慢慢行走盘桓,凄然流泪。
即使是一间厨房一间浴室,一条排水沟,我也对它们产生深深的情感,自己也不理解其中什么缘故。
有张姓和沈姓两个小吏前来拜访,年龄都八十多岁了。
他们说起(我)当时判决某个案件,担任阅卷官推荐某份考卷的情形,我全然记不起来了。
往事重新提起我恍然醒悟,如同温习儿时读过的旧书,又好像失去的物件重新得到(一样亲切)。
县里朱广文善于作诗,吴中翰精于欣赏品评,解、陈两位书生善于作画下棋,主人喜欢谈论历史典籍,常常夜深了口中还滔滔不绝。
我有时饮酒,有时吟诗,有时下棋,有时给人画像,有时品评书画,有时纵论上下古今,有时是邀请人来,有时是吩咐备车前往,竟没有片刻的空闲。
于是就忘记了是在沭阳做客,同时也忘记了自己的衰老。
过了半个月,冰雪渐至,一年即将结束,不得已我再三恳切地辞别主人。
主人仍然把我送到之前迎接我的地方,帮我打点行装,备好车马后,握住我的手问道:
“什么时候能再见到先生呢?
”我不能回答。
不是不回答,而是不忍心回答。
哎!
我今年七十三了,忍心欺骗您说我会再来吗?
忍心让您伤心说我不会再来吗?
然而我作为五十年前的县令,离开后重来旧地,世上像我一样的人很少了;作为四品高官,奉养老母在家闲居,还能想到五十年前的旧任县令,世上像吕峄亭先生这样的人更少了。
分离后聚合,聚合后分离,离散后可以重新聚合,但人年老后不能再次年轻。
对这一次分别,我不能做到超然无情,所以画了两幅画,一幅赠给吕君,一幅自己保存。
传给子孙看,让他们知道一个官员可以重新回到任职之地,这个官员(的为官)可以推想,迎接旧任官员如同现任官员一样,这样的主人(的为人)也可以推想。
孟子说:
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教育熏陶的人呢?
我提笔写下了这篇记,可以用来劝勉世人,而不只是为了表达一点微不足道的朋友聚散的感慨。
2.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芙蕖①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
“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
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
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释】①芙蕖:
莲花
(1)对《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
B. 文章围绕芙蕖的“可人”之处落笔,极言芙蕖的种植之利,甚而将其定位在“五谷”“百花”之上。
C. 作者为自己不能辟出半亩方塘来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厌弃百花的感情。
D. 文章以“可目”为写作重点,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
E. 文章多用偶句,遺词造句,十分优美,不仅体现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和谐。
(2)结合《莲蓬》《芙蕖》两文的内容,谈谈它们在写莲方面的异同。
【答案】
(1)A,C
(2)相同之处:
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
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解析】【分析】
(1)A项,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说明芙蕖的特点,没有“可种”;C项,作者“厌弃百花”,无中生有;故选AC。
(2)《莲蓬》这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由采莲,写到莲蓬,因为莲蓬的可食性,然后写到荷花颜色不同,莲蓬以及莲藕的不同;作者由莲蓬的形状又写到莲蓬的果实莲子,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芙蕖》这篇文章,李渔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表达自己对芙蕖的喜爱之情。
所以,两篇文章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处是《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故答案为:
⑴AC;
⑵相同之处:
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
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写莲方面的异同的能力。
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
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参考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
花谱书中说:
"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
"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
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
芙蕖就不是这样:
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
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
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
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
(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
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
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
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其于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百王不易之道也。
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
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乱。
递兴递废,胜者用事,所受于天也。
自是之后,名士迭兴,晋用咎犯,而齐用王子,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兼列邦土,虽不及三代之诰誓,然身宠君尊,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
岂与世儒暗于大较,不权轻重,猥云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
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罚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
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絓祸于越,势非寡也。
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
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
“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阨,选蠕观望。
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
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
”孝文曰:
“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
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
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谓百姓远方何?
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
朕岂自谓能?
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
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
且无议军。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太史公曰:
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
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律书》)
(1)对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卒伯诸侯,兼列邦土 伯:
称霸
B. 遂执不移等哉 等:
同样
C. 刑罚不可捐於国 捐:
捐献
D. 朕常为动心伤痛 动心:
不安
(2)下列各组词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螯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 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 乃有所不得已也
C. 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王制定事则,建立法度,确定万物的度数和准则,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万事万物的根本。
B. 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势,不权轻重,强调不用武力,结果国家削弱,甚至君亲受辱,国土失守。
C. 夏桀、殷纣、秦二世灭亡原因是贪婪之心不知停息;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
D. 司马迁认为文帝能顺应民意,使百姓安心生产,百姓安不思乱,汉文帝堪称孔子赞美的那种有德君子。
(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②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不备。
【答案】
(1)C
(2)A
(3)C
(4)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5)①军队,是圣人用来讨伐强暴,平定乱世,夷除险阻,挽救危险局面的。
②正赶上高祖(已经)为军事行动感到厌倦苦恼,也是(由于)有萧何、张良的计谋,所以决定停止武力征伐,专心休养生息,(采取笼络政策)对他们稍加约束,(使他们没有异心)而不加防备。
【解析】【分析】
(1)C项,“捐”解释为“捐献”有误,应解释为“舍弃、抛弃”,句子翻译为:
国家不可抛弃刑罚。
C错误。
故选C。
(2)A项,两个“则”都是表对举,可译为“就……就”。
B项,第一个“乃”副词,表“就”;第二个“乃”,判断动词,“就是”。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C项,第一个“因”介词,依照、顺着;第二个“因”,介词,通过、经由。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D项,第一个“所”,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第二个“所”,助词,与“为”连用,表被动。
两句意义用法不相同。
故选A。
(3)C项,“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贻误战机,未能统一疆土”分析有误,由原文“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
朕岂自谓能?
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
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
且无议军”可知,汉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劳民不可烦’的经验,他希望能坚守边防,派遣使者,缔盟结好,使北部边陲得到休息安宁而不是派兵去征讨南越和朝鲜。
他这样做使得天下和平安乐了很长时间。
C错误。
故选C。
(4)“百姓无内外之徭”意思是百姓内外都无徭役,表意完整,应断句;“天下殷富”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在“天下”前与“富”后断句;“鸣鸡吠狗”与“烟火万里”是在叙述天下太平的景象,说的两个方面,应在“鸣鸡”“烟火”之前断句;“可谓”,一般用在一句话开始,意思是可称得上,在“可谓”前断句。
综上这段话断句为“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这段话翻译为:
所以百姓内外都无徭役,在田亩中使肩头得到休息(以致力于农事),致使天下殷实富足,一石粮食达到了只值十余文钱的价格,国内鸡鸣狗吠相闻,飘着炊烟的家户绵延万里,可以称得上是一片和平安乐的景象呀!
(5)本题翻译赋分点:
①“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判断句;“兵”,军队;“所以”,用来……的(工具);“夷”,使……平。
②“会”,恰逢;“苦”,苦于,为……所苦;“偃”,停止,偃息;“休息”,休养生息;“羁縻”,拘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文言文 阅读 专项 训练 详细 答案 精选